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代表自薦參選者鄒濤
2006年09月08日
“我有策劃能力,有深厚的群眾基礎,兩方面結合起來,我想我可以去化解一些社會矛盾,為政府分憂解難。”
文 □ 記者 劉頌杰
“真的太艱難了!”剛剛從深圳市羅湖區草埔西居委會走出來的鄒濤,望著一陣突如其來的暴雨,感嘆道。
這是2006年8月24日的下午4點半。一個半小時前,鄒濤來到居委會,準備辦理區人大換屆選舉的選民登記。按大陸《選舉法》規定,公民有無選舉權和被選舉權,必須經過選民登記予以確認。也就是說,鄒濤要自薦參選羅湖區人大代表,第一步必須在社區完成選民登記。
人大代表候選人有兩種產生形式:中共基層黨組織提名,或由10人以上選民提名。鄒濤今天在居委會,原本打算做三件事:第一,完成選民登記;第二,領取《提名代表候選人登記表》,因為他之前制作的、已征集了眾多選民簽名的表格被認為無效;最后,搞清楚自己的選區劃分。
出乎意料的是,三件事情一一落空。羅湖區已經規定開始選民登記工作,但草埔西選區負責人表示還不能登記;《提名代表候選人登記表》沒有拿到;該負責人也沒有將選區劃分情況告訴鄒濤。
盡管距9月5日選民登記的最后期限只有十來天,但草埔西選區負責人對鄒濤說,現在還很難確定登記時間,屆時將打電話通知。
“今天算是白跑了。如果最后一天讓我來登記選民,那么完成《提名代表候選人登記表》的時間就很緊了。”鄒濤看上去有些焦急。
8月1日,鄒濤在自己的“購房聯盟”網站和個人博客上,發布了《珍惜公民權利,屢敗屢戰,第三次競選人大代表》的公開信,眾多網友和選民都表示支持鄒濤參選。他此前在深圳發起的“不買房運動”亦曾得到網友的響應,甚至一度影響了大陸的持幣待購者。本刊在8月24日就此次參選一事,專訪了三次自薦參選的鄒濤。
雖然是“毫米推進”,
但必須有人去做
《鳳凰周刊》:你是第一次登記選民?
鄒濤(下稱鄒):沒錯!活了32年,我沒有見過一次選票,也從沒有給誰投過票。和大多數中國公民一樣,很長時間以來,我不知道按照《選舉法》的規定,中國公民要獲得投票選舉人大代表的權利,必須經過選民登記才具備正式的選民資格。
這次羅湖區是在8月23日貼出通知,規定的選民登記時間為2006年9月5日前。從8月24日到9月5日,除掉雙休日,就只有短短的十天時間登記。
《鳳凰周刊》:這已經是你第三次自薦參選人大代表了,為什么會“屢敗屢戰”?
鄒:2005年1月,我第一次自薦參選深圳市人大代表。先在網絡上發布自薦信,然后寄給區人大、市人大,但沒有得到回復。9月,羅湖區補選人大代表。我遞交自薦信,也沒有任何結果。雖然是“毫米推進”,但必須有人去做。
為什么屢敗屢戰、三番五次地參選呢?我有一個觀點:當前中國之所以出現如此多的社會問題,如此多的矛盾和隱患,是因為人大代表并沒有發揮真正的作用。現在一些人大代表已經淪為“見面握手、開會舉手、閉幕拍手”的“三手代表”,而且大部分代表是官員代表、老板代表,他們怎么可能有時間去了解民意、體察民情?
恰恰是老百姓有大量的問題需要去反映,但現在的渠道已經不暢通,信訪這條路已經基本堵死,所以一定要喚起大家珍惜自己的選舉和被選舉權。我們現在有那么好的《憲法》,那么好的人大制度,選民其實可以“用腳投票”,哪個代表、哪個官員不行,就把他選下來。
大家不珍惜這種權利,出了事只好去上訪。正是因為人人漠視這些權利,才導致了人大代表不作為的現狀。大家都覺得,反正人大代表沒有用,沒有必要去選,這種觀念讓人覺得痛心。但我不能要求我身邊的朋友、路人、街坊鄰居去做,只能從自己做起,雖然“槍打出頭鳥”,但總得有人去做。
《鳳凰周刊》:為什么要提出關于人大代表職責的“六點聲明”?你是怎樣理解人大代表的職能的?
