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統一的共產主義社會宣言
一,世界統一思想的發展
在我們人類社會幾千年的歷史進程中,統一世界的思想就一直沒有中斷過.不僅封建主義,資本主義的思想家們提出過統一世界的思想理論,而且共產主義的思想家也把共產主義同世界統一的思想結合起來,提出了共產主義世界統一的思想理論.
最早提出統一世界思想是宗教.任何一門宗教,都以普渡眾生為最根本目的,它不允許異端邪說存在,更別說對其構成挑戰.在宗教那里,國家實際上并不存在,存在的只有普渡終生的好人和與阻礙人類統一世界的與壞人之間的斗爭.圣-奧古斯汀是第一個明確表達這種思想的基督教神學家,在其神學名著<上帝之城>中,他將世界劃分兩個截然不同的部分;上帝之城和世俗之城.上帝之城高貴,自由,統一,安全;世俗之城低下,約束,自私,危險,上帝之城是不可能在世俗之城實現的,眾生的使命是竭力使世俗之城接近上帝之城.約一千年后,意大利詩人但丁提出了類似的思想,在<論世界帝國>一書中,他論證了上帝賦予羅馬人(意大利人)以統治世界的神圣權力,分析了羅馬人統當世界領袖的優秀品質和才能,提出建立大統一的"宗教性質的"世界帝國之必要.除基督之外,伊斯蘭教,佛教等宗教也都提倡世界統一的思想,國家在宗教世界里實際上被遺忘了,如果它存在的話,也必然受到嚴厲的限制,最終將被宗教帝國所代替.
18世紀的法國大革命,它主要接受了-雅克-盧梭的人民主權學說和人民主權觀念,并將其付諸實踐.革命者們,如羅伯斯庇爾尖銳地批判了專制制度和專制法律,主張權力應從國王手里中轉到人民手中.革命者們不僅在法國國內實現了人民主權而且大舉對外輸出革命,試圖將人民主權在整個歐洲大陸普及化,進而消滅一切國家,實現世界大統一的資本主義帝國.拿破侖并付諸實施.
民主和平"世界統一"論起源于康德,1795年他寫下<民主和平論>一部哲學的規劃>一書.提出永久和平的主張的條件;首先是每個國家都實行民主共和制,其次是自由國家的聯盟,第三是實現世界統一和普遍友好,按照康德的永久和平規劃,每一個國家必須確定民主共和國,在國外必須建立聯邦,國家可保持一定的獨特性和排它性,但活動空間和權力并不大.后人將其思想引伸為今天廣泛流行的"民主和平論".商品和平論的起源,應追溯到自由資本主義的產生,亞當-斯密第一個論述重商主義對世界統一的重要性.此后,自由貿易思想經過科登-布賴特等人的闡述,逐漸形成今天資本主義世界流行的商業和平統一論.法制和平論起源于孟德斯鳩-邊芯等人,認為完善的法律體系,必然帶來世界和平.威爾遜總統則是西方探求普遍和平道路的種種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綜合了民主和平論,法律和平論與商業和平論.總之,這些資產階級學者提出首先在個別國家實現和平,然后,建立功能性的國際組織,最后實現世界和平大統一.
法西斯主義也提倡世界統一的主張.在20世紀里,法西斯主義曾一度泛濫并給國際社會帶來嚴重的災難,其典型表現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法西斯主義認為;國際無政府狀態是導致世界戰爭的根源,所以主張通過戰爭消滅一切國家,只有這樣才能實現世界永久和平.二戰前及二戰中德國和日本的設想和實踐正是這種世界統一觀的體現.資產階級學者所創立的世界統一論,是建立在人剝削人的制度之上的,所以,他們的思想在實踐過程中必然要遭到失敗的命運.
共產主義的世界統一思想理論,最早源自于19世紀偉大的國際無產階級革命理論家和第一共產國際創始人之一巴枯寧,他提出國家的存在不僅是產生戰爭的根源,而且是資本主義制度賴于生存的保護傘,所以他提出無產階級的革命對象不是消滅資本主義的私有制度,而是國家,提出以共產國際取代一切國家的權力.他認為只要消滅一切國家,不僅可以使一切資本主義國家完蛋,而且會實現世界永久性和平.他還正確地預言了,無產階級革命如果不是以消滅國家為主要對象,以共產國際取代一切國家,而是保留各國的自治權,那么,無產階級國家仍有暴發戰爭的可能.
另一位提倡共產主義世界統一思想的是托洛茨基.他是第一個把馬克思主義理論同世界統一思想巧妙地結合起來的偉大無產階級革命導師.他早在十月革命前就開始宣傳世界統一的思想.十月革命勝利后,他倡導在十月革命勝利后的基礎上要繼續革命或輸出革命.他提出只有在整個歐洲,亞洲和非洲大部分地區的無產階級取得了政權后,才能建成社會主義社會,否則,在一國不能建立社會主義社會,他的這一正確理論被斯大林所反對.后來,他被迫逃往美國并在美國建立了第四共產國際.目前他的理論在西歐和美國仍有很大的影響.
