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能源合作對話:中國缺席? |
|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趙憶寧 歐洲報道 |
光明觀察刊發時間: 2006-6-15 http://guancha.gmw.cn |
|
中國使用傳統的“能源外交”手段抵御破壞外部能源供應中斷的威脅,由此受到全球的矚目,并引發一種可能:應該改變游戲規則,使中國加入國際能源組織的對話機制之中。 6月9日-10日,在圣彼得堡召開的八國集團財長會議上,財長們普遍認為應當加強在石油及其他能源領域的市場機制,以確保油價穩定和供應安全。 他們呼吁石油消費國和生產國加強對話與合作,以維護石油市場的穩定。 總之,能源仍然是焦點問題,各國都在尋求建立對話與合作機制。中國也不例外。 世界能源政治機制的全球組織形式包括國際能源署、歐佩克等宏觀協調性的專業能源組織,中國雖然一直在探索與這些國際能源組織合作的形式,但由于中國非國際能源組織的成員國,不能參與這項國際行動的研究制訂與實施之中。 為了保障國家能源安全,中國使用傳統的活躍的“能源外交”手段抵御破壞外部能源供應中斷的威脅,由此受到全球的矚目,并引發一種可能的改變:應該改變游戲規則,使中國加入國際能源組織的對話機制之中。 國際社會包括美國已經發出強烈的聲音:使中國融入到現存的能源主要多邊機制中,例如國際能源組織和八國集團。 中國缺席的影響 4月的巴黎,Le Meridian Etoile酒店,午餐開始,資源國家的能源部長與石油公司的代表聊得正歡。第七屆世界石油峰會會聚了代表西方世界和阿拉伯國家的國際組織與政府要員,還有石油跨國公司的代表。 但這個盛宴上,沒有中國的身影:既沒有中國政府的代表,也沒有一家企業的代表與研究機構的代表參加。 世界石油峰會已經舉辦七屆,一直都沒有中國代表參加會議。沒有人會認為中國人負擔不起1280歐元的會費,而是戲謔道:“中國人忙著找油呢!” 雖然缺席,但不妨礙中國是會議的焦點,中國影子(China's Shadow)幾乎覆蓋會議所有議題,每個發言者都要談到中國和“中國因素”。 由于中國未能參與能源領域的國際組織,比如國際能源署,這種令人遺憾的缺席使得國際社會很少聽到中國的聲音,甚至人們是如何議論中國的,我們都不知道。 中國突然增加石油進口,一定程度上打亂了石油市場的供需平衡,中國在全球找“資源”,難免令人猜測———“中國到底是怎么回事?”“中國如何鎖定世界石油資源?”“中國的能源政策是什么?”……更重要的是,這次會議還提出一個問題:未來中國對石油的需求,到底對世界石油市場造成什么影響? 這些疑問需要溝通與對話。但是,會議上卻無人代表中國發言。 我們對石油獲取的感知非常敏感,所謂“走出去”的眼光緊盯在尋找“股份油”上,而嚴重地忽視了資產之外復雜的社會因素、經濟因素、國際因素和政治因素。所以,出席高層的會議,特別是參與國際能源署的活動是非常有必要的。 2004年,國際能源署召集討論東北亞能源安全的議題,有來自美國、日本、俄羅斯、韓國的發言人登臺發言,但是沒有任何中國的官員或公司在會上發言。 在能源行業需要更多一些具有國際戰略眼光的專有人才,不僅僅是地質、勘探開發與煉油專業出身的技術員和工程師。如何看待中國與世界的關系?如何更加積極參與國際事務?如何使中國公司更加國際化?還有許多工作要做。 能源合作的中國路徑 “沒有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費國參與的國際機構,是真正的國際能源機構嗎?”在歐洲的采訪期間,到處可以聽到這樣的聲音:期望國際能源署接納中國。 在接受本報采訪時,國際能源署署長克勞德·芒迪鄭重地希望:“歡迎中國政府更加積極地參加國際能源署的工作。” 國際能源機構并不是完全獨立的國際組織,它是經合組織在能源領域的自治機構。加入國際能源署有兩個先決條件:首先,原則上只有經合組織成員才可以成為國際能源機構成員,也就是所謂“市場經濟國家”;另外是具備90天純進口量的戰略石油儲備。 現在看來中國這兩方面都還不能夠做到,中國既沒有被廣泛地承認為“市場經濟國家”,也沒有90天的戰略石油儲備。然而,我們被告知,“這兩個條件并不是刻在石頭上的”。 “國際能源署的組織結構相對于今天的全球化市場已經過時。把中國排除在外的國際能源合作是不可能取得任何成效的。應該改變國際能源署現有的規則,吸收中國成為成員。”BP首席經濟學家彼特·戴維斯說。 目前中國已經參加了70%的國際組織,但還有30%左右的組織沒有參加,其中包括OECD和國際能源署。 顯然,中國只是做一個觀察員是遠遠不夠的,應該成為成員。但是,中國如何才能積極主動地行動,在國際能源合作上從被動型向主動型轉變。