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免费人成视频在线观看,国产极品粉嫩馒头一线天AV,国产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亚洲 古典 另类 欧美 在线

首頁 > 文章 > 歷史 > 中華文化

丟棄傳統文化,必然導致中華民族全面墮落

岸芷汀蘭 · 2010-05-20 · 來源:烏有之鄉
收藏( 評論() 字體: / /
  
          前言:身為華夏兒女,面對當前國人在意識形態領域里的混亂局面,以及價值觀的嚴重走偏,倍感責任之重大,總覺得有義務要寫點什么。宏揚民族文化,以刻不容緩。由于筆者見識有限,才疏學淺,本文指做拋磚引玉,望廣大讀者朋友多提寶貴意見!
        什么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國傳統文化是指中國人民在幾千年勞動和社會實踐中形成的一種反映中華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民族文化,是我國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的總匯。系統的說,中國傳統文化包含了對中國歷史和文化的走向,有著重大影響的許多文化形態:比如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教文化、墨家文化、法家文化、陰陽家……;在核心上講,中國傳統文化就是以儒家思想學說做骨架,輔之以道家文化和佛學文化為血肉,在此基礎上形成的廣泛影響人們的思想、行為的主流觀念和價值取向。
   要想詳細的解讀儒、釋、道三種學說對我們人生的影響,又是如何作用于我們生活的每一天的,以及它對人類社會的重大貢獻,就有必要首先簡單了解一下《易經》。
   (一)《易經》和中國傳統文化以及與儒、釋、道的關系:
   《易經》是中華文明的根,被譽為是“群經之首,大道之源”。它不僅對我國的政治、軍事、農業、中醫、文字、數術、哲學、武術、建筑學、民俗文化等產生過重要影響,而且當今人類科學的發展仍然沒有超出《易經》易理的描述和預測,這是一部真正擁有人類智慧的寶典。它預言了《宇宙學》的《宇宙大爆炸理論》、《果殼》、《明物質》、《暗物質》、《膠子》、《弦理論》等現代前沿科技成果;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進化論、量子論、相對論等在實際的“思維方式”無不自然不自然的受到了中國《易經》的影響。當然,人類的智慧是允許存在“跨時代相通”的,即暗與古人合現象,但這不能否認中國先人的前瞻性和智慧的深邃!
   馬克思主義、共產主義從源頭上與“中華易經”、“中華古史”,都有一定的淵源。馬克思主義的三個組成部分是馬克思主義哲學、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精髓是《辯證唯物主義》,是馬恩等導師借鑒發展西方古典哲學的結果。而以黑格爾為主的近代西方哲學家學習和繼承的多為古希臘哲學思想,而古希臘哲學思維又來源于“中華易經”、“老子學說”,其中唯物辯證法的核心說白了就是“易”,“易”本身正是變化、發展的辯證法。黑格爾在他的自傳中承認,他所創造的“正反合辨證邏輯定律”正是得自《易經》的啟發。并且在《哲學史講演錄》上,贊嘆說:“《易經》包含著中國人的智慧”;后來也曾經感慨的說:“他一生中最大的遺憾是沒有完全學透中國的《易經》”!  
       西方古代哲學“有”、“無”的概念,黑格爾的“絕對理念”,以及“純粹的‘有’就是‘無’”的思想,都可溯源于老子。而老子的思想,則是中華古老思維“易”之充分體現。“易”的核心,就是運用一分為二、對立與統一的宇宙觀、唯物主義和辯證法的方法論,揭示宇宙萬物發展、變化的自然規律和對立統一的辨證法則,并運用這一世界觀、宇宙觀指導和預測自然界、人類社會和人本身的發展;更為有意義的是:孔子所描述的“天下大同”、“天下為公”的社會,正是馬克思關于科學社會主義的最高目標——共產主義(Communism)的形成基礎。 
       為什么《易經》生澀難懂,充滿了神秘色彩?《易經》的成書一直有“人更三圣,世歷三古”的說法。《易經》萌芽于新石器時代的遠古時期,那時候中國還沒有文字,伏羲氏觀天文,察時變,走南北,閱百態,明白了很多道理,通過畫卦的形式,把他的認識表達出來。最早的《八卦圖》就是這樣誕生的,這也是中華《易經》最早的起源;即使到了商朝末期的中古,中國的文字也剛處于形成完整體系的初期,使用的是甲骨文,文王拘而演《周易》,把伏羲的八卦推到六十四卦;到了近古春秋末期,人們開始使用竹簡文,此時《易經》是沒有傳文部分的,只有經文。那么究竟誰有這么大的本事給《易經》作傳呢?當然就是當時學慣天下的孔子了。《易經的傳文》大部分都是由孔子完成的,如果沒有孔子的偉大貢獻,《易經》也許就真的成了徹頭徹尾的天書。孔子五十學易,韋編三絕,老圣人把《易經》不知看了多少遍,把綁竹簡的牛皮繩都翻斷了很多次,為《易經》做了傳文。《易傳》是解釋經文用的,有著濃厚的哲學思想,被后人稱為“十翼”。《易經》是用象、數、理描述事物發展變化的規律的,大到無形,小到無我,中間千變萬化,不可語焉。沒有深厚的語言文字功底,沒有嚴密的邏輯思維能力,沒有豐富的想象能力,要想解讀《易經》,是很困難的,直到今天,恐怕也沒有一個人敢說,我已經完全把《易經》所描述的東西全弄清楚了。《易學》自從經過孔子之手,時歷兩千多年,直到今天也沒有變化。
