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俊祥(武漢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教授,政治學博士生導師)著《人本政治論》,被北京師范大學政治學與國際關系學院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專業博士點和碩士點列為研究生閱讀書目。2007年,《人本政治論》獲武漢大學第十一屆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一等獎?! ?/p>
馬克思的人本政治思想在人的政治主體性上也有自己的特色,即在勞動人的社會個人性的人性基礎上,勞動人的政治主體性就表現為個體政治主體性與群體政治主體性即公民的政治主體性與人民的政治主體性的內在結合,并特別強調人民的政治主體性。人民的政治主體性,即是“以人民為本”和人的群體主體性?,F在,我國的政治理論和實踐都強調“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就是以人為本”,并非是對“以人民為本”的否定,而是在“以人民為本”的基礎上,加上“以公民為本”,即承認人的個體主體性,尊重和保障公民的基本人權,謀求每個人的自由全面發展。這實際上是對馬克思人民政治思想的更全面、更深入,也是更本質的理解。
一、人民是政治的主體
根據政治主體的要素分析理論,人本政治意味著人具有政治主體性,政治要以人為主體,即是說,人是政治現象的創造者,人是政治活動的發動者和主導者,人是政治利益的享受者以及人是政治責任的承擔者。在這方面,馬克思的人本政治也非常強調勞動人的政治主體性,在他看來,只要這個世界有人的存在,人就是這個世界的中心和主體,人的能動性在從社會實踐到社會認識過程中,都是以主體性形式表現出來的,或者說,人在勞動生存過程中和通過勞動自覺不自覺地頑強表現出自己的主體性。如果說生存需要是一切生物的共同本能,那么以勞動作為謀取生存和發展的惟一手段,則是全體人類的共同特性。人的勞動和社會實踐,是人的能動性之源、生命之基,這就是人之為人的主體性。
馬克思的人本政治思想在人的政治主體性上也有自己的特色,即在勞動人的社會個人性的人性基礎上,勞動人的政治主體性就表現為個體政治主體性與群體政治主體性即公民的政治主體性與人民的政治主體性的內在結合,并特別強調人民的政治主體性。在《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一文中,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存在著“古代氏族的自由、平等和博愛”,這意味著在前國家的原始社會政治中,人們之間傾向于交互政治主體性。而在國家政治階段,人們之間是統治階級與被統治階級之間的政治關系,即主客體政治主體性關系。在國家消亡之后的理想(共產主義)社會,則是原始社會在未來的復活,是“以每個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為基本原則的社會形式”。所以,未來社會就是自由的個人平等交往的社會,人們之間的政治關系就是交互政治主體性關系??梢姡R克思關于人的政治主體性歷史發展的一個重要理論,就是要通過個體政治主體性和群體政治主體性的辯證統一和協調發展,最終實現人類的政治主體性。這是馬克思人本政治思想的最終目的和最高歸宿,這也是馬克思的人本政治思想的重要特點。
不過,從現實性來看,馬克思的人本政治思想又包含了這樣一種意思,即在剝削階級占統治地位的國家政治的時代,與剝削階級的政治主體性相對立的,只能是人民的政治主體性,只有通過無產階級的革命才能實現人民當家作主,并不斷提高個人的政治主體性即自主自由,從而,最終實現人類的解放。因此,人民民主就體現為人民的現實的群體政治主體性。當然,真正的人民的政治主體性又必須是承認公民個人的政治主體性為前提和基礎的,否則,就是“虛假的”。并且,還必須以公民自由作為價值政治主體性。
二、人民政治主體性的內容
從這種分析來看,馬克思的人民政治主體理論的內容主要包括如下方面:
(1)人民的本原政治主體性。如上所述,在政治的本原和政治的生成上,馬克思認為:“主體是人,客體是自然”。在人類歷史過程中,“創造這一切并為這一切而斗爭的,不是歷史,而是人、現實的人、活生生的人”,[1]即是歷史行動中的人,因此,人類“歷史不過是追求著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動而已”。[2]馬克思肯定人在本質上需要政治,政治是人勞動創造的,政治是人本質活動的產物,實際上就是對人的政治主體性的確認,這就是馬克思所強調的“勞動人”的本原政治主體性,這種“勞動人”在現實上表現為“人民”。與此相適應,“勞動人”的本原政治主體性觀念,在現實上就表現為人民的本原政治主體性觀念,即馬克思主義的“人民史觀”。
