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創新在韓國 |
【求是】 |
|
詹小洪 |
|
長期以來,韓國屬發展中國家,直到上世紀60年代初還只是個一窮二白的農業國,人均GDP不到100美元,甚至連自行車都不能生產。1962年,韓國開始實施第一個經濟增長五年計劃,此后穩步實現經濟高速增長,創造了“漢江奇跡”。1996年,韓國加入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成為新興工業化經濟體的主要代表之一。2004年,韓國經濟總量居世界第11位,人均GDP超過14000美元。韓國之所以能夠在經濟發展上取得顯著的成績,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重視科學技術、強調自主創新。 政府的科技舉措有力 韓國國土面積小,資源極為貧乏,能源幾乎完全依賴進口。韓國國民對此具有足夠的認識,憂患意識強烈。他們認為,韓國惟一的資源是人力,是國民的大腦,“必須創造明天韓國人吃飯生存的科學技術”。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韓國也曾大量引進國外先進技術,但不是簡單地引進,而是在引進中消化和吸收。有關資料顯示,他們每引進一美元技術要拿出8美元的配套資金來消化。光靠引進技術,做世界加工廠,沒有競爭力,不可能成為經濟強國;要發展,就必須擁有自己的原創核心技術。這是從總統到普通國民的共識。為此,韓國從法律政策、資金投入、人才培養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 法律提供保證。從上世紀60年代起,韓國政府先后頒布了《科學技術促進法》、《科學家教育法》、《技術開發促進法》、《技術評估法》等一系列法律。尤其是2001年頒布的《科技框架法》,包含有29種法律,涵蓋科技發展的方方面面,為科技發展提供了法律保證。 政策給予支持。韓國政府審時度勢,揚長避短,每一階段都推出相應的科技戰略。1989年,政府制定《尖端產業發展五年計劃》,重點推進微電子、新材料、生物工程和光纖維等七個產業的科研。1991年,韓國推出為期10年的“G7工程”,目標是在21世紀使本國的科學技術趕上西方七國的水平。2001年,韓國出臺為期五年(2002—2006年)的《科學技術基本計劃》,重點開發“6T”領域,即IT(信息技術)、BT(生命工程)、NT(納米技術)、ST(宇宙航空技術)、ET(環境工程)和CT(文化技術)。2004年,韓國啟動“十大新一代成長動力工程”,重點發展數碼廣播、智能機器人、新一代半導體和未來型汽車等10大高技術產業。為了加強對科技工作的領導,2004年決定提升科技部地位,由一位副總理兼任科技部部長。 研發(R&D)投入增長快。1962年此項投入僅2.1億韓元,占GDP的0.28%;1980年為3.2億美元,也只占0.56%。1980年以來是韓國研發投入迅猛增長時期,2002年為144億美元(2.53%)、2003年為164億美元(2.64%),2004年為22萬億韓元(約合190億美元),占GDP的2.82%。目前,韓國研發投入占GDP的比重僅低于日本,遠高于美、德、法、英等發達國家。同時,韓國對基礎理論研究倍加重視,在研發投入中的比重占14.5%,這意味著科技發展有充足的后勁。 珍惜科技人才。韓國提出要在2012年前培養10所名列世界前100位的研究性大學,并投入巨資用于引入“國家特別研究員”,培養1萬名核心研究人員,著重研發韓國第十代新增長動力技術。實行優秀科學家國家管理制度,讓有望問鼎諾貝爾獎的韓國科學家負責國家大型研究項目,并提供所需的研究經費,要人給人、要錢給錢,而且給這類科學家提供“國家要員級”的人身保護。 韓國還大力培養科技后備人才。一是設立“總統科學獎學金”,鼓勵優秀高中生報考國內外名牌大學的理工科,并在以后成長為世界級的科學家。被國內大學錄取者可得到1000萬韓元(約合8萬元人民幣)獎學金,被國外名牌大學錄取的可獲5萬美元獎學金。二是凡在國際科學奧林匹克競賽中獲獎的“科學英才”,總統都要親自接見獲獎者及其家長和老師。獲獎者還可享受免服兵役的優待。三是政府鼓勵外國高科技企業在韓國設立研發中心,研發中心雇用未就業的韓國理工科碩士、博士,由韓國政府替外資企業發工資。 企業是自主創新的主力軍 在研發投入上,韓國經歷了由政府主導型向企業主導型的轉變。政府與企業的投入比重,1970年為77 ∶ 23,1980年降為52 ∶ 48,到2003年,則為25 ∶ 75。 上世紀80年代,韓國企業開始設立研發所,此后迅速增加。1983年有100家,1991年為1000家,2000年超過5000家,2004年超過10000家。一些特大企業都擁有數個研發所。韓國前30強上市企業的研發投入,平均占其銷售收入的3.15%。