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時報:百戰百勝的中國將在網絡大戰中敗北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人類社會正由工業時代邁向信息時代。在這個時代里,國家安全的維護不僅取決于傳統的有形疆域,還取決于無形且重要的網絡疆界。僅以戰爭的發展為例,正如人們已知的,未來戰爭將不僅在傳統的陸地、海洋以及天空進行,還將在無處不在的“網絡空間”打響。而要想進入網絡空間展開攻防行動,首先必須擁有打開網絡之門的“鑰匙”----域名解析。于是,域名解析做為國家安全領域中的一個重要問題,開始凸顯出來。
“域名解析”,是指計算機專家通過DNS技術在域名和IP地址之間建立一一對應關系,由解析服務器來完成將域名轉換成IP地址的任務。
為什么非要“域名解析”不行呢?因為計算機并不認識由字母所組成的域名網址,它只能識別由一串數字組成的IP地址。人大腦的記憶容量有限,不可能記住所有要登錄網站的數字IP地址,而由字母組成的域名更方便人們的記憶。至于DNS也并不是什么復雜的技術,它只是幫助人們方便地找到網站。據計算機專家介紹,如果人們能記住所有網站的IP地址,理論上就不需要DNS技術,也不需要“域名解析”服務。當然,這不可能,因此“域名解析”對互聯網來說至關重要。
需要注意的是,“域名解析”對一個國家的互聯網雖然如此重要,但目前卻是由美國一家大權獨攬。1998年9月,美國成立的“互聯網域名與地址管理公司”ICANN,是目前全球互聯網的最高管理機構,它決定著互聯網技術的取舍、網絡通信協議的制定、域名和IP地址的分配、域名登記與出售以及相關政策的制定。ICANN號稱非營利性組織,雖然其下設的由各國政府組成的顧問委員會的成員來自多個國家,但卻沒什么發言權。美國不僅擁有網絡域名的專控權和否決權,還擁有國際互聯網高速公路的主干線,任何國家和地區的支干線間的通信都要經過美國的主線。
日漸凸顯的“域名解析”
美國商務部曾經承諾,一旦ICANN滿足一定條件,美國政府將放棄否決權,并把期限設定在2006年。但是2005年7月1日,美國商務部卻宣布將無限期保留對13臺域名根服務器的監控權。
目前,在提供“域名解析”的多級服務器中,處于最頂端的是13臺域名根服務器rootreservor,均由“互聯網域名與地址管理公司”ICANN統一管理。其中1個為主根服務器,放置在美國弗吉尼亞州的杜勒斯,由美國VeriSign公司負責運營維護。其余12個為輔根服務器,有9個放置在美國,分別由8個不同的軍事與教育機構運營維護;歐洲有2個,分別位于英國和瑞典;亞洲有1個,位于日本。
能讓任何一個國家從網上“消失”
從安全角度看,美國控制了“域名解析”的根服務器,也就控制了相應的所有域名。如果美國不想讓人訪問某些域名,就可以屏蔽掉這些域名,使它們的IP地址無法解析出來,那么這些域名所指向的網站就相當于從互聯網的世界中消失了。
據專家介紹,一旦美國想在信息網絡空間上懲罰某些國家,比如現在的伊朗,他只要在互聯網網址上刪去目前代表伊朗的域名“.ir”,伊朗就不能與外界通過互聯網進行信息交流了。盡管美國一再聲稱不會破壞這一系統,但在危及自身國家利益的情況下,任何事情都可能發生。
其實,美國已經做過類似的“絕事”。2004年4月,由于“.ly”域名癱瘓,導致利比亞從互聯網上消失了3天。據報道,原因是有“兩家”對頂級域名管理權問題發生了分歧。
美國《華盛頓郵報》曾經報道說,在伊拉克戰爭爆發前的一個多月,美國政府曾下令有關機構制定一項針對敵國計算機網絡的網絡戰計劃,該計劃被稱之為“16號國家安全總統令”。在伊拉克戰爭期間,ICANN曾以伊拉克局勢動蕩為由,終止了其國家頂級域名“.iq”的申請和解析。
在阿富汗,塔利班政權統治阿富汗時期,ICANN將“.af”結尾的域名管理權授予了前流亡政府,后來又于2003年轉交給由美國支持的阿富汗過渡政府。
