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物質在相互作用中實現統一,這種統一是對立性的統一。合力只能把握對立性的一面,我們必須引入一個新概念,來把握力的作用效果。共力就是若干相互不可替代的合力之間的相互作用。哪里存在共力,哪里就存在能量的轉移。能量的轉移也可以發生在物質的層次之間,也就是能量的轉化。當能量發生轉化的時候,攜帶能量的信息也就發生了改變。這種改變,就是信息的處理。共力屬于本體論的范疇,是認識論的基礎。
關鍵詞:共力、能量、動力、需要、層次
物質世界始終處于發展變化之中,具體物質之間始終處于相互作用之中,作用和被作用始終存在,作用和被作用共同推動物質世界的發展,這種共同作用就是共力。
一、需要
具體物質之間是相互需要的。這種相互需要就是相互作用,就是具體物質為了保持自身內在相對平衡的需要。但是,經常會出現一些外力,打破具體物質之間作用力的相對平衡,讓物質的運動狀態發生改變。但是,不管怎么改變,有一對力始終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平衡力,這對力就是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可以是主動力和被動力。主動力和被動力是一對共力。共同對動態平衡的需要是共力形成的原因。共力點的移動是共力處于動態平衡的原因,是具體物質為了保持自身內在相對平衡的需要。主動力和阻力形成共力。隨主動力而改變的阻力可以理解為被動力。主動力和被動力的接觸點就是共力點。共力點在能量的轉移中是移動的,移動的方向是主動力的方向。共力點的移動是共力處于動態平衡的原因,是為了平衡主被動力,平衡能量。
形成主動力的物質稱為主動物,形成被動力的物質稱為被動物。主動物和被動物因共力而緊密相連。
需要是被動物對主動物的需要。這種需要可以是對主動力的需要,也可以是對能量的需要。主動力是可以不斷改變的,所以,被動物對主動力的需要,是被動物對共力的改變所形成的感覺的需要。被動物對這種感覺的需要,可以是對共力的改變所形成的信息的需要,也可以是對能量吸收的需要。感覺是個持續存在的過程,所以,最初的感覺傳遞的主要是信息,感覺的持續傳遞的主要是能量。
感覺就是被作用。我們需要感覺是因為我們需要主動力作用于我們。作用的效果既和作為條件的主動力(外力)有關,又和作為根據的被動力(內力)有關,效果就是共力點的移動。對于同一個現象,不同的人感覺會不一樣。為什么會這樣呢?因為,雖然外界作用于我們的主動力是一樣的,但是,我們不同的人內在的感覺系統不完全一樣,也就是說,作為根據的被動力的不同導致共力點的移動狀態的不同,不同的感覺就這樣形成了。
共力點的移動,在形成共力之時,需要主動力比被動物維持靜止狀態的阻力大,否則,只能形成一對靜力,而共力是一對動力。當主動力和被動力接觸的一瞬間,主動力和被動力大小相等了,接觸點成了共力點。共力點的運動方向就會和主動力以及主動物移動的方向一致。共力點的這種移動,就把能量傳遞給了被動物。所以,被動物需要能量就是需要主動物的作用。
對于一般被動物而言,它是不知道自己需要能量,需要主動力的。我們人有很多種需要,有的需要我們知道,有的需要我們不知道。我現在不太關注流行歌曲了,所以不知道現在有哪些新流行的歌曲。也許有些新歌我會喜歡,但是我沒聽到,所以我不知道我喜歡它、需要它。其實我們有很多的需要我們不知道。于是,就有了這種情況:音樂人創作了新的流行歌曲,通過電視和網絡,他們告訴了我們大家,這些新歌我們可能喜歡聽,我們可能需要它。所有的創造都是在告訴大家,這些創造可能就是大家的需要。我希望我的這篇文章也是大家的需要。
