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免费人成视频在线观看,国产极品粉嫩馒头一线天AV,国产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亚洲 古典 另类 欧美 在线

首頁 > 文章 > 思潮 > 文藝新生

十月革命與俄羅斯現實主義文學

侯瑋紅 · 2017-11-05 · 來源:文藝理論與批評2017年第5期
收藏( 評論() 字體: / /
十月革命是一場社會革命,同時在精神層面上也被視為一場全新的文化革命,是新的文學歷程的開端。原來的文學版圖重新劃分,舊有的文學流派被激發出新質——十月革命改寫了其后的俄羅斯文學史,尤其是改變了俄羅斯現實主義文學的發展方向,成為真正意義上的里程碑。

  作為20世紀最重大的政治事件之一,1917年11月7日在俄國圣彼得堡爆發的十月革命,不僅改變了俄羅斯的歷史進程,而且對整個世界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1930年代末,在蘇聯官方歷史文獻中正式確定了“偉大的十月社會主義革命”這一用語。然而近百年來,在不同的社會語境下,出于不同的立場與觀點,這場由一個階級推翻另一個階級的社會政治運動被以不同的方式進行解讀,并賦予了不同的內涵。今天,在十月革命一百周年之際,全面而客觀地研究它對于俄羅斯政治經濟、民族意識、文學藝術等各方面的轉折性影響顯得格外迫切。具體到文學界,回顧十月革命前后俄羅斯文學的變化,梳理社會政治事件對文學的影響以及認識文學在社會變革中所發揮的作用,對于我們理解社會變遷與文學發展的關系,發掘文學在社會變遷中的成長規律,無疑具有重要的啟發意義;另一方面,研究者視野的不斷擴展,更多歷史與文學檔案資料浮出水面,也都為重新審視和探討十月革命與文學的關系問題提供了良好的條件。

  所謂革命,都是從一種狀態到另一種狀態、從舊到新的巨大跨越,而社會革命所帶來的根本性的、劇烈的社會結構變化是其他任何一個領域的革命所無法企及的。十月革命是一場社會革命,同時在精神層面上也被視為一場全新的文化革命,是新的文學歷程的開端。原來的文學版圖重新劃分,舊有的文學流派被激發出新質——十月革命改寫了其后的俄羅斯文學史,尤其是改變了俄羅斯現實主義文學的發展方向,成為真正意義上的里程碑。

  1 19-20世紀之交俄國現實主義文學遭遇危機

  列夫·托爾斯泰在1905年的文章《世紀末》中寫道:“在福音書里世紀和世紀末并不意味著一個世紀的開始和結束,而是意味著一種世界觀、一種信仰和一種人與人之間交流方式的結束,接著是另一種世界觀、另一種信仰和另一種交流方式的開始。”1如果說19世紀的現實主義是建立在實證主義和時代的日常意識基礎之上,那么20世紀則擁有完全不同的日常意識,以及別樣的非實證主義的世界圖景。哲學和物理學的新發現、時間和空間的新概念、人文學科的發展、弗洛伊德理論等都證明,世界圖景遠比實證主義觀念所認為的復雜得多,并不是單一意義和直線式發展的,人的世界觀和個體命運并不總是簡單的因果關系。過去人們頭腦中深信不疑的關于世界的規律性、持久性、穩固性的觀念發生動搖,現實主義美學能否擔當起解釋世界與人之豐富性的重任遭遇質疑,按照因果關系進行心理描寫和社會生活描寫的現實主義創作方法受到挑戰。俄國宗教哲學家、象征主義文學的奠基人之一德米特里·梅列什科夫斯基宣稱古典現實主義只屬于19世紀,而不會屬于20世紀。文學批評家尤里·埃亨瓦爾特指出現實主義文學的不足之處:“難道心靈能夠納入一定的因果軌道嗎?現在和過去一樣,將來和現在一樣,心靈都是、也永遠是不可理解的……心靈的規律是不可成文的,因之也不是藝術所能書寫的。”2蘇聯杰出的文學研究家利季婭·金茲伯格認為,19世紀的現實主義文學以建立對個體意識產生影響的因果聯系為己任,賦予任何一種心靈經驗乃至非理性的經驗以因果聯系,“它好像組織起現實并使其所有參數都合為一體。它所謂人的概念是夾雜了歷史、社會和生理等決定因素的人,由此使因果關系成為美學主體。”在這樣的現實主義作品中,“讀者得到的關于環境和性格的描述好像是為藝術結論所準備的材料”3。這樣做的結果是人物被各種不同的環境所解釋,藝術家就研究它們之間的奇妙聯系。于是,古典現實主義的“環境刺激理論”被認為是生硬的現實決定論,現實主義面臨重新評價個性與環境的關系并尋找新的描繪個性與世界的方式的任務。

