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開大豆國際貿易真相
2009年11月27日 《農經》雜志
發表于《農經》雜志11月刊
《農經》記者 降蘊彰
面對中國國儲大豆價格居高不下的情況,一些國內大豆加工企業把更目光轉到進口大豆上。《農經》記者從美國駐華使館獲悉,一個中國大豆考察團于9月對美國大豆生產供應鏈進行一次全方位的調查。據透露,本次考察團的成員包括使用進口轉基因大豆的中國貿易商和加工企業,以及少量政府官員,考察內容包括美方大豆種植面積變化、產量預估、大豆品質情況、企業生產和流通成本、銷售方式、農業補貼額度、交通運輸、美國國內需求等,幾乎涵蓋了從農場到港口的整個產業鏈。
《農經》記者分別致電參加考察的一位企業家和貿易商,詢問本次考察的情況和感受,其中一位企業家說:“考察活動使我們掌握了很多的美國市場信息,對進口大豆產量、成本等有一個基本的概念,這樣我們可以更好地估定進口大豆價格。” 另一位大豆貿易商則說:“說是考察,其實只是走馬觀花看一看,很難有真正的了解;經歷過2004年的那場大豆‘高價買單’風波,我們變謹慎了,這次考察沒有敢馬上簽訂采購合同。”
眾所周知,2004年,我國大豆加工企業組團前往美國采購大豆。由于錯誤信息引導和芝加哥期貨市場的炒家惡意操作,我國企業在罕有的大豆價格高位與國際壟斷糧商簽訂期貨訂單。在中國大豆采購團離開1個月后,美國大豆期貨價格大跌,由折合人民幣4300元/噸降低至人民幣3100元/噸。根據當時大豆、豆油和豆粕的價格,按進口大豆每噸虧損500元計算,全國大豆壓榨企業危機虧損總額保守估計也超過了40多億元。國內許多民營油脂廠由此一蹶不振,陷入經營低谷或退出市場。而外資卻借機大規模進入中國壓榨行業,控制了70%以上的壓榨能力。憑借雄厚的資金實力,外資接納了大批流動資金無法周轉的中小企業。
此次中國赴美大豆考察團的出行引起了國內相關人士的關注。一位國內大豆協會工作人員對《農經》記者說:“在考察美國大豆生產的同時,國內大豆加工企業和貿易商更應該密切注意四大糧商的動向。經過多年的發展,國際大豆貿易已經發展成為一個非常完善和成熟的貿易格局。從農資的供給到大豆生產,從產品產出到套期保值,從陸地運輸到海洋運輸,從大豆加工到產品銷售,每一個環節都有既有的操作模式,也有相當多的國際大企業參與,而其中的一些重要環節已經被國際大糧商壟斷。”
四大跨國糧商 “ABCD”(ADM、邦吉、嘉吉、路易?達孚)通常被認為國際糧食市場的“幕后之手”。它們壟斷了世界糧食貿易的80%。目前這幾家跨國糧商掌握著美國、巴西、阿根廷等主產國大豆的收購、倉儲和出口碼頭等設施,控制著全球70%以上的大豆貨源。中國大豆進口供給也主要由這四家公司壟斷,市場份額達到80%。在美國,這四大糧商是美國糧食物流的實施主體,其糧食貿易量占美國糧食貿易量的80%以上。
河北匯福糧油集團董事長石克榮則對《農經》記者強調:“要保證我國大豆進口渠道的暢通和貿易的順利進行,必須對我國現有大豆加工行業進行改造,從過去單一的加工型企業,向加工及貿易型企業改造,建立自己的海外大豆生產基地,海外物流系統,海外貿易體系,從而保證我國大豆加工企業在國際競爭中處于有力地位。”
石克榮還強調:“一方面,要建立中國的大豆貿易體系,必須了解目前的大豆國際貿易現狀以及國際糧商的操作方式;另一方面,目前大豆生產的中心已經從美國向南美轉移,將來大豆進口的來源取決于南美,而在南美國家,巴西的大豆產量僅次于美國位居世界第二,大豆出口量則位居世界第一。未來巴西將是我國未來大豆的主要來源,國內大豆加工企業和貿易商應該更多將目光集中轉向巴西。”
以巴西為例,石克榮為《農經》記者詳細講述了大豆國際貿易流程和國際糧商操作大豆市場的真實情況。
種植環節:高利貸“連環套”