   《易經》尊重客觀天體,強調觀象取義。《易經》描述的太極是萬物之始,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兩極是指陰陽。陰陽觀是《易經》內涵的核心所在。宇宙間萬物不出陰陽,一陰一陽之謂道。(事實上,陰陽互用,道方產生;陰陽互孤,則無道可言。)陰陽運行于宇宙,道彌綸于天地。陰陽的變化規律是宇宙間一切事物(包括宇宙自身)的根本規律,即:陰陽和則生,陰陽離則滅;陰陽錯則變,陰陽平則佳;把握陰陽則統御整體。在這里必須要指出,陰陽并非確指我們習慣上認為的一個或無數個肉體生命消失后所處的空間(陰)及一個或無數個肉體生命存在時所處的空間(陽);也并非專指某一物質的結構和功能屬性。陰陽本身具有廣義、相對、動態的涵義,對于具體事物而言其含義會隨之具體變化。如此來述,并非說“陰陽”可以替代萬物、任意變化,而萬物則的確是由陰陽相互生發而成。因此,我認為陰陽是指存在于宇宙間萬物的任何對立而統一的兩個因素或者是對多個因素的大致歸納后的泛指。它具有廣義、相對、動態的涵義,因所分析事物的不同而被賦予了不同的具體涵義。比如,優劣、美丑、善惡、里外、虛實、大小等。道者,核心(首)之路(道的左偏旁),隱于事物之中而非顯于皮相。
   因為《易經》編碼的模糊觀念,非常難以理解,卻給人們提供了豐富的想象空間,這也是現代的《模糊數學》的理論基礎。要使得這門高深的學問被人們所重視和應用,用以指導人們在社會生活中的學習和實踐,就誕生了諸子百家各流派對《易經》在不同方向的理解,形成了若干觀點鮮明的哲學理論。這些學術成果一起構鑄了豐富多彩、光輝燦爛的中華文化。其中以“儒家學說”和“道家學說”以及受《易經》影響并改造了的外來的“佛家學說”最為主要,這三種學說并稱為儒、釋、道,也是傳統意義上“三教九流”中的“三教”。我是這樣理解儒、釋、道的,“儒”是生命價值觀,“道”是生命質量觀,“釋”是生命之精神觀,都是以“天性自然主義”的“易”為主體,其結果是儒、道、釋分別達到最高境界時,就相契相通了。儒、道、釋的自由追求之會通,便是中華民族的自由精神傳統。這個傳統既追求群體的自由,又追求個體的自由;既追求現實的自由,又追求理想的自由;既追求人身的自由,又追求精神的自由。
   (二) 儒、釋、道學說的本質及區別:
   1.儒家學說:儒家尊《易》之“天乾陽動”,貴剛健,主張積極入世,強調“有為”。儒家的創始人是孔子,代表作《論語》,儒家追求的最高境界是“圣人”,“才德全盡”止于“至善”謂之“圣人”,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
   “仁”、“義”、“禮”是儒家思想價值觀的內核。“仁”是指公正,仁德,仁愛,仁者愛人;“義”是指天地浩然之正氣,合乎“仁”;“禮”,是指健康的自然秩序和健康的社會秩序。“仁”和“義”都要合乎“禮”,在這個核心價值觀的影響下,會生成很多好的個人品質,這些也是孔子育人要達到的目的,包括“孝”“誠”“忠”“信”“敬”“恭”“寬”“敏”“惠”“勤”“恒”“智”“儉”“謙”“恕”“廉”“勇”“和”。儒家所主張的這些好的個人修養以及道德品質,均是建立在“仁”、“義”、“禮”的基礎上,脫離開“仁”、“義”、“禮”,這些好的性格品質也就不存在了。以上這十八種品格,無論你堅持哪一個,只要你堅持一輩子,不要朝三暮四,半途而廢,那你最終都會受益非淺,其結果絕對是一個衣食無憂的人。利用這些好的性格品質,在儒家核心價值觀的指引下,就可以完成縱橫天下、建功立業、功成名就的遠大理想。這就是儒家提倡的“有為”思想。
   看來孔子說的有為,不是胡作非為,更不是不擇手段。是告訴大家名和利都是可以追求的,但是在你追求這些的時候,必須符合“仁”、“義”、“禮”的要求,更不能違背人倫道德。當今中國社會的價值觀嚴重跑偏,為了追名求利,簡直無所顧及,不擇手段!如果這個社會人人都不擇手段去謀取私利,毫無節制的滿足貪心私欲,根據“天性自然主義”原理,那人類必然走向滅亡。“先義后利者榮,先利后義者恥”、“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這兩句話揭示了君子和小人的區別,君子是先義后利,是光榮的,君子愛財取之有道;而小人則是挖空心思,背信棄義的去追求個人利益,是可恥的行為。試看當今的血汗工廠、黑煤窯、強制拆遷、非法占地、釣魚執法、漢奸賣國、貪污腐敗、轉基因食品、毒奶事件、假冒偽劣…….,哪一樣不是“先利后義”或者根本就沒有“義”造成的呢?說他們是小人都抬舉他們,這些見利忘義的家伙就是喪盡天良!儒家過時嗎?我們學儒家什么?中國人就算只是把“先義后利者榮,先利后義者恥”這一句話做好了,人們的道德也不至于墮落到今天這個樣子!

