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黃色”正名 請把功課做得充分一點
盡管當前中國是“黃色”泛濫,猶以腐敗官員為最。但在這次全國政協會議上,有一位委員公開表達了對“黃色”的深情,還是讓人吃驚不小。
全國政協委員、河南省政協主席王全書在此次政協十一屆全國委員會第三次會議大會發言時建議,中國最不宜將“黃色”作為色情、低俗淫穢的代名詞,建議將“掃黃”改為“掃穢”或“掃色”,這樣既增強了打擊的針對性、準確性,又能為黃色正名。(紅網)
王全書委員說,中國人有太多理由為“黃色”正本清源。在中國公眾話語中,應當摒棄用黃色特指色情、淫穢。建議把“掃黃”改為“掃穢”或“掃色”。既可增強打擊的針對性、準確性,又還原了黃色的本來意義,一舉多得,情理通順。
王全書委員又說,“如果‘黃色’代表色情是國際慣例,為了與國際‘接軌’,我們倒也無話可說,問題是這并非國際共識。”中國人大可不必自己給自己戴上被嚴重扭曲了內涵的“黃帽子”。
我十分理解王全書委員對“黃色”情有獨鐘的心情和理由,也萬分尊重他作為全國政協會員提建議的權利,既然是建議就還有商榷的余地。
首先,將“掃黃”改為“掃穢”或“掃色”可增強打擊的針對性、準確性是一派胡言。
王全書委員在擔任河南省委副書記期間,曾擔任過全省“掃黃打非”領導小組組長。我相信,王全書委員不會因為還沒有“掃穢”或“掃色”之說,而在“黃色”面前迷失方向準頭,帶著全省“掃黃打非”人員亂打亂掃的。
更何況,如今的“黃色”,正處于“天下誰人不識君”高潮位置。
第二,完全沒有必要為“黃色”正名。
“黃色”在中國古代,是代表極其高貴的色彩,是皇家御用的,平民百姓不準用。但這并不妨礙“黃色”后來墜落為色情的代名詞,就是我們現在品味“黃色”的含義,也不妨礙我們去鑒賞“黃色”曾經的高貴。
翻開漢語詞典或辭海,我們發現幾乎所有的詞語原義、引伸義、現義,有的是原義的深化,有的則與原義毫無關系,有的還是原義的“反動”,如“黃色”是也,由高貴變成了低下。如果為“黃色”正名的理由站得住的腳的話,那么一定還會有大量的詞匯排著隊等著正名。
第三,“黃色”有色情之義,主要是受西方影響的結果,比我國經濟更早地與國際接 。
1894年,英國創刊了一家雜志,名字就叫《黃雜志》,在該雜志旗下形成一個被稱為“頹廢派”的文藝集團,他們的作品有時帶有一點色情意味,但不能算淫穢。 然而第二年4月3日,當時極負盛名的英國劇作家王爾德因同性戀的罪名遭到逮捕時,脅下還夾了一本《黃雜志》,于是人們想當然地認為這雜志和王爾德同樣是不名譽的,《黃雜志》因此名聲大受損害。第二天就有人到《黃雜志》的出版商門前示威,用石頭將櫥窗玻璃砸得粉碎。 其實王爾德被捕那天,脅下夾的書是法國作家比爾·路易的小說《愛神》,碰巧這本小說和當時法國的許多廉價小說一樣,也是黃封面的。這種小說稱為“yellow book”,也被認為是不登大雅之堂的。
《黃雜志》也好,“yellow book”也好,都使得“黃色”與性、色情、惡俗等等概念發生了聯系。但就在同時,大洋彼岸的美國報業,則另有一番“黃色”景象。
當時紐約的《世界報》和《日報》,為了發行量而展開瘋狂競爭。先是J.普利策買下了《世界報》,用繪聲繪色、聳人聽聞的報道和對政治腐敗的攻擊,贏得了全美報紙的最大發行量。1895年礦業巨頭之子W.R.赫斯特買下了《世界報》的對手《日報》,他所采用的手段更是變本加厲,甚至把專為《星期日世界報》畫極受讀者歡迎的連環漫畫《黃色小子》的畫家也挖了過來。當時兩報廣泛采用通欄大字標題、彩色連環畫、大量圖片等等手法,竭力迎合讀者。這段時期被稱為“黃色新聞”時期。
這就是西方的“黃色”——色情也好,媚俗也好,都被認為是低級的東西。至于西方的“黃色”概念是如何進入中國的,是誰率先使用的,我沒見到相關資料。我想,王全書委員既然“黃色”情有獨鐘,想為“黃色”正名,提建議前就應該把功課做得充分一點,把“黃色”的來龍去脈搞清楚再提建議,決不能想我等宇下草野的網民一般,想到就說。
2010年3月4日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