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活躍的思想流派對當今資本主義的批評
時間:2009年08月13日 來源:紅旗文稿 作者:陳學明
一、生態社會主義:“生態危機主要源自于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
生態社會主義(即生態運動中的“紅綠派”),在蘇東劇變前,不要說在整個西方思想理論界,就是在生態運動理論陣營內部,也不占主導地位,那時在生態運動理論陣營內部起主導作用的是生態主義(即生態運動內部的“綠綠派”)。蘇東劇變后,生態社會主義進入了一個飛速發展的階段,它不但后來居上,其影響超越了生態運動理論陣營內部的生態主義,而且在整個西方思想理論界聲譽大振,一躍成為當今西方思想理論界最引人矚目的思潮之一。只要稍微留意一下它的這一發展過程就會發現,其影響日益擴大同它對當代資本主義的深入反思和批判是成正比的。生態社會主義在蘇東劇變后的理論建樹主要表現在:正當許多人借助于一些社會主義國家的垮臺而對當代資本主義高唱贊歌之時,它卻從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與生態危機的聯系上對資本主義展開更加激烈的批判,特別是“生態帝國主義”概念的提出,使這種批判與對全球化問題的研究結合在一起。
認定資本主義社會的危機從本質上說就是生態危機,而這種生態危機主要源自于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即以追求利潤最大化為宗旨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強調資本主義的利潤動機必然破壞生態環境,這是生態社會主義的一貫立場。它與生態主義的分歧主要是在對造成現代社會環境惡化、生態危機的根源問題上的分歧。生態主義回避資本主義制度,而生態社會主義則把矛頭直指資本主義制度。生態主義用非歷史的等級概念來取代階級剝削的概念,認為適用于一切生產方式的“等級制度的權力關系”是引起環境退化、生態危機的根源;而生態社會主義,特別是生態社會主義陣營中的馬克思主義者,則強調生產關系、階級關系是經濟、社會和政治剝削的根源,而經濟、社會和政治剝削直接導致環境退化和生態危機。前者對現代社會中環境退化和生態危機的批判,基本上不涉及私有制和資本主義的基本制度,而后者則堅持認為資本主義制度是生態危機的真正根源。在這方面,最能體現生態社會主義基本立場的是高茲的《作為政治學的生態學》一書。高茲用他的政治生態學觀點來分析當今的生態問題,得出的基本結論是:資本主義的利潤動機必然破壞生態環境,資本主義的“生產邏輯”無法解決生態問題,以及與這些生態問題緊密相聯的全面的社會危機。高茲指出:每一個企業都是自然資源、生產工具和勞動力等要素的聯合體。“在資本主義的生產條件下,把這些要素聯合在一起就能生產出最大限度的利潤”,“任何一個企業都對獲取利潤感興趣。在這種情況下,資本家會最大限度地去控制自然資源,最大限度地增加投資,以使自己作為強者存在于世界市場上”。他強調:追求利潤這一動機同生態環境必然是相沖突的,利潤動機必然驅使人們破壞生態環境。
蘇東劇變后,從生態學的角度對當代資本主義展開深入批判的生態社會主義者,不僅僅有像高茲這樣的老資格的理論家,一些新的生態社會主義者所展開的批判,比起高茲等人有過之而無不及,如英國的大衛·佩珀和美國的詹姆遜·奧康納等。
二、后殖民主義學派:“美帝國主義正逐步演變為文化帝國主義”