(2)人民的實踐政治主體性。對于人民與政治之間的現實實踐關系,馬克思肯定了人民具有實踐政治主體性,強調不是人民從屬于政治,相反,是政治從屬于人民,人民是政治現象和政治關系的主體。人民與政治之間的這種實踐關系的理論基礎是人的主客政治主體性理論。根據主客體性理論,人與政治之間必然是一種主體與屬性、主體與客體之間的關系,政治是實現人的主體性的手段,即是說,人與政治之間是人的政治主體性與政治的客體性之間的關系,并且,“人的政治主體性必須以社會政治實踐為基礎,實現同政治客體性的統一”。[3]具體地說,在人與政治之間的相互關系上,一方面表現為政治的主體性生成,政治產生于人的主體性活動即社會勞動實踐,另一方面,人的政治主體性又總是以政治的客體性為其前提的。人的主體性與客體性的這種內在統一和對應的關系,具體表現為:第一,任何主體都要以其所依存的客體為條件;第二,人的政治主體性總是要以政治客體性為其前提,主體在一定條件下,有可能向客體轉化;第三,主、客體互動的關系,實際上是在勞動生存的活動過程中形成的、在人與人的利益關系的基礎上構成的社會政治關系;第四,人的主體性是歷史的主體性,是能動的主體性,就是說,人的政治主體性是在政治歷史的過程中和通過政治歷史過程表現出來??梢?,“人的政治主體性只有在人的現實勞動生存利益關系中,在歷史的、具體的發展中,才可能得以實現。人的政治主體性和政治客體性兩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統一性,是人的勞動生存本性在政治實踐活動中的必然表現?!盵4]總之,現實的勞動人的政治主體性,表現為一種主客政治主體性,并在人的現實勞動生存利益關系中,在歷史的、具體的發展中,才可能得以實現。這種“現實的勞動人的政治主體性”,就是人民的實踐政治主體性。馬克思就是以此為理論基礎,確認了人民作為政治活動的發動者和主導者,人民作為政治利益的享受者,以及人民作為政治責任的承擔者所具有的政治實踐主體性。
(3)人民的群體政治主體性。如同前面“人本政治的類型”中對“人民民主”以及對馬克思人本政治思想的“人民性”所作的分析那樣,強調人民的政治主體性[5],是馬克思人本政治思想的重要特點,也是馬克思人的政治主體性的核心思想。對此,馬克思強調了人民的政治主體性和人民當家作主,是政治人本性的現實表現,與勞動人本政治相適應的必然是人民的政治主體性和人民當家作主。馬克思指出,只有民主制才是普遍和特殊的真正統一,就本質而言,只有民主制才具有普遍意義,真正的政治的必須是民主的。民主制通過人民民主的特殊性,體現了人民的政治主體性這種普遍性。
(4)人民政治主體性的個體價值。人的政治主體性可以表現為個體主體性、群體主體性和人類主體性。在人類歷史上,這就表現為公民個體的自主自由、人民民主或人民當家作主以及人類的解放。在勞動人社會個人性的基礎上,馬克思的人民政治主體性思想也肯定了公民的政治生存和公民的政治主體價值。因為,在馬克思看來,只有公民即“政治人”才是真正的人,即是說,只有公民個人才具有人之為人的最高的、最真正的本性即政治主體性。并且,政治國家的形成必然導致市民社會與政治國家的功能分化以及人的生活的雙重化,近代公民也由此而生成。他說,“市民社會和國家彼此分離,因此,國家的公民和作為市民社會成員的市民也是彼此分離的”,所以,“市民社會和政治國家的分離必然表現為政治市民即公民脫離市民社會”。[6]公民的這種政治主體性即公民的自由發展,在勞動人本政治的價值中也將得到體現。
(5)人民政治主體性的存在形式。實際上,馬克思還形成了有關人民的主體意識、主體利益、主體價值、主體作用、主體地位、主體行為(或主體實踐)以及人民的階級性等豐富的人民政治主體性思想,論述了人民政治主體性的多種存在形式。這為后來的馬克思主義者所繼承和發展,從而,形成了列寧的人民政治思想以及毛澤東的人民民主政治思想和鄧小平的“新人民政治”思想等。
三、人類的解放與個人的自由
基于“社會性個人”或者說“社會個人主義”人性設定,人民既是一個“類”概念,又是一個“個體”概念。也就是說,人民在價值上,體現了人類的本性,人民的解放將是人類的解放。而且,也是每個個人的自由全面發展。
