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評趙本山的春晚小品《捐助》
央視在春晚前曾忽悠過趙本山將在今年春晚的壓軸小品《捐助》開始時叫《捐款》。給人的信息是‘每一句臺詞都逗得你樂’。看來是言過其實了,因為我們是樂了,但沒樂的那么‘多’,我無法驗證他人樂了多少次,反正我沒像央視忽悠的那樣,為《捐助》的每句臺詞而‘樂’。
我承認,每個人‘樂的細胞’不同,因何而樂的情感基礎也不同,比如我吧,就愛看趙本山小品的那股土的掉渣的‘俗勁兒’,因為我從小在農村長大,是農村不太肥沃的、土的掉渣的‘俗文化’把我‘染’大的,對趙本山的小品中流淌出來的幽默、詼諧等十分容易接受,非常容易被打動,不由自主地產生共鳴。
趙本山的作品群,基本可以分為兩大類,一是小品,而是影視劇。基調像是今年春晚后趙本山接受采訪時所說,不太愛涉及大題材、陽春白雪的高雅題材。這也難怪,不管什么家,總是要創作自己熟悉的生活題材和品類,就像張藝謀,開始就是以宏闊的畫面,向外國展示與暴露新中國農村的落后面而出名的。等農村進步了、發展了,沒他可展示和暴露的落后面了,就轉向了‘英雄’、狗熊之類的死人題材上去了。
趙本山呢,有與張藝謀機相同的地方,都是靠吃農村文化這碗飯,所不同的是,趙本山是靠挖掘、展示、夸張、放大、加工農村傳統文化的‘俗’來起家和發家的,在這方面,毛澤東時代之后,他算是一個大家,是一個先行者。他和張藝謀一樣,成功了。
《捐助》據趙本山說是個轉型之作——由農村土掉渣的‘小俗’向‘城鎮化’的大雅題材轉。結果必然地轉成了一部‘中性’作品。趙本山及其徒弟們的‘閏土式’、‘阿Q式’的落后農村的‘衣著道具’雖沒有變,但‘衣著道具’里面的‘閏土式’、‘阿Q式’本質不見了。‘土的掉渣’的語言雖然還長在嘴上,但是‘氣質’卻出軌了。落后的農民與大資、小資、洋人一‘雜交’,生產出來的就是一個‘四不像’!
一小沈陽為例,他小有名氣是因為‘不男不女的’陰陽怪氣,加上其比較出色的模仿秀。這回伴了個電視記者,自以為再‘陰陽怪氣’與身份不符,裝正經又不是他的強項,所以顯得可有可無。
趙本山自己的臺詞呢,以農村傳統的結合形體的‘打岔’、‘誤解’、‘諧意’、‘詼諧’、‘夸張’等藝術手法來取悅觀眾,因為從氣質上已經‘貴族化’、‘加拿大化’了,也顯得不那么自然了,不易察覺地‘做作’了。讓人看了,不是發自內心的逗樂,而是令人作嘔的可笑了。
由于趙本山的影視作品追求小品化,小品就深深地烙下了‘影視化’的印記。小品本來以‘短小精悍’見長,因為影視化的演出,顯得毫無意義的拖沓、冗長。就想‘賴婆娘的裹腳’——又臭又長!
看來,趙本山移民加拿大后,再也演不好詼諧的中國農民了。
拜拜了,本山大叔!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