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秦國-毛澤東-美國
一、天命觀與政治體制變革
戰國時期,經濟發展迅速,兼并戰爭不斷,追名逐利是這個時代社會思想的主流。從普通百姓到國家的統治者,都將名利、權勢當作人生的主要內容。有文韜武略的士人往來于各個諸侯國之間以實現自己的人生追求。正是孟子所謂“上下交征利”。
一些平民成為將相,一些原本的貴族失勢沒落。階級關系的這種大變動不能不影響到人們的“天命”觀念,不能不使人們對天命觀念產生懷疑。墨子已經提到天命論不過是統治階級欺騙被統治者的文化工具,而隨著氏族貴族的進一步沒落,尤其是秦國中央集權的官僚政治的建立,來自平民階級的士人幾乎占據了國家機構的所有位置,并且秦國因這種變化而強大,這些現象都引發人們對西周以來的天命觀念重新審視。戰國末期,荀子把天命觀念完全否定了。在戰國諸子中他率先將“天”由過去的有意志的人格神還原為一種物質的、自然的天。“天的運行有其自身規律,不會因為堯的品質高尚就發生改變,也不會因為桀的品質低劣這種規律就不起作用。”(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天有自己的時令和季節,地有自己的資源和特產,人有自身存在的規律,三者是并行的。”(天有其時,地有其財,人有其治,夫是之謂能參。)“君子看重人事,而不看重取決于上天的東西。”(故君子敬其在已者,而不慕其在天者。)“所以,放棄個人的主觀努力而想指望上天的恩賜,這就違背了事物的發展規律。”(故措人而思天,則失萬物之情。)荀子認為,天只是一種自然物,它并不決定國家的興衰,也不決定個人的命運。所以他又說:“相信天命頌揚天命,哪比得上掌握自然(即‘天’)規律并運用它為人們服務呢?”(從天而頌之,孰與制天命而用之?)荀子把西周以來的天命觀否定了,并且認為“明白了天與人類社會的區別,才稱得上真正懂得事理的人。”(故明于天人之分,則可謂至人矣。)
荀子對天命論的否定是建立在其對歷史以及現實的考察的基礎上的,戰國是一個平民階級興起,而氏族貴族逐漸沒落的時期。個人的社會地位已不再由階級出身決定,而更多地由自身的才干決定。荀子看清了這一點,所以在政治觀念上,他主張廢除氏族貴族的特權,而建立一種自由競爭的官僚政治體制。“有才干的人不要管他的社會地位而任用他,無能的官員立即將他罷免,……即使是王公大臣的子孫,如果不懂禮義,就把他歸入平民的行列;平民階級的子孫,如果有知識,為人正直,懂得禮義,就可以進入卿相士大夫的行列。”(賢能不待次而舉,罷不能不待須而廢,……雖王公士大夫之子孫也,不能屬于禮義,則歸之庶人。雖庶人之子孫也,積文學,正身行,能屬于禮義,則歸之卿相士大夫。)
人的社會地位不再由出身決定,而由個人才能決定。人的才能又是怎樣來的呢?顯然是靠后天的學習和歷練得來的。這正是荀子人性論的主要內容。他說:“餓了就想吃飯,冷了就想穿得暖和些,勞累了就想休息,想得到對自己有利的東西而厭惡對自己有害的東西,這是所有人生來就有的稟性,……禹和桀出生時都是這樣;……后來有的人成了像堯和禹一樣高尚的人,有的人成了像桀和跖一樣壞的人,有的人做了工匠,有的人做了農夫或商人,這種不同是因為后天人們的人生經歷以及環境造成的。”(饑而欲食,寒而欲暖,勞而欲息,好利而惡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是禹、桀之所同也;……可以為堯、禹,可以為桀、跖,可以為工匠,可以為農賈,在勢注錯習俗之所積耳。)
荀子的這種人性論又反過來否定了氏族貴族專政,支持了自由競爭的官僚政治體制。
二、禮與法
官僚政治仍然是一種等級制,它是以自由競爭的等級制代替因血緣關系形成的氏族等級制。
荀子說:“人們地位平等了就誰也不能役使誰。……圣明的帝王為了治理國家就需要制定出等級制度。兩個身份同樣高貴的人不可能相互侍奉對方,兩個地位同樣卑賤的人也不可能互相役使對方,這是自然之理。人們的權勢地位相同,而人們的喜惡也基本相同,這樣,如果財物不夠充足,人們一定會相互爭奪;一旦發生爭奪就會導致社會混亂,社會混亂則會讓很多人的生活陷入困境。 古代的 君王不希望發生這種混亂,所以就制定了禮義,將人們分成不同等級,使人們有貧、富、貴、賤的區別。這樣,君主就可以憑借禮義制度來管理百姓了,所以說等級制是國家的根本。”(眾齊則不使。……明王始立而處國有制。夫兩貴之不能相事,兩賤之不能相使,是天數也。勢位齊,而欲惡同,物不能澹,則必爭;爭則必亂,亂則窮矣。先王惡其亂也,故制禮義以分之,使有貧、富、貴、賤之等,足以相兼臨者,是養天下之本也。)
也就是說,荀子認為,為了避免爭奪,必須將人們分作不同的等級,然后規定出不同等級的人具有的權利義務關系,這樣,人們就能不爭奪了。
那么,人們是憑什么處于不同等級呢?
