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忽視的“消費產出率”
勞動就是財富
假設兩個國家生產的產品完全一樣,這兩個國家創造的財富值是否就一樣呢?不一定。
比如中國和美國,即使生產的產品數量、質量完全一樣,但由于工資相差20倍,其財富價值體現就大相徑庭。
在美國的一個清潔工,即使和中國清潔工干著同樣的工作,由于工資的不同,其GDP產值卻是中國清潔工的20倍。由于工資差距導致商品價格上的差距,也同樣會影響GDP。
所以中國和美國即使人口一樣,也生產出同樣數量、質量的產品,只是由于工資的差距(附帶價格的差距),GDP財富仍然會有驚人的差距!國民收入和消費力仍然會有驚人的差距!
有人會說既然我們生產出了和美國一樣的東西,那美國人的富貴不過是紙上富貴,其實還和我們一樣。其實不一樣!
不一樣在哪里?美國的工資是中國的20倍,并不等于物價也是中國的20倍。實際上工資成本提高對物價的影響,相當部分被管理和技術優化的市場競爭抵消,實際消費力美國必然大于中國。這樣一來雖然我們生產出了和美國一樣的東西,但我們的工資低,消費力低,自己不一定能消費得了,或者要出口,或者堆在倉庫里(這樣會導致一些企業關門倒閉);而美國人不但消費了全部產品,還有消費余力,還可以再從中國進口一些,或者自己擴大再生產。這就顯出窮富不同了吧?
而且當這兩個國家發生交易時,差別更大!
由于工資原因,同樣的一條褲子,在美國生產的價格要高出中國10倍以上,也就是說當中、美發生交易時,中國要拿出10條褲子,才能換取美國一條同樣的褲子,其結果等于中國白送美國9條褲子!
這就是低值勞動與高值勞動交換的差別!
國與國之間的貿易本質上都是勞動價值的交換(所以一個國家的外貿根據有利交換原則,應盡量與更低值的勞動交換,而避免與高值勞動交換)。
今天世界上各國之間之所以出現巨大的工資收入差距(高達幾十倍上百倍,在一個世紀以前是不可想像的),高工資國家高了還要高(美國在70年代人均收入1萬多美元,今天已達3萬多美元;日本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工資增長超過美國70%,20年間趕上和超過美國的工資水平;韓國今天是1萬6千美元,卻已計劃要向4萬多美元進軍),也主要是出于外部競爭的需要。
這就提示我們一個問題,創造財富并不是只有生產和銷售商品一個途徑,提高勞動價值,提高勞動者報酬,是創造財富的重要途徑!也是勞動者共享財富的重要途徑!
以為勞動不值錢、創造財富就是靠多出產品的概念,是十分幼稚可笑的。自己沒有消費力,自己的勞動不值錢,財富從何而來?又是為誰辛苦為誰忙?
總體而言,商品價值最終由勞動價值決定,勞動創造財富,勞動本身就是最大的財富(美國人白賺中國9條褲子不就是靠勞動價值高?)!
勞動價值不能由市場決定
有人說提高勞動價值、提高工資不錯,但要等我們富起來,我們現在窮,沒有能力提高工資。
那么我們要問,不提高工資,能富起來嗎?前面我們已經說過,即使你生產出了和美國一樣多一樣好的產品,但只是由于工資的差距,你創造的財富價值仍然要比美國低N倍,仍然要比美國人窮N倍,你怎么能富起來呢?
什么時候有能力提高工資?任何時候都可以,千里之行,始于腳下,這也就是一次分配的問題。
在生產商品的價格、數量、原材料成本一定的情況下,勞動工資和利潤是有彈性的,具有此消彼長的關系。老板的利潤減少一點,勞動工資就能增加,這跟富不富有什么關系呢?誰說老板的利潤就一點不能少(山西那些一年賺幾千萬的煤老板,能不能自己拿幾百萬,把大頭讓給工人)?
有研究資料顯示,目前我國每件商品的工資成本僅占10-12%,而發達國家一般在50%以上。這同時意味著,在發達國家100元投入可以得到50元消費力產出,而在我國只能得到十幾元消費力產出,同樣的投入,產出的消費力卻要相差N倍。
而消費力的產出率,直接影響一個國家的消費大盤,對于經濟發展有著最重要的影響力。
因為在市場經濟、買方市場的條件下,起決定作用的并不是生產力,而是消費力。
只有消費力上去了,生產力才能跟著上;如果消費力上不去,生產力則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只有在“計劃經濟”市場短缺的情況下,消費力的領導地位才會失效)。
有人會說,老板消費與工人消費,還不都是消費,為什么說給工人才叫增加消費?給老板不但能增加消費,還能增加投資、擴大再生產。
但老板的消費和工人的消費是不一樣的,少數富人的消費,盡管可能價值不菲,但至多增加一些奢侈品,而少量的奢侈品,是不足以支撐國民經濟發展的。只有大眾的消費才是有效需求,才能形成有效的消費力(衣食住行都要靠大眾消費),所以說增加消費力都是指增加大眾消費力,少數富人的消費不過是一些虛值。
而擴大再生產的前提也是需要大眾消費力,沒有有效的消費需求,生產能擴大嗎?只要有消費需求,擴大再生產融資是很容易的事,并不需要高額利潤積累。
有人說,勞動工資應由市場決定,政府不應干預,不應人為提高工資。錯!
