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戰爭
(《信報》專欄文章)
趙景倫
長期戰爭(The Long War)指的是五角大樓的計劃:在阿富汗,巴基斯坦,非洲之角,菲律賓以及其他地方進行反起義戰爭,準備打五十年。無休止的戰爭將毀了奧巴馬的總統職位;加速美國的衰落。
奧巴馬總統至今舉棋不定,尚未做出增兵阿富汗的決策。他已經跟他的國家安全班子檢討阿富汗戰略六次之多。周五(三十日)將召開第七次會議。雖然決策未定,他已經排除了撤出阿富汗的可能性。繼續長期占領阿富汗已成定局。這是走向失敗之路。
“長期戰爭”這個詞是九.一一以后,布什總統用來打擊恐怖主義及其庇護者的戰爭,亦稱“反恐戰爭”,“全球反恐戰爭”。當時,他以伊拉克為核心戰場,希望在伊拉克實現突破,改變整個中東的面貌。那是白日夢。打掉了薩達姆的遜尼派政權,扶植起什葉派政權,真正的贏家是伊朗。
最早使用“長期戰爭”這個詞的是“傳統基金會”高級研究員詹姆斯.卡里法諾。他在2003年九月,發表文章“反恐長期戰爭”,聲稱美國正在進行長期反恐戰爭,其規模和期限相當于冷戰。
2005年九月,即將卸任的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理查.邁爾斯使用“長期戰爭”這個詞。并且說,僅僅靠軍事行動還不夠,有必要同時采取政治和經濟措施。
2006年,國防部的四年一度國防檢討報告的序言說,“美國這個國家正在從事一場長期戰爭。”
五角大樓于2005年制定了五十年反恐長期戰爭計劃。幫助制定這個計劃的關鍵人物高級顧問是前澳大利亞陸軍中校,人類學家戴維.基爾克倫博士(David Kilcullen)。此人曾任彼得雷烏斯的反起義戰爭高級顧問。現在是阿富汗美軍主帥麥克里斯朵將軍的顧問,主流媒體極力吹捧的寵兒。
基爾克倫的近作《意外的游擊隊》(The Accidental Guerrilla:Fighting Small Wars in the Midst of a Big One)鼓吹五十年,乃至一百年戰爭。該書分章論述伊拉克,阿富汗,巴基斯坦,甚至歐洲。他在參院作證說,阿富汗和巴基斯坦將需要兩年“激烈戰斗”,外加十年“國家建設”。建設加軍費每年八百億美元。美軍陣亡人數每個月五十人(十月份已經有創紀錄的五十五人戰死)。再激戰兩年,預計將有一千二百名美國青年在阿富汗送命。且不說阿富汗和巴基斯坦平民將有數以十萬計死亡。
基爾克倫的反起義學說被稱為“以居民為中心(population-centric)而非“以敵人為中心”(enemy-centric),即麥克里斯朵爾所說的:主要不是打死塔利班戰士;而是保護和平居民。同時進行“建國”,經濟建設和改善政府管理。這個模式不同于傳統的所謂“kinetic” war (動力學戰爭,實際上指的是強火力戰爭)。盡管名義上不以打擊游擊戰士為主,實際上今年美國的阿富汗預算仍然有百分之九十五用于軍事行動,打擊的是基爾克倫所說的“Takfiris”(穆斯林恐怖分子)。麥克里斯朵爾是搞司法程序以外的有目標謀殺專家。
基爾克倫模式的根本錯誤是他認為游擊隊是偶然的,意外的(accidental guerrillas)游擊隊當然不是偶然的。他們打外國軍隊是因為那些軍隊是占領軍,占領了他們的國家。
最近美國駐阿富汗薩布爾省的最高文職代表馬修.何(Matthew Hoh)因抗議美軍占領而辭職。這位前海軍陸戰隊上尉,曾在伊拉克服役的國務院官員在九月十日的辭職信中寫道“我不理解,并且對美國占領阿富的戰略目的失去信心。”“我對我國目前的戰略和計劃中將來的戰略有懷疑并保留意見。但是我辭職不是基于我國如何進行這場戰爭,而是我國為甚么要占領阿富汗,目的何在。”“我感到我們在阿富汗的戰略不是在追求值得我國青年男女為之做出犧牲,并且花費數以十億計美元的目的。我認為我們在那里打的那些人之所以打我們,是因為我們占領他們—不是為了任何意識形態的理由,不是因為跟基地有甚么聯系,不是因為對西方有任何根本性的仇恨。他們打我們唯一的理由是因為我們占領他們。”
他說,即使美國增加資源投入,阿富汗戰爭也將再打幾十年,幾個世代。美國沒有財力(和人力)打這樣的戰爭。
據哈佛大學教授史蒂芬.沃爾特的數字,2001年以來,美國在阿富汗已經花了二千二百三十億美元。現在每年還要花六百五十億美元。加上補充軍事裝備和退伍軍人福利,遠不止此數。就兵員來說,反起義專家約翰.納吉(John Nagl)在參院外委會作證說,美國打全球反起義戰爭,需要總兵員六十萬人,包括二十萬美軍。那么,麥克里斯朵爾要求增兵四萬到六萬人,仍然兵員不足。
越戰以后,美國軍方接受教訓,認為戰爭要少打,要涉及重大國家安全利益才打。打則速戰速決。如今正相反。美國軍方的重點卻是打曠日持久的反起義戰爭,而且并不涉及重大國家利益。戰爭已經成為永久性的狀態。馬修.何反駁奧巴馬政府的論據說,如果我們要防止阿富汗再次成為“基地”的庇護所,那就也有必要進犯和占領西巴基斯坦,索馬里,蘇丹,也門和其他“基地”活躍的地方。他認為占領阿富汗只會增加這個國家的不穩定。
至于“建國”(nation building),從奧巴馬,國務卿喜萊利和駐聯合國代表蘇珊.賴斯的一系列言論看,他(她)們都要美國以其強大力量,順應歷史潮流,改造世界。美國右派喜歡以德國和日本為例。二戰后,美國幫助這兩個戰敗國成功地發展經濟,建立民主國家。但是阿富汗無法跟德日相比。美國曾經占領過菲律賓,古巴,尼加拉瓜,多米尼加,海地。。。。但都沒有成功地建立民主。美國“建國”的成績單并不理想。在跟美國文化傳統很不相同的國家里,建立適當的制度絕非一蹴而就的事情。喬治.凱南認為在外國“建國”,不干美國的事情。美國也做不好。
要打五十年反起義戰爭,并且在別國“建國”,只不過反映了美國人的傲慢自大。他們歷來不懂得自己力量的局限性。精明能干的奧巴馬會選擇葬送自己政治前途的無休止戰爭嗎?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