從整個人類社會歷史的進程中來看,我們并不缺少統一世界的思想理論,而是缺少統一世界的物質條件.在經濟全球化的條件下,已經儲備了統一世界的物質條件.我們相信,在不遠的將來,全世界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團結各國共產黨和聯合全世界一切進步力量,通過共同戰斗,必然實現世界統一和實現世界永久性的和平.
二,民族戰爭與階級斗爭的關系
1,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一文中提出了這樣一個說法,人對人的剝削一消失,民族對民族的剝削就會隨之消失.民族內部的階級對立一消失,民族之間的敵對關系就會隨之消失.以此為依據,我國學術界普遍認為,民族之間平等現象是由民族內部的生產資料私有制造成.民族壓迫是階級壓迫在民族關系上的延伸.民族壓迫的根源就是階級壓迫.在階級社會里,民族問題實質上是階級問題,民族斗爭實質上是階級斗爭.具體說來,在階級社會的民族共同體中,民族內部分裂為兩個相互對立德才基本階級.占統治地位的民族對其它民族的壓迫,主要是占統治地位的民族中剝削階級對其它民族之間的不平等.在國際范圍內,壓迫民族和被壓迫民族的關系,主要是壓迫民族中剝削階級對被壓迫民族中的廣大勞動人民的奴役.社會主義消滅了階級剝削和階級壓迫,從而也消滅了民族中的廣大勞動人民的奴役.社會主義消滅了階級剝削和階級壓迫,從而也消滅了民族內部和民族之間的不平等的根源.因此,階級的劃分比民族的劃分更深刻更重要.這樣,就把民族戰爭歸結為階級斗爭,把民族問題歸結為階級問題,把階級看成比民族更基礎,更深層的范疇.
在民族戰爭與階級斗爭的關系上,我國學者為什么會持有這樣的觀點?我們認為,這是同關于無產階級世界革命的思想相聯系的.在資本主義時代,社會矛盾主要是無產階級同資產階級的矛盾.馬克思恩格斯說,大工業到處造成了社會各階級間相同的關系,從而消滅了各民族的特殊性.大工業創造了一個在所有的民族中都具有同樣的利益,在它那里民族獨特性已經消滅的階級;即工人階級.這個階級沒有祖國,即不同屬于任何民族國家,沒有因民族區別而產生的互不相同的利益.他們認為,處以不同民族中的資產階級在剝削和壓迫無產階級方面是相同的.因此,全世界的無產階級也應該打破民族界限,聯合起來,共同反對全世界的資產階級.這種關于民族問題同階級問題相互關系的觀點體系顯然受著無產階級世界革命戰略思想的影響,烙著這戰略的痕跡.
然而,當我們觀察社會現象時,卻看到,民族之間發生利益沖突時,各民族內部的階級矛盾總是服從于民族矛盾,而不是民族矛盾服從于各民族內部的階級矛盾.例如,在20世紀前期,當日本統一中國時,不但日本的統治階級全力推動和積極統一中國,而且日本的被統治階級也積極參與戰爭.與此同時,中國的各個階級,包括剝削階級和被剝削階級,也都參與了抵抗日本民族統一的斗爭.又如,按照各民族內部的階級壓迫是民族壓迫的根源的觀點,蘇聯,中國,越南都建立了社會主義公有制,在本國范圍內消滅了階級剝削和階級壓迫,在這幾個國家之間,民族之間不平等的根源按理就應該消除了,民族對立和民族斗爭按理就應該不存在了.然而,當這些國家發生邊界領土爭端即這些民族之間發生"生存空間"的爭奪時,在民族利益面前,卻是整個民族一致對外,無論是執政的共產黨員,還是普通的老百姓,都是把馬克思主義的階級觀點忘記了.
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現象?如果民族戰爭能夠歸結為階級斗爭,就不會出現這種現象.既然出現,就表面民族戰爭就不能歸結為階級斗爭.
2,我們認為,在人類社會歷史的發展進程中,存在著兩種不同的戰爭;一種是階級斗爭,另一種就是民族戰爭,階級斗爭是國內戰爭,民族戰爭是國外戰爭.這兩種戰爭是相互獨立又相互聯系的;同時他們即相互制約又相互促進的.對于民族戰爭產生的根源,我們認為,它同階級斗爭產生的根源一樣,都是由物質來決定的,而不是由人的意識來決定.民族戰爭的根源,總體來說是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提高,使各民族,各個國家的經濟逐漸從過去相互割裂,相互獨立的狀態向相互聯系,相互依賴的關系發展,與此同時,也使得各個民族國家之間在經濟利益的分配上產生了種種矛盾和糾紛,于是過去那種民族之間在經濟上,政治上,文化上等獨立的關系已經開始逐漸不適應生產力發展的要求,已經開始成為生產力進一步發展的桎梏.這時候便會爆發變革傳統民族之間各種獨立關系的民族統一戰爭.