因此,就目前情況而言,假如美國出于自身利益的需要,想使某個國家的互聯網陷入癱瘓,使該國無法通過互聯網與外部世界進行正常的信息交流,這在技術上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此外,憑借在域名管理上的特權,美國還可以對其他國家的網絡使用情況進行監控。例如,美國可以對某個國家的政治、經濟或科學技術等類別的網站進行流量訪問統計,從中大致分析出該國熱門網站分布情況和網民的訪問喜好等,由此可制定出諸如“民主化改造方案”等顛覆對方政府的相關計劃等。
眾國爭相對此說“不”
隨著互聯網在各國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領域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美國的域名管理特權對于其他國家來說,尤如一把始終高懸頭頂的“達摩克斯之劍”,引起了許多國家對于本國互聯網安全的重視,一場域名管理權的爭奪戰亦由此上演。
在這場爭奪戰中,歐盟和以中國為代表的第三世界國家希望美國能將域名管理權交由一個國際組織來管理,如聯合國框架下的國際電信聯盟ITU。不過,美國就好像在現實世界中想要充當“世界警察”一樣,在互聯網世界中依然采取了強硬的態度,要求繼續保持其在域名管理上的特權,充當“世界網管”。
據了解,歐盟此前曾倡議將ICANN總部設在日內瓦,但美國最終沒有同意。此后,應對各方的呼聲,2003年12月,在聯合國組織召開的“信息社會世界峰會”第一階段會議上,聯合國國際電信聯盟ITU表示要提出分擔部分互聯網管轄權的提議。
這次峰會之后,聯合國秘書長安南宣布成立一個工作小組,用一年時間完成相關調研。安南將根據調研結果從聯合國的角度撰寫一份最終報告,在“信息社會世界峰會”第二階段突尼斯會議上發表。
2005年11月,“信息社會世界峰會”突尼斯會議開幕前,眾多業內人士都預計歐盟同美國將在這次峰會上就互聯網歸屬權問題攤牌,然而這一情況并沒有發生--美國通過各種渠道的外交努力,使得歐盟沒有在峰會上再次提出設立由各國政府參與的“合作模式”一起管理互聯網的提議,互聯網仍繼續由ICANN管理。在各種外交努力中,最引人關注的就是2005年11月7日美國國務卿賴斯寫給正在擔任歐盟輪值主席的英國外長杰克·斯特勞的一封信。在這封信中,賴斯措辭強硬地指出,美國政府把互聯網管理權問題看得非常重要,并再次表明了美國政府繼續支持由ICANN來管理和協調互聯網的立場。
此外,在“信息社會世界峰會”突尼斯會議召開期間,美國國會以423票對0票通過了一項決議案,要求政府明確表明美國控制互聯網的權利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該決議案的發起者之一、美國加州共和黨眾議員約翰·杜立特稱:“美國發明了互聯網,它是我們送給世界的禮物,我們的納稅人為其提供了資金。聯合國想拿走這個禮物以增加其權利的舉動必須被阻止。”
美國的上述言行自然遭到世界其它國家和輿論的反對。一位名為N3td3v的網民這樣寫道:“與美國相比,我更信任聯合國。因為這已經得到了證明,就是美國總是無法正當行事。”
一位計算機專家則不滿地表示:“互聯網是你們的,但是如果只是美國使用,那么它就不會像今天這么成功。如今,大部分互聯網用戶都在美國以外,假如世界決定離開你們的互聯網,你也會受到影響。因為那就意味著69%的用戶你無法訪問,而這將導致你所如此自豪的互聯網的終結。”
積極維護我國網絡安全
去年11月,美國《紐約時報》曾刊登一篇文章稱,“過去百戰百勝的中國,將在未來網絡大戰中敗北”。美國前國務卿奧爾布賴特也曾聲稱:“有了互聯網,對付中國就有辦法。”
的確,環目一下現在的互聯網,國際反華勢力在其上對我發動的種種“攻擊”可謂每日每時,從未停止過。他們憑借在信息技術和信息資源方面的巨大優勢,在網上極盡造謠、污蔑、誹謗之能事,炮制各種謠言,蠱惑人心,制造混亂,企圖“分化”、“西化”我國。