從政治價值的要素分析來看,人本政治強調以人為最終的價值,以人的政治主體化為最終的目的,因此,人本政治的價值目標就是人的發展,人的主體化。對此,馬克思把個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確立為社會發展的最高目標和價值標準,強調人的發展與社會發展的統一,因為,在馬克思看來,社會由人組成,離開了人的發展就談不上社會的發展,社會的發展最終是為了人的發展,“要不是每一個人都得到解放,社會本身也不能得到解放”,[7]因此,共產主義必然是“以每個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為基本原則的社會形式”。[8]而且,必須以“勞動人”的人性與人道主義作為人民政治的根本原則。
有學者認為,政治的這種人性與人道主義原則的基本含義是指,政治必須是有人性的,反對非人性的政治。一種合理的政治秩序必須以最符合于人的本性、本質的方式來安排。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則就是“勞動人道主義”,這種“勞動人道主義”的實質,就是人本質的實現,在勞動者總體解放和個體自由發展的基礎上,發展人類的文明和社會關系。[9]因為,馬克思、恩格斯無處不在強調:對現代的政治社會現實的批判要“提高到真正的人的高度”,[10]最終要以“最無愧于和最適合于……人類本性”[11]的方式來安排人的生活。在此意義上可以說,馬克思主義的人本政治思想,就是基于勞動人的政治本原性以及人民和公民的政治主體性,邏輯得出了政治應該以實現人類的解放和個人的自由為最終的價值目標。這就是馬克思人本政治思想的政治價值理論。具體分析,在謀求人的發展與人的主體化的政治價值方面,馬克思的思想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在馬克思看來,社會的個人是一種發展的人。勞動人本論對人性的界定是一種“生成論”,而不是“既成論”,認為人的本質和本性不是天生的、既成的,而是在社會生產實踐中不斷生成和發展的。因此,勞動人本論就是致力于勞動人的主體化,謀求人的自由與解放的理論。馬克思在《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中指出,“我們越往前追溯,個人,從而也是進行生產的個人,就越表現為不獨立,從屬于一個較大的整體:最初還是十分自然地在家庭和擴大成為氏族的家庭中;后來是在由氏族間的沖突和融合而產生的各種形式的公社中?!盵12]馬克思這里的意思是指,具有社會個人性的人,越是早期,社會性越強,而隨著人的發展,則人的主體性就愈提高,個體性就越增強。當然,這也要歸功于勞動,勞動不僅創造人的本質與屬性,而且也發展人的本質與主體能力。因為,整個人類歷史是一個雙重過程,一方面是人改造自然,另一方面是自然改造人,即人通過勞動“作用于他身外的自然并改變自然時,也就同時改變他自身的自然”,因此,人類的“歷史是人的真正的自然史”,隨著社會生產勞動所推動的人類歷史的發展,人的本質和屬性也會發生變化。正是在這個意義上,馬克思、恩格斯的“勞動人”不僅是實踐的人、現實的人,而且是發展的人、具體的人。于是,“勞動人”的人性就不是因理性而天生的,而是后天的勞動實踐造就的;人性不是抽象的,而是具體體現在現實的社會關系中;人性不是永恒不變的,隨著社會關系的變化人性也要變化,人的主體性和政治主體性就是在這個過程不斷生成和提高的。
(2)馬克思以人類的徹底解放作為人的發展和人的主體化的最終價值,以人民民主和公民自由作為其現實價值。人的政治價值有個體、群體和人類三種實現形式,具體表現為個人自由、人民民主和人類解放。這三者合起來就是人的發展,即人的主體性的提高。馬克思的政治價值思想強調三者的辯證關系,即公民個人的自主自由是首要的價值,人民的民主是基本的價值,而人類的解放則是終極的價值。公民自由和人民民主是實現人類解放的前提與基礎,而要實現最終意義上的“人類解放”,首先又必須實現現實意義上的人的政治解放—“人民民主”與“公民自由”。可見,人類解放本身就包含了公民的自由和人民的民主,人類徹底解放了,民主與自由也就真正實現了。正是如此,馬克思主義才被稱為謀求人類解放的學說,這體現了馬克思主義人本政治思想對人類終極性的人文關懷。