大家是否真的需要呢?有的只是少數人需要,有的還一時無法讓人明白自己需要它。它往往象我的這篇文章一樣是純理論的東西,不象通俗歌曲那樣讓人一下子就知道自己的需要。所以,理論也需要盡可能地通俗,這樣才能讓人及時知道自己的需要,及時產生興趣。
這個世界是復雜的,有些需要是我們的直接目的,有些需要只是實現目的的手段。這個復雜的物質世界需要我們投入足夠的時間、精力和感情去認識它,去改造它。
現在至少可以知道,我們的需要是對主動力的需要。而我們更多的時候是被動物,被動地受到糧食、陽光、空氣、知識、歌曲、信息和愛等等的作用,我們需要這種作用。
二、共力和能量
物質的原動力是物質的延伸動力。延伸動力是以一點為中心,指向周圍所有方向。這是一種最原始的排斥力,是三維力。我們現實可見的排斥力往往都是一維力,但是它們都來自三維力。蒸汽形成的壓力(由眾多水分子相互排斥而形成)是指向空間所有方向的,但是我們只讓它在一個方向釋放出來,推動活塞形成一維力。活塞推動火車車輪轉動。火車和鐵軌相對運動,是因為車輪同時給予火車和鐵軌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主動力。火車是被動的,鐵軌也是被動的,都是相對于車輪在被動。
被動物是直接或間接受到外部主動力的作用而移動的。被動物因外主動力(外力)所產生的被動力與外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其作用點為兩者的共力點。共力點和被動物一起因外力而移動,移動的方向與外力方向一致。如果這一外力消失,那么,與之對應的被動力和共力點會一起同時消失。被動物可能會馬上停止移動,也可能慢慢停止移動,還有可能保持勻速直線等移動狀態,這都和移動物所受到的其它外力有關。被動物慢慢停止移動是因為一直存在著摩擦外力。摩擦外力是外被動力,此時被動物就可以看成主動物。主動物將處于減速移動狀態,其主動力方向與其移動方向一致,與外被動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此時的主動力和外被動力所形成的共力會逐漸變小,直至沒了。 此時主動力是主動物的慣性力,物體的慣性力是隨外界阻力的大小而改變的。如果物體沒有受到外界阻力的作用,那么,物體將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所以,決定共力大小的有可能是主動力,也有可能是被動力,具體情況要看哪個力更具剛性。由于慣性力的大小是由阻力決定的,所以,慣性力更具彈性。彈簧的受力是由外力決定的,彈簧存在的目的就是為了減小共力,減小慣性力。
共力屬于動力的范疇,一對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作用力與反作用力不一定是共力。比如,桌上的物體受到的重力和桌子的支撐力不是一對共力。所以,靜力不能形成共力,共力的出現必定導致能量的轉移。(沒有絕對的靜力,這個問題另文分析。)
如果若干力之間可以互相替代,那么,這若干力在一起可以形成合力。如果若干力之間不可以互相替代,那么,這若干力在一起可以形成共力。形成合力的分力稱為合分力,形成共力的分力稱為共分力。合力可以是共分力。
主動力釋放能量,被動力吸收能量,這說的只是能量的轉移。能量是可以轉化的。能量的轉化是能量在物質層次之間的轉移。物質具有層次結構,層次間的相互作用就是內和外的相互作用。共力是物質空間力和層次力的節點。空間共力在空間至少是兩個共分力,在層次間是單個共分力。如果外力作用于A物,那么A物就為被動物,A物因外力產生被動力。被動力在空間吸收能量,它和主動力一起形成共力,將能量在A物的層次間轉移。此時,此空間共力在層次間是主動力。僅有主動力是不夠的,還必須有被動力才能實現能量在層次間的轉移。A物在釋放能量時就是主動物。所以,在這個A物的其它層次的空間(它層面)中,這個A物因要在它層面釋放能量而在它層面就是主動物。在它層面,必須存在一個外在的被動力,否則,只有主動力是無法形成它層面空間共力的。它層面空間共力在層次間是被動力。如果沒有層次間的被動力,那也就無法實現能量在層次間的轉移。其實,大家可以想想機械能和電能的轉化。在這里,發電機的磁鐵就是A物,線圈里的電子就是它層面的被動物。
