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免费人成视频在线观看,国产极品粉嫩馒头一线天AV,国产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亚洲 古典 另类 欧美 在线

首頁 > 文章 > 國際 > 國際縱橫

中美決戰軟實力--全球化時代,我們必須賣國

蔣云中 · 2010-01-19 · 來源:烏有之鄉
收藏( 評論() 字體: / /
中美決戰軟實力--全球化時代,我們必須賣國(長篇連載)
  
  目錄
  
  第一部分 中國面臨的挑戰和困境
  開篇的話:哭海爾
  第一章:中國或難成發達國家
  第二章:大國崛起的運與勢
  可笑的如果
  品牌和技術,富國掠奪窮國的工具
  中國的強國之路能走多遠?
  第三章:全球化,中國是贏了,還是淫了
  全球化,(第三世界已成)現代版古羅馬斗技場
  荒唐的贏家說(可憐的贏家
  誰是全球化的贏家?
  新世紀最大的神話,美國是全球化的最大輸家
  全球化,的確是我們的機會
  天上會有美元掉下來嗎?
  悄悄進村的美國經濟(融)奇跡,
  趕上美國或需二百年
  第四章:萬惡的匯率
  我的九百個面包哪去了?
  匯率造出富裕的窮國
  匯率讓中國人喪失自信
  良性通貨膨脹
  用匯率升值化解虧不起難題(匯率讓中國人英雄氣短
  創匯能力與匯率高低的關系
  第五章:必須建立我們的心理優勢,
  怎樣建立心理優勢
  唐朝人會不會喝啤酒
  第六章:現代貿易的異化
  中國成了發達國家利潤中轉站
  不平等貿易是如何可能的?
  利潤內循環,人力資本外循環
  英國學者叫囂:再對中國打一場新鴉片戰爭
  物質消費中的宗教迷狂
  決不能說皇帝沒穿褲子
  自主奢侈品牌何時崛起?
  讓比較優勢見鬼去吧
  第七章:必須要有民族品牌
  一個沒落的品牌王國
  危險的趨勢,逆品牌化
  品牌與技術是高工資的前提
  自主品牌遭遇天花板
  創品牌要注意的問題
  土財主如何戰勝洋品牌
  王老吉的啟示
  富人的責任
  妓女,苦力,廉價貨,當今中國的三大毒瘤。
  深圳化是中國未來之路
  
  第八章:民族自信心是現代化最稀缺的資源
  瘋狂的開放
  開放與撒尿
  血淚斑斑的合資史
  
  改革烏托邦
  民主是后發展國家的假上帝
  要命的中國人的思維
  學者們的價值觀生命權論和傻論
  文革的偉大遺產
  羊們鼓吹豺狼哲學
  政治體制改革
  走出去,如何走出去
  
  第二部分 我們的對策,十二大戰略應對挑戰
  全球化時代的賣國方略
  中國應該成立一個對外營銷國家形象的機構
  中國需要世界誤會
  北京奧運,青澀的賣國償試
  
  重提亞洲價值觀
  夠了,對傳統文化的謾罵應該休矣
  專制集權主義:不可改變的中國文化基因(專制是中國復興之本)
  中國沒有文明復興,只有文明復制
  治水,中國復興之道
  李約瑟難題不是難題
  
  重估保守主義的價值
  海洋工程戰略
  打造沿海城市軸(建都海上)
  雙洋國家,中國的美夢
  制造中國夢的神話
  我們要有自己的傳教士
  走出去呼喚華買辦(在世界各地有意識培養為中國服務的買辦)
  培養華買辦和華奴(李開復是個好買辦)
  腐敗的難題的化解
  技術(自主)創新三劍客
  只有華為才能救聯想
  中國怎么就不可以落后
  鼓起勇氣,拒絕一次先進技術
  我們的話語權的切入點:節儉主義
  非洲戰略是柄雙刃劍
  南下戰略
  弱歐洲戰略(G2,兩手能否遮天?)
  高油價,中國可以承受之重
  國家的作用
  一國兩幣,魚要,熊掌也要
  中國也該有自己的世界很行
  城市化戰略
  城市化必須配套統購統銷的糧食供應應急體系
  警惕中國泰國化
  中國走出拉美化,憑什么?
  中國政府執政能力世界排行第幾?
  瓜分國企利潤與中國的福利國家之路徑選擇
  
  第三章:展望篇 未來要暴發的不是資源爭奪戰,而是市場爭奪戰
  逆(去)全球化,誰怕誰
  世界進入大國時代
有興趣的朋友請進入以下鏈接閱讀詳細內容: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develop/1/369268.shtml
 
 
中美決戰軟實力----全球化時代,我們必須賣國(長篇連載)

 作者:老子天下第一名 提交日期:2010-1-14 17:11:00 訪問:5571 回復:102 
    中美決戰軟實力----全球化時代,我們必須賣國(長篇連載)
  目錄
  
  第一部分 中國面臨的挑戰和困境
  開篇的話:海爾聯想祭(哭海爾
  第一章:中國或難成發達國家
  第二章:大國崛起的運與勢
  可笑的如果
  品牌和技術,富國掠奪窮國的工具
  中國的強國之路能走多遠?
  第三章:全球化,中國是贏了,還是淫了
  全球化,(第三世界已成)現代版古羅馬斗技場
  荒唐的贏家說(可憐的贏家
  誰是全球化的贏家?
  新世紀最大的神話,美國是全球化的最大輸家
  全球化,的確是我們的機會
  天上會有美元掉下來嗎?
  悄悄進村的美國經濟(融)奇跡,
  趕上美國或需二百年
  第四章:萬惡的匯率
  我的九百個面包哪去了?
  匯率造出富裕的窮國
  匯率讓中國人喪失自信
  良性通貨膨脹
  用匯率升值化解虧不起難題(匯率讓中國人英雄氣短
  創匯能力與匯率高低的關系
  第五章:必須建立我們的心理優勢,
  怎樣建立心理優勢
  唐朝人會不會喝啤酒
  第六章:現代貿易的異化
  中國成了發達國家利潤中轉站
  不平等貿易是如何可能的?
  利潤內循環,人力資本外循環
  英國學者叫囂:再對中國打一場新鴉片戰爭
  物質消費中的宗教迷狂
  決不能說皇帝沒穿褲子
  自主奢侈品牌何時崛起?
  讓比較優勢見鬼去吧
  第七章:必須要有民族品牌
  一個沒落的品牌王國
  危險的趨勢,逆品牌化
  品牌與技術是高工資的前提
  自主品牌遭遇天花板
  創品牌要注意的問題
  土財主如何戰勝洋品牌
  王老吉的啟示
  富人的責任
  妓女,苦力,廉價貨,當今中國的三大毒瘤。
  深圳化是中國未來之路
  
  第八章:民族自信心是現代化最稀缺的資源
  瘋狂的開放
  開放與撒尿
  血淚斑斑的合資史
  
  改革烏托邦
  民主是后發展國家的假上帝
  要命的中國人的思維
  學者們的價值觀生命權論和傻論
  文革的偉大遺產
  羊們鼓吹豺狼哲學
  政治體制改革
  走出去,如何走出去
  
  第二部分 我們的對策,十二大戰略應對挑戰
  全球化時代的賣國方略
  中國應該成立一個對外營銷國家形象的機構
  中國需要世界誤會
  北京奧運,青澀的賣國償試
  
  重提亞洲價值觀
  夠了,對傳統文化的謾罵應該休矣
  專制集權主義:不可改變的中國文化基因(專制是中國復興之本)
  中國沒有文明復興,只有文明復制
  治水,中國復興之道
  李約瑟難題不是難題
  
  重估保守主義的價值
  海洋工程戰略
  打造沿海城市軸(建都海上)
  雙洋國家,中國的美夢
  制造中國夢的神話
  我們要有自己的傳教士
  走出去呼喚華買辦(在世界各地有意識培養為中國服務的買辦)
  培養華買辦和華奴(李開復是個好買辦)
  腐敗的難題的化解
  技術(自主)創新三劍客
  只有華為才能救聯想
  中國怎么就不可以落后
  鼓起勇氣,拒絕一次先進技術
  我們的話語權的切入點:節儉主義
  非洲戰略是柄雙刃劍
  南下戰略
  弱歐洲戰略(G2,兩手能否遮天?)
  高油價,中國可以承受之重
  國家的作用
  一國兩幣,魚要,熊掌也要
  中國也該有自己的世界很行
  城市化戰略
  城市化必須配套統購統銷的糧食供應應急體系
  警惕中國泰國化
  中國走出拉美化,憑什么?
  中國政府執政能力世界排行第幾?
  瓜分國企利潤與中國的福利國家之路徑選擇
  
  第三章:展望篇 未來要暴發的不是資源爭奪戰,而是市場爭奪戰
  逆(去)全球化,誰怕誰
  世界進入大國時代
  
 
  何謂決戰軟實力?
  我們要成為領袖型國家,成為發達國家,我們的軟實力必須要發展和強大起來,必須要強化我們的軟實力的影響力。沒有軟實力的世界性影響力,中國成為一個發達國家,一個世界領袖型國家只是一句空話。
  我們的軟實力與西方(美國)是兩個系統。我們的軟實力因為歷史的原因,天然與西方的軟實力有不重合的部分,或者大部分是不重合的。我們的軟實力的影響力的擴大,就意味著西方軟實力影響力的縮小。這是那些已經被西方文化奴化的人不愿意看到的。但是這卻是一個不容回避的事實。比如,現在所謂的北京共識,它與華盛頓共識區別大于同一。北京共識越有市場,華盛頓共識就越少市場,你不承認這一點也改變不了事實。既然歷史與上天賦予了我們不同于西方的使命,我們就要勇敢地擔負起這個重任。說中美決戰軟實力,其實也是硬實力的決戰,軟實力與硬實力是如影隨形的,本書側重于談軟實力,但是硬實力的影響卻是無處不在。這一點要特別說明。
  
  軟實力影響的背后是經濟利益的爭奪。軟實力是無形的,但是它所體現在經濟利益方面都是真金白銀,是摸得著看得見的。軟實力的決戰與硬實力的決戰有別樣的不同,但它同樣是精彩的,是需要凝聚我們全民族的智慧來接受這個挑戰。我們這個民族的偉大與輝煌就在這個過程中得以實現。
  本書不管是直接談軟實力還是超然于軟實力之外,看似海闊天空,但是千江奔流,終將匯于大海,看似風馬牛不相及,即使形式與軟實力相離千里,但是剪不斷,理還亂,那萬千世事無不與軟實力這無形的力量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
  所謂出賣中國者,就是主動地有意識地去擴大我們的軟實力的影響力也。并非把中國抬到農貿市場去論斤出售也。這是我們要把中國建設成為一個強大的國家必須要進行的工作。
  硬實力是軟實力走出去的必要條件,沒有硬實力開路,軟實力不可能走出去,軟實力反過來可以進一步鞏固硬實力,強化硬實力,使硬實力的效用最大化。它們的關系是相輔相成的。沒有軟實力的幫助,硬實力就是不可持續的,沒有硬實力的支撐,軟實力就不可能走出去,更談不上產生什么影響力。前者如蒙古帝國,武力盛極一時,但是很快就成歷史的過眼煙云,一個不可一世的龐大帝國一夜之間分崩離析。后者如印度,盡管印度為亞洲提供了佛教這一影響廣大而深遠的宗教文化,而且這一影響綿延數千年直到今天。但是,說實話,無論從那個角度來看,都沒有為印度帶來現實的物質的好處,歷史上如此,現在依然如此。印度并沒有用好這一軟實力,不是印度不想用,是因為沒有與之相應的硬實力,這軟實力自然也就沒有了用武之地。當然,印度可能是一個務虛的民族,只是追求精神而不是世俗層面的獲取。但這不在我們的討論范圍之內了。沒有硬實力的軟實力是空中樓閣。沒有軟實力的硬實力也是孤掌難鳴。硬實力不必然產生軟實力,這取決于硬實力的擁有者的自覺程度,文明積累的程度。而軟實力一定會支撐硬實力,軟實力的作用到底有多大,這取決于運用者的智慧的高低。
  為什么要與美國決戰軟實力?我們的目的是要成為一個發達國家,成為一個富強的國家,而現在居于富強國家之首的就是美國。我們或者要取美國而代之,或者要與美國比肩而立,平分秋色,就必然要與之發生軟實力的對立與沖突。決戰還不是為了利益。我們說要出賣中國的形象也是著眼于軟實力而言,也是為了利益。所以,我們的圖強過程就是一個軟實力決戰的過程。本書將在同一個意義上使用這兩個概念。
  