值得注意地是,目前我國上網用戶數已經超過了1億,網站近70萬家。專家預測,未來3到5年內,我國網民數量就可能會超過美國。而互聯網就其技術發展而言,最顯著的特性是自由、開放和互動。公眾不僅能夠方便地獲取各種信息,同時也能夠在網上方便地發布和傳播信息,以影響他人和社會。互聯網的這種技術特性,為任何人在網上發表言論帶來了前所未有的便利,這種情況對意識形態的管理和輿論的引導,提出了新的課題,構成了巨大而尖銳的挑戰。奧爾布賴特的揚言和《紐約時報》文章的論點,不是沒有根據的。
面對國際反華勢力從互聯網上發動的攻擊,只要我們采取有效的措施,因勢利導,趨利避害,為我所用,我們的國家安全就依舊可以確保無虞。這其中就包括如何有效地破解“域名解析”這個“瓶頸”。
據計算機專家介紹,目前其它國家要想完全擺脫美國在域名管理上的控制權還比較困難。那樣的話,就必須在國內建服務器來完成解析世界上所有域名的工作。這除了成本問題外,在技術上還有一個可操作性問題。不過,在目前情況下,雖然美國堅持不放棄根服務器的監控權,但其它國家國內的站點由自己的域名服務器來解析,則是比較現實和可行的。在此方面,我國已做出了相應的努力并取得了明顯成果。
今年3月1日,我國實施了新的互聯網絡域名體系,并且增加了多臺解析服務器。現在,“.cn”域名下行政、科研及國防網站的域名解析已經不需要通過美國的根服務器,直接在國內服務器上就可以解析了。以后可以逐步增加,做到所有中國頂級域名“.cn”都由我國自設的服務器解析。
這樣,即使在最糟糕的情況下,國外的用戶雖然無法連接到我國的網絡上,但我們可以自己解決國內的解析問題,國內仍然可以通過互聯網進行正常的聯系活動。這無疑給我國的網絡安全加了一道重要的“防火墻”。紐約時報:‘百戰百勝的中國將在網絡大戰中敗北
| 消息來源:中國國防報 | 八闋編輯:2006-04-03 | 網址:http://www.popyard.org | | 抄送朋友 | 打印保留 |
八闋 http://www.popyard.org 【八闋】【八闋】一個勞動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好地方:http://www.popyard.org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人類社會正由工業時代邁向信息時代。在這個時代里,國家安全的維護不僅取決于傳統的有形疆域,還取決于無形且重要的網絡疆界。僅以戰爭的發展為例,正如人們已知的,未來戰爭將不僅在傳統的陸地、海洋以及天空進行,還將在無處不在的“網絡空間”打響。而要想進入網絡空間展開攻防行動,首先必須擁有打開網絡之門的“鑰匙”----域名解析。于是,域名解析做為國家安全領域中的一個重要問題,開始凸顯出來。
“域名解析”,是指計算機專家通過DNS技術在域名和IP地址之間建立一一對應關系,由解析服務器來完成將域名轉換成IP地址的任務。
為什么非要“域名解析”不行呢?因為計算機并不認識由字母所組成的域名網址,它只能識別由一串數字組成的IP地址。人大腦的記憶容量有限,不可能記住所有要登錄網站的數字IP地址,而由字母組成的域名更方便人們的記憶。至于DNS也并不是什么復雜的技術,它只是幫助人們方便地找到網站。據計算機專家介紹,如果人們能記住所有網站的IP地址,理論上就不需要DNS技術,也不需要“域名解析”服務。當然,這不可能,因此“域名解析”對互聯網來說至關重要。
需要注意的是,“域名解析”對一個國家的互聯網雖然如此重要,但目前卻是由美國一家大權獨攬。1998年9月,美國成立的“互聯網域名與地址管理公司”ICANN,是目前全球互聯網的最高管理機構,它決定著互聯網技術的取舍、網絡通信協議的制定、域名和IP地址的分配、域名登記與出售以及相關政策的制定。ICANN號稱非營利性組織,雖然其下設的由各國政府組成的顧問委員會的成員來自多個國家,但卻沒什么發言權。美國不僅擁有網絡域名的專控權和否決權,還擁有國際互聯網高速公路的主干線,任何國家和地區的支干線間的通信都要經過美國的主線。
