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財經報”有一篇文章——種下“洋種子”當心收獲“苦果”——又給我們提出一個嚴峻的現實問題,如何保衛我們的菜籃子?
當我們不設防地“享受”老外提供的優質低價的產品時,我們只否能夠及時記起“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愛”這句名言;當我們為中國加入全球化歡呼時,是否意識到自己已經被卷入到一場看不見硝煙的戰爭之中;當我們為國際分工理論洗腦的時候,是否有一丁點意識,只有拿出自己過得硬的產品才具備參與國際分工的資格,否則,我們永遠只是“血汗工廠”。
更為可怕的是,許多年輕人已經被老外“煮熟”了,對這些問題不痛不癢,反而認為,與其讓國內一些黑心的私營企業主得利,不如用自己的錢買質優價廉的進口貨。道理其實并沒有錯,我相信你們遲早有覺悟的一天,但我還是想說:
大公無私沒有錯,但自己國家的事情都懶得說,反倒為別人的入侵叫好!可悲啊!人生是一個充滿喜怒哀樂、充滿風險、充滿樂趣的過程,無論什么都需要爭取,這是個很簡單的道理,爭取過程當然比較艱難,但不爭取,未來的生活將更可怕。國家興亡,匹夫有責,如果你們安心被搞,那就只好被搞了。
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100104/21507191113.shtml
誰會相信,具有千年農耕文明的泱泱大國,現在的種子業正在悄悄地被外資壟斷,而長期以來自給自足、耕織傳家的農民們,卻在被迫接受一克種子一克金的殘酷現實。
這不是空穴來風,有事實為證:去年年底,在廣州舉辦的2009中國國際種業峰會上,農業部科技發展中心一位負責人表示,“我國8000多家種子企業,沒有一家市場份額達市場總量的5%,前20強的銷售額加起來還不如一個孟山都(外資種業)。”而會上相關的數據更讓人詫異中國種業的尷尬現狀:目前“洋品種”已控制我國蔬菜種子50%以上的市場份額,而玉米、水稻等大田作物的種子“控制”目前也已完成在中國的“布局”。
從近期各媒體披露出的信息更使人震驚:在山東壽光等地,由于外資控制我國蔬菜種子后,大幅提高了種子價格,甚至出現了“1克種子1克金”的天價種子,使菜農飽嘗國外高價種子苦果。以甜椒為例,國外種子公司生產1粒種子的成本只有1分錢左右,但在中國市場要賣1元錢,比黃金還貴。此外,以色列海澤拉公司的“189”番茄、荷蘭瑞克斯旺公司的“布利塔”茄子等,每克的價格都在100元以上。而在吉林德惠等地,農民們要買國外公司“先玉335”玉米種子,不僅要提前半年預訂,每袋還得交80元訂金。盡管如此,“洋種子”仍然供不應求。而我國目前的一些種子企業,大多被外資種業“合資”或并購,即便是作為我國水稻種子市場排名第一的湖南隆平高科,也已進入世界排名第四的法國利馬格蘭種子公司的并購視野,它通過旗下VHK公司,與湖南隆平高科第一大股東長沙新大新集團合作。“項莊舞劍,意在沛公”。洋種業的真實意圖無非就是通過新大新旗下的湖南隆平高科,涉足中國水稻種子市場。
從外資進入進而控制我國大豆以及油料市場的“前車之鑒”分析,外資種業的路徑大都是先合作、再控制市場,然后達到控制價格的終級目標。其“欲取先與”的手法發揮得“滴水不漏”。而當達到控制價格的目的后,其最終的結果自然就是“不戰而屈人之兵”。
我們不難想象,當將近20億畝中國耕地上遍撒“洋種子”,且形成了依賴之后,“受制于人”的結果自然就是市場上的“割地賠款”,而世界最大人口國的“飯碗”將會掌握在誰的手里?這不由人不產生憂慮和警醒。
眾所周知,種子業是農業之根本,如果當種子業的市場和價格大權被別人掌握在手時,無異于國家糧食安全的主權被人所控制。從當前的現狀看,外資種業在我國種業市場已經從過去的“蟄伏期”開始浮出水面,并且其不斷滲透和擠壓了民族種子企業的經營空間的趨勢已經愈益明顯,而一些本地種業甚至是一些大型的種業集團也有淪為外資操控的“木偶”的趨向。這種局面如果不及早得到改善,其未來“必有遠憂”。
誠然,外資種業給中國市場帶來了優質的種子資源,其提供的優質品種具有高產、質優的特點,但是我們引進的初衷是要給國內帶來種業急需的科研成果、管理經驗等核心競爭力,而如果因為引進了外資種業而喪失了市場、喪失了自主研發能力,尤其是喪失了價格控制能力,不但得不償失,還將會帶來“恐怖性”的后果。
從當前的外資進入我國種子業的現狀看,我們并非是要“閉關鎖國”、拒絕與具有先進技術的外資合作,而是要從監管環節加大管理的力度,對一些本地種子企業與國外企業合資方式及其控股、核心技術控制、科研成果使用、知識產權界定等,都必須進行嚴格的厘清和掌控。否則,大豆和油料的“悲劇”還會上演,甚至更加“悲慘”。
我們不希望看到這一幕,我們也不能看到這一幕。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