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要點和運用
1.要點
在哲學領域有兩個對子,一是唯物論和唯心論,一是辯證法和機械論(形而上學)。兩個對子相互之間有四種組合方式:辯證法唯物論,辯證法唯心論,機械唯物論,形而上學唯心論。
其中,辯證法唯物論(辯證唯物主義)即是馬克思主義哲學。
唯物論,即物質是第一性的,精神是第二性的;物質決定精神,存在決定意識。
如果單單這樣強調唯物論,則唯物論難免陷入到僵化的泥潭中去。
為了避免這個問題,馬克思將辯證法與唯物論有機地結合統一起來,形成辯證唯物主義哲學觀。
對于辯證唯物主義而言,一般地表現為物質決定精神,物質居于支配的地位,起決定的作用;但在一定的條件下,精神的反作用會居于支配的地位,起主要的作用。
將辯證法唯物論運用于自然界,即自然辯證法;運用于社會,即社會辯證法(歷史唯物主義);運用于思維,即思維辯證法。
由于馬克思主義理論側重于社會方面,所以一般都把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一起作為馬克思主義哲學。
理論依賴于實踐,理論的基礎是實踐,又轉過來指導實踐,為實踐服務。
辯證法的核心規律是對立統一規律(矛盾法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是推動事物運動的動力。馬克思主義指出社會運動的動力在于社會的基本矛盾,即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之間的矛盾。
2.運用
下面以中國社會的矛盾運動為例解說。
舊社會中國革命時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狀況下,矛盾的一面是帝國主義、封建階級、官僚買辦大資產階級,即人們常說的三座大山;矛盾的另一面是廣大工人階級、農民階級、小資產階級、民族資產階級等人民大眾。這一矛盾的兩個方面的各種斗爭推動著中國社會的運動發展,直至人民大眾在共產黨的領導下取得斗爭的勝利,建立新中國。
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經過社會主義改造運動,消滅了經由舊社會過來的原有的資產階級,確立了公有制的主體地位,具體表現為全民所有制和集體所有制兩種方式。這就在經濟領域解決了在資本主義社會里的表現為生產社會化和生產資料私人占有之間的矛盾。在當時的中國社會主義的條件下矛盾表現為新的形式,即生產資料公有制下人民群眾的物質文化需求與還相當落后的生產力之間的矛盾。
如何解決這一新的表現形式的社會矛盾呢?
主要從兩個方面著手,一是大力推進發展科學技術,實現中國的工業化,建立基本完備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一是大力改造政治和文化上層建筑,以期更好地為經濟建設保駕護航,提供更好的服務。
經過社會主義改造后,無產階級與舊的資產階級的矛盾暫時解決了,同時新的矛盾也就凸現出來了,即表現為管理者和勞動者之間的矛盾。其中,管理者處于矛盾的主要方面,居于支配地位,起決定作用。
鑒于管理者居于主導地位,這就有必要更進一步,對管理者也進行一分為二的分析,即分為馬克思主義者與非馬克思主義者之間的矛盾。非馬克思主義者有各種表現形式,如修正主義者、官僚主義者、資產階級思想者,等等。
分析至此,問題就比較清晰了,可以這樣說,馬克思主義者與非馬克思主義者的斗爭情況將決定中國社會變動和走向的具體表現。關于這一點,新中國半個世紀以來的社會進程表現出的各種社會現象的變化已是最好的注腳。
在政治領域,中國通過立憲,在憲法上確立了中國的國體和政體,確立了中國人民當家作主的政治方式。這一基本政治制度現在仍繼續保持著。
最難辦的問題表現在文化領域,一方面因為人們的思想是內在的,不是那么一目了然的,顯然思想斗爭是一個很復雜的問題;另一方面因為中國傳統封建迷信思想的長期灌輸及近代帝國主義進行的奴化教育,都對中國人民形成了嚴重的毒害。這兩個方面造成中國在文化思想領域的革命斗爭難以避免地充滿了復雜性和艱巨性,關于這一點已經為中國的實際表現證明了。
解決文化領域的思想問題必然是一場長期的斗爭,除了自身的歷史原因外,還有來自西方各種腐朽思想的侵蝕和滲透。
思想斗爭的不同結果將給中國的未來帶來不同的結果。若馬克思主義者能夠基本居于主導地位,那么中國的社會主義道路就不會夭折;若非馬克思主義者取得了基本地位,如蘇共那樣,則中國將崩潰,而四分五裂,最終中華民族將在世界民族之林被除名。
鑒于思想斗爭的復雜性、艱巨性和長期性,中國的社會發展將必然充滿各種曲折,這將是不可避免的。中國的表現已經證明了這一點。
資本主義要進入共產主義,不是一蹴而就的,兩者之間存在一個過渡階段,這就是社會主義時期。社會主義是資本主義走向共產主義的一座橋梁。
這就提出一個問題,即社會主義應該有那些最基本的特征,或者說底線,也可以說資本主義進入社會主義的門檻是什么呢?
共產主義理論是馬克思在科學地批判資本主義的基礎上建立的,這為人們回答上述問題提供了一個基本的思路。
《共產黨宣言》稱共產黨的理論核心就是“消滅私有制”。消滅私有制,建立公有制,包括經濟上的生產資料公有制,政治上的權力公有制,文化上的知識公有制等。
所以社會主義的門檻可以表現在這樣幾個方面,在經濟上至少實現最基本的生產資料——土地——的公有制,在政治上建立體現人民當家作主的政治制度,在文化領域確立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基本指導思想地位。
可以說,有了這三點,一個社會才算基本邁入了社會主義的大門。顯然中國是符合這一基本條件的,或者說,這是中國作為社會主義國家的底線所在。
從以上的分析可知,中國走社會主義道路一是必須捍衛共產黨的領導地位,但同時必須做好黨建工作,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基本指導思想,并將馬克思主義與當前的中國實際有機地結合起來,創建具有現實針對性的指導理論,以指導中國的具體的改革實踐;二是堅持和完善體現人民當家作主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三是加強法治和道德建設,依法執政,把社會主義的各項制度逐漸落到實處。
目前中國還有一個現象就是出現了新的資產階級這個群體,這個群體也是可以進行分析的。一般來說可分為兩個部分,一是民族資產階級,一是買辦資產階級。其中還有部分官僚資產階級,如表現在煤炭行業的官員參資入股現象等,但這個問題以引起中共重點關注,并著手進行處理,基本上來說應該不會成大氣候。
由于中國社會各種經濟成分并存,各種思想意識并存,表現出一種多元化的現象,各種社會矛盾比較復雜和多樣。但主要的矛盾還是表現在生產力的發展和收入分配及管理者與勞動者之間的矛盾這個方面。至于新興的資產階級方面,也處在不斷的變化中,在一定的條件下可能上升為主要矛盾,但估計難以取得決定性的支配地位。
總的來說,自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已經在經濟、政治、文化等社會各領域都進行了各種不同方式的改造,人民大眾經受了相當程度的磨煉,社會民眾的整體覺悟已經有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和提高;在這樣的基礎上,中國的社會主義道路基本上來說是不可逆的,盡管這個過程會充滿各種挫折和迂回,但大方向大趨勢是基本確定了的,在這一點上已經不存在什么疑問了。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