海南零關稅將危及民族工業
田文林
原載:《看世界》
富國攀上高峰以后,就會把逐步攀高的梯子一腳踢開,免得別人跟著上來。
年初傳出消息,海南將建立國際旅游島,并試點博彩業;更重要的是,這里將實行零關稅,進口商品價格最高可能便宜40%。官方對此似乎也充滿期許。如此大幅度地對外開放,到底好不好?在這個問題上,歷史事實遠比理論說教更有說服力。
翻開歷史看看,當前那些一味宣揚自由貿易和門戶開放的西方發達國家,幾乎無不經歷過漫長而嚴格的貿易和產業保護階段,其目的是讓本國的幼稚工業有機會成長壯大,直至其有能力與外國企業競爭。英國如此,法國、德國和美國同樣如此。美國經濟就是在高達30%進口關稅的銅墻鐵壁保護中,從幼年期步入青年期,再步入能健康成長的成年期。美國總統林肯說得非常直白:“我對關稅知之甚少,但是我知道這樣一個常識,即如果我們購買進口產品,我們得到商品,外國人拿到錢;如果我們買國產商品,那么我們不僅得到了商品,而且拿到了錢。”1897年~1901年任的美國總統威廉·麥金利后來指出:“我們成了世界第一大農業國;我們成了世界第一大礦產國;我們也成了世界第一大工業生產國。這一切都緣于我們堅持了幾十年的關稅保護政策。”
西班牙、葡萄牙的悲劇
西班牙曾是歐洲制造業中心,紡織業、冶金業和造船業等一度十分發達。但西班牙統治者在指導思想上奉行重商主義,錯誤地把金銀視為國家財富,并致力于掠奪海外金銀,對本國工業缺乏足夠的保護意識。據統計,公元1521~1600年間,西班牙掠奪海外黃金達200噸,白銀l8.6萬噸。到16世紀末,世界貴金屬開采中的83%為西班牙所得。金銀大量流入,等于貨幣投入激增,導致物資相對短缺,通貨膨脹嚴重。政府片面地把原因歸于向殖民地輸出貨物,于是禁止向殖民地輸出西班牙貨物,這在當時是個得到多數人擁護的英明決定,但卻使西班牙工業失去了國際市場,并因得不到發展而日趨萎縮,將其國內和殖民地市場拱手讓給了英國、法國、尼德蘭等國。后來,西班牙干脆放棄產業發展,用美洲金銀來購買外國貨物,結果使其無形中滑落到產業鏈下游。殖民強國葡萄牙的處境與西班牙非常相似,最終也成了空忙一場的英國附庸。一位葡萄牙史學家1908年曾尖銳地指出:“巴西的黃金僅僅是經過葡萄牙而在英格蘭拋錨卸船。這是為了支付英國供給我們吃穿的面粉和布匹。歌劇和信仰構成了我們的工業。”葡萄牙只是因為擁有巴西這樣富饒的殖民地,才使其勉強維持與英國的貿易交換,維持了半邊緣國家狀態。
奧斯曼帝國淪為 “歐洲病夫”
那些沒有海外殖民地的國家的經濟處境更慘。奧斯曼帝國地跨歐亞非三大洲,當時無論幅員還是資源,都算得上“巨無霸”。它在生產力水平遠較西歐落后的情況下,貿然與法國等多個國家簽訂條約,給予它們貿易特權,結果成了西方廉價工業品的龐大傾銷地和原料產地。l7世紀30年代以后,英國在奧斯曼帝國的市場已占據優勢,雙方形成了“一種強制性的貿易互惠主義,這種狀況使奧斯曼帝國同受英國監護的殖民地沒有什么兩樣”。這種使奧斯曼帝國淪為邊緣地帶的貿易關系,卻得到帝國內部依靠出口原料獲利的強大買辦階層的支持,而得以繼續維系。到l9世紀后期,連奧斯曼帝國的財政也完全被西方控制。奧斯曼政府每年僅向西方支付年金、利息和償債基金,就相當于帝國年總收入的一半,帝國財政瀕臨破產,被迫將某些收入控制權轉讓給由外國債權人代表組成的國際機構。奧斯曼帝國與西方經濟接軌的最終結果,是帝國國力被逐漸掏空,成了人見人欺的“歐洲病夫”,直至被徹底解體。
“外資主導型”讓拉美陷入貧困
20世紀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華盛頓共識”在第三世界(俄羅斯、拉美、中東和非洲)風靡一時。事實證明,接受這種模式的第三世界國家經濟均出現了嚴重問題。拉美是最典型的例證。20世紀七八十年代,許多拉美國家(如巴西、阿根廷、墨西哥等)走了一條“外資主導型”的開放道路,依靠廉價勞動力和開放市場等優勢吸引西方資本進入。外資進入的確令拉美國家GDP在短時間內高速增長,但這種增長基礎并不牢固,一旦出現風吹草動,外資被抽走,這些國家便會迅速出現金融危機和經濟衰退,甚至引發社會動蕩和倒退。阿根廷最早以應對經濟全球化為目標制定了新的發展戰略,但也是最早陷入深重發展危機的國家。20世紀初,阿根廷位居世界人均國內生產總值(GDP)的第6位。1913年,阿根廷的人均GDP為3797美元,相當于當時美國人均GDP的80%,比同期的法國和德國都高。但是,一個世紀后,阿根廷卻成了一個“災難國家”:經濟出現負增長;外資銀行處在破產的邊緣,準備撤出阿根廷;停止償還l500億美元的外債;50%以上的居民生活在貧困線以下,人均GDP降至2100美元,比近一個世紀前的3797美元幾乎減少45%,僅僅超過拉美5個最窮的國家。墨西哥在20世紀60年代是當時發展最快的第三世界國家(被稱為“美洲的日本”),但后來因1981年和1994年的金融危機而一蹶不振。西方資本巨鱷則借機掠奪其多年積攢的國家財富(西方稱之為“剪羊毛”)。有關數據顯示,盡管拉美在過去20年間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但這個地區的情況并沒有比20年前有什么好轉。拉美的貧富分化是世界最嚴重的,有80%的當地民眾生活在貧困之中。生活在貧困線以下的人數比l980年增加了4000萬。由此出現了專門形容這種瓶頸現象的專有名詞——“拉美化”。拉美現象(有人稱之為拉美陷阱)是許多第三世界國家現代化悲劇的縮影。
西方國家是最不希望第三世界國家現代化成功的。據《一個經濟殺手的自白》披露,二戰后美國專門向發展中國家派出一批披著“經濟學家”外衣的經濟殺手,故意給這些國家開出錯誤的經濟藥方,最終使其依附于美國。用德國經濟學家李斯特的話說,就是當富國已經攀上高峰以后,就會把他用來逐步攀高的梯子一腳踢開,免得別人跟著上來。
沒有民族工業的發展壯大,中國不僅會失去國家富強的基本源泉,也將喪失自主創新和產業升級的拓展平臺,長此以往,中國難避重蹈拉美國家的依附性命運。因此中國當務之急是加大實行進口替代戰略力度(該戰略的主要功能就是實現產業升級),加強民族產業保護和經濟自主能力,爭奪產業鏈上游位置。中國亟需實行嚴格的產業保護政策。在國門已然洞開的背景下,關稅壁壘成為最后一道有效防御陣線。而海南島在對外開放中推行“零關稅”,無異于在我國產業保護的城墻上打開一扇后門,放任擁有品牌和技術優勢的西方產品與我幼稚產業競爭,這與我們謀求實現自主發展的大戰略背道而馳。它或許能給海南經濟帶來一時繁榮,對我國民族經濟發展卻是不祥之兆。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