南美國家,特別是巴西,國際跨國大糧商有些很早就進入巴西,真正大舉擴張是在上世紀90年代。當時,巴西政府的農業信貸收緊,巴西農民沒有自己的生產資本,農資投入主要靠融資來解決。這就為國際糧商控制當地貨源提供了可能性。“ABCD”四大糧商趁虛而入,向農戶和合作社提供優惠貸款,收購價格高于政府收購價,后來又提供種子、化肥、農藥等生產資料作為部分貸款,條件是農戶必須把大豆賣給它們。
南美豆農的融資大部分來自這四大國際糧商,融資主要通過易貨貿易來完成,在農民播種大豆的時候,四大糧商為農民提供化肥和種子,然后等大豆收獲的時候,農民以大豆來償還。比如在巴西,他們通過提前向巴西農民提供大豆生產所需的資金、農藥、化肥,甚至包括后期運輸等手段,牢牢的控制著巴西大豆的產銷鏈條。
在大豆交易中通常使用的融資方式有兩種:第一是提供貨幣資金;第二是提供如殺蟲劑、肥料等生產資料用于交換大豆,這實際上有些類似于早期的易貨貿易。但無論哪一種方法,融資的時間一般在大豆播種期或收獲期。對于產品的銷售,巴西習慣的做法是用“倉單”。巴西農民于跨國糧商訂立“倉單”合同并在公證處登記,在合同中,巴西農民是交貨人,并將其所有的財產做抵押,如果收獲后不交貨,所有的財產將被買方即跨國糧商拿走。
巴西是一個貸款利率非常高的國家。一般農業的貸款利息可以高達18%。跨國公司從海外得到低息貸款,然后購買農業生產資料,以貸款的形式給農民使用,農民則把相應的農資價格加上利息,折算成相應的大豆產量,以倉單的形式抵押給糧商。這樣,國際糧商可以在播種時就得到他們第二年貿易所需要的貨物--大豆“倉單”。拿到“倉單”后,糧商會在期貨市場拋出相應的大豆合約。
在這個過程中,國際糧商得到的利潤有幾個方面,一個是農資貿易的利潤,由于他們是大量的全球采購客戶,可以得到很優惠的農資價格。另外,他們得到了國際貿易和海運的利潤。同時,他們得到貸款的利息差,巴西的利息高出國外貸款利息10%以上。最后,他們在拋出大豆和約的時候,還鎖定了了大豆倉單和期貨和約之間的差額利潤。
收購環節:牢牢控制了貨源
對于豆農來說,收獲大豆以后,干燥和貯存是必要的。在巴西,巴西農民沒有自己的儲藏設備,豆農儲存大豆的環節大部分也同樣是由跨國糧商所控制。大豆產地收購的利潤也非常豐厚。石克榮舉了一個例子,跨國糧商在馬托格魯索州的BR158公路邊修建了一些倉庫,雖然這些公路的路況很差并且凸凹不平,400公里的行程要走約30小時,但這些跨國貿易公司仍然繼續他們的業務,大量投資于基礎設施。
國際糧商不只是拿到了自己跟農民簽訂的倉單的大豆,同時利用自己在產地的倉儲和運輸設備,大量收購剩余在市場上的大豆,從而控制了大量的貨源。
收購過程的利潤,除了收購和干燥的手續費用和利潤外,四大糧商仍然可以得到產地價格和期貨價格的差價,形成客觀的利潤。
內陸運輸:成本可降低50%
南美國家的基礎設施非常落后。比如,巴西大豆的主產區包括馬托格羅索、南馬托格羅索、巴拉那等省,該區域2006年大豆總產量占全國產量的82%。大豆的主要出口港有3個:桑托斯港、珀拉那瓜港及里奧格蘭德港,60%的出口大豆在這三個港口裝船出海。
在巴西,汽車是大豆內陸運輸的主要運輸工具。2006年,巴西超過六成的一般貨物是通過汽車進行運輸的,而船和鐵路的運輸量僅占21%和14%。
目前,南美巴西、阿根廷等大豆主產國交通運輸條件比較落后,不管是公路運輸,還是鐵路分布都與大批量的大豆物流不相匹配,巴西一些港口甚至還出現定期檢修失誤的現象。另外,運輸司機、裝卸工人以及檢驗人員因勞資糾紛引發的罷工事件接連不斷。因此,改善內陸物流是南美國家未來發展大豆貿易的瓶頸之一。
跨國糧商在產地與港口的運輸過程中,由于貨物量大,可以跟鐵路和公路運輸公司簽訂長期的運輸合同,大豆通向港口的通道由公路、鐵路長期合同所擔保,這一策略保證了跨國糧商擁有長期的、穩定的、巨大的運費折扣,不受高峰期的影響,因此他們的運輸成本降低了50%。同時,他們自己也建立裝運站,建立自己的專用鐵路、車皮等,或者建立自己的汽車隊,形成另外一個產業。
