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周家莊和小崗村看生產力和生產關系對農村經濟發展的影響
從1978年小崗村摁下的18個紅手印開始,中國農村拉開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大幕,1983年開始,全國基本一刀切的實行了農村家庭承包制。快半個世紀以來,人們一直在圍繞農村單干和集體的問題展開了激烈的爭論。雖然各執其詞,但還是應該有個一定的判定標準。那么,農村究竟是單干好,還是大集體好?
這里筆者想從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角度談談這個問題。
要談這個問題,應該從我國的國情出發,首先應該清楚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社會主義國家的基本特征就是以生產資料公有制為基礎。生產資料就是人們從事物質資料生產所必需的一切物質條件。通常包括土地、廠房、機器設備、原材料、燃料、工具等。它是社會生產力中物的因素,在生產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在不同的社會經濟制度下,生產資料的歸屬和支配方式是不同的。在中國,是社會主義制度,因此,生產資料中的重要方面土地,它的歸屬和支配權屬于勞動群眾集體所有。關于這一點,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里面作了明確規定,社會主義土地公有制。我國憲法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基礎,是生產資料的社會主義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勞動群眾集體所有制。
根據這一規定,就決定了我國的土地不能買賣,任何買賣或變相買賣土地的行為都是違法的,都會受到法律的制裁。為了保護土地的社會主義公有制不受侵犯,同時,也為了保護我國的耕地資源,憲法規定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侵占、買賣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轉讓土地。我國的土地所有權只能是國家或農業集體經濟組織。任何買賣或者變相買賣土地的行為都會受到法律的制裁。因為土地不僅是我國最緊缺的自然資源,而且是最重要的公有資源。又因土地是生產力中物的因素,因此,我們在探討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問題就必然不可忽視土地這一生產力重要因素。
什么是生產力,生產力是人們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和創造物質財富的能力。它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包括勞動力、生產資料和科學技術等要素。生產力的提高可以促進經濟增長、社會進步和文化發展。
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因素是人,最重要的因素是生產資料,最關鍵的因素是科學技術。
我們平時說的解放和發展生產力,解放生產力就是消除制約生產力發展的各種障礙和束縛,發展生產力就是通過各種方式促進生產力的增長和提升。這就包括引進技術,改善生產方式,優化資源配置等。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是實現經濟繁榮、社會進步和人民生活改善的重要途徑。
而生產關系則是指人們在物質資料生產過程中結成的社會關系。它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包括生產資料所有制形式,人們在生產中的地位和相互關系,產品分配形式等。生產關系的性質和具體形式取決于生產資料所有制的性質,同時受到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的制約。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強調生產關系對經濟發展的決定作用,認為生產關系的性質決定了社會的經濟形態和階級結構。根據馬克思主義的觀點,本文想從生產關系對社會經濟發展的角度做一個理論性探討。我們以周家莊和小崗村模式為例,比較一下二者對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影響。
先看周家莊,周家莊位于河北省石家莊晉州市東部,轄6個自然村,行政區域面積16.25平方公里,土地面積21035畝,1982年全社6個自然村即為6個生產隊。共3055戶。有13000多人口,人均土地一畝多。這就是周家莊人所擁有的生產資料。
小崗村,地處皖東平原,即江淮平原,地勢平坦,土地肥沃,墑情好,自然條件相當優越。現108戶,470多人,耕地面積1800畝,人均耕地4畝多,是全國極少有的地方。
二者比較,從生產力中的勞動力和生產資料兩個要素來看,小崗村是要遠優于周家莊。
從生產關系的角度來看,周家莊是采取生產資料集體所有制的形式,生產資料屬于集體所有,在產品分配上實行公平公正的平等分配。而小崗村則是一家一戶的生產模式,生產資料的管理和支配全部歸個人。把原本集體時期的土地化整為零,各家各戶單獨經營管理。
幾十年過去,周家莊人從全國農村基本一刀切的實行分田到戶的經營管理開始,依靠集體經營,進一步完善和提高了水利灌溉設施,修建“防滲壟溝”,為農業發展提供了可靠保障。在完善水利設施的基礎上,依靠集體力量大力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很大程度地促進了生產力水平的提高。不僅減輕了勞動強度,更是提高了生產效應。由于生產力水平極大的提高,自然就有了大量的勞動力剩余,這樣,就促進了周家莊集體企業的快速發展。到2018年,周家莊人民公社有了41個工業企業,其中規模以上企業一個,綜合商店和超市4個。基本形成了以閥門鑄造、紡織、彩色膠印、紙箱制作、建筑等工業體系。多余農業勞動力,大量轉移到集體企業。既實現了當年毛主席規劃的農村就地工業化,又極大程度地提高了農民的經濟收入。從生產力三要素的勞動力、生產資料、科學技術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周家莊人的實踐有力地證明了是生產關系促進了生產力水平的提高。周家莊人建立生產關系不僅解放和發展了生產力,促進了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為中國農民堅持走社會主義集體化道路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師范作用。
小崗村走的是與周家莊截然相反的方向。他們搞的是一家一戶的生產經營管理模式。雖然有著較好的自然條件,且人均耕地面積為全國高水平地區。分田到戶開始糧食產量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基本結束了集體時期“三靠”的局面。但“大包干”二十多年后,又再次陷入發展困境。全村人均收入低于全縣水平,村集體欠債3萬元。生產力水平沒有得到提高。2004年,在安徽省選派干部沈浩的帶領下,又開始了艱難的“二次創業”。
周家莊和小崗村模式的實踐,非常明顯地說明了生產關系與生產力之間相互作用。馬克思主義認為,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反作用于生產力。與生產力發展相適應的生產關系可以促進生產力的發展,反之,就會阻礙生產力的發展。特別是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傳統的生產關系必然會嚴重阻礙生產力的發展。周家莊和小崗村模式的生產關系就是最好的例證。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