3,在人類社會歷史的發展過程中,民族戰爭大致可以劃分為以下五種不同的類型;
(一)原始社會時期的民族戰爭.按照現在大多數歷史學家觀點,人類的原始社會是過著共產主義的生活.后來,隨著人口的增多,部落的擴大,便需要擴大生存,采集,獰獵地域,部落與部落之間為了爭奪土地,河流,森林和擴大生存地域,開始發生部落戰爭,從而演變成原始社會的民族戰爭.部落聯盟,是這種戰爭的產物.戰爭中的俘虜,不是殺掉,就是吃掉,或是用來祭,后來才懂得收養而作為勞動力,這種民族戰爭通常是以一方部落被消滅或被驅走而告終.古史記載,上埃及,下埃及兩個民族部落王國統一的戰爭,發生在公年前3500年之前,上埃及統一下埃及,將埃及統一的戰爭發生在公年前3200年--公年前2930年;公年前26世紀--公年前2371年,蘇美爾次拉格升--溫馬戰爭,已有銘名文載.發生在公年前2530年的中國炎帝侵陵諸侯,黃帝與其戰于阪泉之野的戰爭,都屬于原始社會的民族之間的戰爭.后來,隨著社會分工,農業,畜牧業,工業和商業的發展,生產物品有了剩余,出現了私有制財產,逐步萌芽了私有制和階級,從而使原始狀態的戰爭蛻變為搶劫,掠奪財富和奴隸的戰爭,戰爭的發展,防衛的需要,促使誠邦(小國)的形成和城市的發展.原始社會末期的部落之間的統一戰爭,加速了原始社會的解體,促進了奴隸社會和國家的產生,使人類由原始社會野蠻時代進入了奴隸制文明時代.
(二)奴隸社會時期的民族國家之間的戰爭.奴隸社會的生產力比原始社會有很大的提高,當時私有制已經確立,階級已經形成,國家已經產生,軍隊已經出現.奴隸社會的經濟以農業生產為主,土地被奴隸主占有,大批奴隸被迫在田野里耕作和從事各種勞動,奴隸不占有生產資料,是奴隸主私有財產,奴隸主可以隨意打罵,買賣,殺害奴隸,階級矛盾十分尖銳.奴隸制國家形成以后,奴隸社會經歷了許多民族國家之間的戰爭.對于奴隸制社會民族戰爭,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兩種類型;(1)奴隸制民族國家對奴隸制民族國家之間的戰爭.例如中國春秋時期諸侯國之間的戰爭就屬于這一類奴隸制民族國家之間的戰爭.(2)奴隸制社會民族國家對封建社會民族國家之間的戰爭.例如中國秦國統一六國時以六國聯盟反對秦國統一的戰爭就屬于此類戰爭.
(三)封建社會時期的民族戰爭.封建社會時期的民族國家之間的戰爭大致可以分為三種類型;(1)封建社會時期的民族國家對奴隸制社會民族國家的戰爭.例如公年前221年秦國統一六國的戰爭就屬于此類戰爭.(2)封建社會民族國家對封建社會民族國家之間的戰爭.例如11--13世紀十字軍東征戰爭(西歐--近東);1125--1127中國金滅北宋之戰;13世紀蒙古西征(蒙古--歐亞);11492--1541年西班牙征服美洲之戰;(3)封建社會民族國家對資本主義社會民族國家之間的戰爭;例如1812年俄國--法國之間的戰爭,等等都屬于此類民族戰爭.
(四)資本主義社會時期的民族國家之間的戰爭.對于資本主義社會時期的民族國家之間的戰爭大致也可以分為三種類型;(1)資本主義民族國家對封建社會民族國家之間的戰爭.例如上述中的俄法戰爭以及近代歐洲的殖民主義戰爭都屬于此類戰爭.(在這里,我們需要說明的是;目前,不少人在評價近代殖民主義戰爭的時候,通常從它仍是一種民族剝削,民族壓迫的社會制度這一事實出發,把殖民主義和殖民主義戰爭等同于"罪惡"和"弊端".這種把有無民族剝削和民族壓迫當作評價殖民主義的根本標準的觀點違背了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我們要在深刻批判殖民主義民族剝削和民族壓迫的同時,對殖民主義在戰爭其它封建主義國家,推動社會前進中所創造的奇跡和歷史功績,應給予充分的肯定.這是因為,資本主義的"殖民主義消滅了封建割據,打破了自給自足和封閉狀態,開拓了世界市場,使一切國家的生產和交換都成為世界性的,形成了各國經濟依賴,滲透和競爭的新格局".資本主義的殖民主義使未開化和半開化的國家從屬于資本主義文明國家,把其它一切民族都卷到現代文明中來了.許多殖民地國家實現了生產的工業化,商品和社會化.在政治方面,殖民主義用自由,平等,博愛代替了"君權神授"和等級特權,建立完備的法制體系,用以摧毀封建專制制度,人道主義和資產階級人權代替了蒙昧主義,禁欲主義和文化專制主義,等等,所有這些,都是先進代替落后,科學代替迷信,資本主義民主代替封建專制,文明代替野蠻,都表明資本主義文明是比封建制文明更高級的一種文明,都是人類歷史的巨大進步.所以,我們從這一角度來看,在近代資本主義的殖民主義和殖民主義戰爭是人類歷史的一次巨大進步,是有革命性意義的).(2)資本主義民族國家對資本主義民族國家之間的戰爭.例如1813年,法國同反法同盟(俄國,奧地利,大不列顛,普魯士,瑞典等國)的戰爭,1898年的美西戰爭,1899--1902年英布戰爭,1904--1905年的日俄戰爭,1914--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美國與日本太平洋戰爭等都屬于此類戰爭.(3)資本主義民族國家對社會主義民族國家之間的戰爭;例如1941--1945年德國--蘇聯的戰爭.1950--1953年以美國為首的15國聯合國軍與中國,朝鮮戰爭.1961年美國與古巴的吉隆灘戰爭等等都屬于此類戰爭.
