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作為一種由人創(chuàng)造的文藝作品,其所要表達的思想便不可避免的沾染上了社會的印記。在這部電影便是如此,其宣傳的思想內核,仍然是資產階級思想,其中只有個人英雄主義式的反抗,只選擇殺死資產階級罪惡的代言人,而不是向整個悲劇的根源,即資本主義制度發(fā)起反抗。如果不將資本主義制度這個罪惡的溫床,徹底從世界上消滅掉,那么電影中出現(xiàn)的悲劇只會在世界上一次又一次以不同的形式上演,資產階級的罪行永遠都不會自行終結。
筆者認為,像男主里昂這類殺手,不是文章中所說的無產階級,而是資產階級的打手走狗,盡管他為生計在不自覺中充當了這個角色。應當指出,無論是美帝國主義這種縱容資產階級黑幫暴力組織致無產階級深受其害,都駁斥著小資產階級不要暴力要安定的庸俗觀點,關鍵在于誰掌握暴力的問題,而當暴力為掌握正確路線的無產階級所掌握時,將是徹底埋葬資產階級專政及電影中資本主義社會亂象的時候。
文章在對男主角里昂做定性時出了部分差錯,過于強調了里昂為了生計不自覺的充當打手走狗,從而導致對里昂的定性為無產階級。實際上在里昂逃到紐約,遇到女主之前,他都是作為以老托尼為代表的資產階級的走狗而行動。從這一點上,里昂與本片反派史丹菲爾其實是一致的,只不過史丹菲爾是作為緝毒局專員在暗面上壓迫無產階級,而里昂等打手走狗是在明面上壓迫無產階級。而重點其實就在于,諸如瑪蒂爾達一類的無產階級,即使掌握了暴力,在小資產階級觀念的影響下走的也是小資產階級改良路線,走的是小資產階級超階級的和平路線,在錯誤路線的引導下,他們注定會失敗。
表面上,這部故事主要講述的是殺手與小女孩互相救贖的故事。但通過對電影各方面的分析,我們卻能發(fā)現(xiàn)紐約市毒品泛濫、幫派橫行、警匪不分的現(xiàn)狀,藏在了“感人”的銀幕之后。
影片開頭,我們見到了男主角里昂的職業(yè)殺手生活。他接受師傅老托尼的委托,執(zhí)行各類殺手任務。這一次,里昂的目標是一位剛剛來到紐約“不識好歹”的幫派頭目。在讓這名幫派老大滾出紐約后,里昂回到了他的住宿,也就是在這里,我們遇到了本片的女主角瑪蒂爾達。瑪蒂爾達是藍道先生家的次女,她的父親販毒,母親則以站街為生。瑪蒂爾達在家中不受待見,一直遭受父母和同父異母姐姐的虐待。唯一能給她帶來安慰的,是年僅四歲的弟弟。一天,藍道先生偷藏毒品的事情泄露,影片反派史丹菲爾帶領手下上門,作為一名緝毒警察,史丹菲爾同時也做著販毒的勾當。對藍道先生偷藏毒品的行為,史丹菲爾給他一天時間歸還。第二天,由于里昂對瑪蒂爾達日常的一些小幫助,瑪蒂爾達決定幫助里昂去買他喜歡喝的牛奶。然而,在她離開時,史丹菲爾帶人上門,殺害了藍道一家。為了逃避追殺,瑪蒂爾達求助于里昂,后者最終選擇接納瑪蒂爾達。
影片中兩個主人公的相遇經歷,為我們揭示了紐約市階級矛盾嚴重的現(xiàn)狀。在劇中的紐約市,黑社會嚴重壓迫著紐約市無產階級的生存空間,作為資產階級社會的一員,他們與同為資產階級的紐約市政府(電影中為緝毒局)同流合污,劃分控制著紐約市的方方面面,像老托尼一類的幫派代言人,經常為了幫派之間的利益,派出里昂等殺手進行互相之間的幫派戰(zhàn)爭,而像是史丹菲爾一類的緝毒局警察,則能隨意為了利益隨意販毒、剝削或殺死無產階級。而在幫派所占領的勢力范圍內,毒品、暴力、賣淫等行為層出不窮,就以女主人公家庭藍道先生一家為例。藍道先生本人就通過販毒為生,他經常通過偷藏毒品來使自己獲利,而藍道夫人則通過賣淫賺錢。而其他無產階級生活在這種情況下,或者沉迷于資產階級的毒品下、或者惶惶度日,終日難安。
書接上回,在里昂幫助后瑪蒂爾達,經過自我的掙扎和童年的幻影,他終于接納了瑪蒂爾達作為自己家中新的一員。從此開始,瑪蒂爾達幫助里昂管理家務并教其識字,而里昂則幫助這位復仇心切的女孩怎么用槍。在這個過程中,兩人之間逐漸產生了感情,原來身為成年殺手的里昂內心卻一直停留在19歲殺人的那一年,當時里昂心愛的女朋友被其父親發(fā)現(xiàn)在與里昂接觸而被殺死,而里昂為了復仇,選擇殺死了其富豪父親并逃到紐約,在老托尼的培訓下開始殺手生活。而僅僅12歲的瑪蒂爾達卻因為其父母和姐姐的家庭暴力,為了保護其年僅四歲的弟弟,早早的就撿起了“為人的成熟”,在相處的過程中,兩人因彼此都重拾了對“生活的熱愛”,里昂也最終允許并開始訓練瑪蒂爾達去成為一名殺手。