港口建設和運作:控制了港口和碼頭
巴西的港口有很大一部分是由各個公司擁有的,其中,國際糧商擁有很多的港口資源,包括他們裝卸化肥和農藥等農資的碼頭和倉庫,也有他們裝運大米、玉米、咖啡、棉花等農產品的倉庫和碼頭。在港口,跨國公司有自己的倉庫和自己的貨船作業泊位,這使跨國糧商的業務可以自由運作,避免貨物或船只長時間的滯港,而對于那些沒有自己的倉庫而需要依靠第三方和排隊裝船的企業來講,業務有時就會進行的不順利。一年當中根據不同的時間,所訂船只如果不能及時裝船,滯期費最高可達每天5萬美元,這種情況迫使一些公司不得不放棄他們的業務。
由于對港口和碼頭的控制,跨國糧商在巴西和阿根廷的農產品貿易中有絕對的優勢。
對于碼頭的控制不僅僅是利潤的多少,更重要的是在行業中的重要性。由于碼頭的特殊地位,使得其他小的貿易公司在進出口的時候,只能依靠有限的功用碼頭資源,特別是在出口旺季的時候,裝船壓港現象就非常嚴重。
海運環節:擁有超強的運輸船隊
從2002年秋天開始復蘇并在2008年受挫的世界經濟和航運周期,已經對國內和國際的貿易和經濟產生了巨大的沖擊,恐怕海運從來沒有像目前這樣引起貿易商和制造商的重視。控制運輸環節方面的成本和風險,以保證生產的正常進行成了他們不得不每天想辦法解決的問題。
海運成本或價格受到原油價格以及鐵礦石、煤等其他干散貨運量的影響,成本變動較為明顯,成為影響國際貿易的重要因素。通過中國進口美國和巴西大豆的趨勢分析,盡管海運費增幅將近翻一番,但是由于大豆需求的旺盛,2007年各季度的來自美國的大豆進口量較上一年同期均有所增長。運力不足、燃料漲價等因素造成運輸成本激增,也確實影響過巴西大豆的進口量。
跨國糧商在海運方面具有絕對的優勢。由于他們在糧食、化肥和農藥,以及其他產品貿易方面貨物運輸量巨大,他們有自己的運輸船隊,同時也有長期租用的期船合約,因此,在海運價格上可以拿到很低的價格。
期貨市場:完滿實現套期保值
期貨市場的作用在大豆貿易中非常重要。貿易商既可以通過期貨交易把采購風險轉移出去,又可以通過期貨交易使大豆最終的價格降到最低。
一般來說,國際糧商的每一步操作都充分利用了期貨市場的風險轉移機制。從農民手里拿到倉單的時候,他們就會同期貨市場做空,保證自己在倉單交易出去以前,不論市場價格變化,其利潤都是可以鎖定的。在接下來的每一步市場操作中,他們都用期貨市場鎖定自己的利潤,直到最后出售產品。在大量的期貨交易中,他們會找到合適的價格,給自己的產品作價,從而達到低價高利潤。另外,其期貨部門由于掌握了大量的市場信息,也可以在其后交易中獲利。
延伸閱讀:
跨國糧商對于巴西大豆控制到什么程度,下面的數據最具說明性:
美國邦基公司是第一個進入巴西的跨國糧商,1905年,邦基開始在巴西營業,目前在巴西16個州擁有226座糧倉,還有批發中心、糧油加工廠、化肥廠、飼料廠和專用碼頭。
法國路易達孚公司在巴西擁有35個收購公司、50多座糧庫、3家榨油廠和4座專用碼頭。美國嘉吉公司在巴西擁有32個加工廠、96座糧倉、36個轉運站和10座海港碼頭。美國ADM公司在巴西主要大豆產區有50座糧倉,6個大豆加工廠,4家榨油廠。在巴西四大港口擁有專用碼頭,以及自己的運輸車隊,在流經大豆產區的河流上有貨運碼頭。
由于跨國糧商控制了大豆加工和流通渠道,巴西大豆產業已經沒有自由競爭。從種子、化肥、農藥等生產資料的價格,到下一季節的大豆收購價格和質量標準,都由跨國糧商說了算,而農民的利益則受到雙重損害。
巴西一些經濟專家指出,大豆產業鏈中的主要贏利來自加工和流通,種植的利潤最低。跨國糧商通過控制加工和流通環節獲得了巴西大豆產業的大部分收益。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