   儒家倡導人應該有遠大的理想,立志為善,濟世救民。立有“三立”,既:“立功”、“立德”、“立言”,自古有多少仁人志士,為了這一遠大理想,艱苦奮斗、百折不撓、拋頭顱,灑熱血、舍生忘死,前仆后繼的戰斗著,為的是全人類共同美好的明天。人活著要有志氣,要有尊嚴,“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人生在世,要做有出息的人,要活出自己的價值,“生當做人杰,死亦為鬼熊“。達則兼濟天下,窮也不要去乞討,要奮發圖強,以求再戰。正是這種自強不息,舍生取義的精神,鑄就了中華民族鋼鐵般的意志,凝練出了中華民族的國魂。
   2.道家學說:道家尊《易》之“地坤陰靜”,主張柔順,推崇自然恬淡,突出“無為”。道家的創始人是老子,代表作《道德經》。得道成仙,道家的最高境界是“仙”。 道教謂人人皆含道性,“我命在我不在天”,皆可修道成仙。人與自然合,恬淡自然,無他無我,清靜無為,人在無我的情況下,心智和能量會達到最高點。
   老子認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就是指自然而然。道家強調人與天地萬物的和諧,認為人不應該用主觀行為去改變自然界的和諧與平衡,這種崇尚自然的理論體系就必然導向提倡獨立人格的價值觀念。道家所追求的最高境界是個性自由狀態下的精神超脫。道德修養最高的人,會消除外物與自我的界限,達到忘我境界;思想修養趨于完美的人,不苛求名譽地位。莊子認為,個體生命的首要任務意義就應該是自由生存,而現實社會中的倫理道德和功名利祿等,都不過是束縛這種自由的樊籬。為了實現個性的自由,人們應該擺脫世俗的精神奴役和羈絆,從思想的牢籠中解放出來。出于這種最高精神境界的追求,道家代表人物大多數過著閑適淡雅的避世生活,在平衡、祥和的氣氛中,體會與大自然和諧相處的樂趣。
   老莊道家所求的是“真人”境界。“真人”境界的要義是:見素抱樸,清心寡欲,虛極靜篤,恬淡無為(“無為”不是不作為,而是“無為無不為”,真正做到無為無我的人,就沒有什么是做不到的了)。老莊推崇法天貴真,順乎自然,不悖于客觀規律。他們提倡回到嬰兒狀態,回到原始的拙樸狀態,守雌守弱,一派天真稚氣。這是另一種意義上的“知天樂命”,無疑也是有益于心理健康的,老子的養生之道亦為如此。
   3.佛家學說:我們說的佛家學說,是受《易經》自強不息的精神觀、仁善觀以及因果報應思想的影響,經過改造了的印度佛學,已經被本土化了的中國佛家學說,稱為“釋”。中國的佛教最典型的是禪宗。他們主張心性本凈,佛性固有,直指本心,不假外求,所謂“明心見性”。佛教的創始人釋加牟尼,代表作《金剛經》,把修煉佛法最高境界的人稱為“神”。
   禪宗的思想,在我看來主要是有三大來源:佛教固有的傳統自不消說,就來自中國的精神資源看,一個是孟子的“天命心性論”,另一個是莊子的“天性自然論”。其結果是,禪宗也和儒道一樣,同樣訴諸本心、天性。禪宗作為佛教之中國化的最終成果,可以說是儒與道交互影響的產物。所以,理解了中國的儒、道,也就不難理解中國的佛教了。
   佛教認為,一切眾生都處于十二因緣的不斷生死輪回之中。而眾生之所以在十二因緣中輪回不斷,原因在于眾生自身所造的業力。“業”包括三種,即身業(行為)、語業(說話)、意業(思想),它涵蓋了眾生一切身心活動,這些活動的結果導致了輪回。即有情眾生在貪、謓、癡的影響下,按照“業”的法則,輪回為天神、人、惡魔、畜牲、鬼和地獄里的生靈,并體驗歡樂和痛苦。要想超越輪回,擺脫人世的種種煩惱,就必須通過對心理和精神的修持來達到。這種修持在佛教中被稱為道,道的結構在三學,即戒、定、慧的程式中得到了清楚的顯示。“戒”的基本意思是“行為舉止”,引申為“善舉”。佛教認為一切創造善業的行為舉止都與健康的心態有關系,“戒”就是通過對情眾思想、行為的約束來培養一種健康的心態。“定”本意指冥想,指修持者精神集中,心無雜念的思考狀態。“慧”是指在“定”的狀態下所產生的一種對人生的領悟,但它不同于一般意義的領悟,而是一種能斷除妄惑,根絕無明煩惱,獲得精神解脫的領悟。從某種意義上講,“戒”、“定”、“慧”的修持過程就是精神凈化、升華的過程,也是對“道德”的培育過程。
   佛教作為一種信仰的力量來自因果報應、生命輪回的基本假設,而要求信徒放棄當世之享樂、七情六欲之力量是舍小欲求大欲,這個大欲就是極樂世界,這個世界應有盡有、是極完美自然景象、極美好的社會風尚、極美好的人際關系的整體,是物質和精神享受的永恒的、最高的境界。而信眾和僧人只要在世誠心念佛并循佛之倫理,追求人間真、善、美,也能見得到。只要你有誠心,佛是有求必應的。由于佛教關于因果報應、五界、極樂世界的假設缺乏證明的力量。信則有、不信則無。所以,當一個人心靈受到連續打擊,靠自己本身的能力已經無法實現某種訴求的時候,那么佛總會給你尋找一種精神寄托,送子觀音、財神、歡喜佛…… 
     綜上三點我們可以看到:中華文化中的儒、釋、道三家的對社會問題,在意識是不同的。儒家關切社會的倫理道德,道家關懷生命自然狀態的保持,佛家關心人生痛苦的解除。與此相應,儒家重生命的價值,道家重生命的質量,佛家則偏重于生命的精神。故此歷史上有儒家治世、道家治身、佛家治心,儒家入世、道家隱世、佛家出世之評論,這大體上反映了儒、釋、道三家的基本特質和彼此差異。   