  為什么要出賣中國
  全球化時代,不賣國,就賣血。
  賣國為什么?先要找回中國,中國都沒有,如何賣國?第一步就是重建我們的文化,我們的信仰,復興我們的傳統。現在的中國是一個四不像的國家,不中不西,不古不今,不土不洋,不倫不類,不三不四。我們必須正本清源,讓中國成為中國。要挾天子以令諸侯,現在是天子都沒有,如何令諸侯,近百年來,革命的惡果,我們不得不承受。但是亡羊補牢,猶未晚矣,我們這一代人應該有時不我待的緊迫感,有舍我其誰的使命感。那么試看明日之環宇,一定是我中華之天下。
  中國欲得崛起之勢,則必欲賣國。賣國賣得好賣得巧則國運必日隆,此乃興國之大事,不可不慎,不可不正視。賣國為后發國家必由之路,必經之途,不如此,則國不可以興,民不可以富。強國之夢不可以成。賣國之計在于樹我華夏邦國之軟硬實力,以心儀四海蕃國,萬國來朝。文化的傳播必然帶來我產品在全球攻營拔寨。攻城掠地。
  賣國,不是出賣國家利益,而是出賣國家形象,通過出賣國家形象,收獲國家利益。這是古今中外所從未有過的賣國。賣國也要賣出新花樣。這就是全球化最深刻改變世界的地方。
  我們的希望
  全球化是市場的全球化,文化的全球化。由于富國在經濟文化政治等領域的優勢地位,使得全球利潤向富國傾斜。富國通過貿易等手段巧妙獲取全球資源。他們是全球化的既得利益者,窮國是全球化的受害者。在目前的技術條件下,任何一個國家都不能置身于全球化之外,否則就面臨世界拋棄的嚴重后果。后發國家要想不受全球化之害,必須占領制高點。以獲取優勢。賣國是獲取優勢的必須選擇。但是賣國必須要有國可賣。
  賣國,為什么賣國,如何賣國,賣什么樣的國,為了賣國,我們必須做些什么?提高道德水平,提高經濟文化水平,提高科技水平,搞高國家軟實力,如創新能力,執政能力等等,也就是要提高國家的整體形象,國家的形象好了,才能賣個好價錢。
  一切都是為了賣國。
  賣國是為了使國家更加強大,國家的強大更有利于賣國
  如何才能使國家強大,在國家強大的過程中,我們面臨那些有利和不利的因素。我們應該選擇什么樣的方略?
  
  當人類進入全球化時代,一個偉大的民族要想傲視全球,必須學會出賣自己的國家。也許在非全球化時代,賣國是一件可恥的事,它損害的是國家的利益,公民的利益。但是,當地球不再是一個圓形物,它已經變成了一個巨大的平面的時候,我們的觀念將要隨之改變。只有顛覆,才會有偉大的存在。
  
  這是一個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時代,這是一個資金全球流動,生產要素全球配置的時代。這也是一個民族意識越來越高漲的時代。
  我們怎樣在這個時代潮流中獲得更多的財富
  因為民族意識國家意識高漲,我們和他們的分別還依然存在甚至被更加強調。我們必須為了我們而更加努力。這個全球化只是單面的全球化,因為利益共享并不在全球化之內。
  
  在全球化時代,什么都可能出賣,除了我們的靈魂。要獲得財富,除了賣資源,賣產品,賣技術,還有更高的境界,就是賣國。只有賣國成為了可能,才可以少賣寶貴的資源,少賣清潔的環境,少賣我們農民工的血汗。一個善于賣國的民族,才會獲得超常規的回報,聚集巨大的財富,人民才能過上富足安康的生活。
  大家都知道,我們中國是一個人均物質資源相對貧乏的國家。對現代化后的中國人民的基本的消費都不能滿足,更談不上有更多的用于出賣,那么我們怎么才能獲得財富。不錯,近三十年來,通過參預全球產業分工,我們也從一個靠出賣原始資源和農產品賺取外匯到今天我們可以通過出賣低技術的加工產品來賺取外匯了,這也是一個不小的進步。但這畢竟是靠犧牲國民的健康,犧牲我們賴以生存的環境來實現的,這樣的財富,浸透了太多我們的血汗。這是一個不可持續的方式。我們必須改變。而且這也不是一個偉大的民族,一個擁有智慧的人民的國家的應有的賺錢方式。
  現在是我們用更智慧的方式來賺錢了。那就是賣國。
  而賣國致富在這個世界上是有光輝的典范的。那就是美國。他們已經把這種方式發揮到了淋漓盡致的程度。
  考察一下美國是如何賣國的,對我們會有相當的啟發。
  而為了更好地賣國,我們應該作些什么,我們已經作了什么。
  這本書將為此開始一個反思與檢討的旅程,為我們的國家,為我們的人民。
  
  近代以來的中國人創造了許多莫名其妙的詞語。賣國這個詞就是其中之一。
  這里我們有必要厘清一些概念。自近代以來的中國,說起賣國行徑,真可以讓人咬牙切齒。可以說到了神人共憤的地步。人人避而遠之,唯恐與之沾邊則陷入遺臭萬年的境地。
  其實利益從來就是用來出賣的,國家利益也是如此。不出賣怎么彰顯它的價值呢?即使價值連城的珠寶也是如此。也是在出賣過程中彰顯它的價值。
  本書據說的賣國,與我們以前通常說的賣國是不一樣的。人們以前常說的賣國,或者把某一人指為賣國賊。那其實不是在賣國,更確切地說應該是在揮霍國家利益,或者是對而家利益因不負責任而在與外國交往中受到了損害。
  就按通常人們說的那種賣國,如果把我們的國家賣掉,其實也沒有什么不好。如果能夠賣一個合適的價錢。而且所獲得的價錢不是被某一個利益集團私分,而是被這個國家的子民共享,那又有什么不妥呢?如果有誰愿意購賣中國。只要它愿意出足夠多的錢,我們又為什么不考慮把它賣掉呢,我們完全可以用這筆錢,移民到別的星球,去開創一個新的自由的樂土。所謂天涯何處無芳草,人生無處不風光。我們也不必要死守在這個充滿利益紛爭,充滿血腥爭奪的地球上呢?也許一次出賣,可以出現一個新的機會。我們大可不必一聽到賣國就緊張?就充滿世界末日的悲愴。
  賣國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賣國是一項系統工程。
  地球上不可能每一座山都同樣高。必然有高有低,而最高峰只有一座。國家也是一樣,只可能有一個最強大的國家,然后是比較強大的國家。然后是一般的國家。然后是比較弱的國家。然后是最弱小的國家。這是必然現象。大家都要是最富強的國家,誰來作弱國呢?多贏是一個幻想。從終極意義上來說是沒有多贏的,最后只有一個贏家。一個班級,第一名只有一個人,偶爾會有二個第一名,那是暫時的。同樣的老師,同樣的努力,也不可能都成第一名啊。
  民主憲政的經念了一百年,我們這個古老的國家的靈魂依然沒有被超度升天,也許我們這個國家本來就沒有滅亡,它依然還有生命力。吃了一百年的藥仍然不見好轉。也許我們的國家本來就沒有病。一個藍球在下降的時候,難道你說它是一個劣質產品?過一段時間,那再次彈起,難道它又變成優質產品了?藍球沒有變,是你的認識有誤。
  美國無疑是二十世紀以來全世界的一個中心話題,它是萬眾矚目的中心。美國人的一言一行,美國人的產品,美國人的生活方式,都成為人們追逐的對象。美國人的喜好成了世界人的喜好。美國人的時尚成為了世界人的時尚。為什么呢,因為美國人很好地塑造了一個良好的國家形象,它的領先的科技,文化,經濟,以及政治體制,思想觀念等等。也因此,美國的產品風靡全球。為美國帶來了滾滾財富。美國人不僅僅是銷售它們的產品,同時在銷售美國的形象,或者是因為有了良好的國家形象,才使它們的產品世界暢銷。
  這就是美國人的賣國方式。可口可樂只是一種飲料,為什么讓那么多的人著迷呢,其實人們不是在喝一種飲料,他們在和美國人一同享受一種口味。星巴克的咖啡。人們消費的是一種閑情,一種雅致。好萊塢的電影據看過的人說也不怎么樣,大多不脫英雄救美一類的老套故事。但為什么全世界的電影院里都在放映這類濫情故事呢。那是人們在追逐美國人同樣的時尚。還有萬寶路香煙之類任何二流產品,只要沾上了美國的塵土,它就有可能被人另眼相看。這其中,都是通過品牌來實現的。美國本身就是一個內涵豐富的品牌。NBA藍球比賽,怎么說也是一個國內規模的比賽,可是它卻吸引了世界的目光。人們以談論NBA的賽事為榮。而通過這種賽事的廣告推銷的產品也在世界各地大行其道。
  提到美國,就聯想起它是一個科技發達,自由民主的國家,提到瑞士,就想到它是一個湖光山色美麗的國家,提到日本,就想到它是一個工作狂的國家,產品質量超好,用起來讓人放心。提到英國,就想到它是一個民主的,科技發達的,紳士的國度,提到法國,就想到它是一個民主的故鄉,浪漫又博愛的國度。
  提到中國呢
  國際主流媒體(被西方財團控制的)大規模的,持續不斷地,有組織,有計劃地報道中國的產品質量問題。它的目的就是要在西方人的心中形成一個中國產品質量不好的這樣一個印象。所謂三人成虎。說的多了,這種狂轟濫炸,是有效果的。謬誤也好象是事實一樣。要改變這樣的形象,需要花百倍的力氣,要付出巨大的代價。西方媒體的邪惡用心,由此可見一斑。
  我們要設計一個有效的計劃,對此給予有力的反擊。
  
  我們對西方的產品的所謂技術的迷信已經到了令人發指的程度。人們寧愿花高得多的價錢去購買一瓶雀巢咖啡品牌的純凈水。那只是一瓶水啊,跟其它國產品牌的純凈水有什么區別呢,沒有。這就是人們常說到的品牌忠誠度。由此可見品牌的魅力和神奇。
  肯德雞是垃圾食品啊。可是還是有那么多人愿意去消費。而且還得意洋洋。作了冤大頭而很高興。你不見那些人在炫耀:我去吃了肯德雞。還有的家境貧窮的父母為了滿足孩子吃一回肯德雞的愿望而省吃儉用的故事嗎?這就是文化的威力。這些品牌的祖國,他們賣國是多少成功啊。我們一定要學習他們賣國有方,賺錢無數的本領。
  這也提醒了我,看到了我們應該努力的方向。
  
  只有當某一天。世界各國的人們花費高價購賣了中國的一件品牌產品而四處炫耀的時候。那么我們就可以說。我們賣國已經成功了。
  整體國家形象的提升,給世人中國是一個進步的發達的健康的有生氣的國家的印象。那么外國人就會產生一種對中國的產品也認可的心理。我們必須花大力氣塑造我們的閃光的國家形象,賣國必須的步驟就是盡可能地美化我們的國家,這樣才能賣個好價錢。
  良好的道德形象是國家整體形象的一個組成部分。
  改革開放的設計是有嚴重的問題的。那個總設計師是不合格的。至少從今天看來。如果我們不是苛求前人的話。那么我們現在只有想辦法來彌補了。
  尤其是那個摸著石頭過河的摸論,危害及大。那是缺少戰略設計的表現。我們從今天開始重視這一點還來得及
  開創一個新時代的政治家從來就不只是在經濟方面,而更重要的方面是重塑一個民族的精神風貌。開創一種新的社會風氣。俄羅斯的彼得大帝,日本的明治維新。徹底重塑了他們那個民族的精神。鄧缺少這方面的作為。從這個意義上說,他不是一個杰出的政治家。
  中國近三十年的改革開放,怎么看也和南美,東南亞沒有什么區別。靠出賣廉價勞動力而造就出一種經濟的虛假繁榮。
  
  賣國是最賺錢的活兒,購買美國的人紛紛把大把的鈔票拋向美國。在美國的上空,錢象雪花般飄落。這叫美國如何不富裕。
  讓全世界的人們都向中國的大地上紛紛拋錢,那是我的夢想。
  我們要在全球化時代成為真正的贏家,成為富強的國家,我們必須也要賣國。賣國不是目的,成為贏家才是目的。要達到目的,首先要建立民族自信心。
  
 
  寫在開篇的話:哭海爾
    寫下這個標題,我自己有幾分心虛。海爾不是活得好好的嘛,你不是在這里喪門嗎?不過一轉念,拿出那個著名的桌上的半杯水的說法來安慰自己。樂觀的人看到的還有半杯水,悲觀的人看到的只有半杯水。我就算是作一回那個對海爾悲觀的人吧。再說,俺在這里哭的是海爾的國際化的努力,而并不對海爾在國內的經營和業績做出評價。仔細打量一下海爾的國際化過程,還真能找出一些不那么令人樂觀的事兒來。下面就聽俺細細道來。
    
    在中國制造企業中,海爾是最先走上國際化之路的企業之一,或者以自有品牌走出去的中國制造業企業中,簡直就是第一家,第一個吃螃蟹的企業。對此,我是心存敬意。如果不是初生牛犢不怕虎的話,那一定是有超人的膽識和勇氣的。這也是需要想象力的。從開始走出去到今天,算來也差不多有十個寒暑了。對它的成敗得失也有必要進行反思和回顧,進行一番必要的梳理對于后來的效仿者也是有借鑒意義的。目前,以有限的閱讀所見,進行這一工作的人還不多。看來一不小心,我也涉嫌無知者無畏。
    