(五)社會主義時期的民族國家之間的戰爭.十月革命勝利后,標志著共產主義事業從理論走向實踐經驗.但是,隨著社會主義在一國到多國勝利后,社會主義國家之間的民族戰爭并沒有因此而消失,而是民族戰爭在社會主義國家之間依然像其它各個社會時期一樣仍然爆發著.對于社會主義民族國家之間的戰爭大致也可以分為三種不同類型.(1)社會主義民族國家對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戰爭.例如上述中的德國與蘇聯的戰爭;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與中國.朝鮮戰爭;美國與古巴的吉隆灘戰爭等等.(2)社會主義民族國家與非發達資本主義民族國家之間的戰爭.例如1962年中國--印度的邊界戰爭.1979--1988年蘇聯與阿富汗戰爭;20世紀70至80年代在非洲地區發生的一些內戰和地區沖突中,蘇聯和古巴采取蘇聯出武器,資金,古巴出兵的方式予以介入.其中主要有;1975年至1976年古巴出兵介入安哥拉內戰,1978年古巴出兵介入埃塞俄比亞與索馬里爭端.80年代古巴出兵介入南非戰爭,80年代古巴出兵支持莫桑比克與南非戰爭.等等都屬于此類戰爭.(3)社會主義民族國家與社會主義民族國家之間的戰爭.例如1956年蘇聯出兵匈牙利;1968年蘇聯,匈牙利波蘭,保加利亞,民主德國對捷克斯洛劃克的戰爭;1969年中國--蘇聯邊界戰爭;1978年越南對民主柬埔寨戰爭;1979--80年代后期中國--越南的邊界戰爭;1988年中國--越南的南海武裝沖突等等;這些都屬于社會主義國家之間的戰爭.
三,國際壟斷資本主義的基本特征與矛盾的新發展
一,國際壟斷資本主義的基本特征
資本主義從誕生之日起,就始終處于不停的發展和蛻變之中;19世紀末,資本主義從自由競爭階段過渡到在壟斷階段,資本主義先后經歷了私人壟斷和國家壟斷兩個階段.今天,在經濟全球化加速的時代背景下,資本主義又實現了從國家壟斷階段向國際壟斷階段的過渡.在國際壟斷階段,資本主義發生了一些新的變化,表現出以下幾種特征.
(1)跨國公司迅猛發展
20世紀90年代以來,跨國公司的規模不斷擴大,對世界經濟的影響力與日俱增.根據聯合國貿易與發展會議發展的<2001年世界投資報告>,世界共有6萬多家跨國公司,國外分公司80多萬家.這些跨國公司是經濟全球化的加速器.為了實現利潤的最大化,跨國公司利用自身的資本,技術和管理優勢以及發達的信息,交通網絡,通過國際投資將各國的生產密切地聯系起來.所以,在跨國公司的推動下,經濟全球化快速發展,發達國家的生產要素實現了在全球范圍內的自由流動,其各種資源也得以跨越民族國家的地理界限進行配置.原來局限于資本主義國家或國家集體內部的社會化大生產轉變為全球性的社會大生產.
全球化的社會大生產必然要求國際范圍的資本集中.從最廣泛的意義來說,資本集中不外乎兩種基本形式.一是現有企業的內部增長,即現有企業依靠資本積累,發行股票和借入資金等辦法來擴大生產規模和市場份額,推動資本集中.二是現有企業的外部聯合,即同一部門或不同部門的企業通過合并形成更大的企業或企業集團,來擴大經營規模和市場份額,加速資本集中.相比之下,企業并購是資本集中更便捷,更迅速,更有力的形式.
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企業在國際市場上的角逐異常激烈.為了實現經濟利潤的最大化,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在20世紀90年代掀起了企業并購的新高潮.出現了一些實力超常雄厚的跨國公司.不僅如此,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大型和超大型金融機構 也進行了一系列的兼并與重組,其中比較著名的并購案有花旗銀行兼并旅行者集團.美洲銀行與國民銀行合并等.從總體來看,此次并購狂潮具有規模大,數量多,涉及面廣,聯動性強等特點,促進了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生產集中和資本集中,加劇了資本主義的壟斷.就美國一國來看,汽車,鋼鐵,電話,煙草,飲料等行業都被足5家企業壟斷;就全球范圍看來全世界跨國公司的對外投資總額超過1萬億美元,在全世界各地的員工達到7000萬人.這些跨國公司控制了全世界生產的百分之40,國際貿易的百分之60,國際技術貿易的百分之70,以及國際直接投資的百分之90以上.
