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年在南昌,偶然經過八一橋東頭與該橋相接的那條大街,看見街邊的路牌上寫著“陽明路”三字。“陽明路”,這自然是為了紀念王守仁而命名的。
王守仁是明朝中期人,別號陽明,后人稱之為王陽明。他因創立“陽明心學”而被認為是明代最重要的思想家,甚至有將他與孔子、孟子、朱熹并列稱為“孔、孟、朱、王”的說法,可見他在中國古代思想史上的地位。 不過,南昌市以王守仁的別號為大街命名顯然并不僅在于此,而主要由于他與南昌和江西有著很深的淵源:明武宗正德年間,他擔任過江西南贛巡撫,于軍務和政務都頗有建樹,尤其是正德十四年(西元1519年)寧王朱宸濠在南昌起兵反叛,他調兵遣將,部署得當,指揮若定,僅用四十三天就殲滅叛軍,擒獲寧王,平定了叛亂。文能創學立說,武可統軍征戰,王守仁堪稱文武兼備之人。
琢磨“文武兼備”此語,其“文”其“武”都有幾個層次。依“文”而言,能詩擅文者可稱,胸有謀略者可稱,行政撫民有建樹者可稱,創立學說者亦可稱。就“武”以論,武藝高強沖鋒陷陣者可稱,排兵布陣戰而勝敵者可稱,遣帥任將決勝于千里之外者可稱,建軍事戰略理論者亦可稱。以此觀察衡量古人,被稱為文武兼備的人很多,但一般都處于基本的層次上,或者其“文”、“武”兩方面不盡平衡。比如,《舊唐書·李光弼傳》贊美李光弼“蘊孫、吳之略,有文武之才”,是說李光弼既具統兵征戰的武才,又有運籌帷幄的文略,這在純粹軍人來說是文武兼備的基本條件。又比如,岳飛的軍事造詣之高自不待言,又能作詩文,其《滿江紅》一闋膾炙人口,但總的來說其“武”勝于“文”。而作為歷史上最偉大的詞人之一,辛棄疾曾經率義軍與金兵戰斗,被稱為南宋著名的軍事將領,可謂又是一位文武兼備的人才,不過他的貢獻主要還是那些豪放壯懷的詞律。相較而言,王守仁既是一代思想學說的開創者,又建立了不凡的軍事功績,實屬難能可貴。
然則,古代文武兼備的典范還應說是曹孟德。這位魏武大帝一生征戰,平定群雄,為三國時代魏國和其后“三分歸一統”的晉朝打下了基礎,其在“武”的方面較那些武功蓋世的英雄不遑多讓。而在“文”的方面,他廣泛推行屯田,興修水利,用人唯才,打破世族門第觀念,抑制豪強,種種“文治”作為都具有開創性的意義。同時,他又精通音律,善作詩歌,其詩作慷慨悲壯、境界雄闊,使其完全可以居于古代一流詩人之列。可以說,曹孟德不論是“文”的方面還是“武”的方面都達到了極高的層次。
不過,在文武兼備方面,現代人毛潤之又超邁于上述古人:
就“武”而論,毛潤之創井岡,戰贛南,長征破敵圍追堵截,抗日由弱發展強大,三大戰役的策劃與指揮精妙絕倫,抗美援朝、對印對蘇邊境反擊作戰、西沙海戰打出了中華民族的偉大精神,其《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抗日游擊戰爭的戰略問題》、《論持久戰》等軍事著作發展創立現實性的新的軍事思想,至今仍被軍事戰略家所推崇。
從“文”來說,毛潤之參與直至領導建黨、建政、建國,把一時不適應強橫野蠻的西方列強的中華民族重新凝聚起來,為新中國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毛澤東思想”兼具理論創新和實踐意義,成為中國思想史上新的高峰。毛潤之的文章氣勢磅礴,語句生動,通俗與典雅完美地結合,實為文章大家。毛潤之的詩詞風調獨絕,文情并茂,胸襟壯闊,境界高邁,其中多有可稱千古絕唱者。毛潤之的書法采千古之遺韻、熔百家于一爐,而又獨特創新,其龍蛇飛舞,俏俊飄逸,大氣磅礴,豪放酣暢,大有見字如見人之感。
《沁園春·雪》有云: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可以說,文武兼備千古一毛。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