(3)馬克思認為,人類的徹底解放即人的主體性的完全實現,首先是人民通過革命上升為統治階級,成為政治主體,掌握統治權,并在此基礎上,謀求群體主體性的成長和長成。在《論猶太人問題》中,馬克思從政治解放到人類解放的歷史進程論述了猶太人的解放,表達了只有通過政治解放才能實現人類解放的思想。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中,馬克思提出了人類解放的兩種模式。首先是法國模式。在法國,“部分解放是普遍解放的基礎”,因此,“全部自由應該由逐步解放的現實過程產生”,可以說,通過部分的政治解放逐漸達到普遍的人類解放,這是法國模式的主要特點。其次是德國模式。在德國,“普遍解放是任何部分解放的必要條件”,因為,“德國人的解放就是人的解放”,對德國來說,“徹底的、全人類的解放并不是烏托邦式的空想,只有部分的純政治的革命,……才是烏托邦式的空想”,所以,在德國,一開始就要由無產階級從事社會的革命,實現普遍的人類解放。實際上,德國模式恰好是馬克思謀求人類解放所倡導的道路。在《共產黨宣言》中,馬克思從“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無產階級上升為統治階級,爭得民主—盡可能地增加生產力的總量—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的聯合體”的路徑,論述了人的主體性實現的方式與進程。
(4)從人類的現實發展來看,為了實現人類的最終解放,又要謀求個人的自由與人民的民主。個人的自由與人民的民主,從政治主體角度來看,表現為人的個體政治主體性與群體政治主體性,而從政治價值角度來看,它們又是人的政治價值的兩種實現形態,即自由與民主。馬克思的勞動人的社會個人性的人性理論,必然要求人的政治主體存在與政治價值形態的這種協調統一。從馬克思的政治思想與實踐來看,他不僅致力于通過人民的民主,最終實現人類的解放,他還強調個人的自由發展。并且,在他看來,人類通過“走向社會政治”所形成的“社會政治”即社會化的政治的基本特征,“就是實現人的個性的自由發展”。[13]
然而,特別是我國,在對馬克思人的政治發展與人的政治主體化思想的論述中,人們往往較多注重通過人民民主實現人類解放的路徑,而對個人的自由與發展則重視不夠。不可否認,馬克思的唯物主義政治歷史觀關注人類群體和人類整體(或總體)的政治發展,認為政治發展就是人類政治產生、變遷和完善的過程,其視野廣于現代的西方政治發展理論和未來學家的發展觀。馬克思政治發展觀的起點是“現實的人”,其核心內容是人的主體性的實現,其終極目標是人的自由發展和人類的解放,即人的政治主體性的實現。因此,馬克思政治觀與政治學體系是為了人并圍繞人而構建和展開的。對于個人發展和人類解放,馬克思是想通過揭示社會發展的規律,探討個人發展的途徑,尋求個性自由與社會發展相統一的方法。
因為,人的解放作為一個普遍性范疇,指的是所有人的解放即人類社會的解放,一方面,個體只有在類的解放中才能獲得解放,所以,也可以將人的解放理解為個體解放與類的解放的統一。從最終意義上看,共產主義是人真正成為社會主人的制度,這首先表現在個人與社會的完美統一,即人的需要能在社會中得到充分滿足,人本身在社會中得到全面發展的狀況。然而,這種統一并不是將個人消融于社會之中,使人失去個性,不成其人,并走向整體主義,因此,在這種統一中,又必須保障個人的主體性。馬克思非常明確地強調了這一點,即“共產主義所建立的制度,正是這樣的一種現實基礎,它排除一切不依賴于個人而存在的東西,因為現存制度只不過是個人之間迄今所存在的交往的產物?!盵14]所以,不論是從人的自由、人的能力提高、人的全面發展,還是從人的自我解放來理解馬克思的人類解放的思想,其現實表現就是實現個人的政治主體性。對此,我國學者還分析了如下的理由,由于“人的解放即人對自然、社會和自身的把握”,那么,“整個人類歷史就是人不斷從自然、社會和自身中爭得自由的歷史。人類發展的必然歸宿……就是人終于成為自然、社會的主人,因而也成為自身的主人的美好境界?!盵15]而且,“自由和解放是兩個極為密切的概念,所謂解放是指擺脫束縛和獲得自由;而人在哪個領域內獲得了自由,便意味著在該領域不再受必然的控制和支配,從必然下解放出來。所以,人的解放和人的自由是分不開的,如果人不能在自然規律和社會規律面前獲得自由,人就不能獲得真正的解放。在自然規律面前獲得自由就必須能夠認識自然、駕馭和使用自然力,不受盲目的自然力的制約和束縛;在社會規律面前獲得自由,實質是要從根本上消除對人的壓迫關系、統治關系等?!盵16]總之,人的解放不僅意味著人們從外在的奴役狀態中得到解放,同時也意味著人們從個人自我的受動狀態中得到解脫,只有這個意義上的人才是真正意義上的自由人。[17]
可見,在馬克思看來,個人的自由、人民的民主和人類的解放,都是人的發展和主體化的價值。人類解放的基本內容是人獲得自由,就是個人的自由的、全面的發展,這可以說是馬克思主義整個理論體系的精華和核心。因此,馬克思所講的人的主體性也是指個人的主體性,并通過個人的自由、發展和解放最終達成人類的解放。