點
擊
圖
片
看
原
圖
日漸凸顯的“域名解析”
美國商務部曾經承諾,一旦ICANN滿足一定條件,美國政府將放棄否決權,并把期限設定在2006年。但是2005年7月1日,美國商務部卻宣布將無限期保留對13臺域名根服務器的監控權。
目前,在提供“域名解析”的多級服務器中,處于最頂端的是13臺域名根服務器rootreservor,均由“互聯網域名與地址管理公司”ICANN統一管理。其中1個為主根服務器,放置在美國弗吉尼亞州的杜勒斯,由美國VeriSign公司負責運營維護。其余12個為輔根服務器,有9個放置在美國,分別由8個不同的軍事與教育機構運營維護;歐洲有2個,分別位于英國和瑞典;亞洲有1個,位于日本。
能讓任何一個國家從網上“消失”
從安全角度看,美國控制了“域名解析”的根服務器,也就控制了相應的所有域名。如果美國不想讓人訪問某些域名,就可以屏蔽掉這些域名,使它們的IP地址無法解析出來,那么這些域名所指向的網站就相當于從互聯網的世界中消失了。
據專家介紹,一旦美國想在信息網絡空間上懲罰某些國家,比如現在的伊朗,他只要在互聯網網址上刪去目前代表伊朗的域名“.ir”,伊朗就不能與外界通過互聯網進行信息交流了。盡管美國一再聲稱不會破壞這一系統,但在危及自身國家利益的情況下,任何事情都可能發生。
其實,美國已經做過類似的“絕事”。2004年4月,由于“.ly”域名癱瘓,導致利比亞從互聯網上消失了3天。據報道,原因是有“兩家”對頂級域名管理權問題發生了分歧。
美國《華盛頓郵報》曾經報道說,在伊拉克戰爭爆發前的一個多月,美國政府曾下令有關機構制定一項針對敵國計算機網絡的網絡戰計劃,該計劃被稱之為“16號國家安全總統令”。在伊拉克戰爭期間,ICANN曾以伊拉克局勢動蕩為由,終止了其國家頂級域名“.iq”的申請和解析。
在阿富汗,塔利班政權統治阿富汗時期,ICANN將“.af”結尾的域名管理權授予了前流亡政府,后來又于2003年轉交給由美國支持的阿富汗過渡政府。
因此,就目前情況而言,假如美國出于自身利益的需要,想使某個國家的互聯網陷入癱瘓,使該國無法通過互聯網與外部世界進行正常的信息交流,這在技術上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此外,憑借在域名管理上的特權,美國還可以對其他國家的網絡使用情況進行監控。例如,美國可以對某個國家的政治、經濟或科學技術等類別的網站進行流量訪問統計,從中大致分析出該國熱門網站分布情況和網民的訪問喜好等,由此可制定出諸如“民主化改造方案”等顛覆對方政府的相關計劃等。
眾國爭相對此說“不”
隨著互聯網在各國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領域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美國的域名管理特權對于其他國家來說,尤如一把始終高懸頭頂的“達摩克斯之劍”,引起了許多國家對于本國互聯網安全的重視,一場域名管理權的爭奪戰亦由此上演。
在這場爭奪戰中,歐盟和以中國為代表的第三世界國家希望美國能將域名管理權交由一個國際組織來管理,如聯合國框架下的國際電信聯盟ITU。不過,美國就好像在現實世界中想要充當“世界警察”一樣,在互聯網世界中依然采取了強硬的態度,要求繼續保持其在域名管理上的特權,充當“世界網管”。
據了解,歐盟此前曾倡議將ICANN總部設在日內瓦,但美國最終沒有同意。此后,應對各方的呼聲,2003年12月,在聯合國組織召開的“信息社會世界峰會”第一階段會議上,聯合國國際電信聯盟ITU表示要提出分擔部分互聯網管轄權的提議。
這次峰會之后,聯合國秘書長安南宣布成立一個工作小組,用一年時間完成相關調研。安南將根據調研結果從聯合國的角度撰寫一份最終報告,在“信息社會世界峰會”第二階段突尼斯會議上發表。