比如,三星電子公司擁有42家研發所,1997年從事研發的有12000人,占員工總數的22%;2004年增加到24000人,占員工總數的36%。其中,碩士、博士從2000年的5000人增加到2004年的24000人。研發投入更是逐年提高:1999年為1.6萬億韓元,2001年為2.4萬億韓元;2003年為3.7萬億韓元,占銷售收入的8.5%,2004年上升到占銷售收入的9%。目前,三星電子有四個產品(存儲器、液晶顯示器、移動通信、數碼電視)位居世界第一。2004年,注冊專利1604件,居世界企業第六?,F代汽車為了實現進入“全球汽車前五名企業”的目標,現有14家研發所,還計劃在2007年前將研發人員增加到1萬名。研發經費2004年為2.5萬億韓元,占銷售額收入的5%;2005年超過3萬億韓元,占銷售額收入的6%。目前,現代汽車年產量超過300萬輛,正在向德國奔馳、日本豐田發起挑戰。LG集團的電子產品、半導體產品和家用電器也有很強的競爭力,現有27家研發所,研發經費2004年為2.4萬億韓元,2005年為3.4萬億韓元。在由美國《商業周刊》和全球品牌管理咨詢公司共同調查的“2005年全球100大品牌”中,上述三家韓國公司全都榜上有名,三星電子列20位,現代汽車排84位,LG為97位。三家公司還被列入世界100強OEM(“擁有自有品牌進行產銷”)企業。 企業的研發所可以最大效率地將實驗室的科研成果轉化為生產力。近年來,韓國在IT、汽車、半導體、造船、鋼鐵等產業的許多新產品都擁有自己的核心技術。不少韓國技術還被當作同一產業的國際標準。據韓國產業資源部的技術標準院一項報告,迄今為止,僅在IT領域,就有22種113項韓國技術被采用為國際標準。哪國的技術一旦被認定為國際標準,就會大大增加其產品的市場份額。 自主創新促進韓國經濟社會發展 由于政府對科技的大力扶持,韓國迅速成長為一個科技實力比較雄厚的國家。據瑞士國際經營開發院發表的《2005年世界競爭力年鑒》報道,2004年韓國技術競爭力和科學競爭力分別居世界第2位和第15位。 科技進步特別是自主創新有力地促進了韓國經濟的發展。據韓國產業開發院的研究,技術進步對韓國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越來越大:上世紀70年代是12.84%、80年代為18.7%、1990—2002年為39.54%。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曾使韓國經濟遭受重創,但韓國是最早也是最成功走出困境的國家。韓國經濟學家認為,韓國之所以能夠比亞洲其他國家更快地恢復元氣,主要就是依靠自己產品的技術品牌。 韓國的不少產業,如汽車、造船、半導體、信息通訊等,都比我國起步晚。漢城地鐵要比北京地鐵晚修10年。但是,現在韓國已在上述領域全面領先:汽車年產量突破500萬輛;造船占世界船舶市場份額的40%,居世界第一;手機銷售量占世界市場份額的22%。中韓兩國的外貿依存度都很高,出口總額均占GDP的30%以上但中國出口的科技產品中貼牌商品占相當比重,而韓國則是自有品牌商品居多。韓國產品之所以行銷世界各地,靠的就是自主開發的原創性技術,就是在世界市場上培育起來的響亮品牌。 科技進步和自主創新促進了韓國社會的發展。一是城市化程度高。鄉村人口僅占7.5%,農民收入約相當于城市居民收入的70%。城鄉差別不算很大,基尼系數約為0.32。二是國民受教育程度高。2004年,韓國高考錄取率是89%。三是信息化程度高。在互聯網時代,信息化程度既決定了一國競爭的實力,也反映了該國居民的生活質量。具體體現在互聯網普及、電子政府、電子商務等指標上。2004年,在聯合國電子政府評比中,韓國電子政府被評為世界第五、亞洲第一。2003年,韓國信息化綜合排名居世界第七。其中,寬帶網(ADSL)的家庭普及率達到70%,居世界第一位;每100人中有61人使用網絡,網絡利用率居世界第四位。 應該指出的是,盡管今天韓國的科技水平在國際上已占據一席之地無論是在科技實力排名、科學家發表的論文數、申請的專利數、韓國品牌價值等項指標上,都與其綜合國力相當甚至超出。但是,從總體上看,尤其是從核心技術上來看,韓國依然落后于美、日和歐盟諸國。在韓國制造業中,IT產業的技術水平最高,但也只相當于世界最高水平的84%。僅手機行業,韓國一年就要向國外支付4000億韓元(近4億美元)的專利費,其中三星電子的CDMA手機每臺芯片要支付50美元,DVD播放器每臺要支付5美元。最近幾年,韓國技術貿易為逆差,每年進口技術(主要是支付專利技術費)約40億美元,出口技術15億美元。主要進口國是美、日和歐盟諸國,而韓國技術的主要出口國則是中國、印度、越南等。 (作者: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 |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