(三) 儒、釋、道的差異對人們生活之現實意義:
   一種學說能否成為一個民族或一個國家的精神支柱,決定于它是否能適應全社會成員的生存需要、價值需要、精神需要和情感需要,而社會有不同階層、不同人群,有治理者,有被治理者;有高層人士,有底層平民;有有文化者,有無文化者;有成功者,也有默默無聞者;有失意者,甚至失敗者,每個人的一生還要經歷幼年、青年、中年和老年等階段,不同的人,不同人生階段的人,各有所需,可以說,儒、釋、道三家的思想充分適應了不同人的不同階段的需要,或者是同一個人不同方面(事業、名利、身心、生活、生死等)的需要。

   儒、釋、道三家的不同傳統,各有所見,也各有所蔽,各有所得,也各有所失,如能取長補短,相輔相成,就能成為指導我們人生的寶典。讓不同的人都生活的更有意義,讓每一個人在不同階段,面對不同的境遇都找到自己的坐標,找到自己靈魂的支點!實現普渡眾生的目的,為我們的心靈構筑一個豐富的多姿多彩的精神世界,借以實現中庸和諧的人間大道。
   只要人類存在,它們就會永遠存在下去。即:為解決所需要而爭的“儒”,為惑之不解而托為“佛”,為心靈自由而追的“道”。作為人類行為、思想的主要“類型”將永遠存在下去。
   人活著總要保命,生存是人類第一所需。活著就要吃飯,穿衣…,努力使自己的生活過的美滿,做一個有益于他人,有益于社會的人。那你一定要遵從儒家的“有為”思想,艱苦奮斗,百折不撓,銳意進取,學有所成,建功立業,借以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和社會價值。但是我們知道,有很多事情,你不去做,是絕無成功的可能的;那么你做了,也不見得一定就能成功。當付出的心血和收獲成反比的時候,就會在人們的心里形成巨大的落差,有很多人受不了這樣的打擊垮了下來,一蹶不振。范進中舉瘋掉了,沒考上大學跳樓了,情感的失落會讓人走上歧途,事業的失敗會把你擊垮在人生的路上…。

   怎么辦?這時你一定要想起道家的叮嚀,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當你學習工作遇到困難挫折,或者研究學問課題鉆了牛角尖,走向了極端,那么請你暫時放下手來,走出去,回歸大自然,在森林里呼吸一口新鮮的空氣,走上高山之顛大聲的呼喊,去擁抱大海,暫時忘掉自我,忘掉一切,把自己置身于山水之間,超脫于塵世之外,洗滌一下自己迷茫的心靈,把自己完全融于自然之中。經過這樣的自然洗禮之后,你在重新回到現實,重新面對眼前的困難,你就會豁然開朗,很多百思不得其解的問題可能馬上就迎刃而解了。儒道結合的現實應用:只有休息好才能工作好,工作日和休息日的確定;養精蓄銳;以進為退,進退自如;夫妻面對矛盾的分居思想;游擊戰術、革命根據地等軍事思想的形成;靜以修身,檢以養性,非淡泊無以明智,非寧靜無以致遠;待時而動;以柔克剛,剛柔并濟…。
   因為人受認識水平和本身能力所限,用儒家的方法不能進,用道家的方法不能退,但生活還要繼續,怎么辦?相信佛吧,只要你虔誠,不做壞事,佛主會保佑你,它會給你找到精神寄托,給你希望和繼續生活下去的勇氣!即使面對死亡,佛也會讓你安然面對,相信輪回吧,死就是再生,只要你積德行善做好事,那么死后面對的仍然是個極樂世界。
   有的學者把儒家比喻成“糧食店”,把道家比喻成“醫藥店”,把佛教比喻成“雜貨店”。人活著總要吃糧食,那就要常去糧食店買。但人吃五谷雜糧,生病了怎么辦?那就去醫藥店,買藥治病。如果糧食不夠吃或者生了病治不好,那就去雜貨店吧,那里一定有你要尋找的東西。我認為這個比喻非常形象,也證明了儒道釋和我們每一天的生活息息相關。
   (四) 儒、釋、道學說的融合:
   儒、釋、道三家雖各有所重、三相徑庭,然仍能融合會通、相濟相補,構成彼此共存共榮的文化格局,長期以來支配和影響著中華民族的精神生活。概括地說,三家的融會主要有幾個方面:

    1、是對人生命價值的關切,構成三家融會的基礎。
   儒家以積極的入世精神,教育一代代志士仁人奮發有為,自強不息,建功立業,兼濟天下,并在現實世界中成就最高的道德境界,實現人生的價值,給無數英雄豪杰帶來精神鼓舞和巨大滿足。

