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消息:哈佛大學歷史學教授尼爾·弗格森最近在媒體撰文說,鑒于伊朗已擁有核武器,海灣地區將具備發生戰爭的三個條件。西方無論是通過外交途徑,還是采取強硬立場都無法緩和同伊朗的矛盾。他預言,到2007年,海灣地區將會爆發一場大戰。
阿根廷《民族報》月前刊發了弗格森的這篇文章,題為《也許第三次世界大戰正在孕育而世界一無所知》,文章要點如下:
我們正在經歷一些將引發下一場世界大戰的事情嗎?不難設想一位未來的歷史學家會是這樣敘述中東發生的最新事件的:“新世紀伊始,海灣地區的不穩定局勢有增無減。在2006年初,這場沖突的各種助燃因素已經到位,這場沖突的規模大于 1991年或2003年的戰爭規模。 ”
戰爭的三個前提條件
這場戰爭的第一個前提條件,是這個地區作為石油產地的相對重要性在增加。一方面,世界石油被迅速消耗;另一方面,亞洲各經濟體的經濟增長迅速,導致全球能源需求大幅上升。在上世紀90年代的大部分時間內,油價在平均每桶20美元的水平上浮動,這在現在是令人難以置信的。
戰爭的第二個前提條件是人口。伊斯蘭世界的出生率下降的速度非常緩慢,到90年代末,歐盟東面和南面的穆斯林國家的出生率是歐洲的兩倍半。
這一傾向在伊朗特別明顯,在新世紀最初的10年內有大批的青年成長起來。伊朗人口在1995年時有20%以上的人年齡在14歲以下,這一代人已經為2007年打仗作好了準備。
這不僅使伊斯蘭社會增添了新生力量并同歐洲人口的老齡化形成鮮明對比,還意味著世界人口平衡發生了深刻變化:1950年,英國人口是伊朗的3倍;1995年,伊朗人口超過了英國。雖然西方人力圖理解這一變化的含義,但是他們還以為中東是一個他們可以主導的地區。
戰爭的第三個前提條件,也是最重要的一個前提條件是文化。1979年以來,伊斯蘭世界雖然只有少數國家仿效伊朗的極端神學,但是各地都出現了政治變化。從摩洛哥到巴基斯坦,無論是封建王朝,還是軍人統治者,都受到了極端宗教勢力的強大壓力。
這一意識形態同西方世界在上個世紀出現的任何一種極端意識形態同樣強烈。它成為反西方、反資本主義和反猶太人的宗教。這一進程中的一個重要時刻是2005年的12月----伊朗總統內賈德對以色列發動了舌戰,他稱猶太人遭到大屠殺是“一個神話”。
西方對伊朗不知所措
在2007年以前,伊斯蘭激進分子認為除了通過恐怖主義同敵人戰斗以外,沒有別的方法。從加沙到曼哈頓,2001年的英雄是自殺性恐怖分子。但是,內賈德希望得到一個比藏在衣服內的炸彈威力更大的武器。他決心加快實施伊朗的核計劃,其目的是讓伊朗擁有朝鮮在東亞已經具備的那種威力。這是一種能向美國挑戰的威力,一種能削弱美國在該地區最密切的盟國的威力。
內賈德的野心是不難遏制的。以色列人在1981年時就已證明,他們有能力通過先發制人的打擊,摧毀伊拉克的核設施。新保守派分析家一直要求布什總統對伊朗采取類似的打擊。
但是國務卿賴斯向布什建議選擇外交途徑。歐洲輿論和美國輿論都強烈反對這種襲擊。在 2003年對伊拉克的入侵中,美國威信掃地,因為它找不到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以美國為首的聯軍對反抗活動的鎮壓也遭到了失敗。美國人不想增加他們在國外的軍事干涉行動,他們想減少軍事干涉。歐洲人不相信伊朗在制造大規模殺傷性武器。
只有一個人能夠強化布什的立場,這個人就是沙龍。但是正當伊朗危機發生時,以色列總理生病了。沒有這位以色列領袖,內賈德就自由自在了。
有人說,也許內賈德只是在炫耀力量,因為他在國內的地位不穩。也許國內的政敵處在將他拋棄掉的邊緣。如果是這樣,西方最終所能做的事情就是采取強硬路線:這樣只會加強內賈德的地位,因為這會使民眾的情緒變得更加強烈。這就是聽任伊朗政權醞釀變化。
石油時代的結束?
內賈德將獲得必要的時間來生產濃縮鈾,從而制造核武器。已經被以色列、巴基斯坦和印度擾亂的核不擴散夢想,這樣就徹底土崩瓦解了。
樂觀主義者也許會表示,古巴導彈危機會在中東重演。雙方威脅走向戰爭,但是后來雙方都后退了一步。這就是賴斯訪問中東時所抱的希望,她企圖通過外交渠道解決危機。
但結果不會是這樣的。2007年8月的毀滅性核戰爭將不僅是外交努力的失敗,而且意味著石油時代的結束。有人甚至說,它意味著西方的衰落。
但是這位歷史學家肯定會問:2007年—2011年戰爭的真正意義難道不就是要恢復布什政府提出的先發制人的原則嗎?如果在2006年就實施了這一原則,伊朗的核野心就會被以較低的代價加以遏制。因此,這場海灣大戰就不會爆發。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