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精神財富的長期積累,民族文化是指一個民族的精神財富的長期積累。比如說,一種觀念如果能成為一群人的共識,并能夠在某種程度上影響人們的行為,即可稱為”文化“。一個社會占主導地位的觀念和行為,被稱為”主流文化“。歷史上,文化的形成往往是各個階級,各種觀念不斷博弈的結果,取得統治地位的人們和群體從來都把文化建設當作鞏固統治的一種手段,不遺余力的通過各種方式,包括暴力、戰爭等,把符合自己利益的思想觀念向大眾灌輸,并通過制度建設對人民的行為加以引導,最終形成有利于本階級或本民族的占主導地位的文化。因此,任何文化的形成都是被人們,特別是社會的統治者們,有意選擇的結果,而絕非自然而然那么簡單。
那么,什么樣的觀念可以被塑造成“文化“呢?鑒古知今,來看看古時候是怎么做的。許慎,東漢著名學者,于一千八百年前編著有《說文解字》一書。這部書乃為史上第一部漢字字典,對后世影響巨大,以致竟有”許學“之稱。其實,許慎的這部《說文解字》的確已遠遠的超出了單獨“說字”的專業范圍,作為古文經大家和官僚,許慎的覺悟使他意識到僅僅單純的傳達一種專業知識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把王權國家所倡導的意識形態揉合其中才能不辱使命。于是,說字、解經、談文化便構成了《說文》的三個主要內容。
在《說文》一上“王“部, 許 先生是這樣解釋的:”王,天下所歸往也。董仲舒曰‘古之造文者,三劃而連其中謂之王。三者天地人也,而參通之者謂之王也。’孔子曰:‘一貫三為王。’--- 翻譯成現代漢語:王是國家的根本。董仲舒說過:古代造字的時候,以王的三橫代表著天、地、人三者,而能貫通天地人的就是君王。所以,孔子說:以一貫通三者為王。
董仲舒,西漢大儒,官至博士。中國王權神授,天人感應理論思想體系的開創者,也是漢代“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得以確立的御用意識形態專家。許慎在這里所引用的內容出自董的著作《春秋繁露-王道通三》。為了適應時代政治的要求,老董同志根據”王“字的結構大膽推斷,主觀臆測字源,膽子可謂大矣!許慎的膽子也不小,他不費功夫,干脆在學術專著中直接加以引用這類赤裸裸為王權統治服務,與“王”字的真正字源毫不相干的觀點,用現在時髦的語言講,他是違背了知識分子的良知。好在古時候能識文斷字的人沒幾個,能懵就懵,反正皇帝和大臣看了高興,先形成主流思想再說,只要能堅持懵下去就成文化了!
其實,“王“字在甲骨文中有多種寫法,橫不一定是三,豎也并非一。有人認為王字原型為”火“ ,也有人認為原型為”斧鉞“,總之,所謂“一貫三為王”純屬謠言,是“政治掛帥”的產物。
在《說文》十二下“戈”部,許慎繼續發揮,他解釋到:“武,楚莊王曰‘夫武定功戢兵,故止戈為武。’這里,他再一次脫離字源去說字談經。”武“字的原意并非“止戈為武。”恰恰相反,它的原意是指一個人肩扛武器雄赳赳的去戰斗。“戈“,武器也,”止“,并非停止,而是行進的腳步。楚莊王犯錯情有可原,畢竟他的重點是想闡述自己的哲學思想,而不在文字本身。許慎的信手拈來則未免過于隨意,置文字的原創意義于不顧,在思想正確的前提下,將胡言亂語進行專業化包裝,將經過篩選的一部分人的觀點硬塞進文字的結構中,加以普遍化,以圖占領意識形態的制高點,達到用“文化”來統治人們思想的目的。
在任何社會里,許慎一類的精英學者都是又“專“又”白“的一流人才,是”國學大師“級別的人物。他們幾乎從不站在大眾的立場上看待問題,也不屑于為大眾提供思想的武器。他們利用自己的學識,尋找一切機會,通過各種方式混淆文化的”源“與“流”的關系,將統治者們的思想,確切的講是生產資料所有者的思想,加以”文化“,塑造成了主流,使人民的思想在潛移默化中被控制,產生如魯迅所說;”從來都是這樣的“認知,達到統治集團利益最大化的目的。這些人是民主的敵人,對于這些人及其他們的言論應該是今天廣大百姓所需要警惕的。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