鄒:之前也有人陸續提到這些內容,但我這次是第一次正式地、系統地作為一個競選綱領來提出。也就是:人大代表要公布聯系地址;公布聯系方式;公布議案情況;公開聲明“有困難找人大代表”;自籌資金成立“人大代表辦公室”;不怕得罪人,不做“三手代表”。
人大代表似乎已經成了一些人的政治保護傘。有些人大代表本身就是黨政官員,怎么可能自己監督自己呢?
人大代表不是政治地位的符號,它應該是真正的“人民代表”。只有沉甸甸的責任,必須代表最廣大人民的利益。我認為,脫離了老百姓的支持,人大代表就是個空的稱呼,而如果為老百姓說話,它就能夠理直氣壯。
只要人大代表能夠做到這六點,我還競選去干什么?我就旅游去了,喝茶去了。最終的目的不是我當選代表,而是推動制度的建設,建立良性的循環。
“我想我可以去化解一些社會矛盾,為政府分憂解難。”
《鳳凰周刊》:你覺得這次當選的可能性有多大?
鄒:這次地方人大換屆選舉,至少中央是十分重視的。我所在選區是深圳羅湖區草埔西社區清水河街道。羅湖區有182位人大代表名額,其中清水河街道有12個名額。
《選舉法》不修改,民間參選者很難。一要允許自薦。現在,自薦參選人很可能在“協商”確定候選人名單的時候被“醞釀”掉了。二要允許獨立宣傳。現在的宣傳必須由選舉辦組織,之前深圳曾經有參選者要求貼海報,就引起了很大爭議。
我這次的選民聯名推薦肯定遠遠超過《選舉法》規定的10人以上,提名候選人沒有問題,但之后的事情就很難控制了。
《鳳凰周刊》:如果你當選,在現有的體制框架內,能發揮多大的作用?
鄒:這正是我這幾年一直在思考的問題。我想,我會盡力而為,順勢而為。首先要做到“六點”,我的聯絡方式早就公布了,我也將定期公布議案情況—至少,我不會像一些人大代表那樣,每到開會的時候就為議案發愁,我現在隨時可以拿出50份議案出來。
我將建立全國第一個區一級的“人大代表辦公室”,隨時接待選民。之前沒有人這么做,那么我帶個頭,再作一點點的突破。因為我代表基層老百姓,所以理直氣壯,敢于質疑不盡職的官員,督促他們真正為人民服務。
我在體制外能做到這些,在體制內會做得更好。我有策劃能力,有深厚的群眾基礎,兩方面結合起來,我想我可以去化解一些社會矛盾,為政府分憂解難。至少我會帶來一股清新的活力。
《鳳凰周刊》:要是你競選失敗,對普通老百姓參與政治活動的積極性會不會有一些負面影響?
鄒:有這種可能,但我們要看到更積極的意義。我的每次參選活動都是一個普法教育的過程。通過郵件、短信、網絡等,影響成千上萬的公民,不斷提升大家的選舉意識。
坦率地說,中國人普遍缺乏兩種意識,一是納稅意識,既沒有納稅的主動性,也沒有去監督政府財政支出的意識。二是公民意識。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更重要的是喚醒大家的公民意識,推動民主法治建設,我個人能不能選上倒是其次。
以前大家叫我“民間維權人士”,我更愿意說,我是盡力去做一個“負責任的現代公民”。如果我們站出來推動一個法治社會的形成,那么受益者也將是千千萬萬的人。
“我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是在
打破潛規則”
《鳳凰周刊》:你的公民意識的形成和你的成長經歷有關?
鄒:我出生在湖南隆回的一個山村。父母是老實巴交的農民,家里有五兄妹。我家隔壁就是清代著名思想家魏源的祖屋,所以從小深受魏源那種“胸懷天下”思想的影響。
1991年,我18歲高中畢業之后,參軍到廣西當邊防偵察兵。4年的訓練非常艱苦,身體上、意志上都得到了磨練。1994年退伍,在內地公安部門干了一年后,1996年來到深圳。經過公開招考進入一家金融機構的黨委機關,工資待遇比較可觀,買了房,也買了車。2000年又出來創業。但內心里,我常常懷疑,這種安逸的生活有什么意義?