  舊的世界觀失去權威,到宗教中尋求真理同樣茫然若失,站在新世紀門檻上的人們被一種悲觀情緒所籠罩。東正教神甫、詩人巴維爾·弗洛連斯基寫道:“天然的宗教意識受到損害,明顯減弱。它已無力對抗那些惡意的懷疑和平庸的不信任。貧乏的思想每分鐘都能摧毀一切,但是生命依然如圣像前顫動的長明燈一般發出微弱的光芒,吹拂著瀕死的宗教生活中的靈魂……四周是濃濃的黑暗……冬天即將到來……一切都陷入到暗淡無華的沙漠中去了——一片純粹的虛無主義的荒漠。”4舊有的一切價值都被重新評價甚至推翻,表面上看人似乎獲得了無比的自由,實際上如陀思妥耶夫斯基所說,獲得了“自由饋贈”的“不幸的存在”,不知怎樣去擺脫這份自由,又能把這份自由交托于誰。20世紀初的人面對的是存在和個人心靈的形而上的深淵,是無邊的孤獨,在極端的有力與無力間徘徊。

  在彷徨與迷茫之際,俄羅斯文學及文化開始了和歐洲思想的密集交流,甚至它自認為是“歐洲最高文明的中心之一”。索洛維約夫就預言,“俄羅斯的形容詞之后應該加上一個名詞——歐洲人。我們是俄羅斯的歐洲人,就像英國的歐洲人,法國的歐洲人,德國的歐洲人一樣。”5這一時期的俄羅斯文學與哲學、文化及其他各種藝術形式密切相關,成為包羅萬象的多元對話舞臺,而德國哲學家尼采的思想也在此時的俄國深入人心。蘇聯文化學家亞歷山大·艾特金特認為尼采思想已成為當時社會實踐的基礎。在很多文學家如弗拉基米爾·馬雅可夫斯基、謝爾蓋·安德烈耶夫等的創作中都能發現與尼采哲學息息相關的人物形象。當代俄羅斯教育與社會科學學院院士瓦蓮京娜·扎曼斯卡婭斷言:“尼采之后世界變得不同(難說變好還是變壞了)——變成了20世紀的世界。”6

  在混亂和復雜的世界圖景中,20世紀初的俄國文學以展示人的多面性,以綜合運用各種藝術手法為主要特征。以因果體系、環境決定論和敘事的邏輯性為基礎的小說詩學發生動搖,取而代之的是人物命運的斷裂性、轉折的偶然性、小說畫面與情景的片段性以及敘事的非邏輯性。

  人的多面性是新世紀文學意識到并著力揭示的最主要方面。列夫·托爾斯泰就說,人是“斑駁的,好的和壞的都有”。高爾基也說,“人的自然狀態是——五彩斑斕。俄羅斯人尤其五彩斑斕,這是他和其他民族的本質區別。”環境決定論的邏輯理性被否定,環境的不可預測性和人對事件的內在自由反應機制和非邏輯性得到確認。托爾斯泰呈現了人物性格的流動性和多層次性,高爾基則更進一步,發現了另一種理解人的可能性:承認人物在同一時刻具有完全不同的、兩種極端的性質。在同一種情形下,在同一個瞬間,人物可能會轉向完全不同的方向,他稱之為“從一種狀態向另一種狀態的縱躍”。這種人性的復雜性在高爾基的自傳三部曲中已有反映,更在其后一生的創作中都彰顯出來。

  在反映新的社會狀況、顛覆上帝和重估一切價值方面,習以為常的思維與體裁、風格與方法表現得力不從心。于是,與現實主義占統治地位的19世紀不同,20世紀初出現了現代主義的美學和文學流派,在詩歌中以象征主義、阿克梅派和未來主義為代表,在小說中則以印象派和表現主義最為突出。19世紀90年代象征主義在俄國的出現使俄羅斯文學迅速融入歐洲的文化進程中。文學史上通常把此后直至1910年代的時期稱為“白銀時代”。“白銀時代”的批評家尼·明斯基,宗教文化批評家弗·索洛維約夫和瓦·羅扎諾夫,以及德·梅列日科夫斯基、亞歷山大·勃洛克等作家明確提出了反現實主義的口號,倡導個性張揚和藝術至上。這一時期的創作以詩歌為盛。吉皮烏斯、維雅切斯拉夫·伊萬諾夫、巴爾蒙特、布留索夫、古米廖夫、阿赫瑪托娃、赫列布尼科夫、馬雅可夫斯基等大批詩人,不再以俄羅斯文學傳統上的教化和社會功能為重,而是強調個人價值的追求,宣揚自由和獨立是藝術家創作的必要條件,推崇對愛情、孤獨、死亡、神秘等個人體驗的展現;在詩歌語言上也大膽實驗,對傳統現實主義文學造成極大的沖擊。