    衡量一個品牌國際化是否成功,不是看它在國際市場上賣出了多少產品,而是看它是否能賺取超額利潤。如果只看占有率,中國制造已經在國際市場上占有了很大份額,這樣的占有意義不大,因為你只掙到微薄的血汗錢,沒有超出辛苦費以外的利潤。也就是沒有獲得高額的品牌費。如果海爾只是為了把產品賣出去,不考慮它的贏利是否達到了一個名牌產品的通常的贏利率,這樣的海爾的國際化是沒有意義的。但是,我們看不到海爾這方面的數據。即使它公布的總的贏利額對于判斷它的贏利率也沒有意義。關鍵是一件產品的贏利是否比代工一件產品足夠高。這才是問題的關鍵。  數據顯示,2007年海爾集團的年營業收入為1180億元。而2007年海爾集團的利潤總額僅為18億元,企業利潤率僅為1.5%。 這是總的利潤率,海外的利潤率應該不會比國內利潤率更高。這不是一個值得高興的數據。
    
    海爾第一步當然是把產品賣出去,可以先不過多地考慮贏利率。等贏得口碑以后再考慮提高利潤率。看起來海爾還沒有做到這一步。問題是海爾什么時候能夠走到這一步,可以說沒有時間表。也許永遠永遠。這才是真正令人絕望的地方。
    
    在這里首先將海爾走出去的故事重新復述一遍,其中的很多細節耐人尋味。故事的開端源于一個張瑞敏民族主義意味很濃的經歷。
    
    1984年,張瑞敏第一次出國。一位德國朋友帶著張瑞敏參觀德國市場的時候,對張瑞敏說:“你們中國在德國最暢銷的商品就是煙花和爆竹。”就像一根錐子直戳心臟,張瑞敏被深深地刺痛了,一種流血的感覺襲遍全身:“難道中國人只能永遠靠祖先的四大發明過日子嗎?”30多歲的張瑞敏,感覺到一種責任和使命在升騰。一個夢想閃過他的腦際:由他造出來的產品能在德國市場上暢銷,能在世界市場上暢銷。這個故事聽起來很有幾分煽情。
    
      1999年,張瑞敏決定在美國安營扎寨。當時的情形是:消費者不認可中國品牌,經銷商不接受中國制造,盡管海爾已獲多項高標準認證。關于走出去,海爾奉行的是“先難后易”的策略,即先進入歐美發達國家市場,后攻克發展中國家市場。
    
    張瑞敏走出去首先選擇了美國,這也是引起爭議的做法,一般主張應該先易后難,所謂農村包圍城市,張瑞敏逆向操作,這源于他的自信,我也傾向于后一種路徑選擇,成功的案例有華為。但華為的情況特殊,主要它的產品不是針對大眾的,但是我不認為張瑞敏的先難后易的做法是海爾不成功的根本原因。盡管如果先易后難有一個好處,先開辟發展中國家市場,門檻較低,可以先積累實力,海爾在這個過程中確實遇到過這個問題,沒有足夠的資金打廣告,連昂貴的倉儲費也讓海爾望而卻步,但是李東生的TCL走的就是先易后難的路,至今也不見有多成功,看來問題的關鍵不在這里,關鍵在于他們遇到的共同問題是品牌號召力不強,這個問題不是某一個公司可以最終解決的,這是需要國家實力作后盾,這也是本書要談的主題。另外,缺少殺手锏型的獨創技術,這也是最致命的缺陷,
    
    據了解,目前海爾在美國100千克以下的冰箱市場占領了30%以上的份額,成為美國市場第一位,在日本5千克以下洗衣機市場占了日本主流渠道的第二位。但是,在美國250千克以下的冰箱才是主流產品,在日本7~8千克的洗衣機才是主流產品,海爾顯然還沒有進入主流市場。目前海爾在美國最頭痛的是如何找到像樣的經理人,因為海爾能支付的薪資遠不如競爭對手,海爾既沒有品牌,又沒有可打造品牌的雄厚資金,這種高成本運作模式很難持久。
    
    最近,海爾集團在美國的南卡羅萊納州建廠制造售價達兩千美元的高檔電冰箱,可惜出師不利。產品上市后的頭幾個月,在中西部四十個店里,僅售出五十臺這種海爾的高檔冰箱。 我們目前只是走了一步半,產品進入了主流渠道,但營銷的還不是主流的產品。張瑞敏承認,海爾還不具備跨國公司那樣的全球市場網絡和全球化競爭的素質。必須得提高美譽度。之前我們在海外的擴張可以歸結起來為:基本上打了知名度,但沒有美譽度。實際上要做成一個全球化的品牌,就是要打美譽度,使人家對你真正的完全信賴。
    
    這是一個表面的原因,根本的原因不在這里。有人會說,本來你的質量不如人,管理不如人,品牌美譽度不如人,消費者不關注你是正常的市場現象,你怨得了誰呢?好,我們來假設一下,如果是一家美國公司呢,他要來中國市場,憑著美國這塊牌子,它的產品可以賣出天價,有了超額利潤,他可以有足夠的資金投入廣告,這樣知名度有了,它可以投入技術研發和質量管理,這樣產品的質量也有了。于是進入良性循環,品牌的美譽度也有了。問題的關鍵在于起點不同,人們通常談論的中國企業與外國企業的差距,那是結果,不是原因。我們很多人把結果當作原因,當然這是一個誤會,認識不正確,無論怎么努力,還是沒有明顯的效果。海爾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
    
    張瑞敏說:我們這幾年利潤下降了。事實上國際化生產只是海爾走出去的一部分,它同時還包括大量的海爾產品出口的部分。根據海爾集團公布的資料,海爾出口產品的價格是相當低的。幾乎是賠本賣了。到全球去布局,為品牌打廣告,沒有錢是做不成的。這真是一個死結,你的產品賺不到品牌費,沒有錢打廣告,知名度上不去,沒有知名度,又賣不起高價。沒辦法,海爾在美國市場上就沒有以廣告轟炸的方式提高知名度,除了在幾個主要機場的手推車上打上“Haier”商標廣告外,基本沒有什么廣告投入。看起來有幾分寒酸,世界上哪家跨國公司是這樣走出去的呢?海爾還不能像那些最著名的品牌那樣進行市場運作,海爾采取縫隙戰略,選擇市場上競爭對手沒有的產品進入美國市場,如自由式酒柜”。
    
    海爾的專利在中國家電企業算是最多的,但是到國際市場這只是一個基本條件而已。海爾也確實搞出了一些有新意的產品如不用洗衣粉的洗衣機、可以承受停電四天半的冰箱、廚房用桶狀啤酒機、兒童款青蛙王子電視機、大容量帶滑道抽屜冷柜……憑借產品差異海爾曾獲得高額回報。但是到底這種高額回報是多少,不清楚。
    
    只能靠口碑,潤物細無聲的方式。還有就是差異化我有人無來取勝。這樣做有點效果,但是作用也有限。事實也是如此。不要指望美國人聽說產品來自中國就追捧,像中國人追捧美國產品一樣那是不可能的。國內市場已經被跨國企業占領,你在本土培養不出大型企業,你進入國際市場就受資金制約,你的品牌知名度美譽度低,你賣不起高價,利潤率低,你如何打廣告,如何進行好的售后服務。你的服務跟不上,即使你的產品質量與別的品牌不相上下,仍然會影響你的銷售。你的實力制約你的先期投入,即使你冒著破產的危險先期投入很大,但是你的國家的實力會使別國的消費者不愿意花大價錢來購買你的產品。那么你的先期投入可能血本無歸,你又承受不起長期的虧損,怎么辦?這就是我們的企業走出去面臨的困境。
    
    我們強調革命性技術的目的也就是著眼于人無我有,著眼于產品的唯一性或者稀缺性。海爾也注意到了要生產別人沒有的產品。但是,它的思維有問題。那就是他只是以別人產品的補充者的身份出現的。生產別人忽視的或者不屑于生產的,這本身就表明那個細分市場無利可圖,有利可圖,人家會放棄嗎?這樣很難塑造出海爾全新的品牌形象。只有革命性的唯一性才會成功,補充性的唯一性很難成功。革命性的唯一性造成的破壞性沖擊給人的刺激的效應達到了最大化效果,能激起消費者的關注熱情。補充性改良性的唯一性不足以喚起消費者的關注熱情。諾基亞的手機的出現在當時就是開創性的,是通訊手段的革命性的產物。具有唯一的不可替代性。海爾的所謂的小冰箱并不是不可替代的。沒有小冰箱,勉強也可以用大冰箱啊。以及海爾的不用洗衣粉的洗衣機也基本屬于這種情況。這就是海爾思維的誤區阻礙了海爾的成功。
    
    沒有革命性技術也可能成功啊,戴爾就不是以技術為核心競爭力。可口可樂也沒有什么革命性技術,也沒有壟斷性技術如微軟,它不照樣征服全球嗎?肯德雞,麥當勞也是啊,它有什么獨創技術啊?沒有。但為什么它又能在全球取得成功呢?全球化競爭,不是一個公司單獨的競爭,任何一個公司的全球化競爭都是以這個公司后面的國家的實力的競爭作后盾的。海爾不可能學習戴爾,不可能重復可口可樂成功的故事,那是它身后的國家是中國,不是美國。當然,有一天,當中國成為像美國那樣的國家的時候,海爾也可以復制戴爾成功的模式。但是,現在,我們不考慮這個問題,因為我們不知道那一天是什么時候到來。所以我們講述海爾的故事,也就是在講述中國的故事。它們是血肉相連的。是密不可分的統一體,從它開始全球化的那一天起,它們就已經聯系在一起了。
    
    如果不找到或者擁有革命性技術,海爾就不可能成為一個國際性大公司,它的走出去戰略注定是無所作為的。想想當年的海爾是何等的意氣風發,是何等的豪情萬仗,與狼共舞,先把自己變成一匹狼,想把自己變成狼是容易的,而要真正變成一只狼是多么的艱難啊。
    
    看看外國的例子:盛田昭夫到美國市場上去打拼,重點放在索尼獨一無二的產品上,因此,他格外看重新技術,甚至不惜舉巨債搞顯像管的科技攻關。于是索尼成功了。
    
    當一大批像華為,中興,比亞迪,華旗這樣信奉技術為王的企業在海外打出一片天地以后,那些沒有核心技術的邊緣公司如聯想,海爾等企業才有出頭的機會,這是一些類似于寄生蟲的企業。我們沒有一項獨步全球的技術和產業。
    
    海爾聯想的根本問題是缺少革命性技術的出現。以及國家形象不夠。革命性技術可以彌補國家形象的不足。比如諾基亞。也就是說不去與別人爭頂點。而是自己另創一個頂點。新的頂點尚是——座處女峰,尚無人到達,那么,對于后來者這就是機會了。
    
    今天在美國生產銷售的海爾產品,貼有“美國制造”的標簽。很多美國人把“Haier”當成了一個德國品牌。將錯就錯,海爾也就順水推舟把海爾當作一個全球性品牌來推廣。
    
    如果沒有這個誤會,恐怕海爾的產品在美國賣得更少,業績更慘不忍睹。這是一個意味深長的插曲。看到這段文字,一陣心酸涌上心頭。說不清是什么滋味,只可說是百味雜陳,看起來是個誤會,誤會中卻含有深意。
    
    張瑞敏對于海爾目前所處的困境有一個非常形象而且悲壯的比喻:“海爾目前正處于一個高原區,身處海拔5000米,但我們的目標是8000米,因為對手都在珠穆朗瑪峰上。海爾發力于全球布局,這是一場生死之戰,海爾要么通過全球化戰略真正地上去,要么就被人家淘汰。” 前段時間,張瑞敏又一次斬釘截鐵地說:“我們就是要成為世界上的名牌!”意志很堅決,還是那么雄心萬仗,偉大的抱負與殘酷的現實之間卻是距離遙遠。海爾現在必須要跨越的一道“坎”是:國內名牌如何轉化到國際名牌?兩個工廠用的材料一樣,但是干出來的產品價格就不一樣,也就是很多世界名牌到中國來代工,我們交給它的產品是10美元,但是他可以賣到100美金,那個差價就是品牌的價值。
    
    張瑞敏本人似乎也意識到了這個問題,但他卻沒有拿出相應的有效對策來。下面引述張瑞敏的一些原話:舉個例子,在美國,他覺得海爾冰箱也可以,比較合算,但是在大冰箱里邊,他可能不會先選擇海爾,而是會選擇惠而浦,因為他覺得那個更有價值,而且買回去更代表他的身份,如果他覺得海爾是最能夠代表他身份的,我覺得這就有美譽度了。就是說從非主流產品要變成主流產品,它不僅是要體現一種實用功能,更要體現一種身份,一種價值。 張瑞敏又講述了在德國參加一次宴會的經歷,一個德國的經理人帶著他太太來,我說海爾冰箱你知道嗎,他說知道,我說你會買嗎。他說不會。他說我要買就買德國的“米勒”,為什么?因為“米勒”這個品牌在消費者心目中已經成了藝術品,我們就是要做成這樣的品牌。
    
