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在一本科幻懸疑小說《牛頓的新裝》里,描述了“牛頓”和“萊布尼茨”兩個世界,它們在探索和解釋現實生活中的客觀事物時,前者依靠各種“自圓其說”所謂的定理,而后者則是以精確的計算來驗證?! ?/p>
自己動手計算在科學發展觀指導下的國民財富
在今年二月中國房地產市場發展報告的發布現場,華遠集團董事長任志強說:“房地產打下去GDP就掉下去了,GDP掉下去,溫總理比我們開發商還急”,快人快語道出了政府在調整經濟政策上的困窘。從08年金融危機爆發以來,西方主流經濟學家普遍噤若寒蟬,而在我國隨著各種經濟問題和社會矛盾的層出不窮,使得諸如吳敬鏈、厲以寧和茅于軾之類的專家學者,他們頭頂上的華麗光環褪色了。在這個不算太冷的春天,處境狼狽的還有國家統計局,他們在《2009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里發布的房屋銷售價格上漲指數,以及之前公布的在崗職工年平均工資以及GDP數據受到質疑?! ?/p>
在英國科學家牛頓發表《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著作之后,對任何一門自然科學來說,意味著要做實驗和測試數據。同樣的在西方哲學領域,“科學”與“實證”是同義的,如果以歷史唯物論的觀點來看,不能在物質或經驗方面得到驗證的理論,根本談不上是一個科學的理論。從2003年到2010年,在胡溫主政期間提出“科學發展觀”這樣的一個寫有“科學”字眼的理論,我們有必要抱著實證的態度,找出其內在的科學性,揭示當前社會的經濟發展規律。大凡閱讀過《政治經濟學》的讀者,恐怕都知道“杜林”此人,如果模仿寫一篇《反杜林論》,從理論到理論、又諷刺又挖苦的思辨實在是辛苦,簡單點我們就用一般馬克思經濟學意義上的概念來估算現實生活中的國民經濟指標?! ?/p>
在自己動手計算之前,我們明確一下理論原則、數據背景和社會因素。馬克思經濟學是嚴格區分生產活動與非生產活動的,簡單地說只有生產和貿易部門,才是真正的創造價值并形成國民財富,這與主流經濟學做經濟量化分析時在國民經濟部門的選擇范圍上不同。在統計數據來源方面,我們要用到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歷年全國部分部門投入產出表里所提供的數據,從官方網站上我們可以查閱到1987年、1990年、1992年、1995年、1997年和2002年的投入產出表,在本文中我們將用到2002年,以及資料較新的2007年投入產出表。最后是提醒一個社會問題,中國工人曾經可以憑一本《鞍鋼憲法》小冊子,參與到企業管理和技術創新,體現“當家作主”的主人地位,而面對社會上無論是國有企業還是民營企業,普遍存在的雇傭勞動關系,我們可以換一種方式來理解一些數據的現實意義?! ?/p>
部門分類
現在我們對2002年、2007年投入產出表所涉及的42個部門,做大致上的第一部門(生產部門)和第二部門(貿易部門)劃分,具體如下:
生產部門 = 農林牧漁業、所有的制造業、交通運輸、建筑、公共設施、科教文體衛和娛樂業
貿易部門 = 批發和零售業 + 房地產業 + 租賃和商務服務業
版稅部門 = 金融業 + 保險業 + 公共管理和社會組織
金融業、保險業和商務服務業是維持“社會生產”的“社會消費”,可以劃入版稅部門分類。不過在投入產出表中,沒有分別給出“租賃業”與“商務服務業”的數據,所以把兩個行業的數據計入貿易部門?! ?/p>
計算公式
投入產出表的數據是“按當年生產者價格計算”的,或許有人提出疑問:馬克思經濟學上的價值(勞動時間)與價格(價值的貨幣表示)是兩個概念,的確如果我們不能取得“價值”的數據,至少應該考慮用“勞動時間”來作衡量的標準。對于“物化勞動系數”與“實際的生產價格”之間經驗性驗證的理論,在這里本文不引用和概述了,我們直接使用投入產出表里的數據。公式如下:
總價值 = 生產部門總產出 + 貿易部門總產出
不變資本耗費 = 第一部門的生產和貿易部門投入
最終產品價值(含折舊)= 總價值 - 不變資本耗費
最終產品價值(不含折舊)= 最終產品價值(含折舊) - 折舊
在投入產出表的基本流量表的象限里,橫行有各行業的“總產出”數據,我們不難計算出“生產部門總產出”和“貿易部門總產出”的數據;至于“不變資本耗費”,我們可以理解為生產和貿易部門的中間投入,表的縱列有各行業的“總投入”的數據,所以此項數據也是可以計算出來的;至于“折舊”一項數據,除了查閱當年的統計年鑒,可以在表中的“固定資產折舊”一項累計得到?! ?/p>
上述的總價值、最終產品價值(含折舊)和最終產品價值(不含折舊),是馬克思經濟學意義上的TV、GFP和FP,它們與目前我國實行的SNA經濟核算體系里的TP(總產品)、GNP(國民生產總值)和NNP(國民生產凈值),是可以做同一層次上的理解。
財富指標