   道家重視人作為個體的存在價值,主張因順自然,不計榮辱毀譽,平安地走完生命過程,最終復歸自然。為不重功名利祿者或默默無聞者提供精神支持。人的生死現象是每個人都必須面對的嚴酷現實,道家講“死生有命,富貴在天”。
   佛家關心人的生老病死,關心愿望與現實之間永遠無法消除的反差所帶來的痛苦,給有深切痛苦感的人以心理的溫暖和情感的慰藉。在歷史上,三家各以其自身的文化特質發揮著各家的優勢,彌補著各家的局限。
   2、心性和精神的修養。
   “仁”是儒家學派道德規范的根本原則,也是孔子思想體系的理論核心。但就達到“仁”的途徑而言,孔子認為“克己復禮為仁”。“克己”即是克制自己的欲求,通過對個體道德的自覺培養,使一切視、聽、言、動的行為都符合“仁”的要求。而在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政治理想中,“修身”是治國、平天下的基礎,只有自己的內在修身達到一定的程度,才能實現“修己”以安百姓的愿望。但無論是“克己”還是“修身”,孔子認為都必須通過學習去實現,學習是儒家修養心性和精神的主要手段。孟子在《孟子·公孫丑上》中提到“吾善養浩然之氣”。浩然之氣指盛大、剛直的正氣或精神。可見,儒家所強調的是通過學習儒家經典,來培養自己心底無私、一心為天下蒼生著想的精神境界。
     道教的修行大力倡導養氣論,在“精”、“氣”、“神”的修煉活動中,“氣”的修煉具有極為重要的作用,是實現從“精”到“神”這一質的飛躍的關鍵所在。內丹是道教最普遍的一種修身養性的方法,跟外丹借鑒仙家思想不同,內丹以行氣、守一為手段,借助內氣的運化達到修養的目的,其思想本源多出自道家,但在發展過程中,也受到了陰陽五行學說的影響。就修行的目的而言,道教強調通過心性的修煉,使精神同于天地宇宙,因此帶有神秘的虛幻色彩。

       佛教認為諸法無我。‘法’,指世間存在的事物。‘我’,是主宰、自性、實質和實體的意思。諸法無我就是說世間一切存在的事物都沒有起著決定作用的‘我’或靈魂。也就是說世界上沒有單一獨立的、自我決定的永恒事物,一切事物都是因緣合成的、相對的、暫時的、虛幻的。因此,佛教世界觀強調世間萬物一切皆空,這與我國儒、佛兩家強調虛無的世界觀具有本質的相同意義。

       三教這種近乎相同的世界觀就必然導致它們會追求一種相同狀態的最高境界。從儒、佛、道三教的修行方法上看,三教都比較注重心性和精神層面的修行。從本質上講這是由三教虛無的世界觀決定的。
 

       3、是對人生超越境界的追求,是三家相通的理想目標。
   儒家關心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不計個人的得失,知其不可為而為之。
   道家不刻意人為,追求自然、完美。
   佛家無私無欲,超脫自在,這都是在不完善的社會環境中,各自以自己的方式追求和保持完善的人生境界。
   三家追求超越是同,具體境界是異,三家相通,和而不同。
   4、平靜、祥和的最高境界。三家一道歸結為同心,心性修養是三家成就理想人格的根本。
   道家自始至終最崇尚的精神,是自由精神。道家思想的自由精神關愛個體生命,順應自然,在政治上尊重個人基本權利,在精神上追求“與道逍遙”的超然境界。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也。

  “涅槃寂靜”是佛教的最高理想。從心理上講,“涅槃”是一種徹悟、極樂、無量慈悲、寂靜和無限的精神解脫狀態。作為精神意識的最高產物,“涅槃”是大慈大悲的體現,包含著無量功德與圓滿道行。要達到“涅槃”的境界,就要求人世間的有情眾生,在長期的修行過程中,堅定對佛的信仰,斷除欲念,根絕煩惱,使精神超越肉體的束縛,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解脫。
  儒家追求的最高境界是止于至善。這其中包涵了一種以他人為重、以社會為重的人生觀和一種積極進取、無私無畏、與人為善的獻身精神。儒家以“公仁義禮”為基礎,實現人生功成名就的追求,而目的是恩澤天下,造福蒼生。一個人如果能做到毫無私欲,自然就會使心靜如水。用這樣平靜、祥和的心緒來考慮問題,自然會產生超乎常人的大智慧。用這樣無私的心態來看待身邊的世間萬物,自然會產生一種包容天下的廣闊胸襟。
   以上我從四個方面闡述了儒、釋、道三教在本質上的相同特點。儒、釋、道在中國幾千年的發展中各自做著自己的貢獻,同時也在發展中互相融合。
    佛教與儒道有差異也有合拍,佛教吸收了儒教的“孝”,儒教則借鑒了佛學的心性,道教則引進了佛學的禪宗以豐富自己的內丹修煉,儒道佛三教互補,共同組成了中國傳統文化的主要內容成為中華民族走向統一和強大的重要力量。
   (五) 儒、釋、道學說融合的現實意義:
   1. 儒、釋、道學說融合為中華民族的發展指明了方向。
   儒家的大同世界、道家的天堂、佛家的極樂世界都不約而同的指向了將來以公為基礎的科學社會主義以至于將來的共產主義。