人們生來沒有多大差別,但后天的經歷使人們有了差別,這種差別就形成了所謂的君子與小人。荀子說:“禮義,是國家的基礎;君子,代表了禮義,來執行禮義。……所以天地之間有了君子,君子是來管理天地之間的事務的。君子來管理世間萬物,是老百姓的父母。”(禮義者,治之始也;君子者,禮義之始也。……故天地生君子,君子理天地。君子者,……萬物之總也,民之父母也。)由于后天人們的才能不同,有治國才干的人就 成了 君子,成了官員,沒有治國能力的人就成了平民,即小人,成了被統治者。等級制就這樣形成了。
荀子對等級制的內容,做出了明確的規定。比如宰爵(官職名)有什么權利義務,司徒(官職名)有什么權利義務,農夫有什么權利義務,等等(《王制》)。這樣,每個社會成員在等級制中都有了自己的位置。
荀子認為,等級制是治國的基礎,沒有等級制社會就會動亂。這種等級制被荀子稱作“禮”。
同時,荀子常常“禮”“義”并舉。禮指等級制,義在字面上指正義,也就是符合社會道德。禮義就是指的做事情要符合以等級制為核心的社會秩序,這就是正義。
那么,如果有人違背了禮義該怎么辦呢?
當然要使用刑罰。
而這里,荀子主張的刑罰,已不再是西周禮制中“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的刑罰了,而是要建立適用于全體社會成員的刑罰。他說:“用獎賞去鼓勵他們,用懲罰去懲處他們,認真做事的就繼續留用,不認真做事的就遣散出去。”(勉之以慶賞,懲之以刑罰;安職則畜,不安職則棄。)“沒有道德的人就不給他顯赫的地位,沒有能力的人就不給他官職,沒有功勞的人沒有獎賞,沒有罪過的人不能處罰。朝廷中沒有僥幸獲得官位的人,百姓中沒有不做事就能生存的人。尊敬賢者,任用有才能的人,給予人的等級地位要與人的德才相配,不能有差錯;對于犯罪的人,施加的刑罰也要相當。”(無德不貴,無能不官,無功不賞,無罪不罰,朝無幸位,民無幸生。尚賢使能,而等位不遺;折愿禁悍,而刑罰不過。)
刑罰的執行者是誰呢?荀子說:“法制是治理國家的根本,君子是實施法制的本原。有了君子,法制即使簡略,也足以處理各種事務。沒有君子,法制再完備,由于不能正確實施,社會就會動亂。”(法者,治之端也;君子者,法之原也。故有君子,則法雖省,足以遍矣;無君子,則法雖具,失先后之施,不能應事之變,足以亂矣。)“所以,法制不能獨自運行,……得到了善于治國的人才,法制才能起作用,沒有治國的人才,法制也就等于不存在。”(故法不能獨立,……得其人則存,失其人則亡。)
執行刑罰有什么原則呢?荀子說:“公平是處理政事的基本準則。”(故公平者,職之衡也。)“即使生氣發怒也不過分地懲罰別人,即使心情很好也不過分地獎賞別人,這是因為法制勝過私情。”(怒不過奪,喜不過予,是法勝私也。)
三、民本思想與王道
戰國時,兼并戰爭頻繁,各 國國 君都希望能夠富國強兵,有社會責任心的思想家也在考慮這個問題。關于這個問題,在戰國諸子中,荀子論述地最為詳盡。
荀子認為,為政的最高層次是實現王道。實現王道需要具備三個因素。
首要的,就是要得到民心。“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而要得到民心的一個重要條件就是富民。“王者富民”。另外, 國 君把國家治理好了,不僅會得到本國人民的擁護,也會得到其它國家人民的歆慕。這就是荀子所說的“仁眇天下”,天下人都能感受到 國 君的仁愛,“故天下莫不親也”,所以天下人都會認為他值得親近。