20世紀70年代末,以薩義德的《東方學》一書為標識,在西方世界形成了后殖民主義思潮。這一思潮真正產生廣泛影響則是在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即蘇東劇變以后。其代表人物,特別是其主要代表人物薩義德在這一時期非但沒有放棄對當代資本主義的批判,反而借助于對東西方文化關系的研究,更加嚴厲、更加堅定地討伐資本主義。
薩義德的《東方學》一書拉開了后殖民主義理論的序幕,也開創了立足于中心和邊緣的結構來解釋西方和東方的關系,并進一步通過這一解釋揭露帝國主義文化霸權的先河。蘇東劇變后,后殖民主義理論家對當代資本主義的討伐,基本上是對《東方學》一書觀點的繼承和發展。
薩義德在《東方學》一書中強調,西方世界長期以來存在著這樣一種信念:西方文化不僅屬于西方,而且具有普世性,可以把西方文化視為一種全人類的標準。正是在這樣一種信念的支配下,形成了“東方學”,而西方世界正是依靠炮制和宣傳“東方學”來統治東方世界的。“東方學”始終把東方作為西方的“他者”來研究,作為西方的邊緣來研究,作為西方的反面來研究。“東方學”家把東方視作有待解剖的標本,有待教化的學生,有待審判的嫌疑犯,甚至是有待改造的罪犯,使東方由異于西方的世界變成了有待改進的罪犯。“東方學”不斷把東方作為一種邊緣性存在,不斷證實西方的中心位置。“東方學”作為一種思維方式,它建立在二元對立的基礎上。這些對立包括:理性、發達、文明、高級的西方與非理性、落后、野蠻、低級的東方;不斷進步的西方與永恒如一、始終不變的東方;自我界定的西方與沒有能力界定自己的東方;作為主體的西方與作為客體的東方;作為普遍性的西方與作為特殊性的東方等等。
薩義德認為,正是在“東方學”的影響下,西方完成了對東方的征服。他甚至這樣說:“每一個歐洲人,不管他會對東方發表什么看法,只要他受過‘東方學’的教育,最終都幾乎是一個種族主義者,一個帝國主義者,一個徹頭徹尾的民族中心主義者。”“東方學”的興起與英法等西方國家奪取東方大片殖民地之間有著驚人的平行關系。西方殖民者越是要把東方人從所謂的黑暗中拯救出來,“東方學”中的東方的形象就被抹得越黑;而“東方學”家把東方的形象抹得越黑,殖民者也就越是需要拯救東方。二者相輔相成,共同促成了殖民主義歷史。
薩義德還指出:殖民統治者不但用西方的思想去理解東方,而且鼓勵東方人用西方的方式理解和解釋現實。“東方學”對東方民族文化身份的扭曲,最終有賴于東方人的自覺認同。“東方學”的最要害的地方是使自己不但得到了西方人,而且也得到了東方人的認同。薩義德說道:“現代東方,參與了其自身的東方化。”在“東方學”的影響下,東方人像西方人一樣視西方的價值觀為唯一可取的價值觀,西方所走過的道路為人類社會唯一的道路,認為西方代表了人類的“現代”,東方則處于“傳統”的地帶,東方人除了重復西方的道路,別無他途。
蘇東劇變后,薩義德繼續進行其“東方學”的研究,繼續通過這一研究揭露西方帝國主義對東方的文化入侵。由于這是在蘇東劇變后,西方政要空前趾高氣揚的背景下的研究,薩義德對當代資本主義的這種富有特色的批判,格外引人注目。
薩義德在蘇東劇變后對當代資本主義的批判主要反映在他于1993年出版的《文化與帝國主義》一書中。如果說在《東方學》中,薩義德主要以中東地區為對象,探討了帝國主義是如何以話語想象地構想出所謂東方的形象,那么,在作為《東方學》的姊妹篇的《文化與帝國主義》中,他把視野擴展到了中東以外的其他殖民地,如非洲、印度和澳大利亞等地區,他通過對簡·奧斯汀、加繆和康拉德等文學作品的解讀,進一步揭露了西方文學與帝國主義的關系,即揭示西方帝國主義是如何通過這些文學敘事來建立其作為“他者”的殖民地的文化的。
薩義德僅僅是后殖民主義研究的一個代表人物,除他之外,還有許多代表人物,如斯皮娃、巴巴、范農、霍爾、揚格等,他們的共同點是從后殖民主義理論出發,展開了對當代資本主義的獨特的批判。他們的這種批判已經并將繼續影響著人們對當代資本主義的思考。