         儒道釋都寄托著對人類社會的美好愿望,那就是公正,和諧,平等,自由,繁榮,昌盛,反對剝削和壓迫。
   2.儒、釋、道的融合給我們人生確立了最高的理想。
   圣人、神和仙,他們共同的特點就是道德高尚,心懷寬廣,恩澤四海,普渡眾生。如果說佛和仙是美好而虛幻,可以是心靈的寄托,那么儒家則給了我們明確的指引,圣人是完全可以做的到的。

   中國古典中記載的、著名的、比較受認可的圣人主要有:伏羲、黃帝、炎帝、顓頊、帝嚳、堯、皋陶、舜、禹、伊尹、傅說、商湯、伯夷、周文王、周武王、周公、柳下惠、孔子等;到孔子之后,中國文化就沒有公認的嚴格意義上的圣人了。但還有許多專業領域的精英被后人尊稱為“某圣”,代表有——酒圣:杜康 ,書圣:王羲之,草圣:張旭,史圣:司馬遷,文圣:歐陽修,醫圣:張仲景,武圣:項羽 岳飛 關羽,樂圣:李龜年,茶圣:陸羽,棋圣:黃龍士,詩圣:杜甫,畫圣:吳道子,詞圣:蘇軾,曲圣:關漢卿,藥圣:孫思邈,兵圣:孫武 吳起,謀圣:張良,木圣(科圣):張衡,智圣:諸葛亮,劍圣:裴旻,塑圣(雕圣):楊惠之,字圣:許慎等人,這些都是我們學習的楷模。                    

以圣人的評價標準,憑借毛澤東主席的人格、智慧以及開創的事業,絕對是新時代的圣人。


    3.儒、釋、道的融合明確了人生價值觀,那絕對不是權和錢,而是善良、仁義和公正。極度私心,貪欲,是一切罪惡的本源。在這一點上,儒、釋、道一致把矛頭指向懲惡揚善、反貪倡廉上。
   4.儒、釋、道對人性價值做了明確的界定,那就是善良。
   儒家,人之初性本善,從善如流。道家,廣積善德,從天人感應。佛家,積德行善,善有善報,惡有惡報.
   5.儒、釋、道的融合筑就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真誠,仁義,誠信,寬厚,博愛,仁慈,聰明,勇敢,謙虛,勤勞、儉樸,廉潔,自立,堅韌,團結,自強不息,氣節至尚,情不越禮,理以節情...... 
  6.儒、釋、道的融合誕生出的人生哲學和社會哲學,是文學藝術創作,詩歌創作的思想源泉。
   (六)儒、釋、道思想對于當今社會的啟迪:
   人與人,人與社會,階級與階級,集團與集團,充滿個性差異,充滿沖突與斗爭,但作為社會穩定和進步力量的并不是斗爭,而是聚合的力量,是相互的依存,分工與合作。每個個體都在這種聚合中獲得巨大的支持力量,從而享受著社會生活和諧的福祉。
  現代社會構建和諧社會的一切努力是在于人與人、人與生物、人與資源、人與社會之間求得一種積極的平衡,既使人在不斷滿足自身需求、求得自身的幸福和發展中,實現與環境的協調,從而避免相克相抵的能量損失并實現可持續的發展。積極求和,就是積極求得協調和統一,是化解影響事物存在的各種沖突和矛盾。這是人類進步的正確取向。