  2 十月革命前現實主義文學的探求

  有人說過:如果形容一滴晨露,法國作家會從中看到女人的美、情欲的火焰、愛情的悲劇;德國作家會從中看到整個世界;而俄羅斯作家所描寫的露珠,我們甚至穿著靴子都能感覺到它的涼爽和引力!這段話形象道出了俄羅斯現實主義文學的魅力。其實,俄羅斯現實主義文學之美不僅在于它真實地描繪現實生活,更在于它富有穿透力的對心靈的審視和對人性的感知,在于它擔當社會道義、探尋人的存在意義和人類自由道路的博大胸懷和不懈追求。從普希金、果戈理、屠格涅夫到列夫·托爾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創作,19世紀的俄羅斯現實主義文學從不回避現實,而是揭露現實,批判現實,反對沙皇統治,反對農奴制,提出“誰之罪”、“怎么辦”等經典問題,塑造多余人、小人物、新人等經典形象,迎來了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輝煌。19世紀末20世紀初,現代主義哲學和美學強勁發展,文學研究家馬爾克·斯洛尼姆和格列布·司徒盧威直言現實主義的衰落和藝術坐標的根本變化。但實際上,現實主義文學沒有消亡,而是默默汲取營養,積蓄力量,在危機中孕育著新的生機。

  19世紀末,列夫·托爾斯泰在晚期創作中更多思考生命的意義與人的道德完善的途徑。中篇小說《伊凡·伊里奇之死》是其世界觀發生轉折的重要標志,其中提出了關于死亡的世界性哲學問題,主人公伊萬對死亡的思索蘊含著存在主義思想。作家本人也如伊萬一樣,感到周遭的生活不僅令人厭煩,而且失去了任何意義。20世紀初,托爾斯泰在一系列道德哲學著作中,闡述了人的自我完善的思想,說明生活只有在人自己改變、而不是在外部條件改變時才得以改變。文明不是目的,只是手段。技術革新可以是壞事,也可以是好事,取決于人受控于哪種力量。他認為人們都不珍惜幸福,出路只有一個——帶著愛去生活,停止欺騙自己和欺騙別人。長篇小說《復活》、戲劇《活尸》、中篇小說《哈吉·穆拉特》揭示了道德的謊言、政治和國家機器的黑暗,深化了作家的“不以暴力抗惡”的思想。俄蘇文學研究家符謝沃洛特·凱爾迪什認為,托爾斯泰在揭示當代社會危機的同時表現出了積極的變革思想,這使“晚期托爾斯泰與年輕的同時代人的創作在20世紀最初十年俄羅斯現實主義文學的發展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7。

  19-20世紀之交,契訶夫敏銳地感覺到世界圖景的混亂和危機,他在自己的創作中試圖尋找突破的方法。他把握現實的方式與托爾斯泰不同,沒有專注地跟蹤某種宏大的社會現象,而是以短篇小說的形式捕捉社會生活和人情世故中那些司空見慣的東西,揭示出蘊涵其中的殘酷性及人與人之間不能相互理解的深層原因。他不動聲色地描寫那些因循守舊、沉悶壓抑的生活,描寫底層人物的悲哀與不幸。小說《套中人》反映了農奴主階級的沒落,《櫻桃園》《海鷗》《三姐妹》《萬尼亞舅舅》等戲劇作品表達了熱愛自由的人們對光明未來的向往。然而,光明在哪里?怎樣才能創造光明的未來?契訶夫沒有找到答案。

  因此,一方面,現實主義吸納各派藝術精華、苦苦追尋俄國的出路,另一方面,現代主義則宣傳“為藝術而藝術”,強調自我。當此之際,俄國文壇上一縷新的即將改寫人類歷史和俄羅斯文學史的曙光正在升起。19世紀80年代開始馬克思主義思想在俄國傳播,也在文學批評領域逐步深化并引領俄羅斯現實主義文學走上了新的航道。