三、世界體系分析學派:“現代世界體系正處于結構性危機之中”
如果說以薩義德為代表的后殖民主義流派對當代資本主義的批判主要是一種文化批判的話,那么,由伊曼紐爾·沃勒斯坦所開創的世界體系分析學派則致力于對當代資本主義的經濟批判、政治批判和社會批判。沃勒斯坦是西方著名的左翼思想家,他原創了世界體系分析理論,借助于這一理論,他對當代資本主義做出了鞭辟入里的剖析。
對資本主義的主要特征是壟斷而不是競爭,資本主義是市場的敵人的分析。美國的福山把資本主義對社會主義的勝利說成是市場經濟對計劃經濟的勝利,從而發出了“市場經濟萬歲”的吶喊,而一些欠發達國家或不發達國家向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學習也主要是學習其市場經濟模式,從而也把實施市場經濟視為振興自身趕上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主要途徑。針對這樣一種認識,沃勒斯坦獨特地提出了能否把資本主義經濟等同于市場經濟,資本主義按其本性究竟是市場的推進者還是市場的敵人的問題。對此,他的觀點十分明確:無論是考察資本主義的歷史,還是觀察資本主義的現狀,都清楚地顯示出資本主義的關鍵因素并非是自由市場,而是壟斷。控制市場的壟斷是資本主義制度的本質之所在,“正是這一點將資本主義與封建社會清晰地區分開來,也許它同樣將資本主義與最終可能出現的世界社會主義制度區分開來。”
對當今世界資本主義體系,特別是美國正日益走向衰落的分析。蘇東劇變后,正當西方資本主義世界許多人為世界資本主義體系大獲全勝而高奏凱歌之時,沃勒斯坦卻撰寫了一系列文章指出,世界資本主義體系的勝利是表面上的,實際上這一體系,特別是作為這一體系核心的美國正陷于空前的危機之中。他把1791年至1945年稱為美國的昨天。在這段時間,全新的美利堅在反抗母國的起義中誕生了。美國為自己,也為歐洲樹立了一座希望、理性和人類潛能的燈塔。美國被視為充滿個人機遇、真正能實踐法國大革命口號“有才能者就有用武之地”的好去處。但只要仔細觀察一下美國的這段歷史,不難發現美國在這段時間還是維護了半奴隸半自由的狀態。也就是說,在這段時期真正獲得自由的只占美國的一半人口,而這一半人的自由是以另一半人的不自由作代價。
沃勒斯坦所說的美國的今天,始于1945年結束于1990年。在這段時期,美國成了世界體系的霸主。美國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美國人有理由稱這一時期為“美國的世紀”。但是,“每一項成就都是有代價的,還產生了意想不到的后果”。美國的統治者力圖建立一個永遠繁榮的美國,但實際上,“繁榮的代價開始清晰化,未曾預料到的后果漸漸被察覺,而且美國的制度結構如果說不是快要瓦解那也是不穩定了”。人們開始發覺國際上和美國內部貧富差距、核心和邊緣的差距、既得利益者和非既得利益者的差距正日益加大。20世紀60年代這種差距僅是相對的,到了70年代特別是80年代變成絕對的了。
沃勒斯坦著力論述的是美國的明天,即20世紀90年代以后的美國。美國將不斷地衰退是毫無疑問的,但這種衰退可能是緩慢的,因為霸權大國還有一定的儲蓄。擺在美國面前有兩條道路可走:一是劇烈的社會沖突這條不安之路,把難以控制的下層階級強制鎮壓下去,這是一條新法西斯主義道路;二是社會聯合之路,在這條道路下,將放棄自由和繁榮的好處去追求平等。按照沃勒斯坦的分析,美國不可能走第一條道路,而只能走后一條道路。他認為,“美國很快將由現在保守的、維持現狀的、自由的市場經濟領袖變成也許是世界上最以社會福利為導向的國家,且具有最為先進的再分配機制”,“美國將成為一個準社會主義的國家”。美國將在國內基本消滅非既得利益集團,也許美國將第一次結束半奴隸半自由的狀況。