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新時期的道路是社會主義的正軌
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邁入了新歷史時期。人民普遍擁護改革開放,因為改革開放使人民生活水平明顯提高了。然而很多群眾在受益的同時感覺自己的地位下降了,不禁懷疑國家還是不是社會主義國家,勞動人民還是不是國家的主人。這種懷疑使社會凝聚力大為減弱。要使人民更堅定、更自覺、更緊密地團結在黨的周圍,就不能只讓群眾受益,還要讓群眾確信國家走的還是社會主義道路,勞動人民還是國家的主人。而且確信改革開放前我們是在歧路上摸索前進,今天的道路才是社會主義的正軌。
剛一解放,新政權就著手改善勞動人民的境遇。在資本家的工商企業里,工人的聲音開始受到尊重,工資提高了;在農村通過土改,農民分得了土地,擺脫了地主的剝削,生活改善了。但是由于當時中國生產力很低,人民仍然處于貧困之中。為發展經濟,使國家強大人民幸福,黨和國家開始建立社會主義經濟體系。自然而然會按當時人們對社會主義的理解來操作
公有制是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征。剛解放時,沒收以蔣宋孔陳四大家族為首的官僚資產階級的資產,己經造就了一定規模的國有經濟。此時國家又進行了一系列經濟公有化運動。在城鎮,通過公私合營把民族資產階級的資產收歸國有,壯大了國有經濟。把城鎮個體勞動者組織起來成立合作社,建立了集體性質的公有制經濟。在農村則是初級社、高級社、人民公社,建立并不斷升級公有制。
這些舉措都是利弊共生的,人們對其中多數舉措都有了共識,下面對公私合營和城鎮的合作化進行一下分析。
中國當時,直到現在都存在一個問題,那就是就業問題,當年問題更嚴重。城鎮工業規模小,所能提供的工作崗位嚴重不足。解放十幾年后城鎮就業問題才得到較好的解決,但是是在對農民不太公平的條件下解決的。農村幾億農民擁擠在面積不大的農田里,就業極不充分,后來的人口增長更加劇了問題的嚴重性,農民又很難得到在非農產業就業的機會。這就使農村貧困問題長期不得解決。能不能創造更多就業崗位吸納農民就業是一個重要問題。
如此看來公私合營是有弊端的,它扼殺了社會閑置資金投資工商企業的愿望,從而斬斷了一條創造就業崗位的途徑。合作化也是有弊端的,它使自謀職業要承擔社會壓力,從而斬斷了另一條創造就業崗位的途徑。這兩項公有化舉措抑制了資本主義因素的萌發,讓剝削絕跡。似乎沒有剝削就是幸福,但現在我們知道增加就業比消滅剝削更重要。
改革開放以來,非公經濟再生了,甚至有了外資,資本主義復活了。我們的國家還是社會主義國家嗎?我說是。只要我們的公有制還處于國民經濟的主導地位,國家決策目標還是為勞動人民謀利益,我們的國家就仍然是勞動人民的社會主義國家。
社會主義社會不一定非要單純的公有制經濟。人類經歷過多個不同的社會形態,前幾個社會都有過經濟成份不單純的時期。原始社會晚期有奴隸制經濟成份,當時奴隸主還沿襲原始氏族公社的舊習慣,還沒學會豪奢和聚斂,還沒學會榨取奴隸血汗的嚴酷手段,奴隸的境遇還比較寬松。當奴隸主燃起靠剝削發財的欲望后,奴隸的境遇就悲慘了,新建立的社會規則使社會進入奴隸社會。
奴隸社會經濟也是不單純的,在多數奴隸制國家,氏族平民是社會的主要生產者,他們還過著原始氏族的生活。奴隸只是生產者中的一部分。在奴隸制晚期則有了封建經濟成分。
封建社會也不單純,曾長期存在奴隸,晚期則有了資本主義經濟成份。
由此可以設想社會主義社會也可以不單純。改革開放的實踐對此給出了肯定的結論。
資本主義大生產方式使整個社會的生產交織在一起,私有制又使企業各行其是,造成生產的宏觀上的無政府狀態。一個個預期中的高利潤引導了一波又一波急功近利,沒有節制的投資浪潮,從而導致經濟危機。社會主義要克服這種無政府狀態,似乎要靠一個嚴密的計劃來對社會生產進行宏觀安排,由此產生了計劃經濟的概念,這是人們心目中的又一個社會主義特征。可是我們現在是市場經濟了,又一個社主義特征不見了,這是人們懷疑國家性質的又一依據。
我們自以為前30年走的是計劃經濟路子,但是我們并未能避免危機,危機的后果也非常嚴重。我們的危機和資本主義的危機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脫離實際。資本主義的危機是資本家不能及時了解宏觀的情勢變化造成的,大量趨同的微觀盲目決策形成的投資浪潮使國民經濟嚴重失調。我們的危機是未經調查就決策,宏觀的盲目決策使經濟失調。
