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2月4日《廣州日報》消息,深圳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詳細公布了深圳市公務員分類管理制度改革內容,69%的公務員將被劃入行政執法類和專業技術類中,通過職位分類和聘任制的實施,部分公務員“官帽”將被摘掉,“鐵飯碗”變成“瓷飯碗”。
值得肯定的是,這次深圳市公務員改革的最大亮點是,基層公務員可憑自身的“履職履責能力、工作業績和年功積累”,就能夠取得和走官道領導同樣的待遇。但我們也看到,基層公務員這一待遇的取得,是以“鐵飯碗”變成“瓷飯碗”為代價的。誠然,任何人都不應該擁有“鐵飯碗”,打破“鐵飯碗”是公務員改革的應有之義,但只打破69%的“鐵飯碗”,保留31%的“鐵飯碗”,這樣“雙軌制”的作法有違公平原則。況且,這一比例只是表現在數字上的,待“改革”之后能否落實,實際上仍是未知數。
何以見得?那是緣于筆者的“經驗主義”,在筆者看來,這次深圳市公務員改革的路子似無多大創新,實事上在一些“綜合改革試點縣”早就實施著。筆者所在的山東省陽信縣就是全國第一批這樣的試點縣之一。早在1988年就開始了類似的改革。但改來改去的結果,卻并未見吃財政飯的人員減少,更沒見“鐵飯碗”變成“瓷飯碗”。同時,副局級以上干部越來越多,吃財政飯的人員越來越多,甚至出現了有公務員坐了幾年牢之后,仍被恢復公職吃財政飯的事實。
以筆者曾連續工作13年零8個月的某鎮來說,在此期間,竟然換了7位黨委書記、6位鎮長。在2000年初調整的那次,在黨委和政府兩大班子13名成員中,只留下了“四大委員”沒動,其余人員全是新人。可想而知,每次上面調整后,接下來就是下面人員的調整,有權者就借機將“有能力”的人員充實了進去。
值得注意得是,在綜合試點20多年來,陽信也曾進行過類似深圳“行政機關公務員分類管理”、“領導職務非領導職務”、乃至“事業人員斷奶”等做法,但到目前為止,除了衛生行業真正成了靠“吃病人”維持生存外,大量被摘掉“官帽”的公務員仍享受原待遇不變,“鐵飯碗”也沒有變成“瓷飯碗”。再加之實行52歲(女的48)離崗“一刀切”的政策,使大批身強力壯、年富力強的人員離崗,但和工人下崗不同的是,這些離崗的公務員只拿工資不干事(是政府不讓他干事),財政負擔不是減少而是逐年增加。
時下,我國的公務員實在太多了。據有關方面保守估計,我國各級行政機關工作人員數量約為500萬人,加上黨政機關和社會團體的工作人員、財政撥款的事業單位工作人員,總數為4000多萬人。而且這支隊伍還在以每年20%的速度增長。如果按照深圳做法,原先的“鐵飯碗”未等打破,再開辟新的“瓷飯碗”之路,那吃財政飯的人員不是更會加速增長嗎?!
當然,我們也注意到,深圳改革中亦有新穎提法,比如“聘任制公務員”、“行政執法類和專業技術類獨立的職務”區分等,這樣就比較好地解決了公務員在基層工作的職級晉升、待遇增長問題。且規定了聘任制公務員不可以轉為委任制公務員,但委任制公務員可以自愿選擇轉為聘任制公務員。
在筆者想來,如深圳之把公務員分成三六九等,倒不如干脆實行“新人新辦法,老人老辦法”徹底解決。就是從即日起(或以某一時間為界),之后所有進入公務員系列的人員都是“瓷飯碗”。只有如此,才會隨著原有“鐵飯碗”人員的不斷減少,而真正解決“官本位”問題。總之,檢驗改革成果的要點有三:一是改革后工作效率是否比改革前有所提升?二是那部分被摘掉官帽的公務員的“鐵飯碗”是否真的被打碎?三是財政開支是否真的在減少。
山東省陽信縣國土資源局 邱海昌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