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社會還有什么用
余萬里
過去的一周,國際社會圍繞以色列與黎巴嫩沖突的外交努力幾乎是一片空白。由于美國的否決,聯合國安理會無法通過相關決議。作為國際社會唯一公認的維護世界和平與安全的權威機構,聯合國所能做的只是派出三人小組了解沖突的狀況。在沖突雙方的中間地帶,2200名負責監督停火的聯合國維和軍人由于缺少必要的授權和重武器裝備,只能在地下掩體里捂上耳朵躲避炮火。這樣的尷尬和軟弱,不禁使人懷疑:現在國際社會在應對越來越亂的國際局勢時到底還能派上什么用場?
國際社會往往是人們對國際時政感到憤慨和不平時轉而求助的最后期望。在善良人們的心中,國際社會總是公平、正義與和平的化身,在弱肉強食的世界上匡扶正義、保護弱者。著名國際政治學家赫德利•布爾指出,如果說今天的國家構成了一個國際社會的話,那么這是因為它們具有某些共同的利益、共同的價值觀念、規則的制約,甚至相互合作以構建國際制度。
20世紀以來,人類一直在為構建這樣一個國際社會而努力———從一戰后的國聯到二戰后的聯合國。現在聯合國是民眾心目中國際社會的象征和代表。冷戰結束后,聯合國及其代表的國際社會越來越多地出現在解決國際爭端和國內人道主義沖突的舞臺上,也被越來越多寄予維護世界和平和正義的責任和期望。然而,當下發生的黎以沖突再度對國際社會的信譽、良心和規則提出了拷問。
首先,在傳統的國際社會中合法的主權行為者是國家,而在這場沖突中的一方是非國家的真主黨游擊隊。以色列把對手定義為恐怖主義,因此也得到了美國在背后的支持。然而,以色列的飛機和大炮攻擊的卻是另一個主權國家的領土,傷害到無辜平民的生命、財產和安全感。在美國的反恐戰爭定義中,對恐怖分子先發制人的打擊可以不顧主權原則的限制。伊拉克戰爭就是在這樣的旗號下發生的,而此番以色列對黎巴嫩的攻擊只是伊拉克戰爭的縮小的翻版而已。面對可能泛濫的反恐戰爭,國際社會是否需要界定它的邊界?
其次,在國際社會中,大國究竟應該扮演什么角色、發揮什么作用?國際社會中國家的力量大小是不平等的,這是一個不得不接受的客觀現實。某些國家擁有大國甚至超級大國的實力和地位,享有更多的權利和利益,同時也必然承擔更多的責任和義務。當面臨國際危機和沖突的時候,國際社會能否具有行動能力,在根本上取決于大國的態度。
理論上,作為現存國際秩序的最大受益者,大國應該承擔維護現存國際社會秩序、規則和道義的公共責任。然而在現實中,國家對外行為的最大動力是自我的利益。作為當今世界唯一超級大國的美國,在這一點上并不會表現出格外的高尚。美國出于其打擊伊斯蘭極端主義的利益而袒護和縱容以色列,這正是當前中東局勢混亂和國際社會尷尬的根源。西方大國也應該捫心自問,近幾年來,從伊拉克問題、伊朗核問題、朝鮮核問題、巴以沖突到現在的黎以沖突等一長串沖突與爭端中,有哪一項是作為現在國際社會的主要力量的西方成功地用外交途徑解決了的?
(作者是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國研究所外交室副主任。)
2006-7-21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