  列寧不僅是十月革命的領導者,而且一直關注文學問題。他發表于1905年的《黨的組織與黨的文學》一文,號召作家把自己的命運與革命、與人民、與社會主義結合起來,公開提出了建立真正自由的社會主義文學的問題。這些論述對現實主義的真實性、人民性以及未來發展都具有綱領性的指導作用:“這將是自由的寫作,因為把一批又一批新生力量吸引到寫作隊伍中來的,不是私利貪欲,也不是名譽地位,而是社會主義思想和對勞動人民的同情。這將是自由的寫作,因為它不是為飽食終日的貴婦人服務,不是為百無聊賴、胖得發愁的‘一萬個上層分子’服務,而是為千千萬萬勞動人民,為這些國家的精華、國家的力量、國家的未來服務。這將是自由的寫作,它要用社會主義無產階級的經驗和生氣勃勃的工作去豐富人類革命思想的最新成就,它要使過去的經驗(從原始空想的社會主義發展而成的科學社會主義)和現在的經驗(工人同志們當前的斗爭)之間經常發生相互作用。”列寧在十月革命前對很多重要作家的評論為新的現實主義文學理論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其中關于列夫·托爾斯泰的六篇文章論述了托爾斯泰創作與革命之間的關系,提出了托爾斯泰是“俄國革命的鏡子”的論斷,是新的現實主義文學批評的典范。

  作為新的現實主義文學的代表,高爾基與托爾斯泰和契訶夫的創作迥然不同。高爾基的早期創作洋溢著浪漫主義色彩,他1895-1901年的散文《鷹之歌》、史詩小說《人》都充滿了對自由精神的贊頌和對人的激情禮贊。他的小說《切爾卡什》、劇本《小市民》《在底層》《消夏客》等通過對城市貧民的熱烈關注體現了他的人民性思想。他創作于1906-1907年的長篇小說《母親》被視為俄羅斯文學中工人和革命題材的開端,塑造了無產階級革命者的形象,預示了無產階級事業必勝的前景,至今仍被視作蘇聯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作品。高爾基在揭露舊社會的同時預見了新社會的到來,看到了人的希望和力量,表達了積極的人生態度。之后他以自己全部的創作實踐推動了現實主義的發展,并在現實主義理論方面做出了貢獻,成為新型現實主義的集大成者。

  3 十月革命后現實主義文學的新面貌

  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勝利之初,很多作家對新的政權盛情贊美并寄予厚望。高爾基認為俄羅斯人民從此帶上了自由的桂冠,他相信在這個肉體和精神上都飽受痛苦的國家里,從新的聯盟中將誕生新的強大的人民。但是也有一些作家則對革命表達了懷疑和抵觸情緒。面對流派紛呈、團體眾多、思想復雜的文學形勢,布爾什維克黨采取了積極的干預措施,不斷完善文藝政策,這些措施和政策,對新文學的形成和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也為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成為蘇聯文學和文學批評的基本方法奠定了基礎。

  革命勝利伊始,人民教育委員、美學家盧那察爾斯基就向廣大文藝工作者發出了與蘇維埃政權合作的呼吁。列寧作為革命后新文化建設的組織者,直接參與和領導了新的社會主義文藝政策的制定工作,同時也在不斷豐富和深化著他的文藝思想。他確立了黨對文藝事業的領導權,闡明了社會主義文藝的性質,指明了建立無產階級文學藝術的方向,對作家提出了要深入到人民生活的深處、成為社會主義建設參加者的要求。

  經過十月革命后長達四五年的國內戰爭,蘇聯迎來了國民經濟恢復和社會主義建設的高潮。現實主義文學在繼承19世紀俄羅斯文學傳統的基礎上,在以高爾基為代表的新型現實主義的引領下,順應時代要求,更加廣泛地深入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真實再現了錯綜復雜的國內戰爭和如火如荼的社會主義建設過程,塑造了大量正面的人民英雄和社會主義建設者形象,使文學真正成為走向生活、走向人民大眾、體現社會主義人道主義的文學。如果說批判現實主義的主人公是為個體的生存、尊嚴和理想而斗爭,那么社會主義現實主義中的主人公就是奮起捍衛新的理想和生活的人民的代表。這些人物中既有領袖和英雄,也有普通人民群眾,他們都用自己的雙手創造著歷史。