    這恐怕不是海爾個人的力量能夠改變的。這需要一個國家的形象作后盾。
    
    海爾雖然在世界品牌500強中占有一席之地,但與著名跨國企業相比,海爾仍有相當大的差距。 一個品牌在海外單打獨斗是不行的。必須是一個品牌群體的行動,才會產生效果。這就要求國家在企業進行全球化品牌戰略階段要有所作為。體現出國家意志。作為企業的后盾和助推器。發達國家的品牌他們作為國內品牌也會受到全球關注,或者,他們作為品牌的歷史悠久,以前作為世界品牌沒有門檻。后發國家的品牌成長的國際大環境已經不同了。當初國際知名品牌進入中國,就會引起中國消費者和媒體的廣泛關注,而中國品牌進入美國,人家就不關注你,即使你在中國很出名了,人家也不關注,關鍵是中國這個國家的品牌沒有份量,這個國家所擁有的產品品牌就更沒有份量了。
    
    海爾非常努力,努力到了不要命的程度,他們絞盡腦汁,他們苦思冥想為了客戶,招術想了很多,也有一定成績,但是總的來說,沒有突破性的收獲,看起來使出吃奶的力氣還是小打小鬧,整不出大動靜來。關鍵是沒有革命性的突破,這是海爾鬧不出大動靜的根本原因。我也感覺到了海爾的累,海爾的心力憔悴。
    
    海爾的悲劇就是沒有給發達國家的消費者購買其產品找到充分的理由。同時,在海外市場的開拓沒有國內成功在于品牌形象上不去,品牌形象上不去除了海爾自身的原因,更主要的是中國的國家形象上不去。
    
    你的質量好,與已有的品牌一樣好,人家為什么購買你呢,你的服務與已有的品牌一樣好,人家為什么就購買你的產品呢?這不足以改變人家多年來形成的品牌忠誠度,外國消費者的習慣性忽視讓海爾無法走進外國消費者的注意的目光中。更難以挑起外國消費者購買的欲望。既然沒有品質上,功能上,品牌美譽度上,技術上的理由,那只有低價這個理由,如果走低價的路,又為人唾棄。這就是一個宿命,一個怪圈,對于中國沒有創新的企業走出去遇到難以化解的難題。這也是所有第三世界國家的企業所遭遇的難題。海爾國際化的遭遇是所有后發展國家企業的普遍遭遇,也是后發展國家不幸命運的真實寫照。這里與其是在哭海爾,還不如說是在哭中國。哭所有的后發展國家。看看海爾這幾年的年度銷售額,增長速度非常緩慢。海爾走出去的遭遇不僅是中國企業國際之旅的必然遭遇,也是所有后發國家企業發展和走向世界的必然遭遇。
    
    海爾的困境是后發國家的普遍發展困境,中國是后發國家一份子,逃脫不了后發國家的一般命運。后發國家的一般命運是無法建立強勢品牌,原因在于國家力量上不去,國力不夠又制約品牌建設,陷入惡性循環的怪圈。這跟一個企業的統帥的優秀與否沒有關系,個人的力量是渺小的,無論張瑞敏多么杰出,他也擺脫不了套在后發國家品牌頭上的魔咒的。本書將多角度,多視點,多層面,全方位剖析后發國家的困境和探尋一條通往光明之途的大道。
    
    我也相信張瑞敏是中國最優秀的管理大師。從“日事日畢、日清日高”的OEC管理模式,到每個人都面向市場的市場鏈管理,到“人單合一”的發展模式,再到“卓越運營”的商業模式。其“人單合一”發展模式更被國際管理界譽為“號準全球商業脈搏”的管理模式。海爾在品質管理,戰略設計,品牌建設,公司文化建設和技術研發都付出了巨大的心血。但是海爾在海外至今仍然成效不彰,進不了主流賣場,知名度,品牌美譽度上不去,基本上在消費者心目中缺少影響力。
    
    海爾的管理水平,在中國企業里面,可以說沒有幾家可以與之并肩,但是,比如日清模式,訂單合一模式等。都有獨創性質。影響也比較大,為人津津樂道的是也被海外知名商學院引為教學案例,我本人并不想否認這些是有創造性的,也是有價值和意義的。但是,一個制造企業的管理的很重要的內容應該是技術的開發。或者說,技術的開發是企業管理內容中的最重要的部分,恰恰在這個方面,海爾沒有什么令人印象深刻的表現。這不能不說這是海爾管理的最大的失誤。一個國家需要有鎮國利器,這個國家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一個博物館需要有鎮館之寶才能吸引四海游人的眼球,一家寺院也要有鎮院之寶才能領袖群倫,成為信眾追逐的對象。一家企業也要有獨門絕技才能鶴立雞群,才能縱橫馳騁于全球市場,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百萬軍中,如入無人之境,取敵上將之首級易如反掌,招財進寶,大把大把白花花的銀子如流水般納入腰包,這樣你才有底氣吃香喝辣,豪氣干云,牛氣沖天。顯然,這樣的境界,海爾還遠未達到,海爾什么時候能做到這一點呢?我不知道。恐怕我這一輩子沒機會看到了,上帝說他這一輩子也沒有機會看到這一天的到來了。反正要做到大塊吃肉,大碗喝酒,對于海爾來說還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夢。可憐的海爾,現在吃一碗牛肉面還得悄悄數一數腰包里的銅板。不亦悲乎。張瑞敏是一位很杰出的企業管理者,但是這對他走向海外市場,這對他把海爾做成一個國際性的品牌一點幫助都沒有。張的優秀在這個方面是無效的。張瑞敏和海爾的遭遇再次證明作為個體的人是多少渺小。你可以舉出海爾在多少國家開設了分廠,產品進入了多少發達國家的市場。但是不能否認的一個事實是:海爾還不是一個世界級品牌。不是一流的世界品牌。連三流都算不上。要承認這一點很痛苦。這是我們這個國家心中的痛。而不僅僅是一個企業的傷痛。如果按照現有的路徑走下去,那么,海爾永遠都成不了世界一流的公司,甚至二流的位置上也不會有它的身影,它將永遠淪為三流品牌,隅居于那些大商場的角落里,面壁而泣,這就是海爾走出去的歸宿。
    
    海爾尚且如此,要知道它可是位列中國最優秀企業前三甲的一家公司,其它中國企業可想而知。這就不僅是海爾一家公司的悲哀,而是中國整個經濟處境的慘狀,這就是海爾可哭的最主要的理由。當然,這里不包括那些靠行政壟斷立世的國企。這一點。看看張瑞敏的那個講話,對國企的艷羨,似可窺視一二。
    
    在2007年1月北大光華管理學院的新年論壇上,滿臉疲憊的張瑞敏的發言引起了滿場大笑:“剛才有錢的說完了,到我說了。大家想想,中國移動不管移動到哪里,國內還是國外都要收錢;中石油也很厲害,鉆個洞就有錢,它要漲價大家還不敢說,不買它買誰的。我們是充分競爭的行業,利潤像刀片一樣薄!”
    
    對靠政策壟斷行業利潤的企業不自覺的羨慕,怎么不羨慕那些靠技術領先在世界上壟斷的企業羨慕呢?它們賺得的利潤可不比壟斷國企賺得的利潤低喲。微軟的利潤率遠比中國的壟斷國企利潤率高呀,沒有技術含量的企業當然利潤像刀片一樣薄了,可是利潤像臉皮一樣厚的路子擺在那里,你卻不去走,有什么辦法呢?機會都是一樣的,看你走不走,可見海爾在觀念上還是有誤區。華為不是走過來了嗎?我們只有通過技術突圍。華為的成功讓我們看到了希望。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沒有死地后生的決心和氣概,坐觀垂釣者,徒有羨漁情。心動不如行動,海爾現在開始行動還來得及。海爾不是現在還造空調嗎。可是變頻技術還要靠進口,真是可恥。在技術進步上,你做了什么?既然就這德性,能有刀片一樣薄的利潤,也算幸運了。上帝沒有虧待你啦。
    
    品牌在國內沒有出路,在國外呢?我們自己的品牌還是打不出去。海爾的努力已經證明了這一點。當年懷著美好夢想走出國門的海爾,打拼十年結果如何大家有目共睹,相信張瑞敏的內心有多少感慨,有多少辛酸,外人也許難以體會。當年的海爾是如何的意氣風發信心滿滿呀,他們是多么天真呀,以為前面的路鋪滿了鮮花,等待他們的都是掌聲和紅地毯,他們雄心勃勃,心比天高。他們當然有理由自信、自豪,甚至因此而自負。但是冷酷的現實給了他們當頭棒喝。這個世界那有想象的那么容易。我可以推想,在中國市場取得成功的海爾當時一定是有一覽眾山小的氣概,他們懷抱宏圖沖向海外,那是何等的豪邁啊。他們以為海外市場也會象國內市場一樣勢如破竹。我現在還能感覺到當年的海爾們的豪氣干云,那種天下英雄舍我其誰的自信與大無畏。他們那里知道,跨國公司筑就的門坎有多高,那是一道看不見的高墻,在這堵高墻面前,中國的企業是多么的渺小啊。即使英雄如張瑞敏,使出吃奶的力氣,也撼動不得分毫。也許到了今天,張瑞敏們才真正認識到由品牌筑起來的銅墻鐵壁有多堅固。當然,也許到今天還有很多中國人對此視而不見。或者他們還有幻想,以為可以輕易突破品牌的防線。有幻想不是壞事,但是只有幻想真的要壞事。我可以肯定地說,我們的國人還沒有真正嚴肅認真地對待這件事情。你看看舉國上下,精英們討論的話題絕對不是關于怎樣打造中國的品牌。全國人民都在煞有介事地談論怎么進一步尋找改革的新動力。如何進一步開放。我真的不明白,我們要怎么開放呢,我們已經開放到了只剩下一條遮羞布了。是不是要開放到全國人民都不穿褲子才叫最開放。如果全體中國人民不穿褲子我們的產品就可以在世界上賣出天價來。那我愿意第一個不穿褲子。
    
    我們三十年來沒有培育出一個世界級品牌,過度開放之禍也是原因之一。對開放的瘋狂崇拜導致我們的國內市場被強勢外資品牌全部占領。至今無法收復失地。盡管家電行業情況稍稍好一點。但是有幾個人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呢,他們還在天真地做著崛起的大國夢。但是等待我們的不是什么大國,而是拉美化的命運。
    
    看看海爾近幾年的銷售額的增長速度非常緩慢,與中國同一時期出口額的高速增長形成鮮明反差,這是耐人尋味的。而且它的主要市場依然是國內。再看看聯想,魂斷國際路,柳傳志重新出山,聲稱要更加重視國內市場。看來,柳傳志也只能在國內市場這母親的子宮里找到一點最后的溫暖和安慰。也只有這里才是民族企業的最后的歸宿地。聯想走不出去與它的戰略選擇有關系。它一開始走上貿工技的路徑選擇就是一條死路,不錯,有這樣的公司成功過,比如戴爾,沒有自己的核心技術,立足營銷,也能成功,但不要忘記了,戴爾的背后有一個強大的祖國。聯想呢?顯然不具備這樣的條件。但是聯想如此開始就選擇技工貿這條路,它的今天也許更有一番別樣的風景。這取決于大環境,這不是一個勢單力薄的聯想可以回天的。但也正因為有先天缺陷,一出身就不健全,但是它的理想又不小,結局不妙也不意外。
    
    中國呀中國,這充滿荊棘的強國之路啊,有多少汗水,多少淚水。有多少國人的夢想被殘酷的現實擊得粉碎?張瑞敏啊張瑞敏,你是不是常常在夜深人靜時獨自流下無助的熱淚??當你睜開眼睛,走投無路時,只有我知道,你的心有多痛,你的絕望有多深!
    