勞動不是普通商品,因為勞動的價值直接體現為消費力,其它任何商品都不具備這樣的特性。
正是因為勞動具有與其它商品不同的特性,所以勞動才是光榮、偉大的,其它商品能談得上光榮、偉大嗎?所以偉大、光榮的勞動的價值,決不可以由沾滿銅臭的市場決定。
如果勞動的價值單由市場決定,那么馬克思所說的勞動人民“絕對貧困化”就無可避免。
今天的資本主義之所以和馬克思所見的有些不同,就是因為部分聰明的資本主義國家吸取了馬克思的社會主義理念,動用政府“有形之手”強力維護勞動的價值和勞動者的利益(工會組織使勞動者不再是弱勢群體,政府推出的一系列政策法規保證了工會處于相對強勢),這才避免了“絕對貧困”,出現了今天的發達國家。
大眾消費力是綱,綱舉目張
今天世界上的發達國家,都是大眾消費力強大的國家。即使是小國,也照樣在消費力上以一當十、以一當百。這些國家生產的產品并不見得很多(第三產業占大頭),一般以滿足內銷為主,只出口少量高附加值產品或剩余物資,但質量、檔次較高,生產力也主要體現在質量、檔次上(科技含量高)。生產不是以數量,而是以質量取勝,這都是得益于高消費力。
代表高消費力的高工資制度(高工資是制度的產物,并不是自然形成的),必然使這些國家喪失普通低檔產品的出口競爭力(相對成本高,淘汰血汗工廠),但是這對于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而言,不僅是無關緊要,而且是非常必要的!
因為不如此,無以提高消費力水平,無以擴大國內市場,無以提高勞動力素質,無以凝聚高素質人才,無以獲得高科技含量的生產力,無以占有高附加值產品的生產優勢。
要么是壓低工資犧牲國內市場拼出口,要么是提高工資擴大國內市場舍棄低價出口,甘蔗沒有兩頭甜!
經濟學告訴我們,一個國家,特別是大國,必須發展國內消費和生產能力才能立于不敗之地,“出口導向”寄生他人是一種危險的游戲!
如果犧牲國人工資福利去盲目出口低值產品,本質上是一種慢性自殺行為。因為低工資水平制約了勞動大眾生活水平的提高,增強了其預防性儲蓄偏好,導致消費和內需不足;消費和內需不足使國家更加依賴出口;而出口低值產品主要依賴降價惡性競爭,這反過來又導致工資增幅減小,消費和內需更加不足,形成惡性循環。
所以發達國家歷來都是以內資內貿為主(外貿一般占五分之一左右),以自己的消費力支撐自己的市場,以自己的市場支撐自己的生產力。這樣才能形成一個發育健全的自主的經濟結構,才有可能邁向富裕發達之路。
大眾消費力是綱,綱舉才能目張。
不可忽視的“消費產出率”
傳統的投資理論,關注的是產品和利潤,以產品和利潤的多寡來評價投資的效率,這種投入產出觀忽略了消費力的存在,因而是十分片面的(這種理論不能解釋為什么工資成本高的國家,反而經濟更有效率)。
恰恰相反,消費的產出率,應當是投入產出理論的最重要指標。
100元投資中產出10元的消費力,還是50元的消費力,其投資效果是大不相同的。同樣的投資,高消費產出率的國家,其消費力水平、消費總量、國內市場容量的擴張,都比低消費產出率的國家高得多,并進而導致生產力水平高下立判。因為生產力不過是消費力的附庸而已。
所以只談產品和利潤的投資理論,只是資本家的理論,只代表資本家的一己之利;而著重于消費力產出的投資理論,才是代表社會大眾的經濟理論,也才能最終代表(包括資本家在內的)全體民眾的長遠和根本的利益。
當我們投入資本生產商品的時候,切不可忽略了消費力的產出!
當我們大談解放生產力時,切不可忽略了解放消費力!
當我們研究經濟時,切不可忽視工資占成本、消費占GDP、公共福利占財政支出比重這樣一些數據,這直接關系到國民經濟發展、勞動大眾的幸福和國家的富強!
工資、消費的比重在經濟發展中重于泰山!
一個國家的投入產出只有落實在消費力的增長上,才是真正的增長,勞動大眾才能真正得實惠。
離開了工資和消費力的增長,GDP不過是個“屁”(生產再多也不是自己的,只有損耗是自己的),不能說明任何問題的。
人民博客:http://blog.people.com.cn/blog/showblog.jspe?site_id=1900
Email:[email protected]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