層面和層次是有區別的,層面是指特定層次深度的三維空間,或者說特定層次標高的三維空間;層次是指物質兩個層面所跨越的層次空間范圍。前者是三維空間在第四維空間上的一個投影點,后者是第四維空間上的一個線段。
在能量的轉移中,我們以桌子上B物的移動為例。外力作用于B物,B物就成為被動物并產生被動力,并且會在桌子上移動。B物在桌子上的移動會產生摩擦共力。B物的作用力為主動力,桌子的作用力為被動力。B物在兩對共力中既是被動物,又是主動物,實際上就是力和能量的傳遞物。所以,我們可以把第一個外力和最后一個被動力視為一對共力。同樣,我們也可以把A物視為力和能量的傳遞物,可以把機械外力和它層面被動力視為一對共力。
事實上,這種間接共力甚至直接共力主動力和被動力并不完全相等,因為主動力還可能同時受到其它被動力的作用。也就是說,主動力及其能量并不能百分之百地轉移到這一個被動力上,還有其它被動力在同時吸收能量。所以,能量往往無法實現百分之百的定向轉移或轉化。這種主動力大于間接被動力的共力為虛共力。在虛共力中,被動力大小的改變基本上和主動力大小的改變成正比。也就是說,主動力的變化會導致被動力的相應變化。
很多時候,主動力和被動力是相互轉換的。我們把乒乓球往地上一扔,它會反復地彈起又落下。假設能量損耗為零,那么乒乓球會不間斷地彈起又落下。球彈起的時候,動能在向勢能轉化,此時,主動力是球的慣性力,被動力是重力和空氣阻力的合力。當球開始落下的時候,重力是主動力,球的慣性力和空氣阻力的合力是被動力。在球落地的瞬間,球的慣性力變成主動力,重力變成被動力。空氣的阻力轉化成了熱能,這就是能量的損耗。如果沒有能量的損耗,那么,這種共力的主被動力的轉換,動能勢能的轉化會一直持續波動下去,這種持續波動,就是共力波動,簡稱共力波。共力波是復雜的力,在它釋放能量的時候是主動力,在它吸收能量的時候是被動力。共力波在不吸收新的能量的前提下,事實上是不可能長時間持續存在的。因為共力波的能量會不可避免地被其它被動力所吸收,共力波必須不斷吸收新的能量才能維持下去。在共力波中,共力點的位置在不停地波動,主動力和被動力相互轉換,能量的吸收和釋放隨主被動力的轉換而轉換。共力波的頻率是不會隨便改變的,共力波可以吸收同頻率的能量。
三、共力的高級形式
共力波產生需要,需要的東西是共力波所能接收的信息和能量。如果共力波的能量已經足夠的話,那么這種需要會暫時消失。如果這一共力波在為更高層次的共力波提供能量,那么,這一共力波對某種能量的需要會持續強烈地保持下去。共力波也和力一樣有主動和被動之分。主動共力波釋放能量,被動共力波吸收能量,兩者也可以形成共力。這種共力更為復雜,這種復雜的共力稱為共波。共力波是復雜的動力,共波是復雜的共力。生命里的共力波具有生命力,它不但能吸收能量,而且還可以通過生命系統將能量轉化為其它形式的能量。如果生命里的共力波能量得不到補充,一旦耗盡,那么共力波就會消亡。如果依靠其提供能量的其它生命系統很重要、很多,那么,這一生命會隨這一共力波一同消亡。
虛共力是感覺跨越空間和層次實現的原因,對特定感覺的持續需要就是對特定虛共力的持續需要。虛共力傳遞信息和能量。意識就是對信息和能量有選擇性的吸收,思維就是對無用信息的過濾,以及尋找攜帶能量的信息在空間和層次間轉移的最佳途徑,這個最佳途徑就是能量損耗小的途徑。價值就是能量和信息的目的地,價值的實現也就是共力的實現、能量和信息轉移的實現。