國際能源署的26個成員國是否都愿意接納中國?美國與日本持何種態度? 美國密歇根大學教授李侃如提出“國際能源署是否可以重新定位”:成為包括關系到國際能源局勢的主要國家在內的組織,而不是OECD組織的一個組成部分。他認為“美國政府應該研究達到這個目標的創造性做法”。 為了使中國和其他新興市場國家可以更大程度地參與到國際能源組織中來,能源與政治問題專家Ed Morse提出讓中國加入的具體機制和措施的兩種方法:第一,通過期權,以費用為基礎的保險政策,使非成員國在緊急情況發生時可以獲得國際能源署的戰略儲備;第二,通過國際能源署成員國聯合資助建立區域性的儲備。 但李侃如認為,這兩種方法都不能夠使中國達到積極合作的水平。他希望美國鼓勵國際能源署通過改革來吸納中國,這樣“將會給北京傳遞一個有力的信號,美國將中國視為國際能源體系中一個重要參與者的態度是嚴肅的”。 李侃如的創意是:“至少有個非正式席位給中國。”讓“中國成為一個國際能源署的有效的合作者,而不是成為這個組織的真正成員”。其含意是讓中國作為非完全參與成員來參與國際能源署的相關事務,顯示中國合作的特殊重要性。這是對中國“有效的信任”,即中國在不能成為能源署成員國的條件下,也要對國際社會負起責任。可以采取以下三種并不互相排斥的方式: 第一,維持和增加中國在目前項目中的參與合作的水平,不管是建立在非正式還是正式的身份的基礎上。 第二,發展以中國為對象,有中國參與的新的項目和協議(比如建立在1996年能源政策諒解備忘錄以及2001年能源技術合作框架基礎上的附加特殊政策協議)。 第三,要求建立一個中層的正式聯盟,給予中國在國際能源組織決策中明確的地位,同時和中國一起形成關于怎樣在石油供應中斷時期,進行有效合作等重要問題的具體計劃和協議。 “由華盛頓主導來促成國際能源署與中國的伙伴關系將會有兩方面的作用:一方面可以增加這種伙伴關系形成的可能性,另一方面提高了北京對華盛頓在能源供應和價格問題上的信任水平。”李侃如說,“這樣的努力同樣能夠鼓勵北京采取一種非重商主義的方式來滿足中國的能源需求。” 無論采取哪種方式都需要多邊的商討。目前,修改國際能源署的條例已經被提出來了。 中國需要G8的席位嗎? 目前國際經濟體系中能源政治機制或者外交系統機制,已經形成了一些對話組織,除了國際能源組織、歐佩克之外,還包括聯合國與八國集團會議。 此次圣彼得堡的八國會議,其主要議題就是討論西方的能源安全以及“全球能源局勢”。 中國需要獲得G8的席位嗎?這些工業發達國家特別是美國,是否愿意將中國作為一個主要國家來看待?或者認為中國在有效的國際事務,包括能源事務中的參與和協作有多大的必要?這是一個根本性問題。 李侃如希望讓美國政府明白,“沒有中國參與的多邊規則不是一個我們所希望的局面,”他陳述道,“如果排除中國便是鼓勵中國搭這種模式產生利益的便車,而不用承擔相應的責任和做有效的貢獻。” 美國似乎處在一個進退維谷境地:如果美國推動并鼓勵中國加入八國集團及國際能源署,這種推動將有力地表明美國的最終目的不是為了制約中國的發展;但是,如果美國鼓勵中國成為如此一個主要的國際利益相關者,這樣的積極推動,中國準備好了嗎? 當然,所有的前提是建立在“策略性的信任關系”基礎之上的,李侃如認為,這樣的努力是值得的,“作為世界上兩個最大的能源消費國,中國和美國在能源方面有重要的共同利益。兩個國家增進合作,將獲得比目前放任競爭的能源關系更多的利益。” 華盛頓傳遞給北京的信號表明:美國愿意將中國視為國際能源體系中一個重要參與者的態度是嚴肅的,考慮到中美雙邊關系的眾多問題,多邊推動也為在這個領域建立雙方的信任提供了一個可能的重要基礎。 這種推動有益于在能源協作上產生積極效果,也可以消除中國在此領域長期以來的對美國意圖的不信任。因為雙方都有潛在的可能意愿。 5月24日在北京召開的能源安全會議上,中國戰略研究會會長熊光楷表示,“中國的宗旨是主張加強國際能源的合作而不是對抗,我們愿意促進國際領域的能源合作與對話。” ·鏈接· 中國參與能源協作 國際能源署最初的目標是為了建立多邊措施,以減少其成員國未來石油供應中斷的脆弱性。但是到2006年,這個機構已經擴展到很多相關領域。其目前的26個成員國包括韓國和日本,但是不包括中國。 中國已經與國際能源署有著多項合作,包括能源模型和統計、戰略石油儲備、能源效率、天然氣政策、能源技術,電力改革等專題。 中國參與外溢性最強的是數據提供。 為增加石油市場的透明度,國際能源署每月發表一份國際石油市場報告。月度數據的主要來源是對約130個國家的調查問卷,包括經合組織國家與非經和組織國家。前不久,這些數據被聯合石油數據倡議(Joint Oi lData Initiative)的報告所補充,中國提供的數據質量就受到特別的關注。 |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