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文化”和“文明”
xulin123123
“文明”和“文化”是我們日常生活中使用最頻繁的兩個詞,但是你真的知道這兩個詞的含義嗎?恐怕知道的很少。
(一)大家發現沒有,“文化”和“文明”這兩個詞,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都有一個“文”字,看來要想弄明白這兩個詞的含義,首先應該弄清“文”字的意思。
《易·系辭》曰:“物相雜,故曰文”。“雜”,不是雜亂無章。“雜”最初是指太陽和月亮的運行差,從這種運行差中可以推算出陰陽歷法。太陽為陽,月亮為陰,所以“雜”泛指陰陽交錯變化的規律。這句話的意思是“事物陰陽交錯變化的規律稱為‘文’”。(小提示:由于今年太陽和月亮的運行存在的時間差,所以今年可謂陽差陰錯,沒有立春,所以今年不宜嫁娶,"不宜"可不是"不能"哦,呵呵)
【小插曲】中國的詞匯發展很有意思,很多詞匯經過發展后失去了其本來的意義。雖然里面有社會發展的自然需要,但有很多卻是人為的,充滿了階級的因素。這和“文匪”的“貢獻”,不無關系,“文匪”是其主子利益集團的代言人,只要給他利益,他什么都干,能把白的說成黑的,丑的說成美的,他們的目的就是顛倒是非,數典忘祖。所以“文匪”是比小人還惡劣的人。“雜”原本是指“多而不亂的意思”,可是有人楞在后面加了個“亂”字,就變成雜亂無章了。意思截然相反;“群龍無首”的真實意思,《周易》卦辭:“用九,群龍無首,吉”,意思是弄明白了乾卦里的“潛龍、見龍、惕龍、躍龍、飛龍、亢龍”的精妙,那么一個有賢德的人,在這些不同的階段,要隨著該階段的特點做出不同的調整。調整好自己的心態,該學習的時候學習,該表現的時候表現,該警惕的時候警惕,該升遷時要抓住機會,即不要得意忘形,功高蓋主,也不要怨天憂人,自暴自棄,自甘墮落。君子有所得必有所失,居安能思危,追求無咎中庸的最高境界(“無咎”不是不犯錯,是少犯錯,做事如果得民心、順民意,為人民利益做事,犯點錯誤別人也會原諒你);如果賢能的人不會變通,而是把意識偏執的停留在某個階段,那他一定會遭受不測,遭到人生的打擊。如:賢德的人做“見龍”表現自己,一旦把自己的才能完全展示出來,有了成果,必招小人嫉妒。所以自己應該意識到,自己的心態應該從“見龍”調整到“惕龍”的狀態上,做事的同時要提防住小人的攻擊,就能取得更大的成就變成“躍龍”,一直到“飛龍在天”的人生最高境界。而現在“群龍無首”的意思卻完全反過來了,是指烏合之眾。“乾卦”是教人如何做“天子”的,如果“群龍無首”這個詞是褒義的,那肯定不符合統治階級利益了,所以把“想做天子的有才能的人”稱為烏合之眾,當然也就在情在理了!
《系辭上》曰:“參伍以變,錯綜其數。通其變,遂成天地之文”。解釋:“天地一切都按照一定的數理關系進行變化,通曉這種變化,就能找出所有事物發展運行的規律”。 “參伍以變,錯綜其數”包含著上面提到的“物相雜”。
綜上兩段話,我們可以看出:“文”,就是指規律性的東西。能夠用數表達的物象運動變化規律稱為“文”,和“理”相通。《易經》就是用象、數、理來研究表達事物的。
(二)那我們首先來解釋一下“文明”。
《易經》賁卦:“剛柔交錯,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這是“文明”一詞在中國文字記載中首次出現。這句話的意思是“陰陽交錯變化可以展示出自然的規律,把這種規律推及到人的日常行為中,就知道人應該怎樣做才是對的(即:人合理的行為規律)。這句話闡明的是“天人合一”的道理。關鍵是這個“明”字的意思。這里的明顯然是個動詞,意思是揭示、明示、告訴的意思, “以文明人”,要告訴人什么?當然是“人的行為規律要符合道德的要求”。子曰:“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很顯然:“文明”的意思是“以文明德”,既:以德明理、以德育人,總體上說就是人的行為在順應自然規律的同時,還要符合人類社會的運行規律,用這種規律性的東西來明確人的道德。
《易經》乾卦:“見龍在田,天下文明”,這句話的意思是“有賢能的人用他的聰明才智,為天下人謀福利,那人類的文明就開始了”。所以“文明”的相反意思是野蠻、混沌、不開化。這句話有一個暗指,“龍”,指的是伏羲氏。在伏羲氏之前,人類處于混沌未開化的母系氏族社會,母系氏族是由陰主導的。女人掌握著性行為的主動權,她可以選擇不同的男人進行交配,所以孩子生下來以后,只知道自己的母親是誰,根本不知道誰是自己的父親。而伏羲這個男人的出現,改變了這個現狀。伏羲才華橫溢,他觀天文,察時變,演八卦,創立法,龍圖騰;觀人文,制嫁娶,正姓氏,始熟食,創灸針;觀獸文,始六畜、創網罟(結網捕魚)。據《史記·三皇本記》記載:伏羲氏“有圣德。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以類萬物之情”。 伏羲氏正是憑借自己的德行和才干,贏得了當時社會所有男男女女的認可,創辦了男聘女嫁的婚姻制度,男人代替女性,逐漸成了婚姻家庭的主導,父系氏族社會開始逐漸取代母系氏族社會,人類從此有了根。所以可以確認的說,伏羲氏是華夏文明之始。有云“木本乎根,人本乎祖”。民族始祖是民族精神的支柱,是民族凝聚力的紐帶,也是神圣血緣觀念的具體表現。
