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小農經濟的全球化挽歌
WTO香港部長峰會上,印度、菲律賓、印尼等多國多種族的農民,在香港扛著“人肉漢堡”,質問發達國家的談判代表,你們能快意地享用嗎?表現殊為激烈的韓國農民,則以跳海、搶盾牌的抗議方式發泄不滿。
他們高呼反對世貿的口號,說進口糧食過于便宜,他們沒有競爭力,他們要爭取人權。
我看到不少評論,有幾篇從道義上追問誰來替中國農民陳情。國內除了商務部部長薄熙來替7.4億中國農民說了話,農民并沒有自己專門的利益代表。薄熙來說他們去年人均GDP只有1200美元,中國還有近兩億人處于世界銀行日均1美元的標準之下。他要求不含水分地予以中國這個新成員“特殊和差別待遇”。
但我看到國內更多的評論是在謾罵韓國農民,有說他們無恥的,有說他們理直氣壯干壞事的,有說韓國政府寵壞了農民的。因為長期以來韓國政府不僅給予農業高額補帖,而且對農產品進口高額征稅,并且實行嚴格的配額制度,結果是農民得利,卻害苦了廣大民眾。韓國農民的香港行動,就是向國際社會陳情,向本國政府施壓,要求維持農產品貿易壁壘,以便繼續占其同胞的便宜。
看一看韓國農產品的價格,的確有令人觸目驚心之感:牛奶:1.58美元/升;蘋果:2.66美元/公斤;豬肉:9.07美元/公斤;大米:2.01美元/公斤;牛肉:43.67美元/公斤;食用油:10.07美元/升。以上各類農產品價格在世界上都是名列前茅,甚至有個夸張的說法,說韓國人開得起車,卻吃不起肉!韓國統計廳2003年的統計數據,比較了34個國家的牛肉價格,當中以韓國價格最高,食用油價格,也是全球之冠。土豆、蘋果、豬肉等其他農產品大部分也昂首前列。2005年的調查數據是漢城市民購買的水果價格也是冠軍,比紐約高出3.2倍,比倫敦高出2.9倍,比東京高出2.1倍。
如果僅僅從數字上來看,韓國農產品價格的確高不可攀,但若從人均購買力水準看,也許未必。從經濟總量上看,韓國已成為世界第十經濟大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1.4萬多美元。我國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是韓國的十分之一弱,這樣換算過來,其牛肉價格的確還是很高,但豬肉、大米可能比我們還要便宜。
更重要的是,即使如一些論者所言,韓國的農產品價格有著一副“屠宰國人”的丑惡嘴臉,但韓國農民是不是就像我們這里一些高價壟斷機構職員一樣率先成為先富起來而且永遠“先富”下去的群體?不然!
據最新一期《新民周刊》(12月23日)報道,雖然韓國已成為世界第十經濟大國,但韓國產業發展極不平衡,在農業方面,韓國確實還是個不折不扣的發展中國家,也遇到“三農”問題——即農民老齡化、農業空洞化、農村破產化。1993年農戶平均收入為1693萬韓元,負債683萬韓元,收入多于債務。2003年,戶均收入為2654萬韓元,負債2697萬韓元,收入不抵債務。10年里,農民收入只增長了57%,可債務增加了近4倍。城鄉收入差距拉大:1994年,農民收入為市民收入的99.7%,幾乎持平。可到2002年,前者僅為后者的73%。
韓國“三農”問題的根源是農業勞動生產率低,基本上還是小農經濟耕種方式。韓國農民戶均耕地為1.36公頃(1公頃等于15畝)。由于土地經營面積小,農業機械化程度并不高。再加上隨著工業化進程,土地價格、勞動力成本都大幅上升,農產品價格必然水漲船高。韓國的農產品價格比國際農產品價格平均高2.85倍。相關報告顯示,韓國農業補貼占GDP的4.7%,居全球前列,從政府對農民收入的支持比例看,美國為20%、歐盟為34%、日本為58%、韓國為63%,中國為6%。
我認為韓國政府如此“厚待農業”、維持社會均富的努力是值得尊敬的,雖然上述消極的保護措施容易觸犯各國眾怒,對解決本國“三農”問題也只是治標不治本,根本擋不住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浪潮。韓國政府也已經認識到,根本的解決途徑是要設法擴大農民的經營規模、調整產品結構、提高農業科技含量。他們計劃,鼓勵農地轉讓到專業農戶手中,把小規模經營為主的農民結構改變為平均經營達到6公頃的專業農戶。通過發展農村旅游和本地產業使農民的非農收入比重由目前的54%提高到67%。每年培養1000名創業農民。將災害保險的投保范圍擴大到水稻和蔬菜。使農民的人均收入達到甚至超過城市居民。為實現這些目標,韓國政府計劃從2004年至2013年的10年里,共投入119萬億韓元(約合1190億美元)的農業振興資金,以支援面臨市場開放的韓國農業。
韓國農民的香港陳情,實際上是小農經濟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一曲挽歌!只占全國總人口7%的韓國農民,受到政府全球獨有的優待和保護,仍有朝不保夕的破產之虞,正說明傳統小農經濟已經日落黃昏!中國農民人口更多(占總人口70%),土地更分散(人均不足1畝),政府的農業補貼能力極其有限,我們將要迎接的挑戰也因此而更大。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