  富爾曼諾夫的《恰巴耶夫》、綏拉菲莫維奇的《鐵流》和法捷耶夫的《毀滅》等小說以國內戰爭為背景,反映了在殘酷激烈的戰爭中黨的堅定領導、人民的覺醒和紅軍指戰員在戰斗中成長的經歷。以費多爾·革拉特珂夫發表于1925年的長篇小說《水泥》為肇始,“生產小說”正式登上文壇,并迅速發展為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文學的主要題材之一。列昂諾夫的《索溪》、卡達耶夫的《時間啊,前進!》、莎吉娘的《中央水電站》、愛倫堡的《一氣干到底》、馬雷什金的《來自窮鄉僻壤的人們》等小說以廠礦、建筑工地為背景,同步講述新興的蘇聯工業建設與改革進程,歌頌勞動,歌頌轟轟烈烈的建設事業,樹立有理想、有信念、有干勁、有力量的時代先鋒——工人及領導者、工程師、科技工作者等形象,一度成為蘇聯文學的名片。鄉村題材在這一時期同樣得到了很大拓展。潘菲洛夫的《磨刀石農莊》、肖洛霍夫的《被開墾的處女地》等長篇小說全面描寫農業集體化運動,特瓦爾多夫斯基的長詩《春草國》也描寫了農村的巨大變化。

  在塑造新的人物形象方面,奧斯特洛夫斯基的《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和肖洛霍夫的《靜靜的頓河》這兩部長篇小說表現出全新的特點,成為蘇聯現實主義文學的重要代表作品。《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中的主人公保爾·柯察金,從一個底層勞動者脫胎換骨為一個有著堅定理想和信念的革命者和建設者,是俄蘇文學史上標志性的新人形象。與19世紀文學中的新人相比,他身上散發的理想主義的光芒和人性的光輝,他革命的浪漫主義精神和投入到火熱生活中的激情,他堅韌不拔的意志和不惜付出青春與生命的行動力,都與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時代背景經緯交織。他那振聾發聵的人生格言“人最寶貴的是生命”曾經成為多少人的座右銘,而“要抓緊時間趕快生活”又激勵過多少人生道路上的徘徊者。把個人的生命投入到為建立自由、平等、公正的社會而奮斗的偉大事業中去,把個人生活的幸福融入到集體主義的共同追求中去,這樣的人物實現了托爾斯泰所苦苦求索的復活與重生,又比高爾基《母親》中的革命者走得更遠,承擔得更多,成為社會主義新社會要樹立的人物標桿。

  肖洛霍夫是繼承托爾斯泰史詩性現實主義傳統的又一位偉大作家。他生長于頓河哥薩克地區,親眼目睹了家鄉在20世紀初那些動蕩的年代里經歷的苦難和戰爭,以此為背景創作出《靜靜的頓河》這部宏偉巨著。主人公格利高里有一顆哥薩克人崇尚自由的勇敢的心。他不愿受制于僵死的傳統勢力和為垂死的生活方式服務的道德規范;他與阿克西尼婭的愛情沖破舊的世俗枷鎖,是對所有頑固舊勢力的挑戰。他們為共同幸福所進行的斗爭譜寫了一曲自由的頌歌。然而,在現存社會關系中,他們既無力維護自己的愛情,也不能確保自己的尊嚴。社會變革的復雜和殘酷也投影在格利高里的內心生活上。他在對白軍和紅軍的選擇上痛苦矛盾的內心斗爭,是每個面臨重大社會變革時的人必然遇到的。在歷史洪流的裹挾中主人公無法把握個人的命運,無論是個人追求,還是愛情生活。肖洛霍夫堅持歷史主義的原則,把對歷史事件的分析和主人公個人命運的軌跡并行描寫,反映了人在歷史變遷中的沉浮和成長。肖洛霍夫曾說:“現實主義包含著革新生活、改造生活、使之造福于人的思想。自然,我所說的現實主義,是我們現在稱之為社會主義的現實主義。它的特殊性在于,它所表現的世界觀,與消極旁觀、脫離現實互不相容,但卻號召為人類進步而斗爭,并且提供一種可能性,以便達到切合千百萬人心愿的目標,為他們照亮斗爭的道路。”8