    我相信海爾對企業國際化的道路有諸多困難的估計是認真的,他們也一定準備了遭遇挫折的心理。但是,結局仍然還是出乎他們的預料。困難是可以戰勝的。但他們前面根本就不是困難,而是絕路。已有的跨國企業堵死了所有的路。沒有給你任何機會。如果以前的海爾們還有幻想,他們現在仍然還是在幻想。但是,現實是嚴酷的,冰冷的。
    
    海爾的夢斷國際化之路,它的不幸遭遇是千千萬萬個后發國家公司夢想國際化而不得的一個縮影,一個標本。那些失敗者的沉痛的嘆息是對當今國際市場被強勢跨國公司壟斷的國際現實的強烈控訴和抗議。一個個走出去的制造業企業紛紛落水。勉強維持下來的也是茍延殘喘,垂死掙扎,不甘心失敗的命運。但是失敗已成定局。沒得救了是可以肯定的,華佗在世也救不了他們了。現在為他們寫一曲挽歌不顯得太早。
    
    在國際化的道路上沒有平坦的路可走,只有那些不畏艱險的,沿著崎嶇道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達光輝的頂點。但是現在這條原理已經失效。不畏艱險,沿著崎嶇道路攀登的人也到不了光輝的頂點。因為——項點已經客滿。
    
    這如何是好呢。欲度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暗天,海爾呀海爾,你現在知道了拔劍四顧心茫然的滋味了吧。海爾呀海爾,道路不是太漫長,請問你要求索什么呢?路的盡頭已經人滿為患呀,沒有了你的立足之點。茫然四顧,我心惆悵。我想,所有國人的心已然惆悵。
    
    中國品牌的困境,也是中國現代化事業的困境。受品牌之困的不僅是家電行業,重災區還有手機和汽車行業,化妝品行業,飲料行業等等,這個名單可以開一長串下去。這些品牌的苦苦掙扎,就是我們的國家明天的命運的最好的預示。這是一個不祥的預示。
    
    海爾的路走不通。只好另尋他途,于是有聯想,有TCL并購償試,但是事實證明并購這條路走起來更加艱難。他們付出了巨大的代價,走上去才發現,此路不通。
    
    今天,在中國的大地上跑的車有幾輛是我們國產品牌?“中國制造”在國際市場上的整體形象是落后的。張瑞敏和海爾人在國際市場上的孤軍奮戰是無法改變我們“中國貨”質次價廉的形象。
    
    海爾國際化之路如此艱辛,成果不彰,與它孤軍奮戰有關。中國品牌實力和知名度本來就不高,到海外就應該幾家抱團行動,以推銷中國開路,可憐的一點廣告費不是用來宣傳品牌,首先應該宣傳中國,一個強大的中國。一個創造了和正在創造奇跡的中國。只有先接受了一個強大的中國。接受你的品牌也就順理成章了。中國品牌,在海外的營銷,要改變策略。如此,中國政府也應該加大扶持的力度,有計劃地在品牌營銷方面吹噓中國的奇跡。為品牌造勢,壯威。把中國干什么事兒都是舉國體制的法寶用起來。我就不信,還怕興不起波瀾。翻不起巨浪。
    
    也就是說,我們必須超級重視中國國家品牌形象的塑造。只有中國這塊牌子硬起來,我們的產品品牌才能更容易走出去,才能受到外國消費者的青睞。那時候,類似于海爾的悲劇也就不會再次發生了。
  
  中國或難成發達國家
  
  研究這個歷史的規律,尋找中國如何成為發達國家的路徑,讓中國的現代化事業少走彎路,少付代價。
  
  如果以人均GDP一萬五千美元劃線的話,超過這條線的就算發達國家,收入在這條線以下的就算不發達國家。
  今天的發達國家,有一部分是十八世紀或者更早就發展起來了的,比如英法意,西班牙等,還有一部分是十九世紀發展起來的,如美國,日本,德國等,其它一些比較邊緣的發達國家如北歐,及西歐洲小國,以及加拿大,澳洲等以資源為主發展起來的國家也基本上在二十世紀上半葉都已成型,從那以后,基本上沒有上規模的大國加入發達國家的俱樂部了,有的甚至已經踏進一只腳在發達國家的行列了,但因種種原因最終還是鎩羽而歸,如阿根廷,菲律賓等。也就是說有機會成為發達國家是有時間期的,過了那個時間段,就再也沒有機會了,這到底是為什么呢?
  當然,今天有些富國是資源型國家,如中東石油國家,這些國家可以稱為富國,但要稱為發達國家太勉強了,但這樣區分就把問題復雜化了,為了簡單,我們也把它稱為發達國家,但他們的發展模式太特殊了,不具普遍意義,這里就不討論。
  真正比較例外的是一些小國,如愛爾蘭,芬蘭,以色列以及亞洲四小龍,這些經濟體是在二十世紀未期進入發達國家行列的。它們的經驗值得重視,但他們是很小的經濟體,其經驗也難有普遍推廣的價值。再說,愛爾蘭,芬蘭也并不是一貧如洗,都是有一定的基礎的,而且他們依附于發達經濟體的邊緣,恐怕不是一般國家學得來的。我以為真正稱得上經濟奇跡的是韓國,它真正是稱得上是從一個絕對意義上的貧窮國家發展起來的,并在很短的時間內進入了發達國家的行列,韓國應該是例外中的例外,它有值得注意的一些作法,除此之外,就乏善可陳了。
  你看多少國家為了成為發達國家是費盡了心機,付出了巨大的代價,但是無論如何也遂不了心愿。比如土耳其就是很好的例子,那種毅然決然的態度讓人震驚,但是蒼天不從人愿,土耳其至今還不是一個發達國家,俄國也是如此,從彼得大帝開始就已開啟了現代化的征程,但是,到今天,俄羅斯仍然還是功虧一簣,俄羅斯的遭遇足以讓任何一個熱血之士長歌當哭。至于中國的故事,相信每一個讀者都已經很熟悉了,我就不用在此多說了。看起來要成為了達國家真的很難。為什么難,有不少人從不同的角度作出了五花八門的解釋。然后,形形色色的后發國家根據這些人開出的藥方作了不懈的償試,但事實最終證明,這些藥方無效。你說文化不行,那好,我就照搬西方文化,土耳其就是這樣干的,還有一些非洲國家,他們什么都是照搬殖民時期宗主國的那一套,再說有些國家的文化跟所謂的發達國家的文化都是同出一宗,說文化導致經濟落后,導致這些國家成不了發展國家太武斷了,有人說政治體制不行,于是很多國家又照搬西方發達國家的那套所謂行之有效的政治體制,可是還是沒見發展起來。有人又說是經濟發展戰略不對,于是出口導向型,進口替代型,種種花樣都試過了,還是沒有看到理想的結果,有人又說要先搞教育,有人又說要改變人種。菲律賓可是不遺余力引進了很多美國大兵,人種的改變效果不錯,可還是不見經濟發展有什么起色。這真是讓人絕望了。不是說條條道路通羅馬,怎么對于后發展國家來說,條條道路都通往地獄,蒼天啊,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兒啊。成為發達國家為什么就那么難呢?這中間到底藏著什么秘密?到底是什么在阻礙發展中國家成為發達國家?
  有人說:
  世界上其實有相當多的小康型國家的,墨西哥巴西阿根廷,馬來西亞泰國一度都不錯,可是不管20年還是30年就是搞不上去。實際上如果已經有了2000多美元的人均GDP了,來一個經濟奇跡,不到十年就上到5000了。甚至不用動,等貨幣升值就過門檻了,就象四小龍沖線及沖線以后一段時間的GDP變化一樣。如果一開始基礎不是特別差,如果有連續20年的高速增長,那么肯定是可以沖線的。要注意用美元計的GDP增長率在這種情況下通常是大于經濟增長率的,因為幾乎肯定會發生貨幣升值等附加效應。但是20年過去了,就是沒有國家能沖上去,一個都沒有。
    想想看,20年能增長多少?中國20年翻了兩番,如果肯不顧一切升值,用美元算可以翻三番。但是全世界的那些小康型國家就是沒有一個能沖上去。那些發達國家更早的時候也沒有5000美元,但是增長邁過門檻的時候很平穩的就過去了,而發展中國家想要復制它們的那種平穩過線就是沒有一個成功的。
  
  提出此說的人沒有注意到貨幣不能隨便升值的,你的產業必須升級以后(產業升級必須以技術進步為前提,或者必須生產國際市場上沒有別的可以替代的產品為前提,因為有技術含量才可能賣到高價,或者是知名的世界品牌。賺取超額利潤。或者賣別人無法替代的產品才可以賣到高價,你的產品在國際市場能賺到更多的利潤以后,貨幣才能升值。否則,你的那些生產衣鞋玩具之類的血汗工廠就會因貨幣升值而導致產品在國際市場沒有競爭力,從而工廠關門。大量工人失業。如果產業升級成功,會賺到更多的錢從國外,那么,那些生產初級產品的工廠倒閉后,這些失業的人就可以轉向第三產業,即所謂的服務業,為那些在升級后的產業里工作的人服務,從他們手上分享一部分從國外賺回來的錢。因為產業升級后,利潤增加,那些行業里的人的工資會相應增加,也因而能夠會提高第三產業人員的服務費,這就是為什么發達國家的人工費那么高, 是因為他們在分享從國外賺回來的財富。初級產品可以從國外購買,因為國外更便宜,但是服務不能購買(所以發達國家要限制非法勞工移民,就是為了防止他們和本地的第三產業工人競爭,服務費如果因為外來移民競爭而下降,那么那些本國從血汗工廠失業的工人或者沒有技術的下層人士就無法分享從國外賺來的財富,或者國家經濟發展積累的財富。他們就將繼續生活在貧困狀態。或者靠國家救濟,國家救濟也是下層國民分享國家經濟發展積累的財富的渠道這一,但是這樣會增加國家負擔,不如通過市場讓他們從社會中的富人那里分享財富更持久。
  這就是發達國家發展第三產業的原因。而那些落后國家發展第三產業沒有什么意義。落后國家第三產業的從業人員很多,但是,因為沒有從國外賺到財富。也就沒有財富分給他們。所以落后國家第三產業人員越多,收入越低。而且越沒有可能擺脫貧困。落后國家必須發展有競爭力的產業,一般都是從制造業開始積累(除非你的資源特別豐富,人口又特別少。像新西蘭,就是靠畜牧業產品出口,他們也很富有了,他們沒有什么有特別優勢的產業。澳大利亞也是如此。應該還有加拿大,阿根廷也應該富裕,不知怎么搞的,就是沒有富起來。也許它的人口相比新西蘭,澳大利亞,加拿大還是要多一些。巴西也屬這種情況。總之他們不需要產業升級,就可以把貨幣匯率定得很高,折合成美元人均收入也就高了。)在國際上撈錢,有了錢以后,才能讓國民分享財富。
  有些經濟學家搞什么第三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產值比例要占多少才算健康是很可笑的。落后國家即使一二三產業的結構比發達國家還要高,它仍然是落后 國家,前些年有人指責中國的第三產業不發達,中國的經濟發展結構不合理,經濟發展不健康,追趕型國家第二產業的占比例高才是有益的。才是有希望的。
  為什么二戰以后,幾乎沒有國家成為發達國家,除了四小龍(其中香港,新加坡比較特殊,應該還有愛爾蘭,冰島,芬蘭,但這三個國家沒有人去刻意炒作他們的成功,所以也就沒有更多的注意,其實愛爾蘭是八十年代經濟開始起飛,靠的是軟件產業,芬蘭大家都知道,靠的是電信,關鍵這些都是小國,抓住了一個產業就可能成功,一個大國,或者人口過千萬的國家,不是一個產業的成功可以帶動起飛的。
  你仔細觀察人類社會的發展史就會發現,每一個時代一個社會的財富,或者小到社會成員之間,大到國家之間,財富分布的結果是呈正金字塔形的,就是富人是少數,或者富國是少數。大多數人是窮人,大多數國家也是窮國。最富最強的國家只有一個。然后往下推,比較富的國家多一些,窮國最多,處于金字塔的底部。也有人說這個財富結構不是呈金字塔的,是呈橄欖形的。但不管怎么說,最富的都是少數。而目前有一個趨勢,那就是這個結構正有解體的趨勢,目前越來越多的國家富起來了,比如中東石油國家,還有中國印度等亞洲國家。但是規律決定了這個結構不能破壞,那么這就意味著目前的發展勢頭會出現逆轉。逆轉的表現形式就是動亂,戰爭等社會危機就為社會重組的手段。人類創造的財富將會在戰爭中被毀滅。當社會再次回到金字塔結構后,社會重新安定,再次進入財富的創造過程,如此反復,整個歷史就是在動態平衡中進行。看看今天,整個世界大致和平發展了六十多年了,人類還有多少時間的和平呢?動蕩也許在不久就會到來,到底是多久?也許二十年,或者四十年,誰知道呢?我們現在就應該作好準備,在下一次動蕩中盡量少受傷害。
  