按照上面的部門分類方法,我們在不考慮行業或部門之間影響因素的條件下,簡單地將各部門的數據進行累加,分別得出2002年和2007年投入產出表的生產、貿易及版稅部門合并表數據,具體如下:
表一 中國2002年投入產出表的部門合并表 單位:萬元
|
生產部門 |
貿易部門 |
版稅部門 |
中間使用合計 |
總產出 |
生產部門 |
1545515092 |
89285047 |
50787959 |
1685588098 |
2675791218 |
貿易部門 |
132762620 |
19321672 |
14966001 |
167050293 |
289619904 |
版稅部門 |
38406151 |
16974119 |
7697314 |
63077584 |
168893894 |
中間投入合計 |
1716683863 |
125580838 |
73451274 |
1915715975 |
|
勞動者報酬 |
481213035 |
56061245 |
52230714 |
589504994 |
|
固定資產折舊 |
|
|
|
187405672 |
|
總價值增加值 |
959107355 |
164039066 |
95442620 |
1218589041 |
|
總投入 |
2675791218 |
289619904 |
168893894 |
3134305016 |
|
表二 中國2007年投入產出表的部門合并表 單位:萬元
|
生產部門 |
貿易部門 |
版稅部門 |
中間使用合計 |
總產出 |
生產部門 |
4848618578 |
159395850 |
97534427 |
5105548855 |
7281686212 |
貿易部門 |
216875352 |
39964176 |
18847147 |
275686675 |
553917452 |
版稅部門 |
111510635 |
19965878 |
15439466 |
146915979 |
352985956 |
中間投入合計 |
5177004565 |
219325904 |
131821040 |
5528151509 |
|
勞動者報酬 |
921804614 |
68451184 |
110217202 |
1100473000 |
|
固定資產折舊 |
|
|
|
372555322 |
|
總價值增加值 |
2104681647 |
334591548 |
221164916 |
2660438111 |
|
總投入 |
7281686212 |
553917452 |
352985956 |
8188589620 |
|
根據前面提供的公式,我們可以得出馬克思范疇三大經濟指標。這里以2002年為例,運算過程以下(具體結果見表三):
TV(總價值) = 生產部門總產出 + 貿易部門總產出
= 2675791218 + 289619904 = 2965411122
C(不變資本耗費) = 第一部門的生產和貿易部門投入
= 1545515092 + 132762620 = 1678277712
GFP(最終產品價值(含折舊))= 總價值 - 不變資本耗費
= 2965411122 - 1678277712 = 1287133410
FP(最終產品價值(不含折舊))= 最終產品價值(含折舊) - 折舊
= 1287133410 -187405672=1099727738
表三 2002年和2007年中國經濟的TV、GFP和FP 單位:萬元
年份 |
TV |
GFP |
FP |
2002 |
2965411122 |
1287133410 |
1099727738 |
2007 |
7835603664 |
2770109734 |
2397554412 |
寫到這里想起自己美好的童年,曾經在1986年的夏天花五分錢買一根冰棍從街頭舔到街尾,然而時光穿梭到了2010年,現在小店鋪的雪糕售價是一元錢。我們要扣除物價影響因素,計算出實際的國民財富數據。在《中國統計年鑒 2008 》里,提供了以1978年為基準的國內生產總值指數,我們用它算出1978年之后的每一年實際GNP,將當年名義GNP與實際GNP的比率作為價格指數。具體的計算結果見表四。
表四 2002年和2007年中國實際GNP和實際GFP數據 單位:萬元
年份 |
GNP |
實際GNP指數(1978年為100) |
以1978年為基數的實際GNP |
價格指數(1978年為100) |
GFP |
以1978年為基數的實際GFP |
1978 |
36452174.74 |
100 |
36452174.74 |
100 |
|
|
2002 |
1190956892.74 |
888.5 |
32387757256.49 |
3.67 |
1287133410 |
4723779614.7 |
2007 |
2514832201.64 |
1512.5 |