  現代社會和諧的力量主要來自:市場主體間的自均衡力、行政力量、道德力量和法律力量。社會的行政力量,只有是一種服務于公眾的民主力量時,才是進步的力量,才是全社會福利的正向的作用力。也即代表最大多數公眾利益的政府的決策力、領導力和執行力,使其社會組織的行為能最大限度地實現公共資源的有效配置和公民利益的最大維護,使社會公眾的個體利益聚合成一種公共利益,并使這種利益使最大多數人受惠。調節社會的不平衡、不公正、不穩定,達到高度和諧的境地。
  道德是構建和諧社會的無形力量。它建立起社會的基本價值標準,使社會中各個體行為有利于社會而不是危及社會。誠信、仁慈、平和、對仁者的敬畏和對弱者的同情、貢獻精神、公德意識,都是構建和諧的人際關系的基礎道德觀。人人都相互尊重他人,關心他人,則人人都受到他人尊重,都得到他人關心,這樣的社會不就十分和諧美滿嗎?社會堅持不懈的用這種道德觀去開導和影響公民,在每個人內心深處建立起這樣的標準,打造起和諧社會的道德基礎。如果能做到這一點,則不需要更多法律、警察而天下太平。
  然而,現實世界中物質利益的誘惑實在太大,功名利祿誰人不求?而在爭取自身利益和損害他人之間并沒有明確的界限。當損人利己并沒有任何代價時,當存在極少數人不遵循這樣的標準時,天下就亂了,因此需要有法律制度,需要道德懲罰。法律制度下進行的各種社會治理,是在社會危害與懲罰之間建立一種因果聯系。從而使危害者付出沉重的代價,使企圖損人利己者望而卻步。然而法治并不是萬能,法律賦予其執行審判機關以特權,但權力的公平使用和有效約束常是法治社會最難處理的問題。因為權力帶來利益,利益帶來誘惑,誘惑則亂性,權力就失去了公平。同時所謂法不犯眾,眾生普遍的行為是法治難以作為的。此外執法是要有成本的,如果社會上人與人之間的一切行為都靠法律來調節,沒有一個社會能支持起法制的尊嚴。
   尾聲: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亡國都不怕,最可怕的是一個國家和民族自己的根本文化亡掉了,這就會淪為萬劫不復,永遠不會翻身!有些人自己碗里有好東西,偏偏不吃,扔掉,去吃那些洋玩意,不鬧肚子才怪!我們中國人相信圣人、神仙,而不會相信什么上帝,但是必須尊重我們中華民族的信仰!這就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特點。如今一直活躍著一些居心叵測的人,他們和他們的主子私下達成協議,說:“一顆枝繁葉茂的大樹,如果沒有鋒利的鋸子把它鋸倒,那么如何讓它枯萎呢?那就是往它的根上深深的楔入橛子,破壞它的根系。”
   筆者在這里鄭重宣布: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歷史悠久、光輝燦爛,她已深深的扎根于我們中華兒女的心里,融入在我們每一個中國人的血肉之中。中華文化仍然是世界上最先進的文明!中華文明萬古長青!