  在1934年第一次全蘇作家代表大會通過的章程里,明確規定把社會主義現實主義作為文學創作與批評的基本方法。實踐證明,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文學對引導人民走向光明、鼓舞人民投身到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事業中去起了巨大推動作用。然而,人是復雜的,社會生活是豐富的,后來由于各種原因,導致文學藝術創作受到鉗制,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日益走向公式化、刻板和僵化,偏離了現實主義的基本原則。針對蘇聯解體后掀起的關于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反思熱潮,既要肯定現實主義的生命力源于它對不斷發展變化的現實的強烈關注和對其他文學藝術流派的不斷借鑒與吸收;也不能如一些西方學者或者俄羅斯僑民文學研究家那樣,完全否定社會主義現實主義,否認十月革命對于俄羅斯現實主義文學的劃時代意義,而應該給歷史一個客觀而公正的評說。

  1   列夫·托爾斯泰:《托爾斯泰全集——科學院紀念版》第36卷,第231頁,國家文藝出版社,1958年。

  2   尤里·埃亨瓦爾特:《俄羅斯作家剪影》,第7頁,同志世界出版社,1914年。

  3   利季婭·金茲伯格:《尋找現實性中的文學》,第32頁,蘇聯作家出版社,1987年。

  4   《巴維爾·弗洛連斯基全集》第1卷,第696頁,思想出版社,1994年。

  5   弗拉基米爾·索洛維約夫:《我們是俄羅斯人,上帝和我們在一起!》,埃克斯莫出版社,2011年。

  6   瓦蓮京娜·扎曼斯卡婭:《20世紀俄羅斯文學中的存在主義傳統——世紀之交的對話》,第11頁,弗林塔出版社、科學出版社,2002年。

  7   符謝沃洛特·凱爾迪什:《20世紀初的俄羅斯現實主義》,第22-23頁,科學出版社,1975年。

  8   毛信德編:《諾貝爾文學獎頒獎獲獎演說全集》,第491頁,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3年。

「 支持烏有之鄉!」

烏有之鄉 WYZXWK.COM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晨鐘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收藏

心情表態

今日頭條

點擊排行

  • 兩日熱點
  • 一周熱點
  • 一月熱點
  • 心情
  1. “深水區”背后的階級較量,撕裂利益集團!
  2. 大蕭條的時代特征:歷史在重演
  3. 瘋狂從老百姓口袋里掏錢,發現的時候已經怨聲載道了!
  4. 央媒的反腐片的確“驚艷”,可有誰想看續集?
  5. 該來的還是來了,潤美殖人被遣返,資產被沒收,美吹群秒變美帝批判大會
  6. 到底誰“封建”?
  7. 兩個草包經濟學家:向松祚、許小年
  8. “中國人喜歡解放軍嗎?”國外社媒上的國人留言,差點給我看哭了
  9. 掩耳盜鈴及其他
  10. 從歷史工人運動到當下工人運動的謀略——(一)歷史工人運動
  1. 到底誰不實事求是?——讀《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與《毛澤東年譜》有感
  2. 歷史上不讓老百姓說話的朝代,大多離滅亡就不遠了
  3. 與否毛者的一段對話
  4. 孔慶東|做毛主席的好戰士,敢于戰斗,善于戰斗——紀念毛主席誕辰131年韶山講話
  5. “深水區”背后的階級較量,撕裂利益集團!
  6. 大蕭條的時代特征:歷史在重演
  7. 社會亂糟糟的,老百姓只是活著
  8. 瘋狂從老百姓口袋里掏錢,發現的時候已經怨聲載道了!
  9. 央媒的反腐片的確“驚艷”,可有誰想看續集?
  10. 該來的還是來了,潤美殖人被遣返,資產被沒收,美吹群秒變美帝批判大會
  1. 北京景山紅歌會隆重紀念毛主席逝世48周年
  2. 元龍:不換思想就換人?貪官頻出亂乾坤!
  3. 遼寧王忠新:必須直面“先富論”的“十大痛點”
  4. 劉教授的問題在哪
  5. 季羨林到底是什么樣的人
  6. 歷數阿薩德罪狀,觸目驚心!
  7. 十一屆三中全會公報認為“顛倒歷史”的“右傾翻案風”,是否存在?
  8. 歐洲金靴|《我是刑警》是一部紀錄片
  9. 我們還等什么?
  10. 只有李先念有理由有資格這樣發問!
  1. 毛主席掃黃,雷厲風行!北京所有妓院一夜徹底關閉!
  2. 劍云撥霧|韓國人民正在創造人類歷史
  3. 到底誰不實事求是?——讀《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與《毛澤東年譜》有感
  4. 果斷反擊巴西意在震懾全球南方國家
  5. 重慶龍門浩寒風中的農民工:他們活該被剝削受凍、小心翼翼不好意思嗎?
  6. 央媒的反腐片的確“驚艷”,可有誰想看續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