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擬經濟必須為實體經濟服務,不能虛實倒置
美國次貸危機引發金融危機,進而爆發世界性的經濟危機。為什么會有這樣的大的影響?究竟是什么在其中起到如此巨大的作用?我不懂經濟,對虛擬經濟更是茫然。經過學習,只能用老百姓的粗理說說看法:
(一)金融業對實體經濟的作用
分工是人類生產活動提高生產效率的必須,有分工就要有交換,有交換就要有集市(市場)。原始以物易物的交換極不方便,因而出現了通貨(金屬貨幣),后來發展為信用貨幣。物質的生產、流通就以貸幣為度量手段,專職經營貸幣的金融行業隨著實體經濟的發展而誕生。從錢莊到銀行,金融業就是為實體經濟服務的,它可以為實體經濟更好地配置資源。實體經濟是根本,金融業只是實體經濟的附屬品,是皮和毛的關系。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二)金融業的膨脹
隨著大工業的出現,金融業急速膨脹,資本市場(股市)、期貨市場等相繼出世。金融業已經不只是存、貸款業務那樣簡單。資本的流動,尤其是跨國流動成為金融寡頭一夜暴富的手段。所謂的金融產品層出不窮。金融衍生物更是花樣翻新。這時金融業已經是脫離實體經濟的獨立行業,被稱之為虛擬經濟。股市、期貨、樓市及其衍生物都成為虛擬經濟的組成部分。
(三)虛擬經濟的特點之一就是騙
美國有一些人在樓市經濟中獲取極大的好處,辦法是“錢生錢”,中國人眼紅了。這么好的發財道路為什么不用?錢真的能生錢嗎?有人說了:“存款有利息,那不是生錢是什么?”的確,搞生產要有物質基礎,要場地、設備、發工資,這些都要投入資本。所以資本是進行生產的要素之一。但是錢(資本)只有進入到實體經濟領域才能創造利潤,存款給的利息是貸款生產中創造利潤的一部分,沒有進入實體經濟的錢是生不出錢來的。有人說經商做買賣那不是錢生錢嗎?實際上商品流通是生產到消費不可缺的環節。商品流通不暢,商品生產就不能有效進行,產出的物品賣不出去,生產廠家就得關門,因此生產中的利潤必須拿出一部分給經銷者,所以流通中的營利也是實體經濟創造利潤的一部分。
所謂的錢生錢是金融寡頭們的一種騙術,這種觀念引入中國,最明顯的就是炒股票。股市的本意是為了發展實體經濟,為實體經濟更好地配置資源的手段。買股票本來是為了投資分紅,后來股市竟變成投機場所。炒股成為中國人的一種職業,老頭老太太也去炒股。炒股中的賠和賺只是錢的轉移,它沒有增加任何財富。那些由學者、專家、教授、記者、名流、政要等知名人士組成的股市走向分析的權威團體,通過媒體、報章、專刊發布股票信息,小股民跟著股市權威跑,開始還真的得到了一些甜頭,這就對權威們更加信任。上了鉤的小股民最后終于發現上當受騙被套牢。而那幫忽悠小股民的精英們卻大發橫財。據說有一位窮記者加入到這種忽悠團體后就成為幾百萬的富翁了。
美國的次貸危機更是虛擬經濟騙術的丑惡表演。前面說到美國的次貸衍生物,越看越像前些年曾流行過的傳銷。傳銷還可見到實物,作為次貸衍生物的房貸證券只是一張紙,在房價不斷高漲的誘惑下,人們企求用這張紙轉手獲取利潤。泡沫越吹越大,一旦找不到下線,也就是轉不出手時,泡沫就破裂了。
據說在解放前的大城市的繁華集市上經常看到有人拿著兩塊袁大頭,相互敲擊,發出嗡嗡聲,嘴上念念有詞:“買兩塊!賣兩塊!”這就是用炒賣銀元來賺取錢財。所謂的“對沖基金”就是“買兩塊!賣兩塊!”的現代版。
世界發生金融危機后,有些人主張到華爾街金融機構去抄底,挖取金融人才,這是個餿主意,你能把人家的工程師,或者技術工人請來也比引進金融人才強過百倍。1932年經濟大蕭條時,日本、德國、蘇聯等從美國挖來不少的技術和技術人才。你引入西方的金融人才做什么用呢?也許用來對付西方的金融大鱷能有一點作用?如果用這些金融人才搞“錢生錢”的生意,也仿效制造東南亞經濟危機的手法去騙錢?還是在國內以金融手段搜刮老百姓?無論是在國際或是在國內,只要是繞開實體經濟的“錢生錢”都是騙子行為。虛擬經濟的擴張多半是從實體經濟中挖來的。有些城市利用手中權力挖國有企業墻腳,美化城市,發展旅游,經常向企業攤派,然后再以國有企業逐年虧損為名,把國有企業賣給皮包商或私人,變成所謂的民營企業。。
由上可知,一個健康的經濟社會必須以實體經濟為主,虛擬經濟要為實體經濟服務,不可以實虛倒置。更不能讓虛擬經濟到處去坑崩拐騙。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