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改革進行改革
本文的題目很拗口,但寓意深刻。
最近幾個月,國內經濟學家在熱烈地討論我國下一步改革該如何走。在討論中,五花八門的觀點俯拾皆是。
其實,無論是前蘇東地區,還是拉美,當改革進行到一定階段后,總會面臨著如何進一步深化改革的問題。在拉美,經濟學家討論得較多的是如何對改革進行改革,即如何reform the reforms, 或如何進行reforms of the reforms。(reform這個詞在這里既被用作動詞,也被用作名詞。)
毫無疑問,對改革進行改革的目的無非是:在繼續推動改革的同時,必須要最大限度地降低改革帶來的社會成本。
下文是我前年寫的。希望拙作能為我國經濟學家的討論提供一點food for thought.
拉美經濟改革的聲勢之大、范圍之廣、影響之深,不僅在拉美歷史上是前所未有的,而且在整個第三世界來說也是非常引人注目的。無怪乎有人稱這一改革為拉美大陸上的一次“經濟政變”。
拉美國家的改革開放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貿易自由化。在實施進口替代發展模式期間,拉美國家通過高筑貿易壁壘等手段來保護國內市場和民族工業。為了開放市場,從80年代末開始,拉美國家實施了貿易自由化戰略。就整個拉美地區而言,平均關稅已從改革前的44%下降到目前的10%左右。此外,拉美國家還降低了非關稅壁壘,基本上取消了用行政手段控制進口的做法。
二、放松對外資的限制,從而使外資的投資領域進一步擴大,申報和審批過程中的行政程序更加簡化。此外,拉美國家還通過提高利潤匯出的額度和允許外資參與私有化等方式來吸引外國直接投資。
三、私有化。為了扭轉國有企業長期虧損和效益低下的局面,拉美國家對國有企業實施了私有化。私有化的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幾種:(1)直接出售,即把企業直接出賣給私人投資者。這種出賣法通常采用競爭性的招標程序,以便使政府獲得一個較高的價格,對有意購買者來說也公平。(2)公開上市,即把企業的股份在國內股票市場上出售,有時也在國際市場上出售。(3)管理人員和雇員購買,即把國有企業直接出售給本企業的工人或管理人員。(4)合資,即把國有企業的部分產權直接出售給私人投資者,其余部分由政府保留。出售的那部分通常會成為一個新的公司。(5)特許經營權和租賃,即私人公司在特定時間內(通常為15~30年),向國有企業租賃資產并接管其經營活動;有時還可在租賃期滿時購買這家企業。私人公司在支付租金后可保留所有經營利潤。特許經營權與租賃的不同之處主要在于:特許經營權的所有者有責任承擔部分或所有新的投資,而租賃者則不必進行投資,僅僅負責現有的經營活動。
四、稅制改革。改革前的拉美稅制存在許多不合理性。它的多重稅率無功效可言,復雜的稅率居于很高的水平,從而扭曲了企業的決策,也使居民的儲蓄積極性受到了損害。政府試圖通過稅收的杠桿作用促進投資或發展某些部門。但是,由于稅收機構軟弱,免稅得不到有效的管理,因而“尋租”行為十分嚴重。進入90年代后,拉美稅制改革全面展開。改革的方向是實現中性化,并在立法和行政管理方面使稅制簡化,力求獲得更多的的稅收。
五、金融改革。在改革前,拉美國家的金融體系受政府壟斷的程度很高,金融體制高度分割,“金融壓抑”司空見慣,銀行效率低下。進入90年代后,拉美國家加快了金融改革的步伐。改革的重點是:降低政府在配置銀行信貸方面的作用;最大限度地放開存款和貸款利率;降低存款準備金率;加強中央銀行的獨立性;強化對金融機構的監督和管理。這些改革措施使拉美的金融體制朝著金融市場的自由化和建立一個有效的的管理體系這兩個方向邁出了重要的一步。
六、勞工制度改革。改革前,政府對勞動力市場的有力干預,加之工會組織“戰斗性”很強,因此,拉美國家的勞工制度具有強烈的“剛性”。90年代以來,越來越多的拉美國家開始進行勞工制度改革。改革的重點是減少解雇雇員的成本和簡化招聘臨時工的程序,使雇員和雇主的關系更加適合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