高指標是壞計劃的典型。要煉1070萬噸鋼,礦山能采出那么多礦石嗎?煉焦廠能產出足夠的焦炭供煉鋼之需嗎?煉鋼企業有那么大產能嗎?煉出1070萬噸鋼供給誰?有足夠的加工能力嗎?恐怕都沒調查。這是什么計劃經濟?叫指令經濟更準確一點。好的計劃是在對發展潛力進行了比較合乎實際的估計后制定的,對國民經濟的發展起了積極作用。
計劃經濟的內容并非只包括按計劃生產這一點,還有物流、資金流的調撥機制。國有大企業任務是國家下達的,企業無須去爭取訂單;原料是國家調撥來的,企業無須用資金到市場上去買;產品是國家調撥走的,無需企業為產品尋找市場;進貨、出貨的價格都是國家決定的;工人工資是國家撥付的。把這種經濟體制叫‘調撥經濟’比叫‘計劃經濟’更能反映它區別于市場經濟的特點。
這種體制并非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征,它是只有在社會主義公有制下才能出現的東西,但絕不是社會主義不可或缺的東西。把它當作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征實在是對社會主義的誤解。
正是‘調撥’的特點,使企業缺乏提高產品質量、研發新產品,以增加產品市場競爭力的動力;缺乏革新技術、加強經營管理以降低成本的動力;鐵飯碗消滅了工作崗位的競爭、死工資消滅了對工人的物質激勵,只剩下精神激勵,激勵力度過低。還是‘調撥’的特點,使企業無從獲得適應市場的經驗,無從獲得經營管理的經驗。‘調撥’的結果,使我們不能及時發現經濟結構的不合理,還使我們的經濟缺少活力。因此可以說前30年我們是在歧路上摸索,改革開放后我們才找到社會主義的正軌。
我國是應國際貿易組織的要求走上市場經濟之路的。其實我們本來就需要市場經濟體制。我國存在著大量集體所有制企業,它們各有各的利益,它們要在市場上進行產品的等價交換,當然需要市場經濟體制。
國際上為什么要求我們搞市場經濟?因為我們‘調撥經濟’的產品價格不能反映企業經營成果。我們用這樣的產品參與競爭,對競爭對手實在不夠公平。
我們對國際貿易的需要和市場經濟體制的優越性,使我們接受了這個體制。為了校正以前的錯誤,我們付出了慘重的代價。我們那些既不知適應市場,也不會經營管理的企業在市場中混戰,一部分浴火重生,一部分墮入深淵。大量工人失業了。此前的很多工作成了無效勞動。
我們和資本主義國家一樣搞市場經濟了,我們的社會主義還有優越性嗎?我說有。這優越性就是由公有制經濟帶來的。
因為國有經濟的存在,國家握有相當大的財力,國家的力量是任何企業都不能企及的。社會主義中國的經濟因此而能表現出比資本主義國家經濟強得多的計劃性。國家可以為國民經濟制定規劃,可以相對集中地使用手中的財力,使規劃項目較快地變成現實而發揮作用。這種事在資本主義國家要誘導私人投資,投資要達到一定規模,往往要用很長時間。另外我們國家還可以按運籌學的原理,確定一個合理的順序,把手中的資源投入不同的領域,不同的地域,以產生最好的結果。
在毛澤東那個摸索時代,社會主義還表現了巨大的優越性,使我國經濟獲得長足的進步,在有了科學發展觀的今天,社會主義優越性會得到更充分的展示。
社會主義公有制使我們有了宏觀上的優越性,市場經濟模式使我們有了微觀上的優越性,我們有理由對前途充滿信心。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經常使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個詞。有人以為中國己經資本主義化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只是掩飾資本主義的一個遁詞。因此有必要明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內涵。它應有下面四點:
一、社會主義公有制在國民經濟中居主導地位。
二、允許資本主義經濟的存在和發展,為壯大我國經濟實力、滿足社會需求、增加就業發揮積極作用。
三、國家社會政策的宗旨是提高人民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并使這種提高具有可長期持續的擴展性。
四、經濟發展的成果全社會共享。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