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央文明辦、教育部、解放軍總政治部、全國總工會、共青團中央、全國婦聯等六部門決定,要求全國各級各類學校,于春節期間組織學生參與“給祖國母親拜大年”活動。同時還將以“一拜壯美河山,二拜炎黃始祖,三拜歷代英杰,四拜革命先烈,五拜英雄模范,六拜億兆黎民”為內容,在中國文明網、央視網為主體,推出網上活動平臺,并以圖片和文字形式向學生征集春節吉祥物、春聯、拜年短信、各地民俗,特別是如何“給祖國母親拜大年”的好創意。但這一活動一經公布,就在社會上引起了很大的爭議。對各種各樣的爭議,主要認為這樣的活動太抽象,過于形式主義,不如先向自己的父母拜大年。我認為,在當今開展這樣的活動有必要,而且沒問題,但為什么這樣好的活動會招來爭議呢?
首先是:爭議來自于社會核心價值觀基礎的垮塌。在物欲橫流的社會中,人們的信仰、理想都被金錢所替代,所謂“國家利益”、“人民利益”都不如單位利益、集團利益甚至是個人利益來得更實實在在,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個人主義成風,也就更少有人再來居安思危了。在資本、利益、效率至上的社會里,原來的社會核心價值觀體系被摧毀,以至于導致有人對“祖國母親”這個概念的懷疑。
其次是:爭議來自于教育長期以來推行的“去意識形態化”。暫且不論把毛澤東、紅軍長征剔出歷史教科書的真正目的是什么,但教育的“去意識形態化”正是社會核心價值觀缺少的產物。他們忘了教育不僅是為了滿足人們生存與發展的需要,而且還是階級服務的工具,教育是有階級性的。教育的產業化、功利化,使教育對學生思想道德和價值觀的構建被分數和利益所替代,以至于學生對國家利益、人民利益觀念的淡漠和道德的缺失。青少年正是世界觀、價值觀確立的時期,因此,開展“向祖國母親拜大年”活動是有現實意義的。
再次是:爭議來自于有些人對教育的無知。有人認為這種活動是搞形式主義,卻不知道形式和內容是相輔相成,教育部提供了一種教育的形式,而內容卻要看各學校和教師、以及家長怎么來做的問題,如果只為當作一項任務過過場,那就是形式;如果能帶著責任精心組織,寓教育于活動之中,“拜大年”就是教育的契機。對于兒童來講,形式卻是很重要的,甚至要重于內容,因為兒童的教育需要浪漫主義,教育的目的在于啟蒙。有人認為這種活動太空洞,尤其是“祖國、人民”太抽象,孩子不能理解。更有甚者問“祖國在哪里?人民在哪里?”的問題。要講抽象,我們講的每句話不是抽象的聲音嗎?我們寫的每個字不都是抽象的符號嗎?孩子又是怎樣聽懂話看懂字的呢?不都是需要教育和引導嗎?“祖國、人民”真是這樣的抽象嗎?完全不是的!小時候,我們參加義務勞動、植樹造林、除“四害”、積肥收垃圾、為企業撿螺絲釘拾廢鐵,就知道是為祖國作貢獻;幫人推車、為老人讓座、與同學一起打傘,就知道每做件好事就是為人民服務。只要把抽象的概念具體的事例相聯系起來,也就不抽象了。由此可見,說祖國和人民很抽象的人不是很無知嗎!
教育也是一種灌輸,教育也需要灌輸。西方人那么的自由,他們的傳教士不是也對信徒們進行灌輸,傳遞耶穌福音的嗎?難道我們的教育就要排斥灌輸呢?當然教育也需要引導,教育還需要實踐,更需要體驗。日本為侵略中國教育了三百年,難道今天對孩子的愛國主義教育就不該經?;瘑??今天我們如何來理解和組織“向祖國母親拜大年”活動呢?
首先,不失時機地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傳統節日活動之中,在春節期間營造歡樂喜慶、文明祥和、溫馨和諧的節日氛圍,其宗旨是正確的,也是適時的。其次,教育部提出了“六個拜”具有指導性、參考性,但在實施過程中不必面面俱到,應該有選擇、有重點。第三,“六個拜”是六個方面的大題目,在實施過程中要做小文章,要把活動做小、做好,把內容做具體,引導孩子從身邊做起、就近做起。第四,應該因地制宜、因校而宜,與學校的傳統活動、特色活動相結合,力求自主求新,注重實效,讓學生在活動有實踐、有收獲、有體驗。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