(5)在馬克思看來,個人的主體化發展是一個漸進的過程,也是一個曲折的過程。推進個人的自由發展正是政治的現實功能與價值所在。對于個人主體性的實現方式與進程,馬克思從多個角度進行了論述。如前所述,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從“人—異化、非人—消除異化、回歸到全面的人”的角度;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從“人—分工(片面的人)—個人全面發展”的角度,論述了個人主體性的實現方式與進程。對此,馬克思說到,“大工業瓦解舊家庭制度的經濟基礎—家庭勞動—家庭關系本身,它也就為家庭和兩性關系的更高級的形式創造了新的經濟基礎?!盵18]因此,這有助于人的全面發展,即表現為“用那種把不同社會職能當作互相交替的活動方式的全面發展的人,來代替只是承擔一種社會局部職能的局部個人?!盵19]在馬克思看來,人的發展不僅是“全面發展”,而且是“自由個性”的全面發展,因此,在《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中,從“人的依賴狀態—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狀態—個人全面發展與自由個性”的角度,更全面地論述了人的發展與人的主體化。這正如馬克思指出的,“人的依賴關系(起初完全是自然發生的),是最初的社會形態,在這種形態下,人的生產能力只是在狹窄的范圍內和孤立的地點上發展著。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是第二大形態,在這種形態下,才形成普遍的社會物質交換,全面的關系,多方面的需要以及全面的能力和體系。建立在個人全面發展和他們共同的社會生產能力成為他們的社會財富這一基礎上的自由個性,是第三個階段?!盵20]在這里,馬克思實質上是將人的發展概括為從“人的依賴性狀態”到“人的獨立性狀態”,再到“個人自由全面發展狀態”這種主體性漸進生長的過程。在這方面,廣義政治理論又從人的勞動生存方式發展的三階段推出了人的主體化的四種具體發展形態。即迄今為止,“人類勞動形態已經歷了三個不同的歷史發展階段,即自然勞動階段、自給勞動階段和商品勞動階段?!盵21]人類勞動形態的這種發展,為人的主體化發展指明了方向,即“從自然勞動狀態下依賴自然法的人,進化到高一級自給勞動狀態下人身依附的人,從商品勞動狀態下對物的依賴的人發展到未來自由勞動狀態下完全獨立性的人,而人的政治主體性也就是在人類社會這一歷史長河中,不斷地實現自己的歷史使命”。[22]
如果從人的主體性的一般理論來看,馬克思關于個人主體化的這種發展觀念,也可以概括為以下四個階段。(1)自發主體性階段。在原始社會,即文明時代以前的社會,人類相對于自身之外的世界具有蒙朧的、自發的主體性。(2)片面主體性階段。在文明時代的早期國家和以權力為本位的國家政治階段,人的政治主體性是片面的、不平等的。往往是相對于廣大人民群眾的受奴役而言的少數人的主體性,即一人統治或少數人的統治。(3)交互主體性階段。在國家政治時代,如果實行了民主政治和法治政治,或者從國家政治走向社會政治階段,人的政治主體性就發展為交互主體性或者共同主體性,人們在政治主體性方面就處于一種公民或平等的狀態。(4)全面主體性階段。在未來國家消亡之后的社會政治階段,在規則政治下,人類將獲得自由而全面的發展,因此,在政治主體性方面,也將達到全面主體性的階段。
四、人民政治與公民政治的結合
人的政治主體本性決定政治的存在形式,因此,人本政治是人的政治主體性的現實存在形式。由此可以說,勞動人的社會個人性以及上述的勞動人本政治理論,決定了馬克思的人本政治思想是一種人民政治和公民政治辯證統一的新型人本政治思想。
根據“社會個人”的人性設定,馬克思一方面倡導政治的人民性和人民的政治主體性,認為人類政治在本性上應該是人民民主的政治,政治應當以人民為主體。馬克思的人民政治思想,從理論上看,源于他的政治的人本性就是政治的人民性的觀念,即勞動人的社會性和政治的勞動性,在現實上表現為政治的人民性、人民的政治主體性即人民民主政治。從價值目的來看,這是基于他們對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的關懷。當然,真正的人民政治不是在國家中,而是在社會中,只有走向社會政治才能有人民政治的完全實現。因此,馬克思的勞動人本政治觀,在現實上就是“人民政治”觀,所強調的是社會政治的“人民性”。為此,馬克思恩格斯曾經批判過“人民國家”觀,認為國家政治不能是人民的,人民政治也不能是國家的。另一方面,馬克思又基于勞動人的“個人性”,強調政治的公民性和公民的政治主體性,認為人類政治也應該是公民自由的政治,政治必須以公民為主體。所以,人民政治和公民政治,就是兩種既有區別又有聯系并協調發展的現實人的政治主體性的政治形式,這就是馬克思新型人本政治思想的本質所在??傊?,為了實現勞動人的政治主體性,需要相應的政治即“人民政治”和“公民政治”,馬克思首先強調的“人民民主政治”,并在此基礎上實行“公民民主政治”,這也是馬克思政治主體思想的一個基本原理和重要特征。
