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德君:有些專家怎么了 專家品性和位置在哪里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9月07日 15:08 人民網(wǎng)—華東新聞
秦德君
●如果專家成為熱衷于嘩眾取寵的表演者,熱衷于成為某種利益的代言人,那對社會來說噪音就可能多了
●專家的品性和位置在哪兒?不在于虛名和浮華,而在于真知、磊落和篤行
在中國人眼里,專家往往代表著學識、技能,也代表著道義、良心,是一個社會的精神符號和人文精神代表。但是,處于轉型時期的專家群落,似乎總體上呈現(xiàn)出不同于過去的精神道義風貌。種種學術造假、生活道德事件不必說了,就一般情況和專家的學問“品性”而論,亦值得人們問一問:如今有些專家是怎么了?
為利益代言
可能成為社會負擔
專家是指有專門學問和做專門學問的人。真正的專家,不僅是學識的翹楚,也應是公共精神的詮釋者。但是,當“專家”成為一個社會的時尚,“名家”輩出,輕浮急躁,言說風甚而求證精神孱弱,或為某種利益所左右時,它反而有可能成為一種社會負擔。
如果專家是獨立專注的思想者、學問者、探索者,那是一個社會所幸;如果一個專家成為熱衷于嘩眾取寵的表演者,熱衷于成為某種利益的代言人,動輒要向社會貢獻他的并不出色甚至有意誤導民眾的“觀點”和“思想”,那對一個社會來說噪音就可能多了。
某大學的交通學院院長曾發(fā)布一項“研究成果”,稱中國城市日益嚴峻的環(huán)境污染“不是由汽車造成的,而是由自行車造成的。自行車的污染比汽車更大”。這種驚世駭俗的“專家觀點”,讓人們大吃一驚。后來有人發(fā)現(xiàn),原來這項“研究”是一家汽車廠商贊助的。等人們發(fā)現(xiàn)說胡話(包括說假話、說套話)的專家多了,似乎已沒有什么可以奇怪的了。
無所不知
難見科學態(tài)度
可能與現(xiàn)在一種過于急功近利的社會習氣有關,如今,這樣類型的“專家”比較搶眼:一是“趕場子”專家,和張?zhí)煲砉P下的華威先生很相似;二是忙得“沒時間讀書”的專家,靠原來的學問老底,一直用下去;三是“商賈式”專家,所謂的科技成果,經(jīng)這類“權威專家”鑒定后,被譽為“國內(nèi)首創(chuàng)”、“國際領先”,而兩三年后卻因嚴重造假被查處。
出現(xiàn)這些情況,原因在于,專家本應以“專”為特點,但時下的這些“專家”,卻多以“廣博無邊”著稱,啥都能說、啥都敢說為其特點。
《列子·湯問》中有孔子對兩個辯日的小孩承認“不能決”的故事。物理學家丁肇中在回答提問時,也經(jīng)常說“我不知道”。丁肇中說,“最尖端的科學很難判斷是怎么回事”,在回答這類問題時,“不知道”是最好的答案。
但今天的某些專家,決不會如孔子似的“不能決”,更不會像丁肇中那樣爽快地說“不知道”,而是凡事都可開處方。“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的科學態(tài)度和學者之風,在一些專家身上很難見著了。中科院院士吳德馨針對專家“無所不能,無所不曉”、“學術權威通吃一切”的現(xiàn)象說:“現(xiàn)在有必要向社會大眾澄清:院士不可能覆蓋全部領域。一個人可能不是院士,但可能更精通某個領域。”
而在“院士崇拜”的熱潮中,一些地區(qū)、部門強烈期待在院士評選上實現(xiàn)“零的突破”,于是,連評院士也成為一些省市和院校的政績工程。很多高校都有“院士工程”,校長們親自為本校教師評上院士進行公關。
無謂爭論
空費了社會資源
就是不說利益代言、學術泡沫、門戶之見、“板凳不坐一天冷”以及熱衷“謀官位”、“鉆錢眼”這些事,僅以專家應有的品性論,似有不少人都處于氣盛易爭的態(tài)勢。的確,我們是一個論爭頻起的國度,但問題是,真正有意義的論爭有多少?大量的是無謂的、無“意義”的泡沫吵架。如果算一算的話,我們花費在無謂爭論上的耗費,一定是個龐大的數(shù)字。很多爭論,并沒給社會帶來有實質意義上的進步。在成本—收益即公共績效的視角上,大大小小的爭論所耗費的精力、物力、財力,所支付的經(jīng)濟、時間、政治和社會綜合成本以及它的延伸耗費,是巨大而難以計量的。
一個社會是需要一些觀點的,這正如藍天上不能少了云彩一樣。但“專家觀點”一旦為利益所收買或隨心所欲所左右,只能混淆視聽,成為遮擋陽光的一種迷霧。
對一個社會來說,真正的專家永遠不嫌多,就怕多的是“不負責任專家”、“利益代言專家”、“泡沫學問專家”、“趕場子專家”;對于一個社會來說,真正有質量的論爭也永遠不嫌多,就怕多的是沒有實際價值的意識空耗。專家的品性和位置在哪兒?不在于虛名和浮華,而在于真知、磊落和篤行。
(作者為上海華夏社會發(fā)展研究院特約研究員、新聞傳播學博士后、政治學博士)
「 支持烏有之鄉(xiāng)!」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wǎng)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wǎng)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