  這個財富分布的規律本身限制了后發國家進入發達國家的行列,并常常出現損不足以奉有余的馬太效應。如果都進入發達國家,那還去損誰呢?沒有了損害的對象,那拿什么來奉有余呢?有余沒有了奉的來源,還能有余嗎?如果是這樣,世界財富的分配結構就要從重洗牌。但是現在正是處于相對穩定的時期,還沒有到洗牌的時候。所以難以進入發達國家的行列。而且永遠也不可能出現所有的國家都成為富裕的國家這樣的情況。有人可能懷疑有這樣的財富分配結構存在。你要問誰在主宰這個分布結構,我認為這是一種自然規律,宇宙力量。你看一看,在一個地區,男女性別的比例基本上是平衡的,即使有人為的因素去打亂這個比例,比如曾經的計劃生育在我國使一些人對生育嬰兒進行性別選擇,只要男孩,墮胎女孩,造成男女性別比例失調,但是,經過一段時間,它又會自動調節到一個平衡的狀態。顯然有一種自然的力量在起作用。這就是規律。我想財富的分配也存在著這樣的一種規律。當富裕的國家或者人數達到一種的數量,就會有一種自然的力量控制新的國家進入發達國家的行列。
  我們可以以一個極端的假設來說明某些問題。比如說,我們假設我們這個地球上所有的適齡夫婦都只想要男孩,不想要女孩,而且所有的政府都允許進行胎兒性別鑒定,并且允許墮胎,那么,你想一想,這個世界會怎么樣?會不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就是地球上最后只剩下男孩,不再有一個女孩。按照邏輯推理,肯定會出現這樣的結果,但是,我要說,邏輯在這里會失效的,即使前面的條件成立,即所有的人都可以自主選擇孩子的性別,而且絕對只選擇男孩子。這個世界仍然不會出現只剩男孩,沒有女孩的情況。而且永遠都不會出現。為什么?因為性別調整的自然力量的存在,并將最終顯示出它的作用。那就是這個世界的性別失衡到了很嚴重的時候,所有的或者絕大多數的育齡夫婦育出的都將是女孩,即使你墮胎掉一個女孩,下一個仍然還是女孩,并將一直持續下去,直到你最終接受,除非你永遠不要孩子,這種力量的顯示將會直到性別基本平衡為止。這當然又是一個假設,沒有進行現實驗證的可能。但
  這個,不能進行科學實證,權且當作一種假說。我們觀察二十世紀的世界財富格局,可以看到這樣的正金字塔分布的情況。這個是有數據作依據的。
  我還有一種預感,就是這個財富格局將會發生變化。就是向橄欖型結構轉換。即,大多數國家將擺脫赤貧的狀態,進入一個比較富裕的狀態,比如象今天的拉美,東南亞,蘇東地區,這些地區經濟有一定的發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有所改善,但是與發達國家的生活水平相比,又存在距離,但是它們的經濟又比最不發達國家有明顯的進步。但是這些國家無論怎么努力,總還是進不了發達國家的行列,經濟在發展,GDP在增長,但是財富卻沒有增加。處于一種奇怪地有發展沒進步的怪現象。而且,隨著中國的加入這個行列,可能印度不久也會加入這個行列,處于這個層次的國家可能人口數量占世界總人口的六成。大約在四十億左右。最發達國家的人口大約十億,占總人口的二成,最不發達國家即赤貧國家人口數量大約將占世界總人口的二成。這樣世界貧富分布就呈橄欖型,這可能是世界財富的未來格局走向。也就是在一個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成為發達國家的機會將成為零。這也是一個假說。需要歷史的發展來驗證。
  一個社會的財富一般都是呈正金字塔型。現在有所謂橄欖型一說,但那是對一個單獨的國家而言是存在的,而且這樣的國家的財富也是通過不同的手段從其它國家搜刮來的。只是手段存在巧妙與否的區別。共同貧窮是可能的,共同富裕是不可能的,從來都沒有在那個歷史時期存在過。今后也不會成為可能。通常的歷史現象是一部分人富裕,一部分人貧窮。那些發展經濟學為后發展國家想出了很多發展戰略,進口替代,出口導向等等。但是任何一種戰略,都不可能對所有國家有效。只能對個別國家有效。那是財富的規律決定的。最主要的是,這個世界的財富是有限的。不存在無限的財富。有財富就有分配,有分配就有不平等。不管這種分配的手段是人為的方式還是市場的或者自然的方式。即使有絕對的平等出現那也是不可持續的,短暫的,反自然規律反歷史的規律的。美國就是一個資源非常豐富的國家,他的人均自然資源占有量在世界上也是名列前茅的。但是他仍然通過外貿的手段,還有金融的手段從別的國家攫取財富,以維持它的富裕的生活。其它國家如何可能從別的國家攫取財富呢,僅靠自身的資源成為富裕的國家的可能性很小。現實存在的數量也很少。像一些少量的石油國家之類的,而且都是人口不多的小國。尤其是在全球化時代,共同富裕是一種幻想。
  假設這個假說是成立的,那么,我們來反觀世界近代史,中國近代史上的種種現象,對它們就會有種合理的解釋。比如,為什么后發展中國無論怎么努力,無論是采用計劃經濟還是市場經濟模式,無論是民主憲政還是專制集權,無論是走出口導向型還是進口替代型的發展戰略都無法擺脫不發達的現狀,經濟社會發展的效果都不佳,國家主義不行又搞新自由主義,但是還是不行。有人說文化不行于是又引進西方被證明了行的文化,但是還是發展不起來。你看拉美的經濟發展史,你看東歐蘇聯的二十世紀的歷史,你看東南亞的二十世紀下半葉的歷史,他們都落進了同樣的陷阱,遭遇了同樣的命運。起點不同,過程有異,但是結局卻驚人的雷同。不是這些國家的人民不聰明,也不是這些國家的人民不努力不勤奮,而是時運不濟,被一種力量限制了。你的努力無效。那么,是不是我們這些后發展國家就認命了呢,就在那里坐以待斃了呢?當然,歷史不會讓人們閑著,你看這些國家的人們不停地折騰來折騰去,一刻都沒閑著。經過一定的時間,比如幾百年以后,財富格局將會重新洗牌,那時候,機會就會降臨,今天的格局基本上在十九世紀末的時候就已經定型了,有變化那也大致上是微調,沒有出現劇烈的翻天覆地的變化這是事實,看看過去的二十世紀就一目了然,應該沒有爭議,那么,在新的世紀會不會出現洗牌的機會呢?我不是先知。我希望出現洗牌的機會,這樣中國就有機會成為發達國家了。但是,我本人并不樂觀。如果中國沒有進入發達國家的行列,我不會感到驚訝,這是規律,不可違抗,也沒有人改變得了,盡管很多人不以為然。盡管很多人要逆潮流而動。但是失敗是必然的。歷史已經證明并還將繼續無情地證明這一點。
  盡管理智地分析起來,中國成不了發達國家。但是我還是希望中國能夠成為一個發達國家,我希望中國是一個歷史的例外,我希望有奇跡發生在中國身上。本書就是專門討論中國如何成為發達國家的著作。或許這些討論對促使中國有利于能夠向發達國家邁進一小步,我也會感到滿足和欣慰了。
  德日等相對后起的國家為什么能工業化成功,追趕先進國家的現代化事業能夠成功。不是因為他們的種族優良,也不是他們的文化優秀,也不是他們的制度先進,也不是他們的產業政策高明,而是當時塔還在搭建期,財富格局分布還未成型。也就是說塔頂還有空位置容納他們。所有他們成功了。再往后,就沒有機會了。除非你把別的塔頂的石塊擠下來。但是這太例外,太不尋常了。
  現在有精英在論證所謂的民國黃金十年,他們假設什么如果(又是如果)沒有日本的入侵,中國就是一個發達國家了。這看起來很有些道理。很多人都有這樣的想法,很多人都認同這樣的想法。我卻不以為然。我認為即使沒有日本入侵,中國也不可能成為一個強國。二十世紀,全球財富分配的金字塔已經成型,塔尖已經被別的國家占據了,已經沒有空間容納中國這樣巨大的國家進入了。所以中國不可能成為發達國家。這個鐵的規律是不可能失效的。因此,可以說,沒有日本的入侵,中國也不過是今天的印度,或者今天的拉美國家。拉美不是沒有外敵入侵么?而且他們在二十世紀上半葉經濟也是欣欣向榮的,比如阿根廷,當時阿根廷屬于世界上最富裕的國家行列。但是現在又是如何。所以說中國的所謂的黃金十年沒有外敵入侵就會怎樣怎樣是一種幻想。當時的民國本身就是半封建半殖民社會,如何能夠使中國進入富強的國家?中國二十世紀的發展即使沒有外敵入侵,我們再往好的方面假設,即使當時沒有共產黨發動人民進行革命,沒有內戰。中國的現代化進程也會被某個偶然的意外的因素打斷。這是必然的。從其它第三世界國家的經歷就可以清楚地得出這樣的結論。
  
