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地理》是云南省社會科學院主管、主辦的一本雜志,我很愛看,既能游山玩水,又能增加人文知識,以致于我連續自費訂了好幾年,但進入2010年以后,看到新的《華夏地理》,總有一種說不出來的感覺。
近日因要搬家,清理各種存貨,把近幾年的《華夏地理》疊在一起,這才恍然大悟,發現說不出來的滋味的來源。
各位看官先看看《華夏地理》和美國《國家地理》版權合作前的雜志封面。
從2007年第7期開始,《華夏地理》和美國《國家地理》開始合作,版面發生了變化。黃色的邊框(這是美國《國家地理》的標志)加上了,在“華夏地理”四個大字上面還有兩行較小的英文“NATIONAL GEOGRAPHIC”。
從2009年第6期開始,《華夏地理》的封面又發生了變化,先看看22009年第5期:
變化在哪里呢?醒目的黃框沒有變,但“NATIONAL GEOGRAPHIC”的位置變了,原來字體和“華夏地理”相比,比較小,現在較大,兩者高度相同,而長度則“NATIONAL GEOGRAPHIC”幾乎是“華夏地理”的四倍,不過基本上還是可以一眼看到“華夏地理”幾個字,但已經有點費勁了。
再來看看2010年第二期的版面:
我比較愛逛報攤,今年幾乎沒有看到《華夏地理》,原來覺得很奇怪,這本雜志比較好賣啊,這下明白了,“NATIONAL GEOGRAPHIC”還看得見,“華夏地理”看不見了。為了印證我的感覺,中午出去報攤看了看,果然還有《華夏地理》再買。
我又找了本《國家地理》的中文版,是臺灣出的,大家對比看看。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