跨國公司是當代國際壟斷勢力的代表,如今,世界上的大型跨國公司都為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所擁有.在全球最大的500家跨國公司中,美國公司占244家,歐洲公司占173家,日本公司占46家.在世界最大的25家跨國公司中,美國公司占百分之60.歐洲公司占百分之26,日本公司占百分之4.各國壟斷資產階級都試圖通過跨國公司的擴張來壟斷世界市場,勢必會導致激烈的市場競爭.而激烈的市場競爭必然促進跨國公司規模的不斷擴大,從而加劇了壟斷.
(2)跨國公司為了增強壟斷技術優勢建立戰略聯盟
在經濟全球化快速發展的今天,發達國家的跨國公司為了壟斷對發展中國家的技術優勢,結成許多戰略聯盟.20世紀90年代以來,大約百分之60的跨國公司已經形成了戰略聯盟,其中大多數是研究與開發型的跨國公司.在全球企業紛紛并購的同時,跨國公司戰略聯盟風起云涌.2001年5月,美國<福布斯>雜志刊登了一組數據;1996年,美國每年收入在20億美元的公司均組建了138個戰略聯盟.
作為國際壟斷同盟的新形式,跨國公司戰略聯盟的主要特點是;首先,加入戰略聯盟的企業多來自資本密集型或技術密集型的產業.它們通過技術合作協議,共擔研發費用,風險,共享研發成果.其次,戰略聯盟是一種非股權式的松散聯盟,其管理模式是扁平的,不存在垂直方向的隸屬關系.還有,戰略聯盟推動'柔性競爭"政策;參與各方在競爭中合作,在合作中競爭.今天,世界山絕大多數跨國公司都來自于發達資本主義國家.跨國公司戰略聯盟主要是那些在全球行業競爭中占統治地位的國際壟斷寡頭所結成的戰略聯盟,其主旨是為各國壟斷資產階級的利益服務.
誠然,發展中國家的某些跨國公司與發達國家的跨國公司結成了戰略聯盟,但后者不僅在數量上,而且在技術上和經濟實力上占據著優勢地位.發展中國家的跨國公司多是勞動密集型的,主要集中在低技能,小規模,技術和營銷要求不高的領域.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生產力發展水平不同,雙方跨國公司所結成的戰略聯盟多是接受型的聯盟.發展中國家的跨國公司不過是其中的"二等公民",目的是以市場換技術,絕不可能與發達國家平起平坐.
即便如此,發展中國家以市場換技術的愿望也難以實現.發達國家看中的是發展中國家潛力巨大的市場,豐富的自然資源和廉價的勞動力.對于發展中國家渴望的技術,發達國家的跨國公司施加了層層限制.它們把一個完整的技術或工藝流程切割成若干零用的部分,分別向不同的國家和地區轉讓.任何一個國家和地區從事的只不過是流水線上的某個工序.這樣,就不會造成因技術外溢而產生"回鏢效應".進而損害壟斷資產階級的經濟利益.特別是對于關鍵性的核心技術,發達國家的跨國公司更是嚴加控制.還有,發達國家跨國公司對外轉讓技術是按照一定的階梯次序進行的.首先接受技術轉讓的是那些技術先進的發達國家,其次是韓國,新加坡等新興工業國家,最后才是比較落后的發展中國家.
跨國公司結成戰略聯盟加劇了科技成果的集中和壟斷,限制了發展中國家的技術進步.少數發達中國家跨國公司與發達國家跨國公司建立戰略聯盟,往往得不到夢寐以求的頂尖技術,反而為發達國家進入,占領發展中國家的國內市場,爭奪發展中國家寶貴的科技資源和人才創造了條件.在"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今天,這無疑會使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差距拉大,并使發達國家及發展中國家內部窮人與富人之間的"弘溝"加深.而且,這還會使發展中國家處于國際生產鏈條的較底層次,進而永遠受到發達國家的控制和支配.
