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是用來敬畏的
電視劇《為了新中國前進》播出后,董存瑞炸碉堡的行為遭到網友爭議。對此著名軍旅作家王樹增提出了自己鮮明的觀點。
“不僅是董存瑞,每一個從那個戰爭時代走出來的我們的父輩都是英雄。一個不崇拜英雄的民族,就是一個沒有出息的民族。”——王樹增
“董存瑞是個傻子”、“董存瑞很自卑”……電視劇《為了新中國前進》正在中央一套播出,王寶強飾演的董存瑞更是遭到廣大網友,尤其是年輕人的質疑。
對此,著名軍旅作家、《解放戰爭》作者王樹增表示,中國青年對民族英雄缺乏“敬畏”,根源在于中國失敗的教育體制。
什么都不信,是一種悲哀
如今不僅董存瑞炸碉堡的英雄事跡遭質疑,而且被編成了段子。面對許多人的“哈哈一笑”,作家王樹增卻備感心情沉重。“在很多國家,民族戰爭史上的英雄人物是被當神明一樣供奉著的。比如在俄羅斯,當代青年結婚時,他們一般都會去無名英雄紀念碑獻花。”王樹增告訴記者,因為自己是個軍人以及寫作的關系,每到一個國家,他總會去看戰爭紀念碑、紀念館,讓他感到羞赧的是,這些國家的這些地方總是鮮花不斷,而在中國,更多時候,是在特殊的節日才會如此。
在王樹增看來,一個民族要想進步,必須在歷史中尋找精神支撐。建立一個國家的文化主流價值,民族英雄就是一個重要的標志性符號。但在當代中國,相當一部分青年卻一直宣稱“自己什么都不信,沒有什么值得敬畏”,并以此為時髦的標志,這讓王樹增覺得“很悲哀”。是否敬畏英雄在中國成了一個需要爭論的話題,意味著我們民族價值觀的確立出現了很大問題。
教育體制讓青年變得“虛無”
在寫《長征》的時候,王樹增曾重走長征路。在路上,他遇到了4個瑞典青年。這4個青年蓬頭垢面,猶如流浪漢。一打聽,才知道他們也正在重走長征路,并且是徹徹底底走一遍。
瑞典青年的執著讓王樹增震撼,因為他們并不是對中國的紅色歷史感興趣,更多是以朝圣的方式來尋找感動自己的精神力量。震撼的同時,王樹增也感到很遺憾,雖然路上也遇到不少中國青年,但他們更多就是在長征路上的經典景點,拍一張照片后就離去。“落后的教育體制,功利的教育方式,讓中國青年在價值觀的確立上失去了方向。”王樹增表示,中國在教育改革上的滯后,直接導致了中國年輕一代的“信仰虛無主義”、“英雄虛無主義”,中國教育已經到了不改革,就將動搖民族信仰的地步了。
戰爭史體現心靈史
國人在精神價值上的缺失,讓王樹增一直有一種憂患意識。于是,從《遠東朝鮮戰爭》、《長征》,再到《解放戰爭》,在王樹增看來,作家有通過自己的作品傳遞這種精神價值的義務。
據了解,《解放戰爭》自去年10月上市后,目前已經賣出了17萬多本。“我寫的不僅是戰爭史,更是心靈史。我寫戰爭,不是為了歌頌戰爭。”王樹增表示,雖然軍人最能體現自己價值的地方或許在戰場上,但作為一名老軍人,他一直不希望發生戰爭,因為戰爭是人類行為中破壞力最大的一種。他寫戰爭,并不是讓讀者知道戰爭的進程是什么,過程是怎樣,而是戰爭把人的精神推到了極致,從而彰顯民族精神和英雄主義精神。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