但這樣做,美國將付出前所未有的代價。關鍵在于,美國并沒有在物質上強大到足以資助地位低下的階層。在這種情況下,美國只能抓緊剝削第三世界人民。到2025年或2050年,更大的報應就會來臨。他把對美國未來50年的境況的預言概括如下:“一方面,是財富日益增長的北半球而且內部相對平等(對它的公民而言),同時,美國不再在經濟上甚至在地緣政治上領先,而在社會平等方面還是領先的;另一方面,是一個日益處于不利境地的南半球,反對西方所信奉的價值觀,且伴隨著大量人口試圖移民北半球,這樣,在北半球內部又將出現一個南半球,從而加快了世界體系崩潰的過程。”他承認這是一種悲觀主義的預測。
對美國向伊拉克開戰的真正動機和后果的分析。美國為什么要向伊拉克開戰?是為了幫助伊拉克人民推翻薩達姆·侯賽因這一獨裁者嗎?是為了控制中東的石油嗎?沃勒斯坦認為都不是。在他看來,美國發動伊拉克戰爭是“為了戰爭而戰爭”,是為了“向世人顯示”它仍然是有力量的。進入20世紀90年代,從表面上看由于蘇聯的解體和東歐的易幟,美國成了唯一的超級大國而變得無比強大,但實際上蘇聯的崩潰反而成了美國的災難,美國因失去最重要的政治武器一下子衰弱了。如果還有強大的蘇聯存在,就不可能發生“9·11”事件,而“9·11”事件的發生正是美國走向脆弱的最有力的證明。在這種情況下,美國就訴諸嚴厲的、符合美國身份的手段——發動戰爭,一方面為自己鼓舞士氣,另一方面震懾他人。
四、依附理論學派:“當今資本主義正面臨著有可能被社會主義取代這樣一個挑戰”
以沃勒斯坦為代表的世界體系分析學派是從依附理論學派中分化出來的,當我們了解了前者對當代資本主義的最新分析以后,不能不進一步探究一下后者有關當代資本主義的最新理論。依附理論的代表人物公開聲言,他們對資本主義的批判理論,在蘇東劇變后,特別是在亞洲金融危機以后,得到了最好的驗證。奧尼托尼奧·多斯桑托斯和薩米爾·阿明便是依附理論學派的執牛耳者。
多斯桑托斯承認:“我們仍然生活在資本主義占主導地位的時代”,“我們在當前面臨的是一種資本主義占主導地位的世界經濟”,與此同時,他又指出:“我們還應看到資本主義在不斷發展的時候,面臨著有可能被社會主義取代這樣一個挑戰”。他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加以說明:
其一,一些人看好當代資本主義,主要是出于對保守主義、自由主義的暢行世界,私有化運動的大力推進的偏愛。多斯桑托斯針對這一點明確地指出,以英國撒切爾夫人和美國里根政府所推行的政策為標志的保守主義、自由主義思潮在全球經濟發達國家興起,是一種反動的歷史現象。自由主義肯定是“反動的思想”,“它的反動性主要表現在資本統治勢力,力圖把當今的世界拉向后退,把當今的世界拉回到寡頭的統治時代,而且是以國家為中心的世界經濟”。
其二,一些人把國際間的資本更加自由的流動視為當代資本主義繁榮的標志。多斯桑托斯則針鋒相對地指出,國際間資本的更加自由的流動不是給資本主義帶來繁榮而是使之陷入更深的泥坑。他首先分析了國際間資本更為自由的流動所產生的背景。在他看來,以國家為主導的經濟政策占主導地位,在國家干預政策的主導下,才使金融市場獲得了巨大的發展。由于存在著大量的貿易不平等,日本、德國作為美國最大的貿易伙伴,擁有了巨大的貿易順差,日本、德國的銀行大量向美國市場投資,美國為了吸引這些國際資金,給予了很高的利息。他指出,在這種情況下,“最大的資本流動也造成了巨大的金融投機,這就是所謂的全球化的框架”。他認為,國際間的資本更加容易的流動所造成的巨大的、非常嚴重的問題是一般人難以理解的。由于有著巨大的投機資本的流動,同時存在著巨大的貿易赤字,所以政府不得不每年付出高額的利息。在20世紀80年代的大部分時間里,政府開支的10%不得不用來償還利息。他強調:國際間資本的自由流動不但給美國帶來了3500億美元的財政赤字,而且給發展中國家也造成了嚴重傷害。他以自己的祖國巴西為例加以說明。巴西政府每年的開支,有40%用來支付這樣高額的利息。人們可以想象,在支付如此高額的利息之下,巴西政府怎么可能滿足人們不斷增長的教育、健康和運輸的需求?在巴西,如果你要建一所學校,或者建一所醫院,向政府申請資助,政府會告訴你:我們沒錢。但是,如果銀行要發生危機,政府會立即掏出20、30以至40億美元給他們。
