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心、信念和信仰:從馬克思到毛澤東
邱少明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人文學院博士生)
一、馬克思主義信心、信念和信仰的內蘊厘定
信心是指相信自己的愿望或預料一定能夠實現的心理。信念是指自己認為可以確信的看法。信仰是指對某人或某種主張、主義、宗教極度相信和尊敬,拿來作為自己行動的榜樣或指南。信仰與信念的差別不是性質上的,而是層次上的。信念通常用來表示對一些比較具體的觀念的相信和信奉,而信仰則用來表示對最高層次和最核心的觀念的信奉和相信,以及用來表示一個人的有機結合在一起的各種信念的體系。信仰是一種信念,但信仰不是一般的信念,而是一種在人的精神世界中占據統攝地位并且具有支配作用的信念。
馬克思主義信仰具有以下幾個特質。第一,它是一種現實的信仰。它不是以超自然、超人類的超驗價值為目的,而是從人們的世俗生活和現實社會中汲取人生所需要的價值。第二,它是科學的信仰。科學的信仰是非科學的信仰的直接對立物。第三,它是一種崇高的信仰。崇高的信仰是粗陋的信仰的直接對立物。第四,它是一種健全的信仰。健全的信仰是偏執、狹隘的信仰的直接對立物。第五,它的產生是人類信仰史上的偉大變革。馬克思主義信仰的產生從事實上回答了信仰史上的新課題:人類信仰的發展在宗教形式中達到一神宗教和絕對宗教之后,將向何處去?一種非宗教的科學的信仰是可能的嗎?
二、馬克思主義信心、信念和信仰的歷史考察
馬克思主義的“第一小提琴手”馬克思和恩格斯各個時期都亮出“信心、信念和信仰”的概念。19世紀50年代,馬克思拒絕將少數派開除出共產主義同盟,因為他認為:“盡管這些人目前所發表的觀點是反共產主義的,至多不過是社會民主主義的,但就其信仰來說他們還是共產主義者。”(《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637頁)恩格斯在回顧他和馬克思的革命活動時寫道:“……對我們來說同樣重要的是:使歐洲無產階級,首先是使德國無產階級相信我們的信念是正確的。”(《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93頁)恩格斯在1871年2月代表國際工人協會總委員會寫給西班牙聯合委員會的一封信中說:“我們非常滿意地看到社會革命的思想愈來愈成為你們國家的工人階級的共同信念。”(《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20頁)
特別是在《哥達綱領批判》中,馬克思談到了工人政黨對待信仰的態度,明確提出要把信仰從宗教中解放出來:“資產階級的‘信仰自由’不過是容忍各種各樣的宗教信仰自由而已,而工人黨卻力求把信仰從宗教的妖術中解放出來。”(《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頁)恩格斯在《共產主義在德國的迅速發展》中談到了許多德國人紛紛轉向信仰共產主義的情況:“……到處我都碰到一些新近改變信仰的人,他們都在無比熱情地討論和傳播共產主義的思想。”(《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593頁)馬克思后來在談到類似的情況時,也說“改變”信仰:“就在敵人的陣營里……過去和現在都有擁護我們思想的戰士。泰斯……來到倫敦時還是個蒲魯東主義者,但由于跟我個人接觸和認真研究《資本論》,他完全改變了自己的信仰。”(《馬克思恩格斯給美國人的信》,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351頁)馬克思于1880年11月5日致左爾格的信中曾興奮地談到一些過去的非馬克思主義者們開始轉向“信仰現代科學社會主義”。他寫道:“……連《社會主義評論》的馬隆——雖然還帶有同他的折衷主義本性離不開的不徹底性——也不得不聲稱自己(我們過去是仇敵,因為他原來是同盟的創始人之一)信仰現代科學社會主義。”(《馬克思恩格斯給美國人的信》,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350頁)