  第二章 大國崛起的運與勢
  
  “時來天地齊協力,運去英雄不自由。”
  連馬克斯.韋伯也要犯農村大媽的錯誤。什么儒教限制了資本主義在中國的萌芽。什么新教倫理催生了資本主義精神,使西歐在近代領先。等等諸如此類的論調充斥學界已有些時日了。
  古人說,事者,勢也。勢有了,事就成了。
  比如說中國目前不出人才,沒有大師,沒有令人印象深刻的科技成果,大家都把原因歸為教育體制有問題。說是我們的僵化的教育扼殺了人的創造力。其實人的創造力和想象力是無法扼殺的。如果一個時代需要天才,那么那些創造力和想象力是會噴涌而出的,是擋都擋不住的。所謂大勢所趨,勢不可擋,勢如破竹就是這個意思。關鍵我們沒有這個勢。而這個勢并不是我們想有就有的,那是要由上帝來決定的。
  2007年被評為知道分子的心理學家李子勛談到國家,國家的運勢,國家的心理,認為中國近代的落后,對全球而言是一種和諧,他認為總要有落后的國家,而現在,則是東方國家包括中國走出落后國家命運的時候了。
  歷史的差異性與暴力性是永存的,是絕對的,不可改變的。差異性就是有窮人也有富人,有美女也有不美的女,有聰明人也有不聰明的人,有高個子,也有矮個子。世界永遠不會出現只有富人沒有窮人,只有美女沒有丑女,只有聰明人沒有蠢人這種情況。如果真出現這種情況,那離世界的末日也怕不遠了吧。
  中國有個孔子,但是沒有可能人人都是孔子。
  歷史上有個愛因斯坦,但是沒有可能人人都是愛因斯坦,姚明很高,但是人人都長姚明那么高是不可能的。也是不正常的,正常的狀態就是既有姚明,也有武大郎,既有姚不明,也有武小郎。以及大量的姚二明,姚三明,武二郎,武三郎,這樣的話,這個世界就正常了。西施漂亮,但是不可能人人都成為西施。自然,東施的出現就是太正常不過的事情了。同時也要有南施,北施,構成一個五彩繽紛的世界。
  一顆大樹周圍不可能再長出另一棵同樣的大樹。它的周圍是小草,更高一點的是灌木,喬木,不同層次的植物。構成一個系統。在這個系統里,另一棵參天大樹要長起來。那是在已有的大樹枯死之后。這是一個周期,現有的大樹沒有死之前,是不可能長成另一顆大樹的。因為它占了更多的陽光,雨水,養料,
  孔子是圣人,孔子為什么是圣人,怎么成為圣人的。秘密在那里?于是有人去探秘,探了半天,終于發現,其它方方面面都與常人無異,唯一不同的是史書記載,孔子老媽野合生孔子。別人的老媽生孩子都不是野合啊,看來要養一個孔子那樣的圣人,就得野合。這可是一個驚天的秘密,偉大的發現。可是野合很常見,而圣人不常見也。孔子還是只有一個。過去人們對理想社會的最大描述就是滿街是圣人。要想滿街都是圣人,最快的最簡單的辦法就是大力提倡野合,這樣人人生出的孩子都成圣人了。理想的社會也就出現了。這樣也就不用使出吃奶的力氣去搞教育,教師累死一大片,圣人還是沒有出幾個。中國歷史發展到孔子那個階段,出圣人是必然的,但是出在誰頭上,那實在是偶然的,是一個巧合,正好孔子的老媽野合生了孔子,但并不是野合的孩子就必然會成孔子,這個是不成立的。圣人以后還會出的。那是必然的,那肯定不是野合生的,除非再次湊巧。出圣人是必然的,但是出在誰頭上,那是偶然的,誰有運氣,誰碰上了,誰就成圣人了。想想吧,自孔子以降,二千多年來,像孔子那樣聰明的人絕對可以說如過江之鯽。像孔子那樣勤奮甚至比他還要勤奮的人那也肯定是數也數不完。為什么孔子還是只有一個?那是因為時勢使然。時代不需要。有一個孔子就夠了,還要那么多孔子干什么?
  每個時代都會有一個最強大的國家,今天的時代正好是美國。有人到美國去跑了一圈,發現美國是搞民主政治的,是搞市場經濟的,于是得出結論,要成為強國,就得政治民主化,經濟市場化。這是一個偉大的發現,就像人們發現孔子成為圣人是因為他的老媽野合生他一樣。然而,民主很常見,而強國不常見也。不亦哀哉?
  世界各國紛紛政治民主化,經濟市場化,搞了半天,人民還是不富,國家還是不強,這就怪了。很多人想破腦袋也想不出原因在那里。民主是富強的原因,民主國家不打仗。從此以后世界上再也沒有弱國了,再也沒有戰爭了,再也沒有紛爭了。多么美好的一幅圖畫呀。但是仔細想想,這不是跟歷史的差異性和暴力性是永存的這個規律是相悖的嗎?如果我們不能推翻歷史的差異性和暴力性將永遠存在這個原理,那么,民主是國家富裕的根源,民主國家不打仗就是一個謬論。就會不攻自破。
  美國的民主政體將長久存在下去,但美國的霸權地位將是短暫的。這有一個周期,從歷史的經驗來看,也許在一百年以內,美國的霸權地位無可撼動。我們國家注定要在這個時間段以內生活在它的陰影里。我們如果不理智地認識到這一點而盲目挑戰,結果可能是悲慘的。我們可能在經濟上會取得一些成就,成為像歐洲一些富國如法德英,或者如日本那樣的國家,更可能成為像泰國,巴西,俄羅斯這樣的國家。我們的崛起也只可能是那樣的崛起,而不可能取代美國。從這個意義上說,這不是真正的崛起,文無第一,武無第二,崛起的衡量標準的最重要和最根本的一點就是武力。這是無可質疑的,沒有這一點,崛起是空談。
  美國衰落是必然的,一定會有另一個國家代替它。但是是誰呢,有人說是中國。這只是猜測。如果是中國。那我們就得勢了。我們的國力的增長就會勢不可擋。沒有這個勢。這個運氣,我們怎么努力也是白費勁。
  俄羅斯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反復折騰,就是完不成最后的關鍵一步,望著強國的寶座垂涎三尺。有人總結俄羅斯無法成功的原因,說它政治體制不好,或者說它的文化不行,以及其它種種原因。在我看來,是因為他沒有得勢。沒有勢。當然無法順勢而起,于是表現出反復折騰,折騰是它沒有得勢的結果,而不是因為它折騰才沒有成為強國的。假設它不折騰,它就會成為強國。這個假設不成立。折騰本身就是一種宿命。是一種歷史的規律的力量的體現。天無二日,國無二王。強國只有一個,美國已經得勢了,在一個時間段內,別的國家就不會有這個勢了,沒有這個勢,怎么努力也是白費勁。明白了這一點。今天一些沖動的國人,頭腦發熱的人們就要注意了。現在不是中國挑戰強權的時候,中國應該守規矩,守本分,一心一意奉美國為老大,抱樸守拙,等待時機。這才是我們最好的選擇。我們也只有在這樣一個認識的基礎上來制訂我們的國家戰略。這樣的國家戰略才是可行的,才會是有所作為的,偏離了這個原則,我們就要走彎路,就要付出不必要的代價。
  二戰后其實就是兩個超級大國瓜分世界為兩個部分的世界體制。即雅塔爾體制。蘇聯以經互會為平臺。美國以關貿總協定,世界銀行為平臺。美國撐控的國家人口與疆域,經濟總量,技術積累,生產能力,自然資源等都要遠遠超過蘇聯,這樣,美國從它的勢利范圍獲得的好處也要超過蘇聯。這是美國為什么能在冷戰中勝過蘇聯的根本原因。美國成為贏家從二戰后兩國勢力范圍劃定的那一刻起就已經注定了,只是人們沒有看到這一點而已。蘇聯的體質即實力本來就沒有美國強,這是歷史的結果,但是戰后蘇聯的負荷即軍費開支卻超過美國或者與美國差不多,蘇聯如何能扛得住,跨掉是必然的。
  蘇聯人民干了幾十年社會主義,但是生活水平還是達不到美國的程度。除了體制這一因素外(我甚至認為這個因素也不是主要的),還有執政者的執政能力因素。更重要的是,美國在二次大戰中本土沒有卷入戰火中。而蘇聯受到了重創。盡管蘇聯作為二戰的勝利一方在戰后從戰敗國中進行了瘋狂的掠奪戰利品,比如蘇聯紅軍在東北搶奪了大批機器設備就是一個例子。但是蘇聯的實力還是遠遠比不上美國。即使蘇聯在后來的三十多年里能夠做得與美國一樣好,蘇聯的生活水平比不上美國也很正常。但是人民可不管這些,他們只管結果。這是非理性的,而非理性會帶來災難。蘇聯的解體就是這種非理性帶來的災難。蘇聯搞軍備競賽是一個致命的錯誤。如果它不搞軍備競賽,不大勢擴張,只要保持二戰的成果,假以時日,蘇聯就會是另一番模樣。一是它不會解體,二是它的國家的經濟不會這樣差。那樣的話,歷史真的要重寫了。當然,這些也許都是命中注定的吧。歷史不能假設。
  蘇聯三十年代壓低農民福利進行所謂的社會主義原始積累,中國五十年代也是走了同樣的路徑,那時走這條路有一個假設,就是先靠剝奪農民完成原始積累來進行重工業建設,這是當時社會主義唯一可行性的道路。他們幻想重工業趕超英美以后,強大的工業基礎建立起來以后,就可以像歐美那樣建立起一個富裕的社會了。人們就可以享受了。所謂先苦后甜。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這種設想很美妙,但是卻是不可能的。你不可能成為發達國家嘛,這是規律限制了的。最后,這個路徑在蘇聯也好,中國也好,都成為了事實上的欺騙,他們許諾的未來的天堂沒有到來。這個不是他們的人性或者道德有多么惡劣,多么丑陋。根本在于沒有現實的可能性。因為已經的發達國家已經把塔尖的位置占據了。
  除了低工資低福利的傳統優勢外,中國更以“低人權”的“優勢”人為壓低四大要素(人力、土地、資金和非再生資源)價格,以不許討價還價、限制乃至取消許多弱勢者談判權的辦法“降低交易成本”,以拒絕民主、壓抑參與、漠視思想、鄙視信仰、蔑視公正、刺激物欲來促使人的能量集中于海市蜃樓式的單純求富沖動,從而顯示出無論自由市場國家還是福利國家都罕見的驚人競爭力。這是學者秦暉當下中國的描述。
  看看同樣的故事又在現在的中國進行。人們忍受低人權低福利,等我們有了足夠的積累,我們就會好起來的。但愿事實證明這不是一個空頭支票。不是虛無飄渺的海市蜃樓。奇跡會發生么?我常常這樣問我自己。可是我自己又去問誰呢?
  你看歷史上看似一些偶然的事件讓俄國沒有沿著一條所謂的光明的,正確的道路前進,總是經歷許多挫折。為什么,恰恰是這些偶然,體現的是一種必然,這個必然就是俄國還不是成為第一帝國的時候。它的勢還沒到,如果勢到了,所有那些偶然事件都不會出現,即使出現也擋不住。所謂勢不可擋。勢不到,一個看似小小的偶然也會改變航道。其實這個改變并不是改變,而是更深一層的順勢,就是順那個帝國規律的勢。沒有了這些大大小小的偶然,那個帝國規律就不存在了。所以沒有必要為很多偶然的事件嘆息,中國的近代史也是如此。我們想達到某個理想的目標,卻總是達不到,比如,為什么甲戊中日戰爭中國會失敗,看似一些偶然因素,比如,炮彈打不響之類,正是這些偶然,體現了中國必須,應該衰落這個勢。衰落是正常的,也是公平的,不衰落才是不正常的。一架機器高速運轉了幾年了,那它該停下來檢修了。所以中國的近代史很正常。歷史從來就是公平的。如果中國再次在不遠的將來崛起為大國了。那我就可以肯定地說,中國這個種群是上帝的選民。因為你太幸運了嘛。永遠都是你出彩。上帝太垂親我們了嘛。有人老是在問,近代工業革命為什么沒有在中國發生?這些人應該先問問,我這次去買了彩票,為什么頭等大獎不是我。這個問題想通了,前面那個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好事都由你得,這也太神奇了吧,這是不可能的。中國人也太貪婪了吧。別的國家還活不活呀。
  中國近代呈衰落之勢。在這個勢的作用下,我們處處不順,屢戰屢敗,失敗的原因看起來都是偶然的,比如甲午戰爭,因為我們的炮彈失效,這就是個偶然的原因。歷史的必然是通過偶然來表現,我們必然要衰落,如果常常打勝仗,好還叫衰落嗎,衰落是必然的,打敗仗也就成了必然,至于導致戰敗的那些細節看起來很偶然。
  就像一個老頭,不小心摔了一跤,死了。這摔一跤是偶然,那么,小心一點,不摔那一跤會不會不死呢?死是必然的,他的生命衰老到了臨界點了,如果避免了摔跤,你能讓他避免打噴嚏,他打個打噴嚏也會死,或者天空一聲驚雷也會把它嚇死。摔跤也好,閃了腰也好,都是偶然的,但是死亡是必然的,它總是要通過這些偶然來體現。其實和這些偶然無關,一個健康的人摔個跤會死嗎?
  有人說中國近代的衰落是腐敗,是專制,其實這些都是偶然因素。與興衰無關。這里要說一說文明的興衰曲線。文明興起,發展到頂峰,再衰落到低谷,呈拋物線軌跡。就像一個籃球彈起,升起頂點,跌落觸地再反彈。一個文明的運行軌跡與籃球的運行軌跡是一樣的。中華文明從興起到漢唐達到頂點,然后逐步回落,到了清代已經是大勢已去,近百年來可以說是完全跌入低谷。那么近代西方列強挾帶強勢文化的入侵,古老的中華文明無法作出有力的回應,無法擺脫被動挨打的困局,表現十分狼狽。這不是這個古老的文明有什么錯,這是它運行到這個階段的必然表現。那么,近代種種不堪回道的遭遇也就顯得不那么不可理解了。應該說是一種很正常的歷史現象,我們大可不必痛心疾首。我們需要保持一顆平常心態,從容應對外來的挑戰。一只籃球沒有觸底前,它是不可能反彈的。中國文明在近代沒有衰落到極至,在這個過程中,國力衰落,社會腐敗,創造力萎縮等等都是這個文明運行處于下行期的表現。那么,社會貧窮,科技落后,外敵入侵時抵抗不力都是必然的表現。習慣了強大和領先的國人,完全無法接受這樣的現實,面對三千年未有之變局而驚惶失措也就不奇怪了。
  進一步說,一個國家的民主也好,專制也好。與一個國家的富強無關,與崛起或者衰落也沒有什么關系。
  這個還是打個比方來得形象。世界上的國家的發展就好像幾個賭徒聚賭,一天某賭徒贏了,他人不服,想,為什么是他贏了?于是找原因。最后發現一個秘密,哦,這個人衣服穿的是紅色的。于是下次聚賭,大家都穿紅色的。結果那天還是只有一個人贏,媽的。有人不服,想,怎么是他贏,找原因。哦,那人臉是花的,早晨出來匆忙,沒有顧上洗臉。這人很激動,發現了驚天大秘密,早上不洗臉要贏錢,于是下次聚賭,大家都穿紅衣服,都不洗臉,結果還是只有一個人贏。最后發展到,贏家是個光棍,于是大家都把老婆休了,再發展到贏家左手少了一根手指頭,于是大家把手指頭也切掉,問題是大贏家只有一個,輸家總是多數。有人說要雙贏,要多贏。偶爾之間出現這種現象是有的。但是輸家是永遠都有的,沒有輸家,那來的贏家。八個人聚賭,如果七個人都贏了,那剩下的那個人肯定輸得更慘。如果你說八個人都贏了。騙人的吧,騙人家沒賭過錢?人的運氣總是一段時間好,一段時間壞,很正常,你不用不洗臉,也不用休老婆。運氣來了你自然贏。運氣沒來你怎么著也沒得贏。不過,要命的是,這個小小的地球上,文明上百上千種,一個文明風光幾百年,十個文明風光幾千年,百個文明輪下來就要幾萬年。太難等了。這需要考驗你的耐心。沒辦法,慢慢熬吧。
  上個世界中葉,眼看集權主義要全面勝利了,但是最終還是自由主義挺過來了,本世紀初,眼看自由主義要全面勝利了,但是你看一場世界性危機降臨,也許這場危機會挽救集權主義,扼制自由主義。歷史很奇妙,它是不會讓某一種主義太張狂的。兩種力量會自然出現互相制衡。
  一個時代都是蒙昧,但這是無害的。任何啟蒙,它都是一種遮蔽,一種拒絕,一種舍棄。我們今天覺得相信圣母瑪利亞清凈受胎多么可笑啊,可是當時人們不這么看,此一時彼一時矣。當年人們相信地球是宇宙的中心。今天人們不相信了。誰知道呢,也許未來某一天,因了某種所謂的科學發現,人們又會相信地球是宇宙的中心也不一定呢。今天人們言必稱民主,未來某一天,人們也許會覺得一件事情的取舍是以造成或者反對人數的多少來作依據是多么不可思議的事情。盡管今天的人們是那么認為現所當然。今天民主是個好詞兒,未來還會是這樣嗎,就像今天小資是個好詞兒,當年可不是這樣哦,人們像躲瘟疫一樣躲著它呢。
  放在一個更長的歷史時段中去觀察,也許民主并不是人們說的那么好,專制也不是人們說的那么壞。但是今天這樣說,人們卻不以為然。
  如果我說今天在下雨,你住窗外一天,陽光明媚,于是嚷起來,哪里下什么雨啊,一派胡言。你當然不知道啊,山的那一邊就在下雨,我們對世界觀察的結論不同,是因為我們所站的位置不同。你在山下面,看到的天空是一片明朗,當然沒有錯,我站在山頂,看到了晴空外的雨天。很簡單。我們觀察世界的位置不一樣,結論也就不一樣。那么誰更接近世界的真相呢?
  有人說,新自由主義在非洲遭到了失敗,非洲各國剛獨立時,信奉社會主義經濟管理模式。非洲簡直就是經濟學家的“百慕大”,開一個藥方栽一個藥方。為什么呢,唯一靠得住的解釋大概是非洲現在還不是興旺的時候吧,現在還沒有輪到它顯擺。中國近三十年的成功恰恰是發生在走出計劃經濟制度框框的過程中,這就奇怪了,晚清的改革開放沒成功,國民政府的改革開放也沒成功,而這三十年卻成功了,況且這種成功是發生在整個中國社會的傳統道德、誠信與社會結構都遭受過文革的根本性破壞之后。那么,到底如何解釋這些?是不是我們今天所處的世界真的與以前不同?難道今天的中國人就真的比歷史上的中國人更能了?
  我想給出的答案是,晚清處于中國文明興衰周期的下降階段。現在是觸底后的上升階段,當然不一樣了。晚清處于失勢階段,現在也許處于得勢階段。并不是現在的中國人比晚清的中國人更行啊。
  也有人說,中國憑借著在絲綢、瓷器等方面無與匹敵的制造業和出口,與任何國家貿易都是順差。明清時期,中國實際上壟斷著世界市場上的陶瓷生產,80%輸往亞洲,16%輸往歐洲,中國在絲綢生產方面幾乎沒有對手。不止一位的經濟學家指出,到鴉片戰爭之前,美洲殖民地所產的白銀,一半以上流入中國。還有學者指出,當時中國擁有全世界白銀總量的一半以上。
  是啊,這都是歷史事實。但如何解釋這種現象呢。我想,中國也象歐洲殖民者一樣,掘到了第一桶金,完成了原始積累,完全俱備了實現工業革命的條件。而且這些財富的積累比白人殖民者要干凈得多,正義得多。但是工業革命還是沒有在中國出現,何者,沒有勢也。
  西方的經濟發展都是憲政在先,經濟大發展在后。英國光榮革命前,政府的貪污和人民的尋租行為與中國目前一樣。正是光榮革命創立的虛君憲政代議民主,提供了一種機制,使政府對憲政秩序的承諾變得可信。因而政府對財產的尊重和保護成為可信承諾,尋租行為受到限制,有了這些憲政環境,才會有英國的工業革命和經濟大發展。
  既然英國的貪污和人民尋租行為和目前的中國一樣,但為什么英國后來提供的一種機制即代議民主會使政府對憲政秩序的承諾變得可信呢。我覺得跟勢有關。歷史需要英國的發展變化,所以一個偶然的契機,即憲政秩序的出現使社會風氣為之一變。沒有這個勢,你怎么努力也沒有意義。比如,中國在同樣的情況下,政府對憲政的承諾會不會變得可信,進而對政府對財產的尊重和保護也能取信于民呢。并進而減少社會的尋租和貪污現象,整個社會進入一個良性的憲政環境。中國從而進入一個經濟大發展的階段?問題是,沒有憲政中國也進入了一個經濟大發展的階段啊。可見憲政和經濟大發展沒有關系,經濟發展與勢有關系。
  同樣道理,美國的民主憲政秩序也先於經濟大發展,它也是美國兩百多年來強盛的條件,而不是反過來。但是人們常用東亞一些國家不民主也能發展經濟的例子來反駁以上看法。這種反駁看似有理,但卻經不起推敲。東亞經濟發展是在西方民主國家競爭壓力下產生的一種不得不模仿的大背景下發生的。模仿經濟制度可以在政治民主和憲政架框構不成熟的情況下成功(但不成功的例子多的是),但成功的原動力是西方靠憲政秩序取得經濟實力造成對其它國家的壓力。沒有英國的憲政秩序,哪有香港的經濟繁榮。香港五十年代初貪污的情況與今天大陸差不多,但有宗主國的憲政架構,才會有可信的肅貪承諾,才會有香港的經濟成就。
  有人說,當下由美國引爆的金融危機對中國來講也許是一個機遇。至少這次危機發生后,顯示出中國過去30年改革開放取得的偉大成就,奠定了我們在國際經濟體系當中新的地位。如果我們利用好這次機遇,那么中國未來的30年就可能像過去一樣是輝煌的30年,能夠使得中國真正成為世界上的經濟強國。那么,到了2040年,也就是1840年鴉片戰爭之后200年的時候,中國就有望真正成為世界上經濟強大的國家。相信未來30年,就像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后經過30年美國崛起一樣,中國也會有大發展。
  我個人認為,這是一種很樂觀的展望。也許這些根本就不會發生。誰知道呢?
  
