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提倡“換位思考”,“和諧世界”,主張互諒互讓,合作共贏。但中國絕不是沒有原則和不講正義的國家?,F在真正需要“換位思考”新思維的是日本主要領導人,特別是小泉及其一伙。
一個時期以來,國內外某些日本問題專家學者一再提出,中日關系鬧到今天這種局面,要解開“死結”,改善關系,需要有一種“換位思考”的新思維。這種論調表面上通情達理,實則似是而非。他們沒有說明如何“換位思考”,也沒有點明誰需要“新思維”。實際上其中有的人是在隱晦地批評中國,敦促中國對日本錯誤的政策行為要“換位思考”,要有“新思維”和“寬容”。
“換位思考”是當代國際關系、特別是雙邊關系中值得提倡、鼓勵和贊揚的一種思維和處事方式,也可以說是一種高尚的準則。它有利于消除誤解和隔閡,避免誤判和矛盾激化,促進問題的解決和合作共贏。但外交上這種“換位思考”的新思維,從來都不是無原則和無條件的,也不是在任何情況下都能實現的,更不是任何國家和民族都能做到的。
“換位思考”的前提和基礎,是國際關系的民主化和世界各民族的平等化,是和平共處和合作共贏的愿望和追求。試問:一個尋求世界霸權或“帝國情結未了”的國家能做到嗎?一個民族利己主義或有種族優越感的國家能做到嗎?一個一向“以鄰為壑”、損人利己的國家能做到嗎?歷史的實踐和現實從來沒有給予肯定的回答。過去沒有,現在沒有,今后也不會。
“換位思考”是中國歷史文化的傳統美德。用中國的俗話來說,基本上就是“設身處地替別人想一想”,或“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新中國的外交從一開始就繼承了這一美德。
中國在萬隆會議上關于“求同存異”等一系列政策主張,在解決同很多鄰國邊界問題上的“互諒互讓”精神,以及中國“一國兩制”方針的提出和香港回歸問題的合理解決,都體現了這一精神。在處理中日關系方面,中國放棄對日本戰爭賠償的要求,很大程度上也是替日本老百姓著想。即使在靖國神社問題上,中國方面也沒有像某些人說的那樣“一直揪住不放”。
對日本民眾和一般官員的參拜,中國當初也沒有說什么。只是后來里面安放了甲級戰犯牌位,連日本天皇都不以為然而停止了參拜,小泉及其一伙卻不斷去參拜,嚴重傷害了中國人民的感情,中國政府才開始說話反對,耐心規勸和探討解決辦法。
但這些人就是不買賬。可以說是,給他梯子他不下;你要下梯子,他還把梯子抽掉。不僅如此,小泉及其一伙,現在又開始對中國打“臺灣牌”,繼去年同美國一起把臺灣海峽宣布為兩國關心的“共同戰略目標”后,最近日本外相麻生太郎又公開美化日本當年對臺灣的奴化教育,甚至稱臺灣是一個“國家”。在這種情況下,叫中國怎么同這些人去“換位思考”?難道要中國去贊成日本領導人參拜甲級戰犯和美化侵略戰爭的行為嗎?難道要中國容忍日本領導人美化殖民統治和制造“兩個中國”的行為嗎?這是絕對不可能的。
中國提倡“換位思考”,倡導建立“和諧世界”,主張互諒互讓,合作共贏。但中國絕不是沒有原則和不講正義的國家。現在真正需要“換位思考”新思維的是日本主要領導人,特別是小泉及其一伙(他們什么時候“換位”設身處地為中國人民想過?)。他們目前看似強硬,其實內心虛弱。
他們傍著的那個超級大國并不可靠,國內民情也在發生變化(最新民意調查,小泉內閣支持率比上次下降了14個百分點)。形勢的發展將迫使他們或他們的接班人反思。我們不妨冷靜觀察,拭目以待。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