(3),金融資本的投機性加大
當代壟斷資本主義經濟最深刻的變化發生在金融的領域,并集中體現在金融全球化的過程中,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后,特別是90年代以來,隨著生產結構的變化與調整,工業在資本主義國家的國民經濟中所占比重明顯下降,商業,服務業等其他行業的地位逐漸呈上升的態勢,并逐漸向金融業滲透.在信用杠桿的作用之下,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金融領域發生了重大的變化,表現出機構多元化,工具多樣化的特點,即銀行機構與非銀行金融機構并存,金融衍生物不斷出現.股票,債券,期貨,期權等金融衍生工具的日趨活躍與經濟全球化的發展有著必然的聯系.首先,經濟全球化使生產規模空前擴大,極大地推動了生產跨國化,要求資本大量地進行國際流動.這刺激了世界貿易和國際金融的發展.跨國公司走到哪里,跨國銀行的分支機構就跟到哪里,為跨國生產提供資金支持和金融服務.其次,經濟全球化促進了生產力極大發展,特別是使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社會財富得到了極大的豐富.發達國家的儲蓄,投資,保險資產保值,增值,規避風險的愿望.還有,在經濟全球化時代,電子計算技術,通訊技術的發展使各國的金融中心聯成網絡,國際金融進入了電子化和虛擬化時代.這加快了國際資本的流動,也為金融衍生工具的出現奠定了物質基礎,于是,在經濟全球化的促動下,各種金融衍生工具在金融創新中應運而生.
在新科技革命的推動下,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金融資本積聚和集中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出現了資本積累的過剩和利潤率的下降,使發展中國家開放金融市場,讓發達國家的金融資本自由出入.在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大過的操縱下,IMF和世界銀行等國際金融機構以貸款,援助相要挾,強力推行全球金融自由化政策,迫使廣大發展中國家開放金融市場.美國是金融全球化的最積極推動者,也是金融全球化最大收益者.金融全球化部分地優化了美國資本的配置.提高了勞動生產率,推遲了資本主義危機的爆發.正是由于享受金融全球化的紅利,美國經濟才保持了長達10年之久的持續增長.
由于金融全球化和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金融衍生工具在世界經濟中的作用大大增加.它降低了金融資本跨國流動的成本,提高了金融資本流動的效率,但同時也賦予了金融資本的虛擬性.加重了金融資本的投機性,增強了世界經濟的風險性.這導致了世界金融資本的總量及其增長與實體經濟交易,投資及其增長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嚴重脫節.就世界經濟整體而言,90年代末,外匯交易量大約為每天1.5萬億美元,即每天25億美元.此外,尋求高回報的資本投資額大大增長;到90年代中期,共同基金,養老金等等總計為20億美元.是1980年的10倍.國際金融交易值在1997年達到360萬億美元,遠遠超過全世界總產值.這形成了一個不穩定的倒金字塔結構.另外,金融衍生品交易量和實體交易量之間也形成一個不穩定的倒金字結構.這些都加劇了國際金融的風險.
目前,世界融資結構不合理,國際金融立法滯后,監管不力,國際金融市場上存在著大量的投機性短期游資.這使發展中國家在利用外資時面臨著巨大的金融風險,容易受到金融危機的沖擊.由于某一區域內的發展中國家的經濟類型接近,在羊群效益的作用下,一國發生的金融危機往往會在短時間內快速地傳染給其它國家.
(4),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妄圖實現壟斷資本統治全球
在國際壟斷資本主義階段,在經濟全球化階段,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壟斷資本主義國家掌握了世界經濟運行的主導權和規則的制定權.它們操縱著世界三大經濟組織,繼續推行和強化不公正,不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舊秩序,對廣大發展中國家進行間接統治.同時,由于今天信息技術的進步,經濟虛擬化程度提高,壟斷資產階級可以通過計算機網絡市場國際資金的流向,對發展中國家進行控制.推想行新殖民主義;他們對外推行新殖民主義不再表現為領土兼并,但其掠奪,壓迫發展中國家的本性并沒有變.與舊殖民主義相比較,新殖民主義在經濟,政治,軍事思想和文化上推行殖民主義則花樣翻新.
在經濟上,西方發達國家的壟斷資本主義集團試圖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重新瓜分世界市場,資源和勞動力.他們極力鼓吹私有制,自由化和非管制的新自由主義政策,其目的是要使發展中國家永遠陷于積貧積弱的境地,從而永遠對發達國家俯首貼耳.在政治和軍事上,發達國家以軍事力量作后盾,不遺余力地推行新干涉主義,對其他發展中國家進行粗暴的踐踏.在思想和文化上,發達國家通過軟權力擴張,變灌輸為滲透,試圖將西方文明普世化,把發達國家的價值觀和意識形態強加給世界民民,實現不戰而屈人之兵的目的.
從總體上看,新殖民主義有三個突出的特點;1是炮制掩人耳目的理論依據.由于"資本主義"的殖民主義已經聲名狼藉,發達國家不斷地為新殖民主義政策尋找各種冠冕堂皇的借口,為其被上合法的外衣.冷戰結束后,他們炮制和兜售"歷史終結論",民主和平論,文明沖突論等名目繁多的歪理邪說,為其剝削,控制,打壓發展中國家制造輿論.
2是發達國家憑借巨大的經濟,科技,軍事優勢,通過控制國際組織和締結聯盟來加強對對發展中國家的統治.它們操縱聯合國,IMF,世界銀行和WTO等國際組織,掌握了國際經濟規則制定的主導權.同時,它們構建了北美自由貿易區等區域經濟組織,并借此推行新殖民主義.此外,它們還強化了北約,美日同盟等政治軍事聯盟,為其殖民主義擴張政策服務.