七、社會保障制度改革。改革前拉美的社會保障制度覆蓋面小,效率低下,財政失衡嚴重。進入90年代后,一些拉美國家仿效智利的做法,建立了一個以“個人資本化帳戶”為基礎的私人養老金基金,并發揮私人部門在養老金管理中的作用,從而為提高儲蓄率和維系社會保障基金的平衡創造了條件。
總的說來,拉美的經濟改革取得了明顯的積極成效。這一成效體現在以下十個方面:(1)改革使拉美經濟在進入90年代后擺脫了“失去的十年”的陰影,走上了復蘇之路。(2)國民經濟實現了從封閉的進口替代模式向外向發展模式過渡的轉變。(3)國民經濟活力有所增強,抵御外部沖擊的能力有所增強。(4)財政失衡的現象有所減緩。(5)惡性通貨膨脹得到控制,宏觀經濟形勢開始好轉。(6)大多數人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7)外資開始回流,為經濟復蘇提供了保障。(8)國家的“生產者”作用有所降低,國有企業嚴重虧損的趨勢開始得到扭轉。(9)市場機制的功能和作用在不斷強化。(10)區域經濟一體化再度興起。
但是必須指出,拉美的改革也產生了一系列問題:
第一,新自由主義理論積極推崇的國有企業私有化使一些私人資本和外國資本的生產集中不斷加強,也使失業問題更為嚴重。此外,由于經營不善或國家停止撥款后資金周轉發生困難等原因,一些國有企業在私有化后陷入了困境,最終不得不再次被國家接管或以政府的財政“援助”度日。可見,私有化不是解決一切問題的“靈丹妙藥”。
第二,改革使收入分配不公的問題變得越來越嚴重。新自由主義理論推崇效率優先,漠視公平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認為市場是萬能的。誠然,收入分配不公不是改革的必然結果。但在許多拉美國家,少數人從私有化和市場開放等改革措施中大發橫財,而社會中的弱勢群體則沒有、或很少從改革中得到好處。其結果是,兩極分化和貧困化十分嚴重。墨西哥是一個典型的例子。改革前,墨西哥只有2位億萬富翁,90年代后期卻增加到20多位;與此同時,墨西哥的貧困人口卻未見減少。不容否認,收入分配不公是墨西哥恰帕斯州農民揭竿而起的主要原因之一。
第三,市場開放導致不少競爭力弱小的本國企業陷入困境。新自由主義理論主張最大限度地開放市場。在拉美,市場開放的過程是一個外資企業不斷入侵的過程。有些民族企業在競爭中仍然能保持自己的優勢,并在競爭中不斷壯大自身的實力,但有些民族企業則因不敵外來競爭而陷入困境。這種情況在開放度較高的墨西哥和阿根廷等國尤為明顯。
第四,在重新定位國家作用的過程中忽視了社會發展的重要地位。新自由主義理論要求把國家的作用降低到最低限度。在新自由主義理論的影響下,拉美國家的政府通過私有化等手段退出了生產領域,并減少了對經濟的直接干預。這無疑為市場機制發揮其積極作用創造了條件。然而,拉美國家似乎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例如,有些國家的政府為了實現財政平衡而減少了對文教衛生領域的投資,從而使低收入階層得不到必要的服務;有些國家的政府則將一些社會服務設施交給追求利潤最大化的私人部門去管理,失去了政府在社會發展領域中的主導地位。
第五,不成熟的金融自由化和過早的資本項目開放增加了金融風險。在推動金融自由化的過程中,政府未能有效地對金融部門加以監管。其結果是,有些銀行為追求高利潤率而從事風險過大的業務,有些銀行為應付政府有關部門的檢查而作弄虛作假,有些銀行則將大量貸款發放給少數“關系戶”。不容否認,政府放松對金融業的監管,是近年來許多拉美國家爆發銀行危機的主要原因之一。
與國內金融自由化相對應的是開放資本項目。開放資本項目是必要的。但是,國際資本的無序流動以及巨額游資的沖擊,使拉美國家面臨更大的金融風險。1994年的墨西哥金融危機、1999年的巴西貨幣危機以及2001年的阿根廷債務危機,都與過早開放資本項目有關。
「 支持烏有之鄉!」
烏有之鄉 WYZXWK.COM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青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