以前,我國學者主要是從人民當家作主和人類解放的方面理解馬克思對人的關懷的,即注重“以人民為本”和人的群體主體性。然而,卻忽視了馬克思主義的另一方面,即個人的自由全面發展?,F在,我國的政治理論和實踐都強調“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就是以人為本”,并非是對“以人民為本”的否定,而是在“以人民為本”的基礎上,加上“以公民為本”,即承認人的個體主體性,尊重和保障公民的基本人權,謀求每個人的自由全面發展。這實際上是對以人為本的馬克思主義的更全面、更深入,也是更本質的理解。
[1]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118-119頁。
[2] 同上,第頁。
[3] 劉德厚:《廣義政治論—政治關系社會化分析原理》,武漢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第123頁。
[4] 同上,第123-124頁。
[5] 如前所述,劉德厚在《廣義政治論—政治關系社會化分析原理》一書中,也貫穿了“人的勞動本性—人的政治主體性—政治的主體性生成—現實的人的政治主體性—政治親民性和人民性—人民的政治主體性”的思想邏輯。
[6]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340頁。
[7]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第318頁。
[8]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649頁。
[9] 參見 劉永佶:《勞動人道主義—馬克思主義的原則》,河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10]《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66年版,第15頁。
[1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66年版,第26-27頁。
[1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冊),第21-22頁。
[13] 劉德厚:《關于“社會政治”的一般理論》,載《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0年第5期,第591頁。
[14]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第78頁。
[15] 遠志明等:《社會與人》,山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78頁。
[16] 趙家祥等:《歷史唯物主義原理》,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517頁。
[17] 參見魏小萍:《歷史主客體導論—從宏觀向微觀的深化》,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
[18]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第214頁。
[19] 同上,第213頁。
[20]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冊),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104頁。
[21] 劉德厚:《廣義政治論—政治關系社會化分析原理》,武漢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第125頁。
[22] 同上,第131頁。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