 
  第二章
  第二節 笑的如果(歷史永遠都是對的)
  
  歷史本來就是通過人犯錯誤來體現歷史的正確。
  如果,如果成立了,那帝國的規律就失效了。中國近代的衰落符合天理。
  如果不是滿清入關,中國資本主義萌芽就不會中斷,中國就會發展出自己的資本主義,中國近代的屈辱史就會避免。一連串的假設,如果明代不專制,如果李自成不戰敗。如果劉宗敏不搶走陳圓圓,吳三桂就不會降清,清軍入不了關,中國的社會就不會倒退。這種思維是中國永遠強大的思維,當然是可笑的。中國文明從漢唐的高峰一定要走一條向下的曲線,一定要逐步走向低谷。如果沒有專制,沒有政治腐敗,沒有閉關自守,就無法達到文明衰落的目的,所以不是專制,閉關自守,政治腐敗導致中國的落后。是中國文明下行的趨勢需要專制,腐敗來完成這個規律的運行。否則就完成不了文明衰落的周期。沒有衰落,這當然是不可能,是反歷史規律的。有人假設如何如何,中國就會如何如何,這自然是不可能成立的。中國歷史的運行和走向,符合一般歷史規律,沒有特殊的地方。中國人不是上帝的選民,可以作為歷史的例外。當然,中國人一直有這個傳統,比如作為個體的人,總是幻想長生不死,為此鬧出了多少人間悲喜劇啊,上至皇帝,下至平民,再加上一幫道士興風作浪,幾千年的歷史長河,這樣的訴求綿綿不絕。這當然是反自然規律的,但是明知不可而為之。有的人執迷之深,至死不悟,推及到歷史規律上,也總是偏執地要中國永遠強大,永遠領先,一旦落后,如喪考妣。
  可憐的中國人,罵專制,罵閉關自守,罵了不過癮,又把孔夫子拉出來罵,把三皇五帝拉出來罵,把中國傳統中的一切拉出來罵,一切可以謾罵的都謾罵了。這叫什么,這叫惱羞成怒。厚顏無恥莫以此為甚。看看自鴉片戰爭以降,謾罵祖宗,謾罵歷史,謾罵傳統成了中國知識分子,尤其是所謂的思想家們的日常功課。并在五四,文革時,形成高潮。這是一幅中國近代知識分子群丑圖,令人嘆息。
  如果把建造圓明園的錢用來發展郎世寧等人帶來的西洋科技,結果也會大大改變。如果把建造圓明園的錢用來像小日本一樣派出考察使團,結果又會怎樣?如果把建造圓明園的錢用來發展國民的教育,100年屈辱的歷史會改變嗎?世界的格局會改變嗎?
  這種假設不會成立的,如果真成立了,豈不是扭轉了歷史前進的方向,當時中國前進的方向是衰落,上帝的意圖,誰能改變。
  中國曾經付出了巨大的熱情搞西式的民主,為什么搞不起來,那么容易搞起來了,豈不是全世界都同一化了,單一化了,世界的多樣性就不存在了,所以中國搞不成民主是符合天理的,這并不是什么壞事,而是有利于世界的多樣性的。這個鐵律一天不破,中國就一天也變不成西方。
  有人認為,如果毛澤東不整天折騰搞階級斗爭,搞文革。而是堅持把精力放在發展經濟和國防建設上面,中國的崛起可以提前30年。如果,又是如果,如果沒有這個如果,中國真成發達國家了。但是那可能嗎,那豈不是壞了規矩了嗎?所以這個如果不成立。崛起,不是想崛起就可以崛起的。如果中國不搞文革,中國也會像四小龍那樣早就崛起了。這種想法的人對歷史的規律缺乏洞悉,完全是建立在主觀愿望之上的一廂情愿。這種想法在很多中國人的腦子里都存在。可惜,這也僅僅只是一種美好的假設而已。
  歷史是不會犯錯誤的,只有人才會犯錯誤。人為什么會犯錯誤?那是歷史的規律需要人犯錯誤,如果人都不犯錯誤,這將是歷史犯的最大的錯誤。
  有人將新中國的一邊倒的外交選擇視為一個失誤。或者以為當時不選擇蘇聯,選擇美國,那么中國將會如何如何。現在看起來,我倒是認為一邊倒的選擇是一個天才的構想,倒向蘇聯是一個外交杰作。我們把意識形態的因素排除在外來觀察中國二十世紀的外交,看看當時的國民黨政權與蘇美的交往。不管是美國還是蘇聯,對中國這樣一個東亞地緣大國都是心懷忌憚的,對中國的防范是它們的本能選擇,這一點在蔣介石與美國的交往中也可窺視一二,新中國成立后,蘇聯對中國工業化進程的幫助力度之大是創紀錄的,如果不是蘇聯而是美國,未必能做到這一點,看看八十年代中美關系蜜月期的情況,美國當時出于對抗蘇聯的需要,也向中國轉讓了一些技術,但力度與規模遠沒有此前的蘇聯大。兩相比較,不難得出結論。如果沒有意識形態的因素,中國的工業化的外部環境只會更糟,不會更好。印度沒有意識形態的因素,它也選擇了倒向蘇聯,奇怪了吧。與其說它選擇了蘇聯不如說它不得不選擇蘇聯,不是印度的決策者沒有遠見,而是時勢使然。巴西選擇了美國,可它至今也沒有建立起一個完整的工業體系,這就很能說明問題。新中國如果選擇倒向美國,頂多也就是第二個巴西,有人拿德國與日本二戰以后重新崛起來說事,把它們的再度成功歸為與美國的同盟關系的建立。問題是日本德國本身早就完成了工業化,它再度站起來靠的是市場的推動而不是取決于工業化的進程,情況完全不一樣,中國當時要解決的是工業化本身的問題,如何可以把中國與日本德國來對比?
  所以對歷史的思考不能建立在如果的基礎之上。我們并不比先輩更聰明。
 

 

「 支持烏有之鄉!」

烏有之鄉 WYZXWK.COM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heji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收藏

心情表態

今日頭條

點擊排行

  • 兩日熱點
  • 一周熱點
  • 一月熱點
  • 心情
  1. 歐洲金靴|教育之亂,禍起蕭墻
  2. 日本女優橫宮七海自殺身亡——畸形的社會還要逼死多少人?
  3. 司馬南:公開丑化河南人民,是可忍孰不可忍!
  4. 以前那么“窮”,為什么大家還懷念從前?
  5. 《鄧選》學習 (十一)發展速度
  6. 《鄧選》學習 (十)
  7. 對菲律賓斗爭的關鍵是,讓它的挑釁得不償失
  8. 影評:電影《熔爐》看資本主義特權
  9. 星話大白|越南
  10. 大快人心,知名“電子寵物”在美落網
  1. 普京剛走,沙特王子便墜機身亡
  2. 司馬南|對照著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大家給評評理吧!
  3. 紫虬:從通鋼、聯想到華為,平等的顛覆與柳暗花明
  4. 湖北石鋒:奇了怪了,貪污腐敗、貧富差距、分配不公竟成了好事!
  5. 弘毅:警醒!?魏加寧言論已嚴重違背《憲法》和《黨章》
  6. 這是一股妖風
  7. 李昌平:縣鄉村最大的問題是:官越來越多,員越來越少!
  8. 美國的這次出招,后果很嚴重
  9. 朝鮮領導落淚
  10. 司馬南|會飛的螞蟻終于被剪了翅膀
  1. 張勤德:堅決打好清算胡錫進們的反毛言行這一仗
  2. 吳銘|這件事,我理解不了
  3. 今天,我們遭遇致命一擊!
  4. 尹國明:胡錫進先生,我知道這次你很急
  5. 不搞清官貪官,搞文化大革命
  6. 普京剛走,沙特王子便墜機身亡
  7. 這輪房價下跌的影響,也許遠遠超過你的想象
  8. 三大神藥謊言被全面揭穿!“吸血鬼”病毒出現!面對發燒我們怎么辦?
  9. 祁建平:拿出理論勇氣來一次撥亂反正
  10. 說“胡漢三回來了”,為什么有人卻急眼了?
  1. 在蒙受冤屈的八年中,毛澤東遭受了三次打擊
  2. 大快人心,知名“電子寵物”在美落網
  3. 鐵穆臻|今年,真正的共產主義者,要理直氣壯紀念毛澤東!
  4. 《鄧選》學習 (十一)發展速度
  5. 司馬南|對照著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大家給評評理吧!
  6. 司馬南|對照著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大家給評評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