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雜志:美國新國防政策更具進攻性
2006年2月,美國新的《四年防務評估》即將出臺,目前美軍方和智庫在為其做最后的修改潤色。據悉,美國防政策將由原來“同時打贏兩場戰爭”的所謂“1-4-2-1”模式,轉向“同時進行一場戰爭和多個反恐行動”。
《環球》雜志駐華盛頓分社記者/楊晴川
盡管美國新的《四年防務評估》被推遲到2006年2月才出爐,但一個強烈的信號——美國將對國防政策進行一次重要調整, 已經初步顯現出來。
這一轉變將使美國軍事戰略的進攻性更為突出,并給國際形勢造成負面影響。
“四大威脅”與“四個核心”
根據五角大樓2005年3月公布的《國防戰略》,美國軍方認為美國目前面臨4個方面的威脅:
一是非正規威脅,即非國家或國家組織在對抗更為強大的國家機器時采用的非常規手段,包括恐怖主義、叛亂、內戰等等;
二是災難性威脅,即恐怖分子或所謂“流氓國家”秘密購買、擁有或使用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或企圖獲得效果類似于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手段;
三是傳統性威脅,即合法擁有先進軍事手段和強大軍事力量的其他國家在長期軍事競爭或沖突中給美國造成的挑戰;
四是破壞性威脅,即發展、擁有和使用尖端技術的競爭者在某些領域可能趕超美國。
基于上述4方面威脅,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提出了美國軍事戰略要解決的4個“核心問題”:
一是要幫助“垮臺國家”戰勝國際恐怖主義威脅,從美國的利益出發維護國際秩序。為此美國可能要有選擇地進行武裝干涉;
二是要保衛本土安全,包括對恐怖組織實施先發制人的打擊,為防止本土遭受襲擊,美國要準備在全世界范圍內打擊恐怖分子;
三是要影響世界主要大國的戰略選擇,并確定為達到這一目標所需要的兵力和軍種;
四是要防止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擴散。解決這一問題可能要發動戰爭,推翻別國政權。
美國一些軍事學者指出,為解決這些問題,美國軍隊將朝3個方向轉變:進一步發展一支高科技、帶有試驗性質的打擊力量;建立一支人員密集型的警察部隊;打造一支用于推翻別國政權的小型化高機動精銳部隊。
軍事決策強調“能力”
美國軍方和軍事研究人員都非常看重此次《四年防務評估》,將其與美國從上世紀30年代以來的歷次國防政策轉變相提并論,而強調“能力”尺度將可能是這份新文件的關鍵詞之一。
美國軍方稱,這一新的基于“能力”的決策模式將改變美國軍事規劃者的思維方式。具體而言,就是要有能力根據特殊的標準和條件,通過綜合各種方法和手段執行一系列任務,以達到預定效果。
與以往不同,這種決策模式并不十分看重系統和平臺等軍事硬件,而是強調軍事決策要符合一定的標準和條件。
其標準包括:一是量級(強度和范圍),即需要進行何種戰爭。二是時間(時機和長短),即戰爭需要進行多長時間,如何迅速達到預期效果。三是地理(距離和面積),即軍事行動范圍多大,距離美國多遠。
其條件包括:一是行動環境,軍事行動將在何種條件下進行。二是戰略環境,沖突或威脅的性質如何。
“兩戰”策略難以為繼
長期以來,美國在作戰思想上一直奉行所謂“1-4-2-1”模式。在這當中,又以“同時打贏兩場戰爭”的所謂“兩戰”策略為核心理念。然而,在伊拉克戰爭和反恐新形勢下,美國不得不逐漸放棄這一基本作戰思想。
據軍方人士透露,從現實出發,2006年初的《四年防務評估》將對此進行調整,擬改為“在打贏一場常規戰爭的同時完成多個反恐行動”,把更多的國防資源轉移到反恐和加強本土防御方面。
伊拉克戰爭是導致這種觀念改變的主要原因。目前美軍在伊拉克的狀態其實還算不上是一場正式的常規戰爭,但實際上美國已無能力再在別處進行一場規模相當的軍事行動。所謂“兩戰”策略其實已經失去了可操作性。進一步說,十幾萬美軍長期深陷伊拉克不能脫身,這種狀況已經推翻了原來的“兩戰”策略。
美國智庫萊克星頓研究所學者湯普森說,在伊拉克與反美武裝作戰并不是常規戰爭,而美國更重要的國防目標是防止核擴散,但美國無力同時并舉。
美國國防部負責政策的副部長幫辦瑞安·亨利說,當初美國軍方設計“1-4-2-1”模式的時候,尚未考慮到反恐需要。如果加入反恐,這個模式就已不復存在了。
據美國軍方人士透露,美國軍界許多高級官員都已承認,未來美國面對的戰爭更多的將是非常規戰爭,因此應把國防資源向本土防御和反恐領域傾斜。
美國有人算過一筆賬:如果美國要在打兩場常規戰爭的同時保持強大的反恐和本土防御能力,每個月至少要花費100億美元。如果兩場戰爭不能速勝,這一負擔將使美國不堪承受,難以為繼,并將影響美國經濟。此外,高軍費必然導致高稅收,將使美國執政黨政治聲譽掃地。
同時,長期作戰將造成兵源緊張,但由于老百姓反對又不能輕易恢復義務兵制。如果與大國作戰,可能會導致核戰爭,后果更為嚴重。由此可見,改變“兩戰”策略實屬美國不得已而為之的現實選擇。
政策調整實質不變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美國國防政策經歷數次變革。然而,無論如何演變,美國的國防政策和軍事戰爭保持著一些基本特點。而且自布什上臺以來,這些特性更為張揚。
一是進攻性。在歷史上,盡管美國的軍事戰略屢經修改,但無論如何變化,其“進攻”性質始終沒有變化。布什政府借反恐之名大動干戈,表明美國新軍事戰略將更具進攻性,會更加頻繁地依賴武力與動用武力。
二是結盟性。美國歷來認為,聯盟戰略有利于聯合其他國家的力量共同
對付敵對國家及其集團,便于控制盟國,維護美國的盟主地位;便于在平時經營全球軍事基地網,以求在戰時隨時展開兵力,取得有利的軍事態勢;可以節省軍費開支,并彌補美軍兵力不足的弱點。這些特點在伊拉克戰爭表現得很明顯。
三是拼實力??繉嵙φf話是美國軍事戰略的原則之一,軍事力量被美國視為維護其全球霸權地位最重要的工具。因此,美國歷屆政府的國防政策,都要保持巨額軍費以保持美國的軍事實力。
歷屆美國政府都是以強大的國民經濟和先進的科學技術為基礎,不斷研制新式武器裝備,完善軍隊的體制編制,建設一支從技術裝備到體制編制都優于對手的武裝力量,從而最大限度地保持優勢地位。布什政府最近宣稱要在50年內把美軍打造成一支“無可匹敵”的軍隊,就是這種實力觀的體現。
四是必勝論。不論美國各個時期軍事戰略的側重點在哪里,爭取在任何類型與任何規模的戰爭中取勝,是其根本立足點。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