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日,就在接任“八國集團”主席國的同一天,俄羅斯與烏克蘭未能在天然氣價格分歧上達成妥協,以至于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Gazprom)切斷了其出口到烏克蘭的天然氣。雖然1月4日,俄烏雙方達成協議,同時作出讓步,但俄羅斯能源政治在新年的第一步棋,背后卻暗藏許多兇險。
政治雄起看能源
自從華沙條約組織解散,前蘇聯垮臺之后,俄羅斯一直將能源視為其東山再起的條件。而能源價格穩步上漲、能源政治不斷升溫則為俄羅斯利用能源復興大國地位提供了難得的歷史機遇。
經濟上,由于國際能源價格上漲,俄羅斯的原油和天然氣出口收入持續增長,2004年GDP增長了7.2%,實現了連續七年經濟高速增長的紀錄。同時,能源消費國,為了減少過于依賴戰亂困擾的中東產油區,紛紛把目光投向了資源豐富而又相對穩定的俄羅斯。一時間,俄羅斯的油氣資源成了美國、西歐、日本、中國、印度等各大消費國搶奪的對象。中日之間在過去5年里關于安納輸油管線的爭奪充分顯示了俄羅斯作為能源供給國的吸引力。
政治上,俄羅斯雖然不具備與“八國集團”富人俱樂部成員相稱的經濟實力,但是其在國際能源格局中的地位為其贏得了頗有爭議的入場券。而且,2006年1月1日俄羅斯正式接任“八國集團”主席國。顯然,能源成了21世紀之初俄羅斯經濟和政治勢力上升的引擎。
不僅如此,克里姆林宮似乎也有決心利用能源作為武器來維護俄羅斯的國家利益。
在前蘇聯體制下,其加盟共和國對克里姆林宮保持政治忠誠,從而享受天然氣價格補貼。前蘇聯解體15年來,俄羅斯已逐步提高對周邊國家的天然氣價格。例如此次,俄羅斯要求烏克蘭按照歐盟平均價支付,即俄對烏出口天然氣價格翻4.6倍。作為代價,俄羅斯愿意提高支付給烏克蘭使用其天然氣管道出口到西歐國家的費用。但是,在烏克蘭看來,俄羅斯單方面撕毀了雙方在2004年8月達成的有關在2009年以前固定天然氣價格的協議。此外,烏克蘭認為,俄羅斯的提價要求過于苛刻。烏克蘭表示可以接受逐步提價,但是三個月以內價格翻4.6倍烏克蘭無法承受。因而,當俄羅斯切斷向烏克蘭供應的天然氣份額時,烏克蘭便在其境內輸氣管道中截取了根據輸氣管道過境權所賦予的15%的天然氣。
實際上,除了價格之爭外,俄烏天然氣之爭更深層次地代表了俄羅斯為實現政治目的的能源外交。首先,天然氣之爭普遍被認為是俄羅斯針對烏克蘭“顏色革命”采取的措施?!邦伾锩辈粌H推翻了與克里姆林宮關系緊密的亞努科維奇(Yanukovich)政府,而且把尤先科(Yushchenko)領導的烏克蘭推向了歐盟和北約的懷抱,削弱了俄羅斯政府在烏克蘭的影響,并加速了歐盟東擴的步伐,從而進一步縮小了俄羅斯的傳統勢力范圍。
其次,對于俄羅斯傳統勢力范圍內的其他國家來說,俄烏天然氣之爭預示著,放棄對克里姆林宮的忠誠、接受西方的意識形態是要付出代價的。此外,在距離烏克蘭國會大選三個月之際挑起紛爭,也有利用天然氣之爭影響國會選舉之意,希望打擊尤先科,為反對派創造有利條件,從而復興傳統勢力。最后,與烏克蘭的天然氣之爭并非是俄羅斯第一次與周邊國家發生有關能源價格與輸送管道的分歧。此前,俄羅斯在與土庫曼斯坦和格魯吉亞的分歧中,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分別獲得了與土庫曼斯坦和格魯吉亞共建天然氣輸送管道的權利。同樣的,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也希望利用此次天然氣價格之爭獲取對烏克蘭境內天然氣管道的控制權。
“大棒政策”帶來意料不到影響
不過,此次俄羅斯利用天然氣“大棒政策”懲罰烏克蘭,其事件的影響也遠遠超出了克里姆林宮的預料之外。首先,俄羅斯切斷向烏克蘭供應天然氣,這種對消費國進行威脅和勒索的做法與普京的外交宣言,即俄羅斯要成為能源消費國“能源安全的擔保人”相去甚遠。
其次,俄羅斯此次切斷向烏克蘭出口的天然氣直接影響到了歐盟國家的天然氣供應,從而掀起俄羅斯作為“可靠能源供應國”的辯論。在俄羅斯切斷向烏克蘭出口的天然氣份額后的24小時內,除了烏克蘭以外,許多歐洲和巴爾干半島國家進口的俄羅斯天然氣直接受到了影響。目前,歐盟從俄羅斯進口約四分之一的天然氣,但是到2020年根據預測,歐盟需要進口三分之二的能源和四分之三的天然氣,其中絕大部分天然氣需要來自俄羅斯。因而,此次俄烏天然氣之爭必然會影響到歐盟國家制定能源政策的辯論。
