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能從印度的崛起中學到什么?
英國《金融時報》1月24日文章:中國可以從印度緩慢、悄然的崛起中學到什么?
我和哈佛大學商學院的塔倫康納在2003年發表的題為《印度能超越中國嗎?》一文中認為,由于印度依法治國,建立了民主制度,而且金融體系相對穩健,這讓它的國有企業擁有遠遠大于中國國旗的競爭優勢。當時,印度可能比中國更有競爭力這種看法遭到了很多人的嘲笑。
兩年以后,印度似乎已經永久性地打破了不緊不慢的“印度式增長率“--既保持在2%到3%上下的國內生產總值年增長率,如今,印度的經濟表現開始接近東亞水平。從2005年4月到6月,印度國內生產總值增長了8.1%,在上一年同期經濟增長率為7%的基礎上又有提高。更引人注目的是,印度是在國家對新工廠和設備的投資僅僅有中國的一半、外國直接投資只有中國的10%的情況下取得這一成果的!雖然中國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率在過去兩年內一直保持著很高的數字,但是在2003年后2004年,中國把近50%的國內生產總值用在了國內工廠的建設和設備的購置上,這基本相當于印度全部的國內生產總值。這樣的投資額據全球之最甚至超過了中國在計劃時期的投資水平。從中不難看到:中國的增長是大量資金堆砌出來的,而印度的增長源于不斷提高的效率。
微觀經濟領域的一些跡象也表明印度處于更有利的位置。近年來,印度股市一路飛漲,中國股市則一落千丈。2001年,上海股指達到2200點,到了2005年,一半的財富從股市蒸發。2005年4月,上海股指跌至1135點。股市的這種低迷是在國內生產總值年增長率超過9%的情況下出現的。一邊是宏觀經濟的出色表現,另一邊卻是微觀經濟的糟糕表現,很難在其他國家看到這種奇怪的組合。宏觀經濟狀況與微觀經濟狀況會逐步靠攏,最終趨于一致,這只是時間早晚問題。
那末,為何印度會逐漸加強實力?經濟學家和分析家總嘲笑印度無力吸引外國直接投資。這種只盯住外國直接投資的做法不僅奇怪,也有很大害處。學術研究并未提供令人信服的證據表明:外國直接投資與負責的經濟政策、教育領域的投資以及健全的法律和金融制度相比,是發展經濟的最佳途徑。
事實上,可以很容易的找到相反的例子。巴西在20世紀60年代是外國投資者的寵兒,但是最終巴西的表現令他們失望。日本和韓國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獲得的外國直接投資很少,但是他們位居世界上經濟發展最成功的國家之列。
檢驗經濟的試金石并非看這個國家能否吸引大量的外國直接投資,而是看它是否擁有鼓勵創業的精神、支持良性競爭以及相對來說不存在粗暴政治干預的商業環境。從這一點上來說,印度比中國做得好。印度涌現了一批世界頂尖的公司,從軟件行業的信息系統技術公司、制藥領域的蘭巴克西公司、經營汽車零部件的巴賈杰公司到汽車裝配行業的馬亨德拉公司。這絕對不是偶然的現象。
雖然印度的金融體系存在很多缺陷,但它不像中國的金融體系那樣歧視小型私人企業。信息系統技術公司就從中得到了好處。這家公司是由7名沒有什莫政治背景的企業家所創辦的,可是他們在20世紀90年代初,在沒有太多硬資產的情況下,就從印度的一些銀行和股市等籌集到了資金。根本無法想象中國有哪家銀行肯向信息系統技術公司這樣的企業提供貸款。
在絕大多數情況下,中國那些著名的世界制造企業都是外國直接投資的產物,而不是中國本土的公司。的確,“中國制造“的標簽要比“印度制造“更普遍,但是在中國制造的東西并不一定是由中國制造的。過不了多久,“印度制造“將等同于“由印度制造“,而屆時,印度人將不僅從全球化中獲得工資收益,還要從中獲得利潤,這與中國的許多情況存在著本質的不同!
對印度抱有的悲觀態度經常被證明是錯誤的。比如,有一種看法認為,印度沒有中國那樣完善的基礎設施,因此無法與中國競爭。這又是一個“中國神話“,即中國的經濟增長在很大程度上有賴于它在基礎設施上投入的巨額資金。這種看法從根本上來說是對中國經濟增長的錯誤解讀。20世紀80年代,中國基礎設施很差,但經濟表現非常出色。在中國經濟保持了多年的增長而積累料一定財富之后(而不是在此之前),中國加強了基礎設施建設。“中國奇跡“的出現不是因為它有閃閃發亮的摩天大樓和現代化的公路,而是因為大膽的經濟政策和制度上的改革,引發了競爭和創業精神。
對于中國和印度來說,一心建造世界級基礎設施這種做法也有暗藏的負面效應。作為發展中國家,如果它們把更多的錢花在基礎設施上,那末用在其他地方的錢就會減少。通常來說,如果將大量的資金投入很快能看到實際效果的一些項目上,這樣一來,基礎教育,特別是農村地區的基礎教育往往會成為犧牲品。中國在20世紀90年代就范過一個代價高昂的錯誤:它建起了許多世界級的設施,但是在教育領域的投資卻嚴重不足。一些中國的研究人員透露,有相當一批農村孩子無法完成中學學業,由于缺乏資金,許多農村小學已經關門。然而,印度卻在這個時候悄悄地、堅持不懈地加強對教育的,特別是農村地區教育部門的支持力度。要讓經濟保持可持續發展,人力資本的質量和數量遠比實物資本更為重要。看來印度正確地找到了政策上的重點,而中國如果不立刻對農村教育投入資金,它可能會失去真正強于印度的競爭優勢,即受過良好教育的、技術熟練的勞動力,正是這支力量讓中國在制造領域取得了成績。
如果中國不著手進行大膽的制度改革,那末在今后的20年里,印度很可能會超過它。不過但愿從印度的崛起中受益最多的會是中國。這會迫使中國思考自身經濟模式的不足,打消20世紀90年代產生的自滿情緒。現在該是采取行動的時候了!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