1999年,我幫助一些在深圳做工的湖南老鄉從包工頭手里討回欠薪,從此開始參與公益事業。幾年下來,幫助了二、三百人次。但在這當中,我看到相關部門相互推諉,才慢慢意識到,靠一個人的力量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唯一的辦法就是從制度入手。
《鳳凰周刊》:你常常提到美國的羅莎·帕克斯女士,并說最后倒下的,一定是那個起先看似不可戰勝的龐然大物。如果說帕克斯當年面對的龐然大物是種族歧視制度的話,你現在希望戰勝的龐然大物是什么?
鄒:羅莎·帕克斯是我最崇敬的人之一。她的偉大之處在于勇于承擔自己的責任。我想,正是這些不起眼的、敢于承擔責任的人,在改變著這個世界。
我們現在也面臨著一個巨大的、禍國殃民的“潛規則”,它無處不在,無孔不入。比如去醫院看病要給醫師塞紅包,做生意要走關系走后門,等等。我希望挑戰的就是這個潛規則,推動制度改革。這樣,社會的發展、人民的幸福才會指日可待。
我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是在打破潛規則,比如競選人大代表、發起不買房運動、做幫弱助困的慈善事業。
《鳳凰周刊》:你說自己是一個“現實、理性的理想主義者”,那么你的現實與理性表現在哪里?
鄒:最大的現實就是要先生存。我原來的生意沒法繼續做,現在著手做純公益性的“深圳扶弱助困網”,有3個員工,每年的運營費用大概需要15萬元,我希望得到社會和政府的資助。
這個網站解決了原先慈善活動的三個弊端:一是愛心透支的問題,通過一對一的幫扶,不會出現求助的人需要5萬元,最后社會捐助30萬元的情況。二是愛心玷污的問題,捐贈的錢不會到我們手里,避免了捐款被挪用、不知去向。三是監督問題,網絡完全開放,人人都可以監督。
做這個網站,是因為我一直有一個夢想,讓所有的弱勢群體都得到社會的關懷。另外,也能夠解決生存的問題。人大競選是通過制度渠道入手,而建立扶助網,是更現實的追求公義的手段,更多依靠個人的策劃組織能力。
我的每個行動都是經過深思熟慮的,至少要過“三關”——自己、朋友、律師,要透過合法的渠道。而且,作為一個中共黨員,我會經常向黨組織匯報,這是最基本的組織原則。我想,我作為一個普通公民發出自己的聲音,負責任的媒體來呼吁,專家學者來研究,市民來進行理性的思考,最后政府做出科學的決策。
“我不是悲觀主義者”
《鳳凰周刊》:你的博客上有這樣的留言,說“悲情太盛,國事復雜,要給中央時間”。
鄒:相比贊揚的話,我更希望看到批評的聲音,理性的、客觀的、鞭策我的聲音。但中國的很多事情,如果要一直等下去,成本太高,很多機會就在等的過程中失去了。我希望在不影響國家穩定的前提下,理性地推動制度的改進。
我其實只是一個“符號”,希望有豐富經驗、較高覺悟的人們,包括那位留言的網友,大家一起站出來,聯手去推動,這樣就會事半功倍。
《鳳凰周刊》:你覺得自己是個悲情人物嗎?
鄒:恰恰相反,我現在越來越理性,看問題越來越客觀,冷靜。我感到高興的是,很多以前不可能發生的事情,現在都一一變成了現實。
我不是悲觀主義者,雖然我臉上沒有太多的笑容,但這不代表我不開心,用一句話來說,就是“冷靜地觀察,開心地思考”。這種心態可以讓我更理性地做事。
以前看到那么多的民工兄弟求告無門的時候,確實會有一種悲情在心頭。現在經歷了那么多事,失去了那么多,有了那么多慘痛的教訓,我不斷反思,現在我是靠一種強烈的信念來支撐。我會不斷地調整心態,讓自己更快樂一些,更好地走下去。
我說,我始終相信黨和政府。這不是唱高調,真正愛一個人,你應該不求回報地付出,另外你也要一針見血地指出他的問題。
鳳凰周刊2006年第25期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