最后,俄羅斯對烏克蘭實行天然氣威懾政策也引起了美國的不滿。像歐盟國家一樣,華盛頓在制定其長期能源戰略時,特別是正值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準備大舉開拓北美液化氣(LNG)市場之際,白宮將對俄羅斯的能源戰略,特別是與俄羅斯的長期合作,進行重新評估。
國際投資者
在利用能源為引擎實現大國復興之路上,克里姆林宮在國內能源政策上也有值得反思的地方。
首先,俄羅斯經濟結構失衡,過度依賴資源出口。原材料,特別是原油、天然氣和金屬出口占據出口貿易的主要部分,原材料出口收入占據俄外貿總收入的三分之二。根據世界銀行估算,僅石油和天然氣行業就占據了俄羅斯GDP的四分之一,但是雇傭的勞動力卻不到俄國勞動力人口的1%。因而,國際能源價格的漲跌會直接影響到俄羅斯經濟表現。根據美國能源部估算,國際油價每桶每變化1美元,俄羅斯的外貿收入就隨之變化14億美元。
其次,克里姆林宮打算把俄羅斯變成國際能源市場上的領頭羊,但是其國內能源政策實際上在南轅北轍。如想像沙特阿拉伯一樣在國際能源市場上獨領風騷,俄羅斯必須具備充足的出口能力,建立具有國際競爭能力的石化工業。但是,克里姆林宮卻解體了其最透明、管理最先進、生產能力最大的尤科斯(Yukos)石油公司。
同時,克里姆林宮加大了對油氣行業的控制力度。在石油行業,俄羅斯國家石油公司(Rosneft)收購了尤科斯,從而直接控制了俄30%的石油生產。在天然氣行業,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在并購了俄羅斯西伯利亞石油公司(Sibneft)之后,控制了世界上20%的天然氣儲備,而克里姆林宮也相應地把對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的控股權由38%提高到了51%。
但產業結構調整,實際上加強了俄羅斯兩大國有企業對油氣資源的壟斷,不利于提高整體產業的競爭力。此外,俄羅斯國家石油公司和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管理落后,它們控制的油氣田面臨著設備老化、技術落后的問題,且不具有足夠的投入來提高油氣產量,結果俄羅斯石油產量下滑。
盡管國際油價居高不下,俄羅斯國內油氣開發投資卻低迷不前。此次,與烏克蘭的天然氣之爭,難免限制俄羅斯在國際能源政治中進一步發揮作用。
能否勝任“能源擔保人”
隨著國際油氣價格上漲,克里姆林宮面臨補貼國內消費的壓力越來越越大。
比如天然氣,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雖然控制世界20%的天然氣儲備,但是它生產的天然氣有一半是在國內市場銷售,按照低于歐盟市場八分之一的價格賣給國內消費者,限制了該集團的利潤和擴大再生產。
隨著國際油氣價格上漲,在國內壓力下,克里姆林宮甚至在原油出口價格超過每桶25美元時征收出口稅,進而抑制出口。僅從 2004年2月1日起,到2005年6月1日,俄羅斯方面就先后5次對石油出口提高征稅稅率:從第一次提高到每噸41.6美元,到最后一次,2005年6月1日起每噸136.2美元。
出口稅打擊了石油出口商的積極性,受到這種出口稅最直接影響的是中國。由于原油出口稅率的提高,俄羅斯在2005年對中國的原油出口由計劃的1000萬噸下調到700萬噸。
如果沙特阿拉伯的石油供應因為恐怖主義襲擊或者國內政局變化中斷,根據現在的生產能力和投資開發狀況,俄羅斯無論如何也不足以承擔起“能源安全擔保人”的重任。
更加讓人擔心的是,克里姆林宮的能源政策似乎正在把俄羅斯變成傳統意義上的“石油國家”(petro-state),即經濟結構和經濟中心依賴于油氣產業的國家。如果,過去兩年里俄羅斯的國內能源政策昭示著俄羅斯的長期能源政策,那么能源將不會給俄羅斯帶來大國地位的復興,相反,俄羅斯將會淪落為資源輸出國的陷阱。
展望未來,可以絲毫不夸張地預言,如果克里姆林宮不能制定一個更有前瞻性的國內國外能源策略,那么能源——俄羅斯在前蘇聯解體后,新世紀之初最具實力的武器——將不會成為俄羅斯復興大國地位的引擎。相反,錯誤的能源政策只會成為埋葬俄羅斯復興大國之夢的陷阱。
?。ㄗ髡邌挝唬杭s翰·霍普金斯大學保羅·尼采高級國際問題研究院)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