55133914294. 25 |
4.56 |
2770109734 |
12631700387.04 |
至此我們對2002年和2007年中國國民財富的計算是完滿完成了,也許讀者提出疑問:每年政府會發布SNA體系的國民收入數據,我們何必自己再搞另外一套參數?這是一個方法論的問題,在同一個經濟環境下,不同的理論會作出不同的預測,從而我們能比較到哪一種理論可以幫助我們找出一些重要的經濟事實的本質,并檢驗各種理論是否與這些事實相符合?! ?/p>
在2008年的經濟風暴里,細心的讀者也許會注意到一個“實體經濟”概念,當美國金融業出現危機之后,國內沒有能力提供足夠多的就業機會。事實上在發達國家中,它們的“第三產業”(版稅部門)在國民經濟中所占比例通常在65%以上,然而對我國這樣一個擁有龐大的人口數量,人均經濟發展水平在全球排到倒數的經濟體,穩定農業生產加快制造業的產業結構升級,搞好“實體經濟”才是基本的。所以馬克思經濟學的價值創造理論,有助于我們對國民經濟中工農業的發展狀況有個明晰的判斷?! ?/p>
財富分配
近幾年來,在過完春節之后報紙電視等媒體常出現“民工荒”之類的字眼,普遍的觀點認為沿海一帶工廠的工資已不能再激發起農民工背井離鄉的打工熱情。顯然這是一個收入與分配的問題,接下來我們計算馬克思經濟學意義上的剩余價值和剩余價值率,分析勞動所得與資本所得在國民分配中的份額。在投入產出表中,沒有嚴格地區分生產者和非生產者的數據,我們假設生產部門的勞動者均為生產者,直接使用表中的“勞動者報酬”數據;版稅部門分為政府版稅部門和私人版稅部門,我們將表中的“公共管理和社會組織”部門視為政府版稅部門。計算的公式如下:
VA(增加值) = 生產和貿易部門的增加值 + 貿易部門的中間投入 + 生產和貿易部門支付給私人版稅部門的使用費用 = 總增加值-政府版稅部門增加值 + 貿易部門的中間投入
V(可變資本)= 所有部門勞動者報酬總和-總貿易部門勞動者報酬總和-版稅部門勞動者報酬總和
S(剩余價值)=VA -V
S’’( 剩余價值率)=S/V
以2002年為例,計算過程如下:
VA(增加值) = 1218589041-48678451 + 89285047 = 1259195637
V(可變資本)= 589504994-56061245-52230714 = 481213035
S(剩余價值)=1259195637-481213035 = 777982602
S’’( 剩余價值率)=777982602/481213035=1.617
2002年和2007年剩余價值的具體結果見下表:
表五 2002年和2007年剩余價值(S)數據 單位:萬元
年份 |
增加值(VA) |
可變資本(V) |
剩余價值(S) |
剩余價值率(S’’)% |
2002 |
1259195637 |
481213035 |
777982602 |
162 |
2007 |
2732981880 |
921804614 |
1811177266 |
196 |
面對計算出來的162%與196%兩個剩余價值率,我們怎么去理解和感受它們呢?其實無論是在廣州火車站廣場拿著大小行李到處竄的民工兄弟,還是在北京上海擠地鐵的白領,在這個社會中所從屬的經濟地位是一樣的,顯然遠遠不是“主人”。我是一名普通合同制勞動者,就不對這個支撐起“階級學說”和“暴力學說”的“造反有理”指數進行發揮了。我們繼續分析勞動在財富分配中的所占比重,具體數據見下表:
表六 2002年和2007年勞動所得份額與資本所得份額 單位:萬元
年份 |
可變資本(V) |
剩余價值(S) |
V+S |
勞動所得份額% |
資本所得份額% |
2002 |
481213035 |
777982602 |
1259195637 |
38 |
62 |
2007 |
921804614 |
1811177266 |
2732981880 |
34 |
66 |
我們可以看到在2002年和2007年份,資本所得是遠遠大于勞動所得的,這多少可以說明勞動者在我國國民財富所得中所占比例不大。有興趣的讀者不妨自行計算歷年的數據,再配合政府部門公布的基尼系數,加深對目前我國貧富差距拉大,“兩極分化”的社會現象認識,以及金融危機暴發以來,中國政府強調“擴大內需,拉動消費”的現實意義。
結束語
本文主要參考了西方馬克思經濟學的實證理論,對當前我國的國民財富和財富分配進行估算。在200年前缺乏宏觀統計數據的條件下,馬克思計算出英國曼徹斯特城棉紡工業和小麥種植業的剩余價值率,堅持用適當的數據來驗證明自己的學說?,F在是公元2010年三月份,國家統計局“2009年全國70個城市房價平均上漲1.5%”的雷人公報已塵埃落定,或許我們要認真地分析在科學發展觀指導下的和諧社會,某一行業或者整個國民經濟發展的客觀現狀?! ?/p>
2010年03月07日 寫于東莞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