其次, 國 君要占據道德制高點,不欺負弱國,不隨便對別國使用武力。這樣就會得到其它國家的尊重。這叫做“義眇天下”,天下人都感到你代表了正義。
第三,必須有強大的軍事力量。這樣才能避免別國的侵犯。這叫做“威眇天下”。
關于怎樣建立強大的軍隊,荀子在《議兵》篇中有深刻的論述:他說:“關于戰爭,最重要的是要團結百姓。”(兵之要在善附民而已。)“在戰爭中,單靠賞罰、權謀是不能夠將人們團結起來的,……必須從思想上對他們進行教導,讓他們明白戰爭的偉大意義,……所以老百姓就愿意為國家而戰。”(故賞慶、刑罰、勢詐之為道也,……不足以合大眾……故厚德音以先之,明禮義以道之,……故民歸之如流水。)“(正義的)戰爭,是為了禁止強暴,消除危害,不是為了爭奪土地或財富。所以,正義的軍隊,他們所到之處,因為鏟除了殘暴,混亂的局面就會安定下來。對于當地的老百姓來說,就像是降了一場時雨,沒有人不高興的。”(彼兵者,所以禁暴除害也,非爭奪也。故仁人之兵,所存者神,所過者化,若時雨之降,莫不說喜。)
可見,荀子是把得到民心當作了國家強大的最重要的條件。
關于得到民心的具體措施,荀子也有較為完備的論述。包括政治措施,經濟措施,文化措施等。荀子所處的時代,經濟上,地主經濟已占統治地位,對此荀子是認可的。他提倡自由經濟,提倡發展工商業。荀子看清了歷史的發展趨勢。
四、荀子的思想與現實
荀子將禮義(包括政治體制和道德)與法治緊密結合起來,這是他超出過去的儒者(如孟子)的地方。戰國時,秦國在這方面是做得最好的。雖然它沒有大張旗鼓地提倡什么禮義,但其法治則是規定了禮義的內容并維護了禮義。也就是說,在秦國,只要你違背等級制,或者沒有完成法治規定的職責,都要受到處罰。所以,遵紀守法事實上就是遵守禮義。而在東方六國,由于貴族勢力與 國 君勢力相抗衡,雖然在禮義方面吆喝勁很大,事實上則做得很差,法治則難以實現。這也正是六國實力弱于秦國的原因。
秦國是最接近于荀子的王道理想的國家,他這樣評價秦國,“入境,觀其風俗,其百姓樸,……甚畏有司而順,古之民也。”這是說秦國的百姓敬畏官府,說明秦國上下有別,百姓不敢違背等級制,也即法制。“及都邑官府,其百吏肅然,莫不恭儉、敦敬、忠信而不楛,古之吏也。”這是說秦國官吏各守其職,不敢違背職責。這也屬于禮義的內容。“入其國,觀其士大夫,出于其門,入于公門;出于公門,歸于其家,無有私事也;不比周,不朋黨,倜然莫不明通而公也,古之士大夫也。”這是說,秦國加強了中央集權,士大夫都在為朝廷服務,不存在與朝廷抗衡的貴族。“觀其朝廷,其朝閑,聽決百事不留,恬然如無治者,古之朝也。故四世有勝,非幸也,數也。”這是說,由于前面三個條件,秦國的國事處理地很好,加上秦國地勢險要,物產豐富,所以就強大起來。
附:毛澤東時代與當今的美國
一、毛澤東時代
(一)、軍民團結如一人
毛澤東時代,全國人民在建設社會主義的共同目標下,團結一致,上下一心。集體主義文化是這個時代的主流。當祖國面臨威脅之時,黨中央一聲令下,全國人民同仇敵愾,投入偉大的抗美援朝戰爭,創造了偉大的以弱勝強的光輝戰例。隨后,面對蘇聯霸權主義的威脅,面對美國在越南挑起的戰爭,貧弱的新中國靠什么轉危為安?靠的就是上下一心,“軍民團結如一人,試看天下誰能敵。”從而,新中國得以在國際上立足,為展開經濟建設創設了相對和平的國際環境,“帝國主義在東方的海岸線上架幾尊大炮就能霸占一個國家的歷史已經一去不返了!”