3是采取軟硬兼施的手段.為在經濟化時代實現對整個世界的管制,壟斷資產階級強化各種控制手段;一是對新技術的壟斷,二是對全球金融流動控制權的壟斷;三是對地球資源控制權的壟斷;四是對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壟斷.它們即強調經濟制裁,軍事打擊等硬權力的作用,又強調和平演變,意識形態,滲透等軟權力的作用.
二,國際壟斷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
關于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馬克思早在一個半世紀之前就做了深刻的分析,得出了明確的結論;生產資料資本主義私人占有之間的矛盾,是資本主義社會一切政治經濟矛盾的總根源,是資本主義的最基本矛盾.這一基本矛盾集中體現為個別企業生產的有組織性與整個社會無政府狀態之間的矛盾等等,從而導致資本主義的周期性的經濟危機.20世紀80--90年代以來,隨著國際壟斷資本主義的形成,同時也推動著資本主義基本矛盾不斷地向前發展.
(1)跨國公司內部生產的有組織性和世界經濟生產的盲目性之間的對立.據聯合國<2002年世界對外投資報告>,截至2001年底,以跨國公司為載體的世界對外直接投資存量達到50000億美元,跨國公司的數量達到65000家,其子公司至少達到85萬家,其年生產總量占世界GDP的百分之40以上,貿易額占世界貿易的百分之60.同時它還控制著百分之75的技術轉讓,百分之90的生產技術以及百分之80以上的對外直接投資.跨國公司已成為推動經濟全球化的主體,憑借發達的信息技術和管理技術,跨國公司實行內部的高度組織性和計劃性,其活動極大地推動資源的流動和優化配置,有助于提高效率促進增長.另一方面,跨國公司的活動在很大的程度上突破民族國家的調整范圍,它們的活動舞臺是基本上處以無國際政府狀態的世界市場.它們在資源豐富價格低廉的地方采購原料和材料,在勞動力充裕工資低微的地方加工生產,到商品需求量大,售價高的地方去銷售.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跨國公司為追逐高額的壟斷利潤而不斷追求增加生產能力,擴大生產規模,以便降低成本擴大市場份額,排擠競爭對手,其結果必然在全球范圍內導致生產發展的盲目性.由于跨國公司擁有強大的實力和高度的內部組織性,所以其生產能力規模擴張十分迅猛,而一旦產品在市場上過剩,影響所及往往在一系列國家和地區引發嚴重的經濟動蕩或危機.
(2)單個國家生產的有組織性和全球生產的無政府狀態之間的矛盾.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為緩解市場經濟的缺陷,資本主義國家普遍推行政府干預經濟的政策,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的大調整,但調整的結果并沒有放棄國家的宏觀管理,而是更加完善政府在經濟生活中的作用,從而促進90年代以后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的增長.然而,資本主義國家在這一范圍內的宏觀控制,其出發點始終是為本國國際壟斷資本的利益服務,而不是為全球經濟的整體利益服務的,每一個主權國家作出的決策都是從本國而不是從全人類利益出發.因此,這種非一致性必然會使全球生產呈現出某種程度上的無政府狀態,從而使經濟全球化下資本家的基本矛盾為單個國家生產的有組織性和世界生產的無政府狀態的矛盾.由于各個國家之間經濟實力,產業結構和市場開放程度存在差異,而且這些變化又處在不斷地變化中,因而導致相互之間的貿易失衡,使世界經濟處于無政府狀態.
(3)發達資本主義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的矛盾.發達資本主義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矛盾在國家層次上的主要表現.當今有少數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主導的世界經濟體系,最大限度地照顧到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利益,最不發達國家有被日益邊緣化的危險,不公平的游戲規則勢必使南北差距和矛盾呈現擴大和激化的趨勢.目前,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在經濟領域里的矛盾主要表現為剝削與反剝削的斗爭.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憑借自己強大的經濟科技實力和對國際市場的壟斷地位,在與發展中國家的經濟交往中,通過經濟的政策的甚至軍事的手段對這些國家進行控制與掠奪,把廣大發展中國家變成自己廉價原料和勞動力的提供者和傾銷商品的大市場,在全球性的資本周轉中獲取高額壟斷利潤,由此構成南北之間嚴重的貧富對立與分化.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矛盾根源仍然在于資本主義本身,只要資本主義存在,這個矛盾是絕對不會消除和解決的.總之,資本主義發展進入到國際壟斷資本主義階段后,資本主義在國際范圍內調整資本主義生產關系,使之適應生產力的發展,從而在一定程度上促進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但是,國際壟斷資本主義本身的固有矛盾,而是使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獲得進一步的發展.