「 支持烏有之鄉!」

烏有之鄉 WYZXWK.COM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heji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收藏

心情表態

今日頭條

點擊排行

  • 兩日熱點
  • 一周熱點
  • 一月熱點
  • 心情
  1. 弘毅:警醒!?魏加寧言論已嚴重違背《憲法》和《黨章》
  2. 歐洲金靴|教育之亂,禍起蕭墻
  3. 日本女優橫宮七海自殺身亡——畸形的社會還要逼死多少人?
  4. 司馬南:公開丑化河南人民,是可忍孰不可忍!
  5. 以前那么“窮”,為什么大家還懷念從前?
  6. 《鄧選》學習 (十一)發展速度
  7. 《鄧選》學習 (十)
  8. 影評:電影《熔爐》看資本主義特權
  9. 領導者沒有戰略眼光,談啥雄心壯志?
  10. 對菲律賓斗爭的關鍵是,讓它的挑釁得不償失
  1. 普京剛走,沙特王子便墜機身亡
  2. 司馬南|對照著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大家給評評理吧!
  3. 紫虬:從通鋼、聯想到華為,平等的顛覆與柳暗花明
  4. 湖北石鋒:奇了怪了,貪污腐敗、貧富差距、分配不公竟成了好事!
  5. 弘毅:警醒!?魏加寧言論已嚴重違背《憲法》和《黨章》
  6. 這是一股妖風
  7. 李昌平:縣鄉村最大的問題是:官越來越多,員越來越少!
  8. 美國的這次出招,后果很嚴重
  9. 司馬南|會飛的螞蟻終于被剪了翅膀
  10. 朝鮮領導落淚
  1. 張勤德:堅決打好清算胡錫進們的反毛言行這一仗
  2. 吳銘|這件事,我理解不了
  3. 今天,我們遭遇致命一擊!
  4. 尹國明:胡錫進先生,我知道這次你很急
  5. 不搞清官貪官,搞文化大革命
  6. 普京剛走,沙特王子便墜機身亡
  7. 這輪房價下跌的影響,也許遠遠超過你的想象
  8. 三大神藥謊言被全面揭穿!“吸血鬼”病毒出現!面對發燒我們怎么辦?
  9. 祁建平:拿出理論勇氣來一次撥亂反正
  10. 說“胡漢三回來了”,為什么有人卻急眼了?
  1. 在蒙受冤屈的八年中,毛澤東遭受了三次打擊
  2. 大快人心,知名“電子寵物”在美落網
  3. 鐵穆臻|今年,真正的共產主義者,要理直氣壯紀念毛澤東!
  4. 《鄧選》學習 (十一)發展速度
  5. 2024請回答,中國市場經濟“邊”在哪里?
  6. 司馬南|對照著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大家給評評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