重物放在桌子上不會形成共力,不會消耗能量。因為重物所受的重力和桌子的支撐力是一對靜力。如果把重物放在我的肩上,我保持不動,我做功了沒有?我上初中的時候,物理課本和物理老師都告訴我,我沒有做功。可重物會讓我感覺很累,這個疑問一直伴隨著我,直到今天。生命體所付出的力,既包括宏觀的機械力,又包括微觀的共力波,而后者是始終存在的。共力波是生命體最基本的存在形式。共力波釋放能量很容易,任何它所跨越的層次所受到的阻力都能迫使它釋放能量。而它對能量的吸收,只能來自頻率相同的共力波對其能量的轉移以及復雜的能量轉化過程。如果生命共力波的能量得不到補充而耗盡,那么,生命共力波因不再波動而不復存在,生命就會不可逆轉地死亡了。所以,生命對其共力波能量的需要是其基本需要。維持和增強共力波的持續波動是生命最初的價值追求。維持生命持續存在的共力波還可以為生命更高存在形式的共力波提供能量。維持和增強生命更高存在形式的共力波的持續波動是生命更高形式的價值追求。生命的核心價值就是維持和增強生命最高存在形式的共力波的持續波動。而創建生命更高存在形式的共力波往往會受到生命已有核心價值的束縛,因為生命總有維持和增強舊有利益和價值的趨向。
人是自私的,因為人的生存是需要能量的,這種能量需要自己去尋找、去爭取。沒有能量,人的內層共力波是無法維持持續波動的,不管這一共力波層次多么高級,都無法擺脫停止波動的厄運。所以,人的痛苦是因為人的內層共力波缺乏預期能量的補充。維持普通的動力需要的是能量,維持共力波這種高級復雜的動力的能量可以說成是利益。人都有追逐利益的本性,所以人的內層共力波都在追逐利益。前面說過,乒乓球共力波的形成來自最初的機械動力的推動。要想維持乒乓球原有的持續波動,我們必須按乒乓球波動的頻率,間斷性地施于乒乓球機械動力,共力波才能得以維持。同樣,高層次的共力波需要低層次的共力波去創建并持續提供能量。這種跨層次能量的轉移實際上是能量的轉化。能量的轉化沒有能量的同層次轉移更為穩定和方便。所以,如果人更高層次的共力波是一種理想的話,那么,理想的實現就是創建了一個同人的內層微觀共力波同一波動層次的宏觀共力波,后者擁有更多能量和利益,感受它的存在就是人的價值的實現。這種宏觀共力波可以讓更多的人從中獲利。所以,個人為這種理想而付出,既是有私也是無私(高層次上有私,低層次上無私。如果高層次共力波只有一個人擁有,那這個人就沒法侵犯別人的利益)。為什么要創建更高層次的共力波?因為能量由低層次共力波向高層次共力波的轉移不容易,高層次共力波向低層次共力波的轉移很容易。這就象城市的供水系統一樣,水被統一抽往高處的水塔,這樣就利于眾多低處的居民用水了。
四、共力的作用效果
共力是通過相對立的各方共同作用形成的,是對力的作用效果的反映。合力僅僅反映的是相對立的一方作用力的總和,也可以說,合力是共力的一部分。力的作用效果有兩種:一種是破壞物質的結構,一種是能量的轉移。力的作用必然會導致物質內在結構的改變,這種改變大多是彈性改變。當物質受到外力作用時,如果物質的結構沒有發生彈性改變,那么,物質的結構必然發生了破壞性改變,也就是無法恢復的改變。如果物質的結構發生了彈性改變,那么,物質在吸收了外力給予的能量后,隨著能量的釋放,物質的結構就會恢復原樣。有生命力的物質吸收了能量,并不會釋放吸收的全部能量,而是用一部分能量改變自身的內在結構,從而破壞了原有落后的物質結構,讓自身內在結構得以發展。所以,這種破壞是對舊有的落后結構的破壞,是發展的必然。
共力很有必要深入研究下去。研究共力的作用效果是對力的作用價值的追問。物質之間相互作用的目的是什么?我們前進的方向在哪里?研究共力或許可以找到答案。
普進峰 2010-3-1
我的博客 http://blog.163.com/bdzxpjf@yeah/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