導演通過細膩的情感鋪墊,展示了男女主角內心的變化和他們過往的痛苦經歷,也正是這種展示更加突出了資產階級社會下壓迫的現(xiàn)狀。里昂女朋友的父親作為一名資產階級,將自己的女兒視作可供交易的商品,甚至在得知她與里昂的關系后殘忍殺害了她。里昂作為一名無產階級,在受到資產階級的壓迫后選擇反抗并逃到紐約,從此過上渾渾噩噩的生活,甚至勸告瑪蒂爾達“不要去復仇”。而瑪蒂爾達生活在資產階級社會的壓迫下,為了保護自己和弟弟,她被迫過早的撿起“為人的成熟”,獨自一人面對著來自家庭、社會的壓迫,瑪蒂爾達時常會有一些反抗,但這些單薄的反抗在整個資產階級社會下顯得不值一提。
瑪蒂爾達選擇獨自追蹤史丹菲爾,卻被其發(fā)現(xiàn),在生死存亡之時,史丹菲爾的手下及時出現(xiàn),告訴史丹菲爾有個神秘殺手正在對他們發(fā)起追殺,使其暫時放棄了殺死瑪蒂爾達。而里昂在發(fā)現(xiàn)瑪蒂爾達消失后,一路追殺到聯(lián)邦大樓,救回了瑪蒂爾達。史丹菲爾發(fā)現(xiàn)自己的手下被如此的追殺,追蹤到了老托尼那里。作為史丹菲爾的長期合作伙伴,老托尼毫不意外的透露了里昂和瑪蒂爾達的信息。電影高潮降臨。這天瑪蒂爾達出門購買物資,被隱藏的緝毒局特警挾持,里昂為了讓瑪蒂爾達生還,與超過200名警察激戰(zhàn),最終瑪蒂爾達逃走,而里昂與史丹菲爾同歸于盡,為瑪蒂爾達報仇。電影的結尾,瑪蒂爾達回到了她曾經逃學的學校,為了尋求校長的庇護,她將自己的經歷全盤托出。而在得到校長的幫助后,瑪蒂爾達種下了里昂最愛的盆栽,開始迎接新的生活。
影片結尾部分里昂和瑪蒂爾達情感爆發(fā),以及里昂激戰(zhàn)警察的部分的確讓人感動,但這種感動終究是建立在資產階級世界下為了愛情壯烈犧牲的看法下。真正讓人感動的是應該里昂等無產階級聯(lián)合起來反抗所謂黑白兩道,反抗資產階級社會的表現(xiàn)。但盡管如此,導演呂克·貝松卻沒有對此相關的想法,他想要表達的,是小資產階級下對于愛情觀的歌頌,對于內心的救贖,對于未來的希望,而對于造成這一切的現(xiàn)實,他沒有任何的表達,唯有男主角的個人英雄式犧牲來閉幕。
里昂或許是一位可敬的人,會在危機時刻幫助他人,也帶著瑪蒂爾達剿滅了多個毒品窩點,但正因如此里昂對于資產階級的投降傾向更是不可接受的。里昂在19歲面對資產階級的壓迫進行反抗,但反抗之后卻自愿受到另一個資產階級老托尼的壓迫,并作為幫派的殺手活躍于一線,而他本身的兩次反抗——一是為了女友,二是為了瑪蒂爾達,實際上都是導演故意刻畫的為了“愛情”而反抗,并沒有真正的為了他人考慮,為了無產階級的利益來反抗。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里昂其實就是瑪蒂爾達悲慘童年的幫兇,是受到資產階級思想專政而不自知的無產階級。
而瑪蒂爾達作為資產階級壓迫下的無產階級女性,她對于反抗資產階級壓迫的方法就是去成為一名殺手,去獵殺諸如史丹菲爾一類的人,但實際上史丹菲爾只不過是資產階級利益集團選出來的代表人物,沒有史丹菲爾也有老托尼,沒有老托尼也會有更多的幫派老大、緝毒局長來到紐約,來壓迫剝削和專政無產階級。瑪蒂爾達的怒火無處發(fā)泄,只能針對史丹菲爾這一個人,而在電影中她甚至不得不去求助賣了他們的老托尼的幫助,這正是當下無產階級無權最直接的表現(xiàn)。
無產階級無權,又沒有無產階級組織的灌輸,團結不到一起,自然無法真正的舉起反抗的力量。而導演的思想也在這一刻真正的展露出來:無產階級只有個人英雄的反抗,只有尋求青天大老爺的反抗,只有和資產階級調和的反抗,唯獨沒有無產階級自己的反抗。貝松在電影中刻畫出來資產階級方方面面的壓迫,更是用小資產階級的愛情,用小資產階級的調和來掩蓋無產階級的反抗。電影的結尾,女主看似是完成了復仇,用男主里昂帶來的救贖,要走向嶄新的生活;實則是放棄了復仇,用資產階級施舍的救贖,走向繼續(xù)被壓迫的生活。
「 支持烏有之鄉(xiāng)!」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