其三,一些人認定國際政治領域正完全朝著有利于資本主義的方向發展。多斯桑托斯對這種看法也很不以為然。他說:“原蘇聯解體了,但我并不認為這是一個負面的發展,因為我們可以從當中吸取很多的東西。”他認為,要把握當前的國際政治的走向,最主要的是要知道產生這種走向的背景:以生產為導向的宏觀經濟政策和工人運動實力有所加強。他強調:“我堅持認為,馬克思主義思想仍然是分析當今世界發展和變化的真正的、卓有成效的工具。”在這樣一個時代里,工人階級及其運動可以得到比較快的發展,在這樣一個國際形勢之下,第三世界的一些國家,比如中國將有好的機會影響世界、影響其他國家。在美國的西雅圖發生了反對世界貿易組織(WTO)的示威游行,就是當前這種變化的反映。西雅圖世界貿易組織會議所引起的反對浪潮,包括美國工人運動和各種流派的非政府組織,都一致反對力圖把世界的經濟控制在少數經濟占主導地位的國家手中的新自由主義的經濟政策。他斷言:“新自由主義思潮正處于日漸低落時期。”他認為,新自由主義以及代表新自由主義的一些國際機構,比如說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正處于非常嚴重的危機之中,亞洲的金融危機表明了這一點。目前,人們對這些所謂的新自由主義的國際機構普遍喪失信心。
蘇東劇變后依附理論學派分析批判當代資本主義的代表作是薩米爾·阿明的《資本主義的危機》一書。該書實際上是阿明的兩部著作,即《時代旋律的批判》和《心路歷程——半個世紀的審視》的合集。前者主要分析了當今資本主義所特有的經濟危機,抨擊了“兩極分化現象”在當今資本主義社會已到了登峰造極的程度;后者主要審視了“二戰”后資本主義精神的發展歷程,記載了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理論形成和演變的過程。 以阿明為代表的依附理論對當代資本主義的分析批判同以沃勒斯坦為代表的世界體系學派是一脈相承的。
阿明在演講中則反復強調馬克思主義在分析當代資本主義中的功能,他認為,用馬克思主義的分析方法來觀察當代資本主義,“我們就可以看出:資本主義并不是一種具有活力的社會制度,它和人性有很大的矛盾之處”。與此形成相應的對照,社會主義將會是一種充滿活力的、而且是符合人的根本價值的社會制度。資本主義的全球化并不是什么新東西,從資本主義產生的15世紀以來,全球化就在不斷地進行,只不過它的進程在經過第一次和第二次工業革命之后,又有了一種加快發展的趨勢,資本主義的全球化給人們帶來了很多新的東西,但也產生了許多新的問題。當前,全球化已發展到登峰造極的程度,而所面臨的問題也日趨嚴重。
他認為,人們應當睜大眼睛看一看資本主義的本質究竟是什么?在他看來,資本主義的本質就是勞動的異化,同時在全球的層次上發生一些分化的趨勢。在過去的20年當中,全球化獲得了很大的發展,但是國家之間也產生了一種分化,發展不平衡也在不斷加劇,特別是在資本主義國家內部。面對資本主義這一本質,像中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要有正確的戰略來面對它。
(作者:復旦大學哲學系教授)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