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中秋節與往年有迥異的一點──被列入中國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盡管中國政府此舉表達了對傳統文化的重視,卻仍容易讓人聯想到韓國成功將「端午祭」申報為世界文化遺產,而令國人扼腕不已。現時韓國在成功申報端午祭之后,又擬將中醫改為韓醫申報世界遺產;中國政府才開始重視中醫的申遺。
在韓國,「中醫」被改名成「韓醫」,并被作為高麗醫學而拚命向世界宣傳推廣。在電視劇《大長今》中,針灸竟也被認為是韓國人發明的。《朝鮮日報》并找到了個法國人作證,宣稱要糾正世界人民的錯誤認識,把針灸還給韓國。在1986年韓國修訂醫療法之前,「韓醫學」本來叫做「漢醫學」,從「漢」這個字就可以看出其源頭。
有鑒于此,中國民俗專家、中國民協副主席白庚勝建議,中國申報世遺應優先邊疆和共存文化。他表示,中華文明在相當程度上影響了日本、韓國、朝鮮和越南等東南亞國家,所以這些國家在中醫、時令、姓氏、宗教等方面與中國有相應的共存文化。同時,中國許多民族與周邊國家跨境分布,許多文化跨國共有,對這些邊疆共存的文化遺產,不管是單獨還是合作申報,中國政府都應采取優先申報原則。
須整合資源聯合申報遺產
白庚勝指,中國申報世遺應有明確國際戰略和國內戰略。國際戰略包括共存文化優先、邊疆優先、分層級多渠道申報以及擴容戰略;國內戰略則包括聯合申報、瀕危優先、特色優先、農耕文化優先和少數民族文化優先戰略。
面對中國越來越多對某一個傳說故事所有權的爭奪,他認為各地須整合資源聯合申報國家級遺產。「事實上,中國有很多同一文化遺產遍布全國,僅一個梁山伯與祝英臺就有七個省申報;如果不同時申報,一個大項目里含幾個子項目同時共享,就會發生混亂,甚至破壞其完整性」,他警告若想獨占這種文化資源,不僅對文化發展不利,還會形成地域文化的對立。
----------------------------------------------------------------------------------------
韓國要以《東醫寶鑒》申請世界文化遺產,本不足畏,但近些年韓國人為擴大在世界影響,偽造歷史的用心,讓人警惕。比如,韓國人在德國建展館宣傳,“韓國是活字印刷創始國”,中國明明有比他早的泥活字,韓國人卻貶低說,“泥活字無法真正印刷”,近日中國學者按史書復原了泥活字印刷術,但韓國毫不收斂。
《東醫寶鑒》是一本什么書呢?
朝鮮宣祖29年(公元1596年),許浚向宣祖提出編纂醫書,將醫術普及化,讓一般百姓也懂得閱讀。因此宣祖命許浚與御醫楊禮壽、金應鐸、李命源等一同設編輯局纂。《東醫寶鑒》一書共有25卷,參考中醫藥書83種,朝鮮醫書3種,是朝鮮最佳的綜合性傳統醫學醫籍。《東醫寶鑒》在韓國醫學史上的地位,足以和中國明朝李時珍的《本草綱目》相比,兩書同樣是記載各類草藥的醫書集大成之作。
綜合來看,《東醫寶鑒》是一本收集前人醫書(主要是中國)成果的綜合,以醫術普及為目的,類似于《四庫全書》的藥書,創造性有限。而其在中醫界的地位、成就,遠遠及不上戰國時《內經》、唐代的《傷寒論》。而這樣一部二流的醫書,在國際上魚目混珠,企圖掠奪中國幾千年前先人的優秀文化成果,實與盜竊無異。
而很多人沒有注意到的是,當代普通中國中醫治療效果確實已不及韓國中醫。
《傷寒論》作為對《內經》的闡釋,確立了中醫經方在醫學史的地位。但明清時興起“溫病派”,并盛行。“溫病派”誤判“陰陽”、“重用寒涼”,把持了當代中國中醫學的教研。雖然這些中醫生常能把病情分析說的頭頭是道,但不知“陰陽”,治病的起始就是錯了。所以,中醫的療效越來越差。而韓國中醫繼承“傷寒論”這些經典,并不受“溫病派”影響,在本地藥草的基礎上,已經形成了有效治療慢性病的補虛療法。
但中醫經方也在不屈的發展,特別清末,一些文化功底深厚的儒醫再此闡釋了《傷寒論》這些經方的意義,并且在民國初年震驚中醫學界。比如,在成都學醫的祝味菊在上海屢治奇病,以用藥峻猛、立效而震驚滬上,把一些溫病派判為死罪的患者起死回生。其經歷可以稱為“醫俠”也。近來,這些經方的中醫,以“補陽虛”根治各種疑難慢性病癥,尤其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肝炎,甚而癌癥這些西醫措手的絕癥而聲名大震。
當代中國面臨醫療體制的種種抱怨,究其根本,西醫和普通中醫無法根治一些常見的慢性疾病,讓高血壓、心臟病這些病人不能中止服藥,并且病情逐漸加重,耗費大量社會財富,個人無法承擔,國家也力有不逮。
國家怎能放著中醫經方這個財富不用呢?普通中國人,也應學學經方防身,因為現在醫院的治療幾乎完全錯誤,在那里只是越治越重,特別,父母晚年的沉重醫療負擔和痛苦,是為人為己的好事。
韓國搶奪文化成果不足畏,我們放棄了本來是自己的寶貴財富才是真的可畏。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