2005年11月,“信息社會世界峰會”突尼斯會議開幕前,眾多業內人士都預計歐盟同美國將在這次峰會上就互聯網歸屬權問題攤牌,然而這一情況并沒有發生--美國通過各種渠道的外交努力,使得歐盟沒有在峰會上再次提出設立由各國政府參與的“合作模式”一起管理互聯網的提議,互聯網仍繼續由ICANN管理。在各種外交努力中,最引人關注的就是2005年11月7日美國國務卿賴斯寫給正在擔任歐盟輪值主席的英國外長杰克·斯特勞的一封信。在這封信中,賴斯措辭強硬地指出,美國政府把互聯網管理權問題看得非常重要,并再次表明了美國政府繼續支持由ICANN來管理和協調互聯網的立場。
此外,在“信息社會世界峰會”突尼斯會議召開期間,美國國會以423票對0票通過了一項決議案,要求政府明確表明美國控制互聯網的權利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該決議案的發起者之一、美國加州共和黨眾議員約翰·杜立特稱:“美國發明了互聯網,它是我們送給世界的禮物,我們的納稅人為其提供了資金。聯合國想拿走這個禮物以增加其權利的舉動必須被阻止。”
美國的上述言行自然遭到世界其它國家和輿論的反對。一位名為N3td3v的網民這樣寫道:“與美國相比,我更信任聯合國。因為這已經得到了證明,就是美國總是無法正當行事。”
一位計算機專家則不滿地表示:“互聯網是你們的,但是如果只是美國使用,那么它就不會像今天這么成功。如今,大部分互聯網用戶都在美國以外,假如世界決定離開你們的互聯網,你也會受到影響。因為那就意味著69%的用戶你無法訪問,而這將導致你所如此自豪的互聯網的終結。”
積極維護我國網絡安全
去年11月,美國《紐約時報》曾刊登一篇文章稱,“過去百戰百勝的中國,將在未來網絡大戰中敗北”。美國前國務卿奧爾布賴特也曾聲稱:“有了互聯網,對付中國就有辦法。”
的確,環目一下現在的互聯網,國際反華勢力在其上對我發動的種種“攻擊”可謂每日每時,從未停止過。他們憑借在信息技術和信息資源方面的巨大優勢,在網上極盡造謠、污蔑、誹謗之能事,炮制各種謠言,蠱惑人心,制造混亂,企圖“分化”、“西化”我國。
值得注意地是,目前我國上網用戶數已經超過了1億,網站近70萬家。專家預測,未來3到5年內,我國網民數量就可能會超過美國。而互聯網就其技術發展而言,最顯著的特性是自由、開放和互動。公眾不僅能夠方便地獲取各種信息,同時也能夠在網上方便地發布和傳播信息,以影響他人和社會。互聯網的這種技術特性,為任何人在網上發表言論帶來了前所未有的便利,這種情況對意識形態的管理和輿論的引導,提出了新的課題,構成了巨大而尖銳的挑戰。奧爾布賴特的揚言和《紐約時報》文章的論點,不是沒有根據的。
面對國際反華勢力從互聯網上發動的攻擊,只要我們采取有效的措施,因勢利導,趨利避害,為我所用,我們的國家安全就依舊可以確保無虞。這其中就包括如何有效地破解“域名解析”這個“瓶頸”。
據計算機專家介紹,目前其它國家要想完全擺脫美國在域名管理上的控制權還比較困難。那樣的話,就必須在國內建服務器來完成解析世界上所有域名的工作。這除了成本問題外,在技術上還有一個可操作性問題。不過,在目前情況下,雖然美國堅持不放棄根服務器的監控權,但其它國家國內的站點由自己的域名服務器來解析,則是比較現實和可行的。在此方面,我國已做出了相應的努力并取得了明顯成果。
今年3月1日,我國實施了新的互聯網絡域名體系,并且增加了多臺解析服務器。現在,“.cn”域名下行政、科研及國防網站的域名解析已經不需要通過美國的根服務器,直接在國內服務器上就可以解析了。以后可以逐步增加,做到所有中國頂級域名“.cn”都由我國自設的服務器解析。
這樣,即使在最糟糕的情況下,國外的用戶雖然無法連接到我國的網絡上,但我們可以自己解決國內的解析問題,國內仍然可以通過互聯網進行正常的聯系活動。這無疑給我國的網絡安全加了一道重要的“防火墻”。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