新中國一窮二白,經濟嚴重落后,但經過三十年的建設就建成了基本完備的工業、國防體系。這偉大的成就是靠什么實現的?靠的是全國人民上下一心,艱苦奮斗,不畏犧牲的精神。為了祖國的發展,為了后代子孫的福利,我們的先輩付出了多大的努力與犧牲啊!成昆鐵路,每修建一公里就會有一位偉大的建設者付出生命。這正是新中國能夠逐步強大起來,能夠逐步擺帝國主義者的侵略的根源。沒有這些犧牲者,就沒有今天的中國。
(二)、支持受壓迫者的正義斗爭
新中國支持了朝鮮人民的正義斗爭,支持了越南人民的正義斗爭,支持一切被壓迫民族的民族解放斗爭,支持了美國的黑人運動。
新中國確立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外交政策。
新中國給予國內人民廣泛的民主權利。
新中國占據了世界道德的制高點。
新中國不斷地批判以美國為首的帝國主義國家的內政外交,使帝國主義者顏面喪盡。
盡管美帝國主義者試圖阻撓中國加入聯合國,但新中國得到了世界上一切愛好正義的人民的愛戴,他們與中國人民站到了一起。新中國昂然進入聯合國,成為國際上一支正義的力量。世界上一切愛好正義的人民都渴望到新中國見到毛主席。
(三)、新中國的國防建設
新中國軍事力量的強大當然不只是因為原子彈、氫彈等軍事裝備,最重要的是中國人民強大的不畏強權的戰爭意志。這種戰爭意志來源于偉大的毛澤東思想。用毛澤東思想武裝起來的中國人民令所有的帝國主義者不敢輕舉妄動。
新中國接近于荀子所謂的“仁眇天下,義眇天下,威眇天下”。
二、當今的美國
(一)、美國是當今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美國通過掠奪其它國家人民的財富,使本國人生活富足。美國人為了自身的利益支持政府,包括政府的對外政策。
(二)、美國政府不斷向世界各國宣揚所謂的民主自由,把敵對國家描繪地一團漆黑,試圖占據道德制高點。但世界人民越來越清楚地看到,美國正是世界局勢動蕩不安的制造者。美國的國際聲譽正每況愈下。但目前的世界還沒有一個國家能夠占據道德制高點。
(三)、美國的軍事力量
美國擁有世界上最強大的軍事力量,到目前為止,沒有一個國家可以與之匹敵。
美國是當今世界的霸權,它與愛好正義與和平的世界人民為敵。
荀子說:“靠武力與別國作戰,必定會大量殺傷對方民眾,殺傷對方民眾多,對方民眾必然怨恨我,就會整天想著與我作戰。……而我靠武力取勝,也必然會使我方民眾傷亡多,我方民眾傷亡多,民眾也一定怨恨我,這樣,我方民眾就不再愿意作戰。對方民眾整天想著要與我作戰,而我方民眾不愿作戰,這樣,我方的軍事力量必然由強變弱。雖然在戰爭中得到了土地,……占有的土地多了,用來守衛土地的人卻少了,所以國家反而會由強變弱。”(用強者,人之城守,人之出戰,而我以力勝之也,則傷人之民必甚矣。傷人之民甚,則人之民惡我必甚矣。人之民惡我甚,則日欲與我斗。……而我以力勝之,則傷吾民必甚矣。傷吾民甚,則吾民之惡我必甚,吾民之惡我甚,則日不欲為我斗。人之民日欲與我斗,吾民日不欲為我斗,則強者之所以反弱也。地來而民去,……雖守者益,所以守者損,是大者之所以反削也。)
當前,美國對伊拉克和阿富汗的侵略,在一定程度上正驗證了荀子這番話。
三、關于國際關系
荀子說:“對待強暴之國,想通過待奉的方法達到保全自身的目的,這是很難的。讓強暴之國待奉我,這種辦法最有利于保全自己。用財寶去賄賂強暴之國,財寶用完了人家也不會和你締結和約;即使訂立了和約,強暴之國也會隨時廢棄這種約定;通過割讓一些土地來賄賂強暴之國,強暴之國只會貪得無厭。對強暴之國越是依順,它們的侵犯就會越厲害,一定要到你把整個國家都交給它,它才會停止侵犯。……所以,如果不能將全國人民組織起來共同抵抗強暴之國,只想低三下四地去待奉它,這是不能保全國家的。所以,賢 明的國 君是不會這樣做的。他會在國內修明政治,整頓吏治,使官吏各司其職、各負其責,公平地對待百姓,……使國家上下一心,三軍同力。這樣,強暴的國家就不敢侵犯我,反而會為我所驅使。”(事強暴之國難,使強暴這國事我易。事之以貨寶,則貨寶單而交不結;約信盟誓,則約定而畔無日;割國之錙銖以賂之,則割定而欲無厭。……《富國》)
毛主席時代,帝國主義者試圖侵犯我們的時候,中國人民團結起來共同抗敵,保全了國家。毛主席去世后,帝國主義國家仍然要侵犯我們,我們該用什么方式對待這些侵略者呢?
四、亂世之征
荀子說:“亂世的表現有這些:那里的人們穿著華麗的衣服,男人把自己打扮得和婦女一樣妖冶,那里風俗淫亂,唯利是圖是人們唯一的志趣所在,人們沒有統一的思想道德,,那里的音樂邪惡怪誕,那里的文章內容荒謬,那里的人生活放縱,葬送死人的禮節十分刻薄儉省。人們鄙視正義,而崇尚暴力,窮人去做盜賊,富人通過不正當手段發財。治世的表現正和這相反。”(亂世之征:其服組,其容婦,其俗淫,其志利……《樂論》)
當前的中國是治世還是亂世呢?主流文化重視正義嗎?社會有統一的道德嗎?
2010年8月 河南鞏義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