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岡散記——改革中的文革
孝岡鎮是江西省東鄉縣人民政府所在地。
據說很久以前這里是某族氏的祖墳地,族中有“短命鬼”“禾花鬼”等不能在此安葬的規矩,故取名孝子岡。簡稱孝岡。
1966年,史無前例的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開始了,東鄉縣中學的學生們高舉破四舊的標語(破除舊思想、舊文化、舊風俗、舊習慣),走上街頭。學生們認為“孝岡”的名稱是舊的封建主義思想在當代的表現,應當破除。并要求用“紅衛”的名取代“孝岡”。學生們的要求得到了落實,但這也“紅衛”那也“紅衛”給地名管理帶來了混亂。不待文革結束(1970年)這“紅衛鎮”也就改叫“東鄉鎮”了。文革結束后不久(約1980年),這“孝岡鎮”的招牌就重新用上了。
1949年5月初,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南下部隊,解放了東鄉縣,為了紀念東鄉人民從此站起來了,為了管理好這個縣城,他們留下的縣政權建設班子為東鄉縣取了四個街名:解放街、勝利街、生產街、市場街。這四個街名是東鄉人民翻身解放的烙印,寓意著解放了,勝利了,我們要發展生產,搞好市場讓人民福起來。可謂東鄉的紅色經典。
縣政府門前的街叫解放街。改革開放以后(大約1980年),由于有人對政府門前的街叫解放街有反感,于是為了有利于外來投資人員找到縣政府,這條街改為府前路。當然,這改的理由可能不止這些。
約在1998年,東鄉縣人民政府為發展經濟,放棄了1983年建成的鋼筋混凝土結構的5層辦公大樓(建筑面積約4300多平方米),另遷它處,這條街再用“府前路”的名稱又有些不宜。在進入二十一世紀之際,這條路就改用“正德路”的名稱。為何用“正德路”的名呢?民間是這樣議論的:明代中葉,全國農民起義風起云涌,大規模的義軍在江西有好幾股,東鄉軍就是其中之一,有一萬余人,約占該區域總人口的30%。被明王朝當作匪窩,調集重兵,進行了殘酷的鎮壓,使起義失敗。由于東鄉地處偏僻,距臨川縣治較遠,常常鞭長莫及。為防義軍重起,明皇朝決定析出臨川東部之地,并從金溪、余江、余干進賢四地割出少量土地合而置縣。因原為臨川之東鄉,故名曰東鄉縣。明正德七年(1512年)八月,正式頒旨。用正德路的名就是為了紀念明朝皇帝的這一“壯舉”。
約在1994年,東鄉縣人民政府為了加強城市建設,決定從第二中學至320國道之間開辟一條新道,由于該道的建設主要靠占用農民兄弟的良田而成,為紀念農民兄弟的這種貢獻,當時縣政府將這條街稱為“農民街”。
就在“正德路”取代“府前路”的同時,“農民街”被命名為“德政街”了。于是有人驚嘆:正德鎮壓了農民起義,德政拋棄了紀念農民。
解放街、勝利街、生產街、市場街都沒有了,最主要的交通路也被冠以企業的名稱叫恒安路了。這改革開放中的文化改革根本不用象紅衛兵那樣轟轟烈烈,一切皆在有序中。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