馬克思指出;無論哪一個社會形態,在它所容納的全部生產力發揮出來以前,是決不會滅亡的,而新的更高級的生產關系,在它的物質存在條件在舊社會的臺胞里成熟以前,是決不會出現的.由國家壟斷向國際壟斷的過渡是壟斷資本主義發生的部分質變.它體現了資本主義為了延伸自身的滅亡而對生產關系進行的局部調節,在一定的程度上擴大了資本主義生產力發展的空間.所以,資本主義還具有一定的生存空間.然而,資本主義的調整畢竟是局部的有限的調整,不能無限度地為生產力的發展拓寬空間,不能改變資本的限制正是資本自身這一事實.隨著資本主義進入國際壟斷階段,資本主義社會化程度空前提高,加速了不能包容資本主義生產力發展的生產關系外殼炸裂的進程.資本主義必然滅亡,這是不以任何階級意志為轉移的歷史總趨勢.
四,世界統一的共產主義社會
國際壟斷資本主義必然滅亡,世界統一的共產主義社會必然實現,這兩個必然是不已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它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但是,國際壟斷資本主義不會自動退出歷史舞臺,它會作最后的垂死爭扎,而世界統一的共產主義社會也不會和平實現,他需要全世界共產黨和全世界人民團結聯合起來共同戰斗.這樣才能取得最后勝利.
一,實現世界統一的共產主義社會的戰略問題
(1)重建共產主義國際聯合組織.在21世紀,要使全世界人民擺脫國際壟斷資本主義的這種統治,最好的辦法就是重建共產主義國際組織.馬克思主義認為,共產主義事業是全人類的共同事業,代表連人類發展的未來方向.既然是全人類的事業和奮斗目標,共產主義的發展,就必須有世界各國人民的參與,需要世界范圍內共產主義力量的國際聯合.從共產主義運動一百多年的實踐也可以看出,共產主義的國際聯合貫穿了世界共產主義運動的全過程.盡管在共產主義國際聯合的過程中,有過許多脫離實踐和當時歷史條件的做法,但無可否認的是,共產主義國際聯合也有許多積極的方面,極大地推動了世界共產主義的發展進程.從蘇東劇變以來世界共產主義運動的實踐看,各國無產階級政黨和組織要求相互之間交流經驗,協調內外政策的愿望和行動都在不斷加強.總之,無論是從共產主義的理論還是共產主義運動的實踐,以及目前的共產主義運動的現狀來看,共產主義國際聯合組織是共產主義運動的一個極其重要的內容,世界共產主義運動的發展離不開共產主義力量的國際聯合.今后世界共產主義運動中的國際聯合將是認真吸取世界共產主義運動史上正反兩方面經驗教訓基礎上的聯合,因此它不僅不會消失,而且會在新的形勢下不斷得以豐富與發展,對21世紀共產主義運動的發展起到更加積極的推動作用.
(2)建立廣泛的革命統一戰線.統一世界,實現世界統一的共產主義社會,必須加強同世界各種左翼力量的聯合與合作.從蘇東劇變以來的世界共產主義運動的實踐看,西方發達的共產黨積極轉變斗爭策略,努力擴大聯合與合作的對象,與各種左翼力量(包括社會民主黨,綠黨和女權運動等)進行了聯合與合作.從今后世界共產主義運動的發展趨勢看,大左翼的國際聯合將會得到進一步加強.但對于共產黨尤其是資本主義國家的共產黨來說,在有些問題上借鑒其它政黨的做法是有益的,問題在于行動上開展聯合與合作的同時,要避免在思想和理論上完全與其它政黨趨同與融合,以至于共產黨喪失自己的特點.
(3)用非和平的手段實現世界統一的共產主義社會.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一文中就論述了無產階級用非和平手段的必要性,他們說道,無產階級,必須消滅至今保護和保障私有財產的一切.由或公開的或隱蔽的國內戰爭,必須或早或遲轉變為公開的革命.一句話,用暴力推翻資產階級而建立自己的統治.馬克思恩格斯這一論述仍然是我們戰勝資產階級的重要思想武器.
二,世界統一的共產主義社會基本特征
關于世界統一的共產主義社會的基本特征,概括起來有以下內容;
1,消滅國有制,全世界一切生產資料,資源,土地,海洋以及財富歸共產主義 國際聯合組織所有,歸全世界人民所共有;
2,根據國際社會的需要,國際社會有計劃地調節生產;
3,個人消費品的分配,在對社會總產品作各項扣除之后,實現按勞分配的原則進行;
4,統一世界文字,加強對世界文化的管理;
5,建立世界統一的貨幣;
6,建立世界統一的軍隊,所有軍隊必須由國際組織統一管理;
7,建立世界統一的法律體系;
8,建立世界統一的公安機關,以維護世界治安;
9,教育和醫療免費,將來有條件住房也可免費;
10,建立完善的養老體系,凡年滿(女,55歲,男,60歲)一律退休,退休后發放相等的退休金;
11,實現全世界的民族一立平等,所有民族都沒有高低貴賤之分;
12,建立世界人民民主集中制,凡年滿18歲的全世界人民都有權參政議政;
13,取消死刑,但要保留監獄;
14,全世界人民在擁護世界統一的共產主義社會的前提條件下,可以宗教信仰自由;
全世界共產黨聯合起來,全世界人民聯合起來.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