列寧首次明確使用了“馬克思主義信念”和“馬克思主義(共產主義)信仰”的概念。他在給波利斯·克尼波維奇的信中說:“……通過這部著作,想必完全可以檢驗、加深和鞏固馬克思主義的信念。”(克魯普斯卡婭:《論列寧》,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182頁)列寧在為《馬克思恩格斯通信集》所寫的介紹文章中指出:“恩格斯當時還不滿24歲……他父親是個專橫的、信教的工廠主,對兒子四處參加政治集會,對他的共產主義信仰很生氣。”(《列寧全集》中文第二版第24卷,第276頁)同時,列寧還明確使用了“社會主義信念(理想)”的概念,并提出了“社會主義是一種莊嚴的信念”的重要論斷。列寧還認為,對工人群眾進行共產主義理想和信念的教育,是無產階級政黨的重要任務,他指出:“它的任務是賦予自發的工人運動以明確的社會主義理想,把這個運動同合乎現代科學水平的社會主義信念結合起來……”(《列寧全集》中文第二版第4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67頁)列寧的該思想得到了斯大林的繼承和弘揚。斯大林主要是從革命理論能使革命運動具有必勝信心這一視角來闡述的。他在《論列寧主義基礎》一書中寫道:“……因為理論,而且只有理論,才能使運動具有信心……”((《斯大林選集》(上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00頁)后來,斯大林在《論蘇聯土地政策的幾個問題》中又重申了上述觀點:“理論如果是真正的理論,就能使實際工作者有能力確定方針,認清前途,對工作充滿信心……”(《斯大林選集》(下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10頁)
中國人民的偉大領袖和導師毛澤東更是明確地使用“馬克思主義信仰”的概念。毛澤東在學生時代就考察過知識、信仰和行動的關系,提出了“知識—信仰—行動”三步驟的觀點。毛澤東指出:“我一旦接受了馬克思主義是對歷史的正確解釋以后,我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就沒有動搖過。”(斯諾:《西行漫記》,三聯書店1979年版,第131頁)
三、為何要堅定馬克思主義信心、信念和信仰
“吹盡狂沙始到金。”( 劉禹錫:《浪淘沙九首(其八)》)1915年前后,中國有100多個政黨、團體和無數的新思想和新思潮,歷經千萬次的反復比照,苦大仇深的中國人民為何單單選擇了中國共產黨,歷史為何偏偏青睞了馬克思主義? 100多年正反兩面的歷史經驗,無可辯駁地證實了一個顛撲不破的客觀真理:中國必需“人的解放學”馬克思主義,是因為惟有馬克思主義才能“救世”、“救中國”和“復興中國”。馬克思主義的信心、信念和信仰對勞苦大眾早已深入骨髓,激勵著無數先烈戴鐐長街行,仍振臂高呼“砍頭不要緊,只要主義真”,真是“驚天地泣鬼神”。“信仰可以創造奇跡。”([俄]列夫·托爾斯泰)
蘇東劇變的根本原因,是這些國家背離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恰恰相反,中國則高舉馬克思主義,“風景這邊獨好”。在風云變換之際,鄧小平堅定地指出:“不要驚慌失措,不要認為馬克思主義就消失了,沒用了,失敗了。哪有這回事!”(《鄧小平文選》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83頁)1992年春,鄧小平在深刻剖析蘇東形勢后,再次斷言:“我堅信,世界上贊成馬克思主灼的人會多起來的,因為馬克思主義是科學……不要認為馬克思主義就消失了,沒用了,失敗了。哪有這回事!” (《鄧小乎文選》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83頁) 在當代,馬克思主義主要受到三個方面的挑戰:1、“西化”,即資本主義化;2、復古主義,即受中國封建社會思想侵襲;3、社會民主主義化。社會民主主義主要在兩個方面與馬克思主義有根本區別,一是它否定辯證唯物主義和唯物史觀,二是否認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即不承認社會主義一定代替資本主義。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