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我們居委會中心理論組在討論地緣政治問題的時候,胡同老張講了一個觀點,他說:“今天我們越來越理解毛主席了。”
以前我說過,我們理解毛主席那個時候的經濟體制,包括毛主席那個時候的頂層設計以及一步一步想要實現的目標,那個時候應對的是什么?應對的戰爭,是為戰爭做準備。
所以毛主席那個時候,主要的經濟資源的配置都傾向于首先要保證全面戰爭的需要。先了解了解大家都說的三線,就是彭老總后來領銜去搞的三線建設,那是多大的戰略儲備!多么重大的戰略!國家多少資源投在三線!為什么?為了準備打仗!
從戰爭的角度來看,毛主席那時候,長城以北是第一道防線,黃河以北是第二道防線,東南沿海都是戰場。
那個時候我們把包括首都在內的重要的城市和全國1/3的領土都納入了直接戰場的區域,當然,不打仗是最好的,但是如果你把戰爭這件事情寄托在敵人的仁慈的基礎之上,你不等于把腦袋交到別人手里嗎?他要打你怎么辦?
剛剛建國,全國還沒有解放,美國人打過來了,我們被迫抽出兵力到朝鮮前線,到黑山白水之間和以美國為首的所謂聯合國軍打了個平手。
我們是不想打的,但是人家打過來了怎么辦?后來勒緊腰帶,就算把褲子當了,也要搞出原子彈。
很多人以為有了原子彈,我們就高枕無憂了,這種想法頗顯幼稚!那個時候我們的核武器數量極少,還有投送工具——導彈遲遲不能達標。
我看一篇文章說,那個時候我們甚至開發出了專用的強五核攻擊機,什么意思?就是搭載戰術核武器,單程攻擊。
有一個詞叫做西伯利亞快車,意思就是說就算單程不返,投射距離也到不了當時蘇聯的歐洲部分。那個時候的國際環境相當險惡,當時我們的敵人不但有美國帝國主義,而且有蘇聯社會帝國主義。
今天我們對前人要求太苛刻了,我們在一個和平年景、幾十年不打仗的環境當中,來思考那個時候的國際環境。現在美國筑小院高墻、搞脫鉤斷鏈、氣勢洶洶準備把臺灣變成烏克蘭的時候,我們才想明白毛主席那時候不容易。
說到這兒的時候,老張就感慨說:“大家都從那個年代過來的,都知道那時候吃的不如今天,是吧?”
有人因為那個時候吃的不如今天好,就否定那個年代中國的努力。中國的主要問題不是“窮”,而是那時候主要資源都拿去填戰備這個無底洞了,是在給中國未來的發展打基礎。正是因為毛主席那代人的努力,我們國內客觀環境出現了長期的和平的穩定。
正如周總理在國慶招待會上講的:“在毛主席的領導下,我國人民艱苦奮斗,用了20年的時間,把我國建設成為社會主義強國。”
雖然慢但是穩,老百姓生活質量較之解放前那是不可同日而語的,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當年我們在東北生產建設兵團的時候,上海知青偷摸著吃家里寄來的巧克力,我們農村小孩都沒見過。
還有當時我在村衛生院當赤腳醫生的時候,鄉下的衛生院有青霉素、鏈霉素,過去叫盤尼西林,那一針就貴得不得了。但是解放之后,你有大病感染,青霉素、鏈霉素一針下去,效果好得很。
今天我們吃飽了,有人摸著肚皮否定改革開放,否定前30年的成就,根本看不到中國社會工業化的升級,看不到毛主席那代人吃了天下所有的苦、為我們的現代化建設打好了基礎。
所有的一切就是為了爭取一個更好的國際環境的到來,而且中美關系破冰、西方國家依次與中國建交,也是毛主席在世的時候完成的。
中國恢復聯合國地位,美國從越南撤軍,蘇聯陷入阿富汗泥潭,中美建交,然后才是改革開放。
所以前30年主要的問題不是窮,而是要解決從農業國到工業國到實現中國的工業化所必須要解決的問題,從無到有的問題。
一代人吃了三代人的苦,干了三代人的活,還被后來的一些人嚼舌頭,說他們那一代人苦吃的不多,說他們無能。
告訴各位,這叫輿論戰,今天那些人他們裝成大明白開始強調,甚至說前30年增長是0,前30年還不如民國,民國都可以吃飽飯,前30年社會主義的模式導致了貧窮加饑餓,而且這種聲音在網上一度泛濫成災。
我今年69歲,這兩段歷史時期我都是親歷者,所以老張一講我就領頭拍巴掌,講得太對了。
中國的工業能力是現在的美國加歐洲加日本還有余,中國的工業化哪來的?毛主席那一代人打基礎換來的,毛主席那代人吃盡天下所有的辛苦換來的,你做人不能沒良心。
如果我說的觀點包括老張的說法,您不同意,也請說出您的理由來。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