【小插曲】那究竟以父系氏族的以陽為主導的陰陽結合的文化,和母系氏族以陰為主導的陰文化,究竟有什么區別呢?自從人類從原始人群邁入母系氏族社會,母系氏族社會經歷了4萬年左右的時間,這和自從父系氏族開始直到今天,才經歷的5千年左右的時間相比,何其漫長?但是直到父系氏族開始,人類才逐漸走向文明。人類在母系氏族發展如此緩慢,這雖然有自然的因素,但是不能不說和母系氏族的婚姻生活方式有關。所以有的學者說:“道德是伴隨著性開始的,是性關系左右著道德的發展”,我覺得這句話還是很有道理的。這樣,我們就不難理解男人們經過長期復雜激烈的斗爭,把人類帶到父系氏族社會后,開始逐漸打壓女權的原因了,尤其是到了封建社會打壓女權到了“裹小腳”的變態地步,這是對女同胞身心的一種殘酷的摧殘,我們是堅決反對的。從武則天掌權到慈禧太后問政的各自特點,我們可以看出,以女性為基礎的政權體系(女權)充滿了淫亂和奢靡,無以復加。所以古人說:“萬惡淫為首”。女主陰柔,所以女權文化是內向收斂的文化,內向導致淫亂和奢靡,收斂意味著集團內部的爭斗;男主陽剛,是外向的擴張文化,外向意味在天地間尋求人類生活的物質,擴張意味著通過斗爭實現大一統。正是因為這樣的差別,所以父系氏族社會在短短的幾千時間里創造了人類光輝燦爛的文明。
小結:文明一詞包含自然因素,也包含人文因素。自然因素是指生態領域和物質領域;而人文因素,則包括社會因素和人的行為因素。所以在今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態文明構成了一個四位一體的文明建設格局。
1.精神文明是人類在改造客觀世界和主觀世界的過程中所取得的精神成果的總和,是人類智慧、道德的進步狀態。 精神文明主要表現為兩個方面:
1)是科學文化方面,包括社會的文化、知識、智慧的狀況,教育、科學、文化、藝術、衛生、體育等項事業的發展規模和發展水平。
2)是思想道德方面,道德面貌、社會風尚和人們的世界觀、理想、情操、覺悟、信念以及組織性、紀律性的狀況。
2.物質文明就是人們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實踐活動中形成的有益成果,表現為物質生產方式和物質生活的進步。
3.政治文明指人類社會政治生活的進步狀態和政治發展取得的成果,主要包括政治制度和政治觀念和政治行為三個層面的內容。
1)政治觀念文明包括政治意識形態、政治心理、政治思想和政治道德等。
2)政治制度文明是人類社會中所形成的適合社會政治發展的組織體系和辦事規程。政治制度文明是人類文明成果的重要方面,突出體現社會組織管理方面的發展進步,既合理有序。
3)政治行為文明是指文明的政治行為,其標準是合理、合法、和平、理性、公開、公平、公正等。
4)生態文明是指物質文明、精神文明與政治文明在自然生態與社會關系上的具體表現,是體現天人合一的文明,體現的是人的行為活動要順應自然規律。涉及體制文明、認知文明、物態文明和心態文明。總之,政治文明屬于整個社會文明的范疇,它既是人類文明系統的重要構成部分,也是人類文明發展的重要標志,它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整個社會和國家的文明水平。
(三)說完“文明”,我們再談談什么是文化?理解完“文明”,“文化”也就不難理解了。“文化”這個詞古已有之,但它的含義與現代的理解不一樣,是指與“武力”相對的“文德”。既:以文化人、文治教化。
《易經》賁卦的象辭上講:“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可見,“文化”在古代是指人文方面的內容。這句駁詞的意思是“觀察天文,可知時序的變化,觀察人文,可以用道德教化民眾,使之通曉“文明以止”的做人道理。
文化一詞最早出現在西漢劉向的《說苑·指武》:“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功。凡武之興,為不服也;文化不治,然后加誅”這句話的意思是“賢德的人在治理天下的時候,應該先用文治教化的手段讓讓大家心甘情愿的服從,如果頑固不化,在使用武力。凡是先用武力征服的,那不是真正的服從(口服心不服);文治教化不起作用,再付諸武力。
小結:從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文化”最初是指用符合人類社會和人類行為規律去教育感化別人。突出了古人“以人為本,以道德倫理為綱的文化觀,具有極為濃厚的人文性意蘊”。
今天“文化”的概念,不在單一指向古代的人文科學,已經大大拓寬了文化的外延。包括自然科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宗教倫理學等,表現于生活中各個方面,包括生產、教育、文學、醫學、藝術、宗教、道德、法律、風俗、習慣等方方面面。
(三)“文化”和“文明”的關系。
從以上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文明”包含物質和精神兩個要素,而“文化”是指對精神思想方面的認識。所以“文化”指是“文明”的一種,而“文明”包含了“文化”的因素。這就如同你說蘋果是水果,大概沒人反對;但你說水果是蘋果,就很荒謬了。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