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籠民》是張之亮執導的第四部片。 影片《籠民》是張之亮執導的第四部片。 在1993 年的香港電影金像獎中獲五項提名,并獲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編劇、最佳男配角等四項大獎;被譽為 " 寫實電影的典范之作 " 。這是一部小市民社會諷刺群戲,繼承了香港影史中,關注低下層人民疾苦的優秀寫實傳統,如同為群戲的經典名片:《危樓春曉》(李鐵導、, 1953 )、《水火之間》(朱石麟導演、 1954 年)《七十二家房客》(楚原導演、 1973 )等。
本片以香港特有的舊式男子公寓 " 籠床 " 住客為題材,表現繁華國際大都市中,被社會遺忘的老弱低下層人士生活。 他們住在殘破擠逼舊樓中,大房里密密擺著雙層鐵床造成的籠,租客全部生活空間都在床上,甚至吃飯也要彎著腰在床上吃,空氣十分混濁。 每個籠都用欣鎖鎖住,等于其家的門鎖。 但他們連這最起碼的生存空間也保不住,地產商要拆樓蓋大夏,他們只得微薄賠償金;無親可投、靠救濟金生活的他們,今后將無處容身;其傍徨、焦慮可以想象。 故高呼 " 要床不要錢 " ,卻仍被警察與消防員強行抬出大街。 導演不弄煽情催淚搞笑或激烈火并的噱頭討好觀眾,只平實地拍出逼人真實與人情冷暖,更深蘊社會諷喻。
如電視臺拍贊助商的 " 心愿禮物 " 節目,探奇式地到籠屋找百歲老人陳十一(片中被稱為“七十一”)出鏡,說可滿足他任何愿望,老人說他最想見他那還在臺灣的哥哥,電視臺的人全呆了。 因從無人真正關心他們,這節目原只為顯示老板慷慨;純物質的禮物,是以為籠屋人困苦,定向往物質享受。充滿優越感的俯視角度,體現社會并非平等對待籠民。 其實這些孤獨無依老人最渴望享有親情,當他們失去居所時,有誰關懷他們? 片中籠民被強行抬出前,有一個老鼠在黑暗中走入鐵籠的鏡頭,極富象征意義。 而在結尾,走出籠屋的人們在動物園隔著鐵籠互打招呼,更具哲理深意,令人想到自己是否也在某種籠子里?
特別妙趣橫生又極富諷刺性的是兩個區議員為撈政治資本,大玩民意牌:同時入住籠屋三日,表示關心籠民。 周議員大唱粵曲; 徐議員則滿口英語;他們哪里真正關心籠民? "作秀"而已。徐議員更與大財團勾結(片中他是該開發商的收房律師),暗中分化籠民,收買黃家駒演的毛仔。 對香港當時情況有微妙對照。 后來毛仔午夜潛入律師樓偷回名單,令奸商陰謀破產。 同過去香港寫實片不同是的:雖然最后全體籠民團結一致但卻擋不住惡運。 與以前同類影片的明顯教化相比之下,本片的控訴更為強烈。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