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年代生人成長史》摘登:過年雜憶
王沛人
臨近春節(jié),看到商店里掛著的五顏六色的紙燈籠,心里就有一種莫名的興奮,快要過年了!圓柱形燈籠是上下折疊的,球形燈籠是圍繞球心軸折疊的。為了增加延展性,燈籠紙上有細(xì)細(xì)的槽,里面可以點(diǎn)上鉛筆粗細(xì)的紅色或白色洋蠟。那些紙燈籠是那么撩人,于是就央求父母一定要買幾個回家。那時街道的照明沒現(xiàn)在那么亮,大雜院里就更是昏黑一團(tuán),這就凸顯出了燈籠的亮。大年三十兒晚上,我們這些孩子手里提著紅色、黃色、綠色、橙色上午燈籠,結(jié)隊在大雜院里亂竄,覺得很自豪,很勇敢,很神氣!點(diǎn)點(diǎn)燈火在黑暗里歡快地晃動跳躍著,大人們見到我們都是喜笑顏開的。
平時幾乎沒有零花錢,只有過年時才能得到一些壓歲錢,壓歲錢一般是特意給我們換的嶄新的1毛、2毛的毛票,連號兒的,要是有一張5毛的就太份兒了!偶爾有幾次換季時穿上去年的衣服,一摸兜兒,發(fā)現(xiàn)去年忘花的幾毛錢,那感覺就像現(xiàn)在中了頭彩似的,幸福啊。平時只能是靠撿廢銅爛鐵、攢牙膏皮換點(diǎn)錢,有時還揀別人家吃完的腔骨排骨賣給廢品站,3、4分一斤。有膽子大的孩子到附近工廠偷銅條賣給廢品站,遭到廢品站人員的盤問,最后受到處理。這種事風(fēng)險太大,我不敢干。有一回我賣廢品賣了3塊多錢,這在當(dāng)時算是一筆巨款了,這些錢很少買零食,而是存在我的塑料夾子里,留著過年時買花炮用,因為對我來說花炮比零食更有誘惑力。
記得過年放炮時,沒響的爆竹要掰開,中間架一個新爆竹,然后點(diǎn)著炮捻,這叫“疵花架大炮”。還有一種玩法是把爆竹插在新鮮的屎橛子上點(diǎn)著,炸得屎點(diǎn)子橫飛,這是我們從電影《地雷戰(zhàn)》中給鬼子布“臭粑粑雷”獲得的靈感。
那時家里沒有正規(guī)的床,我們一家五口是睡在一個用木板(實際上是買的舊門板)和長條凳搭起來的占了半間屋的大鋪上。由于沒地方放飯桌,只好沿襲了農(nóng)村老家的習(xí)慣,吃飯時在鋪頭上擺一個小炕桌。那時吃飯簡單,平時就炒一個菜,外加一小碗咸菜,所以炕桌上都擺得下。有關(guān)小炕桌最溫馨的記憶就是,每到大年三十的下午,父親、哥哥、姐姐和我都要圍坐在小炕桌旁,一起把整掛的鞭炮拆散,因為小孩子更喜歡把鞭炮單個地放,這樣放雖然不那么痛快熱烈,但是可以把放炮的樂趣盡量拉長,可以讓我們過足放炮癮。過年時拆散的鞭炮有時甚至被我存放到初夏。也許是為了省錢和安全吧,父親給我們買的多是圓珠筆心那么細(xì)的小鞭兒。紅紅的小鞭炮拆下后在小炕桌上堆成了一座小山,顯得那么喜興、可愛。此時,母親在屋子的另一頭炸著帶魚,屋里彌漫著濃濃的香味,對我們來說,這種炸帶魚的香味就是年味啊。一家人就在這樣的氛圍里,一起有說有笑,其樂融融。現(xiàn)在想來,那真是讓人留戀的快樂時光啊。
王沛人博客:
http://blog.sina.com
「 支持烏有之鄉(xiāng)!」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wǎng)站日常運(yùn)行與維護(hù)。
幫助我們辦好網(wǎng)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