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位在校(海事職業技術學院)大學生自殺,引起了媒體的關注。也許有些日子沒聽到大學生自殺的消息,于是有這么個大學生自殺,馬上引起了關注。大學生自殺率是否在降低,或者說大學生自殺已司空見慣,不再有新聞價值,再或者說這次的自殺和其它大學生有所不同,這就不得而知了。
大學生,天之嬌子,其思想也許比未受過高等教育的人更豐富。是否因思想過于豐富,而寧可離開這個五彩繽紛的世界,只想和“上帝”去對話,這也不得而知。旁人評論這類事,永遠只能是猜想,無法了解其真正的想法或動機。以一個生者的角度去猜逝者的想法,不僅很難,另有某種不敬的意味,請讓逝者安息吧。
不知為何,發生類似大學生自殺的事,只要一經披露,社會總會熱心地找各種原因,不外乎個人心理素質差等這類經驗、教訓。這當然不會錯,自殺者心理受不了是不言而喻的,多談有益么?很令人起疑。也許還會找出些家庭影響等原因,這當然也不會錯,每個人的成長或多或少會和受家庭影響有關,這種四平八穩的評論多談又有何益,也很令人起疑。人改變不了社會,要學會適應社會,這類話當然更不會錯。這些話形成某種氛圍使某些社會問題得以掩蓋,這是否就是社會、輿論需要的結果不得而知。
本人曾寫過一篇“大學生自殺”的拙作,意圖減少或杜絕大學生自殺,當然這類拙作是登不了大雅之堂的,社會也不會關注,至今這篇拙作還在本人的博客里“睡”著,意圖還是意圖。本人在不久前寫了篇“讀書與悟道”拙作,該文中指出“知識改變命運”的論調也許會誤人子弟。萬萬沒想到,此次大學生自殺把這種“知識改變命運”提法所產生的效果彰顯到了極致。一位大學生以生命來書寫這種論調取得的成果,很令人不寒而栗。本人原先只想提出點個人的看法,參與社會、教育界探討些方式、方法。本人認為某些(知識改變命運)論調有益功利教育,不宜教書育人,有某種探討的必要。
知識改變命運的論調,也許是“學而優則仕”的翻版而已,沒什么創新型進步,也沒多少復古型退步。這種經過改頭換面后的論調適宜在功利教育的環境中提倡,可以對鞏固和發展應試教育起著奠基和推動作用。縱觀歷史,孔子的知識決定了其周游列國的命運?華佗的知識決定了其被殺的命運?橫觀世界,哥白尼的知識決定了其和日月星辰對話的命運?近觀當代,缺乏知識的(老板)成功人士可以一抓一大把,某些讀了十幾年書,滿腹知識(碩士、博士)的人在這些老板手下打工,早已不是新聞了。拿缺乏知識的(老板)成功人士,和某些在其手下打工的碩士、博士相比較,“知識改變命運”的論調可能會顯得滑稽可笑;某些“有錢能使鬼推磨”的現實,把“知識改變命運”的論調嘲諷得幾乎無地自容,這是題外話,擱下不表。從某種意義而論,知識無法改變(個人)命運。這些事實并不是為了否定“知識改變命運”的正確性,而是為了更恰當地看待“知識改變命運”這句話。知識也許能改變人類或社會的命運,從這個角度而言,此論調顯然有正確的成份;知識未必能改變個人的命運,(其它文中已有談及,這兒不多述了)社會一味提倡“知識改變命運”,很可能會誤導學子或公眾。當(個人)學子們無法驗證“知識改變命運”的準確性,就可能會無所適從,也可能走向(自殺)極端;當學子們普遍無法驗證“知識改變命運”的準確性,可能會形成某種潮流,“讀書無用論”會在潛移默化中占領意識形態領域。社會、教育界、輿論當然不會閑著,也許會采取拆東墻補西墻的方式,對“讀書無用論”進行聲討,形成熱熱鬧鬧的態勢。這種為了有益功利教育,或者為了鞏固應試教育而堅持推廣的“知識改變命運”口號,其后果也許會沒完沒了地循環下去。
惰性很強大。
社會、教育界、輿論等寧可抱著“知識改變命運”的論調不放,對著以生命之軀發出的警告視而不見,還在繼續為“知識改變命運”的論調添磚加瓦,就是不愿意接受、提倡“知識豐富人生”的理念。社會的這種堅定性、教育界的這種堅定性、輿論的這種堅定性很令人敬畏。無論發生多大的事件,社會、教育界、輿論界是不想、不愿也不做任何改變的,即使以生命為代價,也不會有任何改變。社會、教育界、輿論界表明了態度,那么,適者生存,學子們,請調整自己吧,你們學到的知識是為了改變自己命運的,而非為了請你們改造社會的;社會只要求你們去適應,沒有請你們改造社會,請別再做“素質教育”的白日夢了,勇敢面對現實吧。學子們能夠適時調整自己,這樣更妥當,去適應功利教育體系,這樣可避免走極端,也可為應試教育順利發展作出貢獻。
本人提出的“知識豐富人生”理念,也許太幼稚,那就讓這種理念在本人的(博客)文字中待著。請暢通的論調繼續暢通無阻,讓待著的理念繼續老老實實待著,各得其所,天下安康。請逝者安息,生者不愿、不想、不會做任何改變,該咋的還將咋的;逝者在天有靈,請勿產生感想,該安息且安息。
選擇預示著結果。今天社會、教育界、輿論界做出的任何選擇,將來必然會得到某些結果,生者與逝者都可以等著看。等,需要耐心,逝者也許不缺耐心,你們更可能看到某些結果。本人言拙語笨,只能以此來告慰逝者。
有時自殺彰顯著某種宣言,聽不到、看不到這種宣言,是社會的悲哀,也是逝者的悲哀。生者滿足現狀很安寧,更有理由請逝者安息。
山石
題外:
屈原(待考證?)自殺,本人肅然起敬。當然(專家、學者)社會強調屈原心理素質差,這是(專家、學者)社會的權力,沒人能干涉。無論社會如何評判屈原,不會妨礙本人對(自殺者?)屈原的敬意。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