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自【解放區的天·文藝評論網】
http://www.jfqu.net/?action-viewnews-itemid-4388
編者按:美國等西方國家與中國知名品牌合作或者收購之后,將國產品牌雪藏使之最終被人們忘卻,這是慣用的伎倆,典型的溫水煮青蛙。有的品牌被國人高價回購重新扶持,卻已元氣大傷。多少國企品牌就是這樣被人玩死的,而且臨死之前還因為一個商標就能賺點小錢而舒服暢快,到死的那一剎卻不明白自己是怎么死的。
金牌民工說得好:文化戰爭是意識形態領域的最高戰爭,是不流血的最文明的戰爭,是真理對虛假謬誤的戰爭,是正義對邪惡戰爭,是文明對野蠻的戰爭,是利己主義與利他主義的戰爭。文化戰爭的文明性和平性,決定雙方必須到歷史文明的武庫中搜集所有能用的武器,甚至要從對方的文化歷史中搜集對我方有利的武器,誰在文化上占據立場優勢,在文化上具有資源優勢,誰能最大限度的發揮挖掘自身的優勢,誰就成為未來世界的主人,成為世界潮流的引導者,成為未來世界的主宰。如今,西方的溫水煮青蛙已延伸到文化出版領域,且看《華夏地理》將會怎樣死去,下一個死去的又是誰,接踵而死的又是誰!
《華夏地理》是云南省社會科學院主管、主辦的一本雜志,我很愛看,既能游山玩水,又能增加人文知識,以致于我連續自費訂了好幾年,但進入2010年以后,看到新的《華夏地理》,總有一種說不出來的感覺。
近日因要搬家,清理各種存貨,把近幾年的《華夏地理》疊在一起,這才恍然大悟,發現說不出來的滋味的來源。
各位看官先看看《華夏地理》和美國《國家地理》版權合作前的雜志封面。
從2007年第7期開始,《華夏地理》和美國《國家地理》開始合作,版面發生了變化。黃色的邊框(這是美國《國家地理》的標志)加上了,在“華夏地理”四個大字上面還有兩行較小的英文“NATIONAL GEOGRAPHIC”。
從2009年第6期開始,《華夏地理》的封面又發生了變化,看看2009年第5期與2009年第6期:
變化在哪里呢?醒目的黃框沒有變,但“NATIONAL GEOGRAPHIC”的位置變了,原來字體和“華夏地理”相比,比較小,現在較大,兩者高度相同,而長度則“NATIONAL GEOGRAPHIC”幾乎是“華夏地理”的四倍,不過基本上還是可以一眼看到“華夏地理”幾個字,但已經有點費勁了。
再來看看2010年第二期的版面:
我比較愛逛報攤,今年幾乎沒有看到《華夏地理》,原來覺得很奇怪,這本雜志比較好賣啊,這下明白了,“NATIONAL GEOGRAPHIC”還看得見,“華夏地理”看不見了。為了印證我的感覺,中午出去報攤看了看,果然還有《華夏地理》再買。
我又找了本《國家地理》的臺灣版,大家對比看看。
這么幾年的封面看下來,覺得美國人溫水煮青蛙的功夫真厲害,難怪歐洲人要抵制美國的文化!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