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對政治并不感冒,認為那是離我們普通老百姓很遙遠的事情,咱只要有份穩定的工作、能吃飽飯就足夠了。政治那是公務員之類的人才需要關心的。
然而現實是,我們很多人找不到工作、收入低、生活壓力大。大家有沒有想過這是由什么造成的呢?
這就是政治,有人的地方就有政治,它通過政府決策、社會經濟活動等途徑影響著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衣食住行,甚至一呼一吸。
政治好比海洋,我們這些群眾則好比海洋里的魚,它對于我們來說無處不在,但我們又并不總能注意到它。然而,公務員所身處的政治體制的確只是“政治”的冰山一角,它只能起一定的影響作用,而政治活動完全可以出現在這個體制之外的能名為“社會”的海洋。比如說,市場上房價的波動往往與政府指導價等因素密切相關。再比如說,當某地失業人口過多時,這些失業群體就會要求當地相關部門提供就業崗位、給他們提高待遇,而這就產生了政治活動。
(圖片為筆者原創,僅為個人見解)
亞里士多德說:“人是政治性的動物。”馬克思也說:“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我們既然活在政治里,活在與社會上其他人的密切關系里,那么關心政治也是理所應當的。
事實上,我們關心政治不是出于政治本身,而恰恰是出于關心我們自己——為了追求我們自己生活的改善、我們的權利、我們生命的自由。歷史上的無數革命志士,最初想要的也不過是讓自己乃至身邊的人吃飽飯,但最終卻走向了流血犧牲的道路。原因很簡單:為了實現那樸素的愿望,必須投身那看似高深莫測實則無處不在的政治,打倒壓迫者。
歷史與現實告訴我們:政治冷感是一種危險的傾向。當民眾不再關注政治事務,那么政治事務就會被少數野心家(統治階級)壟斷。民眾的政治冷感是滋生專制暴政的肥沃土壤。比如中國封建社會時期政權長期把握在代表地主階級的官僚集團手里,久而久之,民眾就認為政治與自己無關,內心產生了一種“習得性無助”,認為自己只有被統治的命,從而指望明君、“青天大老爺”的出現。而自己當他們的“順民”就足夠了。這也解釋了為什么民主事業在近代中國的發展艱難曲折。而放眼現實,在韓國、日本這樣處于“傳統儒家文化圈”的國家,由于上述歷史傳統的影響以及現實的自由市場經濟制度,年輕一代每天忙碌與內卷競爭,對政治漸趨冷感,以至于資產階級右翼政客、大財閥得以把持政權。
(電影《讓子彈飛》臺詞。圖片來自網絡)
按照馬克思主義民主觀,只有當我們具備了“階級意識”,認識到我們人民群眾是命運與共的一個階級,共同爭取捍衛我們的權利,才有可能建立起社會主義民主社會。
魯迅先生曾說:
“一個跪了太久的民族,連站起來都有恐高癥一說,錢權立刻放大瞳孔一說,男女性事馬上就。興奮說到民生正義,人性良知,個個啞巴不關我事,不感興趣,一個個精到骨頭的個體組成了一盤散沙的族群,其實所有的屈辱和災難都是自量的苦果。”(《燈下漫筆》)
讀者朋友們,我們當然不用每個人都成為政治學者、評論家、公務員,但是政治可在關心著我們啊!難道我們就要對自己與身邊的人的權利受到的侵犯視而不見,?難道我們要等到社會矛盾(這是由客觀的經濟發展決定的)大爆發的時候,才懂得挺身而出,才懂得關注政治的重要性?
關心政治并不難,從每天刷一刷時政新聞,到思考我們生活中遇到的社會問題背后的原因,只要每個人都開始這樣一點一滴的關注,我相信那個美好的未來社會形態注定會到來。我們——人民——才是政治的主體,才是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